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加拿大,Field Trip(实地考察)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Social Studies(社会研究)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Field Trip是学生们离开学校去探索周边世界的体验之旅,它为培养合格社会公民起到了重要作用,备受学生喜爱。多年以后,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可能会忘记,但他们往往会记得旅行中所习得的观念、经历的事件、体验到的情感。[1]
因为孩子在加拿大上小学的缘故,我们有机会作为志愿者,全程参与了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的一次Field Trip。
一、Field Trip体验
出发之前,老师将学生分组,每组分别负责策划一项活动。本次Field Trip分为三个小组:餐饮组,小组成员一起商量如何安排两天的四顿餐;提示组,小组成员负责列出旅行携带物品清单,提示大家携带哪些行李;文娱组,小组成员协商选择既适合晚会气氛,又适合全员参与的歌曲。
每组将协商的结果按照规范的格式打印出来,老师将其整理成Field Trip List下发给每个学生,学生据此准备食品、行李和排练歌曲。
本次Field Trip由挑战活动、篝火晚会、自做午餐、森林之旅等构成。
(一)挑战活动
第一天第一个活动是挑战活动。挑战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孩子们被分成了四个组。关系好的孩子站在一起,孩子们都希望与自己的好朋友分在一个组。没想到老师让孩子们依次报数:1—2—3—4—1—2—3—4……报相同数字的同学组成一组。和好朋友不在一个组,孩子们虽有点遗憾,但仍很愉快。分组在于引领孩子学会与陌生人合作,培养他们面对陌生情境的能力。
第一组的活动是“合手送杆”。每个孩子用一个手指头,共同托起一根很轻的横杆,目标是将横杆放到地上。这个动作很有难度,孩子们不是某个人太冒进了导致脱手,就是大家一起把杆抬得越来越高。负责的家长请大家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问题发现了,是一个智力水平低于一般同学的女孩与大家动作不谐调。孩子们没去埋怨她,而是商量着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大家一起喊口号,一起行动。虽然孩子们最后也没有完全成功地将横杆放到地上,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在共同体中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理解和包容别人。这一活动模拟了孩子未来在社会中可能面临的事实:每个人不能脱离共同体而存在,尽管个体之间在能力水平上会有差距,但不能把弱者踢出去;理解、包容和互助是每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个活动完美地演绎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髓。
第二组的活动是“齐搭帐篷”。孩子们要合作支起两个大帐篷,这就需要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孩子们忙活了半天,直到结束,帐篷还是未完全搭起。尽管如此,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还是学到两件事情:第一,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第二,团队的目标就是自己的目标。这是未来社会共同体中所需要的合作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活动中,一位中国女孩一直在旁边站着,我们问她为什么不参与,她说:“我已经会了,让他们学习吧。”她的回答折射出一种人生态度。作为团队中的一员,她没有把自己与整体联系起来,她把这个活动的目标仅仅看成了个人能力和技巧的训练;同时,她缺乏主动精神,袖手旁观,缺乏一种共同体的责任意识。这个活动的目标应该不仅仅是鍛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是培养团队精神。共同体的发展就是每个个体特殊才能的整合发挥,个体之间需要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团队目标。这位中国女孩,在团队中具有个人的专长和优势,完全可以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以使团队目标尽早实现。但是,她没有。
第三组的活动是“解围成圆”。孩子们相互拉着手,纠缠在一起,要想办法在不松手的情况下解脱开来,形成一个圆圈。一个孩子在外面整体把握,指挥大家怎样调整姿势和位置。在无法解脱的状态下,孩子们体会到自己的局限性和受困的感觉,这就促使他们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要听懂指令。另外,在拉手和纠缠等身体接触中,孩子们感受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培养了友爱,消除了隔阂。
第四组的活动是“合力抬水”。在草地上围个圈,孩子们要想办法用绳子把中间盛水的塑料盒子抬起来,运到另一个水罐中倒掉。那个圈圈中的区域被称作“辐射区”,孩子不能进入也不能触碰。塑料盒中盛装的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要运到“处理厂”,就是那个水罐。如果孩子受到了“辐射”,就要去旁边的“医院”治疗三分钟。这个活动,既考验了孩子们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还考验孩子们对作弊的抵制能力,因为孩子总是忍不住用手去代替绳子,或者拒绝去“医院”治疗。
