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统购统销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在一般教科书和论文中多有论及。本文则深入分析了实施统购统销政策的具体历史条件,说明只有统购统销才能较好地解决农民自我消费与工业化对粮食大量需求的矛盾、国家财政支出能力与工业化所必需的资金积累的矛盾、既要农民做出重大牺牲又要有效地调动生产者劳动积极性的矛盾。作者认为,统购统销是新中国初期工业化需要与当时经济环境具体条件复杂作用的结果,但它广泛而深刻的经济内涵远远超出了粮食生产和流通范围。文章还论述了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对合作化高潮的形成及其向集体化运动转变的深刻影响,以及与计划体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统购统销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在一般教科书和论文中多有论及。本文则深入分析了实施统购统销政策的具体历史条件,说明只有统购统销才能较好地解决农民自我消费与工业化对粮食大量需求的矛盾、国家财政支出能力与工业化所必需的资金积累的矛盾、既要农民做出重大牺牲又要有效地调动生产者劳动积极性的矛盾。作者认为,统购统销是新中国初期工业化需要与当时经济环境具体条件复杂作用的结果,但它广泛而深刻的经济内涵远远超出了粮食生产和流通范围。文章还论述了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对合作化高潮的形成及其向集体化运动转变的深刻影响,以及与计划体制确立的关系。本文对丰富革命史教学很有参考价值,值得一读。
其他文献
<正> 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已经70年了。五四时代有过尊孔反孔、崇儒批儒、批判传统与拥护传统、引进西方文化与反对西方文化的激烈争论。当时的先进分子提倡民主和科学,向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发动了猛烈进攻,有力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新的革命发动开辟了道路。历史似乎又在重演。在当前的“文化热”中,发生了儒学现代化与儒学化现代、维护传统与批判传统以及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等等问题的争论。这次讨论无论从思想的或学术的角度来说,实际上都是围绕中国现代化问题展开的。
<正> 由吴大琨主编,杜厚文、黄卫平等任副主编的《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一书,目前已由时事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太平洋经济研究所部分教师对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学习、领会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体现了他们对这一战略决策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十一章,前三章探讨了我们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科学依据、基本模式和一些主要的关系问题,后面几章论述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并分别介
<正> 价格改革,是难度较大的一项改革。各社会主义国家在价格改革过程中,都受到了通货膨胀问题的困扰。我们要在价格改革中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就应该重视并解决以下问题。第一,要摆脱缓慢通货膨胀给企业带来某些短期利益的诱惑。在一般情况下,缓慢的通货膨胀会给企业带来一种短期的利益。这从产品价值构成(C+V+m)中看得很清楚。从C这个转移价值来看,由于投入时设备和原材料的阶格相对低,而产品制成后由于价格上涨,这部分价值则可能以较高的价格实现。这就使成本中的C表现为投入少、产出多,为企业带来盈利。尽管在再
<正> 近年来,理论界对生产力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对我国现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的研究尤为深入。为了有助于理论界对国内这方面研究状况的了解,本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的研究动态综述如下: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特征 1、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特征,同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概括起来,它具备以下两大特征:(1)结构特征。在断面上观察那些在落后
<正> 国民党政府是国民党反动派于1927年背叛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之后在南京建立起来的。它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府。可是,它却在1930年6月颁布了一个《土地法》,并声称该《土地法》是“国民政府为谋中国土地问题之解决,特依国民党政纲之规定与孙中山先生之遗教制成的。”这部《土地法》真的是“为谋中国土地问题之解决”吗?真的是依照“孙中山先生之遗教制成”的吗?考察国民党政府在土地立法上的言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和中国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着经常的扩张冲动,我们治理整顿的方针是控制总需求,这与西方出现“滞胀”的经济背景大不相同。我国出现的经济增长迅速下降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并非治理整顿的方针错了,而是操作中犯了“头痛医脚,脚痛医头”的错误,导致紧缩错位,而总需求依然过旺。因此在经济政策的选择上,紧缩方针必须坚持。
对信息的搜集、整理与使用,已成为使现代经济活动有序化的重要手段。现代化趋势要求政府统计部门:全面地无保留地向社会提供统计结果;只对科学的统计方法负责,公布数字不受上级单位制约。这一点应得到立法的保证。
改革的出路在于:着力于政治体制改革,真正使民主制度化和程序化;全面开发和提高民族素质;发挥知识分子的先行作用和参谋作用;对改革进行多方面的综合研究和系统论证,并加强对所有制具体形式及变革的研究。
摆脱困境必须进行综合治理,提高国民素质尤为关键。当务之急是改善宏观大环境,特别是人文、精神环境,而只有把教育放到突出的战略地位,进行教育改革、增加教育投资、改善教师生活待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素质。我们切勿再次贻误发展教育的时机。
我们教育的最大危机在于一元化教育模式。摆脱这种模式的出路在于使教育分散化、多样化和自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