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零点集团的一项调查表明,就业水平成为居民评估当地政府执政能力与自身经济状况的重要标准。
据零点调查《2003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显示,2003年“平静满足”依旧是中国居民的主流情绪,有超过四成(45.1%)的居民表示拥有“平静满足”的心境,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来自多方面的竞争压力,“焦急紧张”“平淡冷漠”等较为负面的情绪较2002年略有增强。同时,2003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有三个特点:
一、生活满意度总体平稳,对未来生活抱以高期待
68.2%的中国居民对目前个人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76.4%的中国居民对未来生活的预期表示乐观,但城镇居民的乐观度要低于农村居民。近几年来,城乡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总体趋势,但在2003年却有所下降(如图)。
同时,几年来的调查显示,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增长率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甚至在2003年出现负增长,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良好的宏观政策与居民的微观生活还没有完全有机地结合,如何调控宏观及微观的共同发展,从而逐渐弥合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缺口,值得我们思考。
二、个人经济状况、职业及社会保障满意度不高制约生活满意度
“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成为影响今年居民总体生活感受最为重要的指标,且其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居于第二位的“个人职业满意度”指标。此外,“个人业余生活满意度”“物价变动的承受能力”“消费信心度”“社会保障满意度”和“身体健康状况”对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也处在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
多项宏观环境指标对居民的总体生活感受产生的影响较低,其中以“政府管理信心度”为最低,比较靠后的还有“科技发展获益预期”和“深化改革获益预期”。
另外,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满意度、社会治安安全感及人际关系满意度对其总体生活感受产生的影响度要明显高于城镇居民。
目前,制约中国居民生活满意度最主要的负面因素是个人经济状况、职业和社会保障满意度偏低,而支撑居民对于未来生活较为乐观预期的主要因素,则是基于国家宏观因素的较高预期。但宏观因素的高满意度和微观因素的低满意度形成总体反差,这种格局仍未打破。这说明国家对现有政策的宣传是有效的,但是国民的实际收益并没有社会传播的那么好,只是增强了大家对于未来社会生活质量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乐观期望度。
三、就业问题持续凸显,社会保障亟待改善
调查还发现,下岗与就业已连续3年成为居民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自“下岗”一词出现以来,就业矛盾不断加剧,处于不同生活状态的居民不管正面还是负面角度都高度关注就业问题。2003年居民对此问题的关注率(52.9%)仍居高不下,与上年的高关注率(53.5%)基本持平,且居民的职业满意度水平(3.39分)仍处于低位,并成为下拉其整体生活质量感受的重要因素。
同时,社会保障问题再次成为2003年居民关注的第二大问题,关注率为32.1%。对住房改革问题的关注率较上年有明显提升,位居第三。另外,居民对环境保护和医疗制度改革问题的关注率较上年有所下降,但对于廉政建设的关注率略有提高。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对诸多问题的链动效应:能否就业关系到能否有收入,能否满足居民最低生活要求,而收入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职业满意度、当前的个人经济状况以及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就业是影响居民整体生活标准状况的第一因素,就业状况跟社会经济状况与社会保障的联系最大,所以在目前,中国居民就业水平成为居民评估当地政府执政能力与评估自身经济状况的重要标准。因此,要从整体上提高中国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切实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重点工作仍在于不断增加新的就业机会,大力改善居民的就业状况和个人收入水平,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据零点调查《2003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显示,2003年“平静满足”依旧是中国居民的主流情绪,有超过四成(45.1%)的居民表示拥有“平静满足”的心境,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来自多方面的竞争压力,“焦急紧张”“平淡冷漠”等较为负面的情绪较2002年略有增强。同时,2003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有三个特点:
一、生活满意度总体平稳,对未来生活抱以高期待
68.2%的中国居民对目前个人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76.4%的中国居民对未来生活的预期表示乐观,但城镇居民的乐观度要低于农村居民。近几年来,城乡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总体趋势,但在2003年却有所下降(如图)。
同时,几年来的调查显示,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增长率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甚至在2003年出现负增长,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良好的宏观政策与居民的微观生活还没有完全有机地结合,如何调控宏观及微观的共同发展,从而逐渐弥合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缺口,值得我们思考。
二、个人经济状况、职业及社会保障满意度不高制约生活满意度
“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成为影响今年居民总体生活感受最为重要的指标,且其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居于第二位的“个人职业满意度”指标。此外,“个人业余生活满意度”“物价变动的承受能力”“消费信心度”“社会保障满意度”和“身体健康状况”对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也处在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
多项宏观环境指标对居民的总体生活感受产生的影响较低,其中以“政府管理信心度”为最低,比较靠后的还有“科技发展获益预期”和“深化改革获益预期”。
另外,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满意度、社会治安安全感及人际关系满意度对其总体生活感受产生的影响度要明显高于城镇居民。
目前,制约中国居民生活满意度最主要的负面因素是个人经济状况、职业和社会保障满意度偏低,而支撑居民对于未来生活较为乐观预期的主要因素,则是基于国家宏观因素的较高预期。但宏观因素的高满意度和微观因素的低满意度形成总体反差,这种格局仍未打破。这说明国家对现有政策的宣传是有效的,但是国民的实际收益并没有社会传播的那么好,只是增强了大家对于未来社会生活质量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乐观期望度。
三、就业问题持续凸显,社会保障亟待改善
调查还发现,下岗与就业已连续3年成为居民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自“下岗”一词出现以来,就业矛盾不断加剧,处于不同生活状态的居民不管正面还是负面角度都高度关注就业问题。2003年居民对此问题的关注率(52.9%)仍居高不下,与上年的高关注率(53.5%)基本持平,且居民的职业满意度水平(3.39分)仍处于低位,并成为下拉其整体生活质量感受的重要因素。
同时,社会保障问题再次成为2003年居民关注的第二大问题,关注率为32.1%。对住房改革问题的关注率较上年有明显提升,位居第三。另外,居民对环境保护和医疗制度改革问题的关注率较上年有所下降,但对于廉政建设的关注率略有提高。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对诸多问题的链动效应:能否就业关系到能否有收入,能否满足居民最低生活要求,而收入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职业满意度、当前的个人经济状况以及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就业是影响居民整体生活标准状况的第一因素,就业状况跟社会经济状况与社会保障的联系最大,所以在目前,中国居民就业水平成为居民评估当地政府执政能力与评估自身经济状况的重要标准。因此,要从整体上提高中国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切实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重点工作仍在于不断增加新的就业机会,大力改善居民的就业状况和个人收入水平,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