这四个活动旨在培养孩子们在未来社会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素养和能力,即合作精神、交流能力、为了共同体的利益或目标的实现而妥协的智慧等。在挑战活动中,孩子们亲身体验的教学方式比起单纯地说教式灌输让他们收获更多。
(二)篝火晚会
挑战活动之后是篝火晚会。
孩子们先学习如何点燃篝火。一位做过野外拓展训练教练的家长协助孩子们完成这一任务。他不是在讲解如何点火,而是让孩子们讨论如何生火,孩子们尝试着用纸、树叶、干草来试验,最后总结出最有效的方式。
篝火晚会有烧烤活动,需要孩子们带上铁钎。篝火营地距离住处较远,孩子们要拿一个根长长的、重重的铁钎,这对他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开始时,有的孩子在地上拖着铁钎,有的孩子用铁钎撑在地上走。这时,老师提醒大家,食物要直接插在铁钎上,因此要保持铁钎干净,不能挨着地面。于是,孩子们都扛起了铁钎。
在去往篝火营地的路上,孩子们玩起“信任”游戏。两个人随机组成一组,一个闭着眼睛“盲行”,另一个睁着眼睛,负责指导同伴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老师特意将不同国籍的孩子分到一组。孩子们没有挑剔或不满老师的分配,而是热心、认真地履行同伴的义务,闭眼者也表现出了充分的信任,听从同伴的指挥。孩子们对待游戏的认真,对待同伴的信任,以及与他人的合作态度令我们这些家长非常感慨。 烧烤过程同样体现了孩子们的合作精神。铁钎似乎是为了培养合作精神而设计的,它的长度使得一个孩子无法单独完成烧烤任务,必须合作才行。孩子们两人一根钎子,一个拿着钎子,另一个把两根香肠插上去,放到火上烤;烤好了,一个举着钎子,另一个用面包夹着将香肠取下来。热狗浇上番茄酱,晚餐就做好了。
在烧烤的过程中,老师不做指导,孩子们自己探索。从他国来的孩子跟加拿大的孩子合作,很快就学会了烧烤技术。向同龄孩子学习,在某些方面比老师的传授更有效。没经验的孩子有学习的欲望,有经验的孩子有分享的愿望。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尊严,都能得到尊重,不会有霸权。烧烤过程传递给孩子们的是,才华和能力是用来贡献和分享的,同时换得他人的支持,而不是用其将他人比下去。
烧烤结束后,大家围着篝火坐下来。坐在哪儿完全由孩子自主选择。孩子们基本上是根据自己的体质差异坐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地方:瘦弱的围着毯子坐在炉边,健壮的穿着短袖坐在后面的桌椅上。火炉在中间,孩子们围坐一圈,没有一个人是中心,每个人都面对着大家。唱歌跳舞是大家自娱自乐,因为没有舞台,也就不区分演员和观众。领唱者是擅长唱歌的孩子,按照事先的安排,他站到桌子上指挥,从手势到语言都充分体现了号召力和感染力、领袖的风采和发自内心的自信。歌曲都是他们在学校音乐课上学过的,内容贴近孩子心理,大家都会唱。大家唱得很认真,不是遵守纪律的认真,而是真的喜欢这些歌曲。老师告诉我们,他们的教学目标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Have Fun(有乐趣)”。孩子的Field Trip不仅仅是受教育,也是享受生活乐趣。生活乐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才能加深对生活的热爱。
一位家长志愿者拿起吉他为大家唱歌。第一首歌只有四句,唱了两遍之后,大家就学会了,一起跟着唱起来,包括刚来的外国学生。唱第二首歌之前,他讲了个故事,是一个男孩和海盗船的传说,然后唱起了叙述这个故事的长长的一首歌。孩子们沉醉地听着,享受着故事的悬念和美妙的旋律。在这里,没有主角,也没有被动的观众,重要的不是才艺展示,不是技巧和水平比拼,而是参与和互动,一起享受生活。
活动其实是很好的课程,但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可以当作课程。活动成为课程,应该包含一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可以不知道,但老师不能糊涂。只有当老师有意识地进行设计,将教学目标嵌入其中,让它承载一定的教育意义,它才是一种很好的经验课程。当然,这种目的性不是成人价值观的简单强加,而是让学生体验人之为人的生活智慧和底线伦理。
(三)自做午餐
第二天活动之一是学生自制三明治,当作午餐。家长志愿者负责把面包打开,生菜撕开,奶酪切好,摆放在一起,然后孩子自己把火腿、生菜等夹到面包里,按照自己的口味涂上番茄酱,用塑料保鲜膜包好,用记号笔写上自己的名字,统一放到大箱子里。孩子动手时问题百出:有的孩子要了一片又一片保鲜膜,还是没能包好;有的孩子把番茄酱弄洒,桌子上一片狼藉……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一边在做一边在交流。孩子们对自制三明治的浓厚兴趣丝毫不亚于拼装他们喜欢的航天飞机模型,他们不停地交谈,仿佛午餐制作只是一个媒介,交流才是最重要的。这与加拿大文化背景不无关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要形成社会共同体,必然需要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因而,整个社会都鼓励不同文化主体之间交流、理解和相互认同。加拿大教堂等各种社会机构经常组织一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Socializing(社交)和Connecting(建立联系)活动,包括烧烤聚餐或者手工制作等,以为陌生人提供相互认识的机会。
这里的孩子都特别爱交流,无论是走路还是坐车,都在不停地交谈。语言的使用、思想的交汇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低语境文化社会突出的特点,也是教育所鼓励和倡导的行为,是社会共同体成员协商民主、共建和谐的载体。
(四)森林之旅
午饭后,营地工作人员带领孩子们熟悉森林,讲解当地政府对森林的管理。进入林场之前,老师提醒大家要关注和关心对自己、对同伴、对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老师不是用传道的方式在讲解,而是以协商的语气,问孩子们在丛林中应该关注或关心什么,孩子们自己回答,然后老师进行说明,最后老师问孩子们是否还有问题,孩子们一般会举手问一些细节问题。师生之间完全是一种协商、对话的关系,很平等。
森林之旅最贴近主题、最令孩子们兴奋的是游戏Predator/Prey Game(猎人和猎物游戏)。孩子们要进入一片封闭的森林中,穿上各色的马甲,分别扮演草食动物、肉食动物、细菌、猎人、环保主义者等角色,构成一个森林食物链。游戏要求孩子们以收集生存卡的方式在丛林中生存一小时。扮演草食动物的孩子穿绿色马甲,需要收集水和食物以求生存;扮演松鼠一类动物的孩子穿黄色马甲,收集坚果谋生;扮演肉食动物的孩子穿红色马甲,可以捕杀草食动物;扮演细菌的孩子穿白色和黑色马甲,可以伤害各种动物;扮演猎人的孩子穿橙色衣服,可以从远处射杀动物;扮演环保主义者的孩子可以挽救动物生命。
在游戏前,专家用问答的方式跟孩子们探讨了森林食物链的构成,让孩子们领会一些术语和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专家还介绍了丛林中的急救知识,先提出问题,问孩子们该怎么办,孩子们答不上来的专家才解答。在游戏后,专家通过生存卡来检验大家的生存能力,没有进行认真的评比,而是把重点放在讨论上。扮演草食动物的孩子谈自己的逃生策略,扮演肉食动物的孩子谈捕食策略。
孩子們从游戏中得到的不仅是奔跑的乐趣,还有角色换位体验:体验作为强者的残忍,也体验作为弱者的不易。孩子们还获得生存技巧—面对真实的威胁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不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而是通过孩子们的体验式学习来完成的。老师要求孩子们现场反思,将体验写下来或者画下来,用文字或形象的图形整理思路,反思自然规律和生存法则,丰富和升华孩子们对生命的理解,引导孩子们理解自然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的构成、成员之间的差异和交互关系,以及共存及相互依赖的基本规律。 二、反思与启示
从国内课程现状来反观,加拿大的Field Trip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1.Field Trip实际上是一种实地体验式学习。学生进入真实的现场,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亲自动手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感受和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理解和发现。在这中间,知识和道理从内而外地建构,而不是从外而内的灌输。
学生是社会共同体中的一员,他们必须进入社会共同体去了解其他成员。学校的课堂学习将学生隔离在社会共同体之外,学生很难真正体验共同体的真实面貌。只有深入到现场,接触现实中的人,与生存的物质环境建立密切关系,学生才能认识共同体中成员的共性和差异,才能渐渐熟悉地理环境、经济态势、文化背景和历史脉络,这样,才能以自己的行为和贡献,维护和支持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共同体 。[2]4
我们国内有这样课程吗?有,但缺乏良好的规划和设计。我们基础教育更多的是把它们当“装点”,而非常规性的课程。因此,我们需要改造课程,加强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关于旅行的活动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旅行的时间和地点,细化每个环节,让整个旅行的每一个细节都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2.如何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所谓三位一体就是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投入到教育过程中,成为课程实施的保障。
Field Trip要求家长参与课程决策并作为重要的课程实施者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承担责任。野外实地考察,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风险。每次在Field Trip前,学校都会发给家长一份“实地考察课程同意书”,它相当于一份“合同书”,家长签字同意后孩子才能参加活动。“同意书”明确了责任的划分,明确了活动的各项细节和监护责任,考虑到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防范措施。这不但保证了家长的知情权,而且以书面契约的形式确定了责任和风险的承担,既做好了充分的安全保障工作,又可以避免事故发生后的纠纷。在我们国内,由于現行校园安全事故责任一票否决制,学校为了避免麻烦,尽量取消学生非课堂活动。借鉴加拿大学校的“同意书”,卸下我国中小学校沉重的安全“枷锁”,才能使课程活动焕发出熠熠光彩。
Field Trip同样需要校外机构,比如附近的大学、戏剧团体、体育馆所、电影院、展览馆、音乐厅等的支持。学校与这些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这些机构为学校提供实地考察学习的场所和相关专家的专业指导,老师与专业人士共同拟定教学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活动内容。举行本次Field Trip的学校曾组织学生到附近大学的体育系、舞蹈系等体验基本运动技能、舞蹈基础等课程。大学的指导者(有时是需要实习的学生)可以获得教学经验,社会机构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学生则可以获得课堂体验。为了这次活动,学校还与某野外活动中心合作,将中心的自然资源与教学目标整合,中心工作人员参与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借鉴加拿大学校的经验,我国中小学校也需要加大与校外机构的合作,借助外力将课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3.回到教育原点,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是缺乏与社会的沟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改造社会的能力,缺乏合作精神与独立自主能力的个体,那么这种教育对社会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一个共同体的建立与存在,依赖于有合作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个体;没有这种素养,社会共同体就是空话。因此,学校应该帮助学生搭建公民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桥梁。老师应该传授作为基本素养的公民权利和义务,以便民主体系的传承。[3]Social Studies 课程中的Field Trip,旨在帮助学生成为好公民,使其在各国密切联系的世界中生存。[4]在社会共同体中,要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共存,尊重差异,尊重个性,熟练运用语言技巧和交际技巧,沟通和协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冲突,构建平等的人际关系,在共同体和谐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实现个体的追求。
学生在现场经历和体验事件、互动和冲突、得出结论和评价,然后将今天的体验与历史和未来联系起来,会懂得前人所做的决定影响了现在,今天自己所做的决定也会塑造未来。学生通过评价、分析、查找和补充信息,锻炼了调查研究的能力,加深了对事件的综合理解。调查研究中所形成的洞察力,评判中所形成的批判式思维,权衡中所锻炼的判断力,在反思中构建的观念和体验的情感,都是学生作为公民在未来共同体中必要的修养。[2]1学生实地考察,激发了想象力和进一步探索的好奇心,在思考中构建了关于民主、公民意识和共同体等概念,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
4.德育的根本指向是“行”,仅有“知”的教导是不够的。Field Trip很好地整合了“知、情、意、行”,是一种较好的德育课程样式。有一点值得注意,Social Studies 是跨学科的课程。在加拿大,该课程是由老师们提前协商,多学科的老师坐在一起,结合本学期的内容选择相关的活动,共同进行设计的。学生通过Field Trip的开放式体验,自己设计和架构问题,以整体(整合)课程的形式学习。[5]学生需要把今天他们在共同体中的生活同他们过去以及未来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对共同体的全方位的体验,学生发现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一整体的课程,涉及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我们可以将许多有意义的课程内容转化为活动,融入类似于Field Trip的课程中,进行跨学科的课程整合设计,效果肯定比当下教科书的单一形态要好得多。
参考文献:
[1]Alleman J,Knighton B,Brophy J. Social studies:Incorporating all children using community and cultural universals as a centerpiece[J].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2007,40(2):166-173.
[2]Ronald V Moris.The field trip book: study travel experiences in social studies[M]. Scottsdale: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2010.
[3]Mitchell K,Parker W C.I pledge allegiance to…Flexible citizenship and flexible scales of belonging[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8,110(4):775-804.
[4]Brophy J,Alleman J.Meaningful social studies for elementary students[J]. Teachers and Teaching:Theory and Practice,2009,15(3):357-376.
[5]Holloway J E,Chiodo J J.Social stuies is being taught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A contrarian view[J].Journal of Social Studies Research,2009,33(2):235-261.
责任编辑/刘 烨
因为孩子在加拿大上小学的缘故,我们有机会作为志愿者,全程参与了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的一次Field Trip。
一、Field Trip体验
出发之前,老师将学生分组,每组分别负责策划一项活动。本次Field Trip分为三个小组:餐饮组,小组成员一起商量如何安排两天的四顿餐;提示组,小组成员负责列出旅行携带物品清单,提示大家携带哪些行李;文娱组,小组成员协商选择既适合晚会气氛,又适合全员参与的歌曲。
每组将协商的结果按照规范的格式打印出来,老师将其整理成Field Trip List下发给每个学生,学生据此准备食品、行李和排练歌曲。
本次Field Trip由挑战活动、篝火晚会、自做午餐、森林之旅等构成。
(一)挑战活动
第一天第一个活动是挑战活动。挑战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孩子们被分成了四个组。关系好的孩子站在一起,孩子们都希望与自己的好朋友分在一个组。没想到老师让孩子们依次报数:1—2—3—4—1—2—3—4……报相同数字的同学组成一组。和好朋友不在一个组,孩子们虽有点遗憾,但仍很愉快。分组在于引领孩子学会与陌生人合作,培养他们面对陌生情境的能力。
第一组的活动是“合手送杆”。每个孩子用一个手指头,共同托起一根很轻的横杆,目标是将横杆放到地上。这个动作很有难度,孩子们不是某个人太冒进了导致脱手,就是大家一起把杆抬得越来越高。负责的家长请大家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问题发现了,是一个智力水平低于一般同学的女孩与大家动作不谐调。孩子们没去埋怨她,而是商量着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大家一起喊口号,一起行动。虽然孩子们最后也没有完全成功地将横杆放到地上,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在共同体中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理解和包容别人。这一活动模拟了孩子未来在社会中可能面临的事实:每个人不能脱离共同体而存在,尽管个体之间在能力水平上会有差距,但不能把弱者踢出去;理解、包容和互助是每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个活动完美地演绎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髓。
第二组的活动是“齐搭帐篷”。孩子们要合作支起两个大帐篷,这就需要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孩子们忙活了半天,直到结束,帐篷还是未完全搭起。尽管如此,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还是学到两件事情:第一,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第二,团队的目标就是自己的目标。这是未来社会共同体中所需要的合作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活动中,一位中国女孩一直在旁边站着,我们问她为什么不参与,她说:“我已经会了,让他们学习吧。”她的回答折射出一种人生态度。作为团队中的一员,她没有把自己与整体联系起来,她把这个活动的目标仅仅看成了个人能力和技巧的训练;同时,她缺乏主动精神,袖手旁观,缺乏一种共同体的责任意识。这个活动的目标应该不仅仅是鍛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是培养团队精神。共同体的发展就是每个个体特殊才能的整合发挥,个体之间需要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团队目标。这位中国女孩,在团队中具有个人的专长和优势,完全可以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以使团队目标尽早实现。但是,她没有。
第三组的活动是“解围成圆”。孩子们相互拉着手,纠缠在一起,要想办法在不松手的情况下解脱开来,形成一个圆圈。一个孩子在外面整体把握,指挥大家怎样调整姿势和位置。在无法解脱的状态下,孩子们体会到自己的局限性和受困的感觉,这就促使他们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要听懂指令。另外,在拉手和纠缠等身体接触中,孩子们感受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培养了友爱,消除了隔阂。
第四组的活动是“合力抬水”。在草地上围个圈,孩子们要想办法用绳子把中间盛水的塑料盒子抬起来,运到另一个水罐中倒掉。那个圈圈中的区域被称作“辐射区”,孩子不能进入也不能触碰。塑料盒中盛装的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要运到“处理厂”,就是那个水罐。如果孩子受到了“辐射”,就要去旁边的“医院”治疗三分钟。这个活动,既考验了孩子们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还考验孩子们对作弊的抵制能力,因为孩子总是忍不住用手去代替绳子,或者拒绝去“医院”治疗。
这四个活动旨在培养孩子们在未来社会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素养和能力,即合作精神、交流能力、为了共同体的利益或目标的实现而妥协的智慧等。在挑战活动中,孩子们亲身体验的教学方式比起单纯地说教式灌输让他们收获更多。
(二)篝火晚会
挑战活动之后是篝火晚会。
孩子们先学习如何点燃篝火。一位做过野外拓展训练教练的家长协助孩子们完成这一任务。他不是在讲解如何点火,而是让孩子们讨论如何生火,孩子们尝试着用纸、树叶、干草来试验,最后总结出最有效的方式。
篝火晚会有烧烤活动,需要孩子们带上铁钎。篝火营地距离住处较远,孩子们要拿一个根长长的、重重的铁钎,这对他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开始时,有的孩子在地上拖着铁钎,有的孩子用铁钎撑在地上走。这时,老师提醒大家,食物要直接插在铁钎上,因此要保持铁钎干净,不能挨着地面。于是,孩子们都扛起了铁钎。
在去往篝火营地的路上,孩子们玩起“信任”游戏。两个人随机组成一组,一个闭着眼睛“盲行”,另一个睁着眼睛,负责指导同伴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老师特意将不同国籍的孩子分到一组。孩子们没有挑剔或不满老师的分配,而是热心、认真地履行同伴的义务,闭眼者也表现出了充分的信任,听从同伴的指挥。孩子们对待游戏的认真,对待同伴的信任,以及与他人的合作态度令我们这些家长非常感慨。 烧烤过程同样体现了孩子们的合作精神。铁钎似乎是为了培养合作精神而设计的,它的长度使得一个孩子无法单独完成烧烤任务,必须合作才行。孩子们两人一根钎子,一个拿着钎子,另一个把两根香肠插上去,放到火上烤;烤好了,一个举着钎子,另一个用面包夹着将香肠取下来。热狗浇上番茄酱,晚餐就做好了。
在烧烤的过程中,老师不做指导,孩子们自己探索。从他国来的孩子跟加拿大的孩子合作,很快就学会了烧烤技术。向同龄孩子学习,在某些方面比老师的传授更有效。没经验的孩子有学习的欲望,有经验的孩子有分享的愿望。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尊严,都能得到尊重,不会有霸权。烧烤过程传递给孩子们的是,才华和能力是用来贡献和分享的,同时换得他人的支持,而不是用其将他人比下去。
烧烤结束后,大家围着篝火坐下来。坐在哪儿完全由孩子自主选择。孩子们基本上是根据自己的体质差异坐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地方:瘦弱的围着毯子坐在炉边,健壮的穿着短袖坐在后面的桌椅上。火炉在中间,孩子们围坐一圈,没有一个人是中心,每个人都面对着大家。唱歌跳舞是大家自娱自乐,因为没有舞台,也就不区分演员和观众。领唱者是擅长唱歌的孩子,按照事先的安排,他站到桌子上指挥,从手势到语言都充分体现了号召力和感染力、领袖的风采和发自内心的自信。歌曲都是他们在学校音乐课上学过的,内容贴近孩子心理,大家都会唱。大家唱得很认真,不是遵守纪律的认真,而是真的喜欢这些歌曲。老师告诉我们,他们的教学目标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Have Fun(有乐趣)”。孩子的Field Trip不仅仅是受教育,也是享受生活乐趣。生活乐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才能加深对生活的热爱。
一位家长志愿者拿起吉他为大家唱歌。第一首歌只有四句,唱了两遍之后,大家就学会了,一起跟着唱起来,包括刚来的外国学生。唱第二首歌之前,他讲了个故事,是一个男孩和海盗船的传说,然后唱起了叙述这个故事的长长的一首歌。孩子们沉醉地听着,享受着故事的悬念和美妙的旋律。在这里,没有主角,也没有被动的观众,重要的不是才艺展示,不是技巧和水平比拼,而是参与和互动,一起享受生活。
活动其实是很好的课程,但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可以当作课程。活动成为课程,应该包含一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可以不知道,但老师不能糊涂。只有当老师有意识地进行设计,将教学目标嵌入其中,让它承载一定的教育意义,它才是一种很好的经验课程。当然,这种目的性不是成人价值观的简单强加,而是让学生体验人之为人的生活智慧和底线伦理。
(三)自做午餐
第二天活动之一是学生自制三明治,当作午餐。家长志愿者负责把面包打开,生菜撕开,奶酪切好,摆放在一起,然后孩子自己把火腿、生菜等夹到面包里,按照自己的口味涂上番茄酱,用塑料保鲜膜包好,用记号笔写上自己的名字,统一放到大箱子里。孩子动手时问题百出:有的孩子要了一片又一片保鲜膜,还是没能包好;有的孩子把番茄酱弄洒,桌子上一片狼藉……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一边在做一边在交流。孩子们对自制三明治的浓厚兴趣丝毫不亚于拼装他们喜欢的航天飞机模型,他们不停地交谈,仿佛午餐制作只是一个媒介,交流才是最重要的。这与加拿大文化背景不无关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要形成社会共同体,必然需要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因而,整个社会都鼓励不同文化主体之间交流、理解和相互认同。加拿大教堂等各种社会机构经常组织一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Socializing(社交)和Connecting(建立联系)活动,包括烧烤聚餐或者手工制作等,以为陌生人提供相互认识的机会。
这里的孩子都特别爱交流,无论是走路还是坐车,都在不停地交谈。语言的使用、思想的交汇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低语境文化社会突出的特点,也是教育所鼓励和倡导的行为,是社会共同体成员协商民主、共建和谐的载体。
(四)森林之旅
午饭后,营地工作人员带领孩子们熟悉森林,讲解当地政府对森林的管理。进入林场之前,老师提醒大家要关注和关心对自己、对同伴、对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老师不是用传道的方式在讲解,而是以协商的语气,问孩子们在丛林中应该关注或关心什么,孩子们自己回答,然后老师进行说明,最后老师问孩子们是否还有问题,孩子们一般会举手问一些细节问题。师生之间完全是一种协商、对话的关系,很平等。
森林之旅最贴近主题、最令孩子们兴奋的是游戏Predator/Prey Game(猎人和猎物游戏)。孩子们要进入一片封闭的森林中,穿上各色的马甲,分别扮演草食动物、肉食动物、细菌、猎人、环保主义者等角色,构成一个森林食物链。游戏要求孩子们以收集生存卡的方式在丛林中生存一小时。扮演草食动物的孩子穿绿色马甲,需要收集水和食物以求生存;扮演松鼠一类动物的孩子穿黄色马甲,收集坚果谋生;扮演肉食动物的孩子穿红色马甲,可以捕杀草食动物;扮演细菌的孩子穿白色和黑色马甲,可以伤害各种动物;扮演猎人的孩子穿橙色衣服,可以从远处射杀动物;扮演环保主义者的孩子可以挽救动物生命。
在游戏前,专家用问答的方式跟孩子们探讨了森林食物链的构成,让孩子们领会一些术语和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专家还介绍了丛林中的急救知识,先提出问题,问孩子们该怎么办,孩子们答不上来的专家才解答。在游戏后,专家通过生存卡来检验大家的生存能力,没有进行认真的评比,而是把重点放在讨论上。扮演草食动物的孩子谈自己的逃生策略,扮演肉食动物的孩子谈捕食策略。
孩子們从游戏中得到的不仅是奔跑的乐趣,还有角色换位体验:体验作为强者的残忍,也体验作为弱者的不易。孩子们还获得生存技巧—面对真实的威胁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不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而是通过孩子们的体验式学习来完成的。老师要求孩子们现场反思,将体验写下来或者画下来,用文字或形象的图形整理思路,反思自然规律和生存法则,丰富和升华孩子们对生命的理解,引导孩子们理解自然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的构成、成员之间的差异和交互关系,以及共存及相互依赖的基本规律。 二、反思与启示
从国内课程现状来反观,加拿大的Field Trip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1.Field Trip实际上是一种实地体验式学习。学生进入真实的现场,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亲自动手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感受和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理解和发现。在这中间,知识和道理从内而外地建构,而不是从外而内的灌输。
学生是社会共同体中的一员,他们必须进入社会共同体去了解其他成员。学校的课堂学习将学生隔离在社会共同体之外,学生很难真正体验共同体的真实面貌。只有深入到现场,接触现实中的人,与生存的物质环境建立密切关系,学生才能认识共同体中成员的共性和差异,才能渐渐熟悉地理环境、经济态势、文化背景和历史脉络,这样,才能以自己的行为和贡献,维护和支持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共同体 。[2]4
我们国内有这样课程吗?有,但缺乏良好的规划和设计。我们基础教育更多的是把它们当“装点”,而非常规性的课程。因此,我们需要改造课程,加强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关于旅行的活动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旅行的时间和地点,细化每个环节,让整个旅行的每一个细节都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2.如何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所谓三位一体就是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投入到教育过程中,成为课程实施的保障。
Field Trip要求家长参与课程决策并作为重要的课程实施者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承担责任。野外实地考察,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风险。每次在Field Trip前,学校都会发给家长一份“实地考察课程同意书”,它相当于一份“合同书”,家长签字同意后孩子才能参加活动。“同意书”明确了责任的划分,明确了活动的各项细节和监护责任,考虑到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防范措施。这不但保证了家长的知情权,而且以书面契约的形式确定了责任和风险的承担,既做好了充分的安全保障工作,又可以避免事故发生后的纠纷。在我们国内,由于現行校园安全事故责任一票否决制,学校为了避免麻烦,尽量取消学生非课堂活动。借鉴加拿大学校的“同意书”,卸下我国中小学校沉重的安全“枷锁”,才能使课程活动焕发出熠熠光彩。
Field Trip同样需要校外机构,比如附近的大学、戏剧团体、体育馆所、电影院、展览馆、音乐厅等的支持。学校与这些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这些机构为学校提供实地考察学习的场所和相关专家的专业指导,老师与专业人士共同拟定教学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活动内容。举行本次Field Trip的学校曾组织学生到附近大学的体育系、舞蹈系等体验基本运动技能、舞蹈基础等课程。大学的指导者(有时是需要实习的学生)可以获得教学经验,社会机构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学生则可以获得课堂体验。为了这次活动,学校还与某野外活动中心合作,将中心的自然资源与教学目标整合,中心工作人员参与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借鉴加拿大学校的经验,我国中小学校也需要加大与校外机构的合作,借助外力将课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3.回到教育原点,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是缺乏与社会的沟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改造社会的能力,缺乏合作精神与独立自主能力的个体,那么这种教育对社会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一个共同体的建立与存在,依赖于有合作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个体;没有这种素养,社会共同体就是空话。因此,学校应该帮助学生搭建公民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桥梁。老师应该传授作为基本素养的公民权利和义务,以便民主体系的传承。[3]Social Studies 课程中的Field Trip,旨在帮助学生成为好公民,使其在各国密切联系的世界中生存。[4]在社会共同体中,要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共存,尊重差异,尊重个性,熟练运用语言技巧和交际技巧,沟通和协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冲突,构建平等的人际关系,在共同体和谐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实现个体的追求。
学生在现场经历和体验事件、互动和冲突、得出结论和评价,然后将今天的体验与历史和未来联系起来,会懂得前人所做的决定影响了现在,今天自己所做的决定也会塑造未来。学生通过评价、分析、查找和补充信息,锻炼了调查研究的能力,加深了对事件的综合理解。调查研究中所形成的洞察力,评判中所形成的批判式思维,权衡中所锻炼的判断力,在反思中构建的观念和体验的情感,都是学生作为公民在未来共同体中必要的修养。[2]1学生实地考察,激发了想象力和进一步探索的好奇心,在思考中构建了关于民主、公民意识和共同体等概念,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
4.德育的根本指向是“行”,仅有“知”的教导是不够的。Field Trip很好地整合了“知、情、意、行”,是一种较好的德育课程样式。有一点值得注意,Social Studies 是跨学科的课程。在加拿大,该课程是由老师们提前协商,多学科的老师坐在一起,结合本学期的内容选择相关的活动,共同进行设计的。学生通过Field Trip的开放式体验,自己设计和架构问题,以整体(整合)课程的形式学习。[5]学生需要把今天他们在共同体中的生活同他们过去以及未来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对共同体的全方位的体验,学生发现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一整体的课程,涉及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我们可以将许多有意义的课程内容转化为活动,融入类似于Field Trip的课程中,进行跨学科的课程整合设计,效果肯定比当下教科书的单一形态要好得多。
参考文献:
[1]Alleman J,Knighton B,Brophy J. Social studies:Incorporating all children using community and cultural universals as a centerpiece[J].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2007,40(2):166-173.
[2]Ronald V Moris.The field trip book: study travel experiences in social studies[M]. Scottsdale: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2010.
[3]Mitchell K,Parker W C.I pledge allegiance to…Flexible citizenship and flexible scales of belonging[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8,110(4):775-804.
[4]Brophy J,Alleman J.Meaningful social studies for elementary students[J]. Teachers and Teaching:Theory and Practice,2009,15(3):357-376.
[5]Holloway J E,Chiodo J J.Social stuies is being taught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A contrarian view[J].Journal of Social Studies Research,2009,33(2):235-261.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