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江苏省2009届毕业生求职意向的网上调查结果,比较近年我省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求职意向与就业现实之间的差距。对于了解09届毕业生在当前金融危机下的求职期望,为我们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大量详实的数据资料,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求职意向;调查
去年以来,随着次贷危机向实体经济扩散,“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政府、学校、学生及家长十分关心的课题,并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大学生的求职意向、择业标准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了解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引导大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和期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是一项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此,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于2008年11月起就大学生求职意向的若干问题,针对2009届江苏省内高校大学生在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www.91job.gov.cn)进行问卷调查,共有106164人参与调查,其中研究生12403人,本科生70210人,专科生23551人,分别占全省普通高校三个学历层次毕业生的38.86%、36.32%,和10.08%。调查获得了大量重要信息,为我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以下就本次调查的主要结果进行分析。
1.调查结果分析
1.1 关于求职意向地区
本次调查的特点之一是“求职地区集中化”,南京成为多数毕业生首选就业城市。以本科生为例, 选择在南京工作和在江苏省内其他城市工作的分别为42.49%和47.81%,选择在省内工作的占总人数的90.30%,其中选择回生源地工作的毕业生只占35.14%,如图1所示。
由于高学历人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对应不同学历,就业首选地也明显不同。研究生就业首选上海的占9.22%,位居南京、苏州之后,处于第三位。本科、专科毕业生选择南京、苏州、无锡三地就业的排序相同,比例均位列前三位。
1.2 关于求职意向月薪
对于毕业生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 本次问卷调查将毕业生月收入的期望值分为七个档次: 1000元以下、1000-1499元、1500-1999元、2000-2499元、2500-2999元、3000-3999元、4000元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研究生选择意向月薪标准在3000-3999元之间的占参加调查总人数的28.94%,4000元以上的占43.48%,两者合计达72.42%;本科生选择主要集中在1500-2499元之间,占参加调查总人数的63.15%,其中在1500-1999 元和2000-2499元之间分别为36.64%和26.51%。专科生的选择主要集中在1000-1999元之间,占80.17%,其中1000-1499元之间占48.7%,1500-1999占31.5%。求职意向月薪详见表1。
1.3 关于求职意向单位性质
毕业生求职时认为理想的单位类型随学历不同而明显不同。高学历的研究生首选单位集中于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分别占43.04%和28.89%,两者之和达71.93%;本科生首选国有企业的占26.50%,民营企业占25.48%,事业单位占24.08%; 专科生首选民营企业的占38.63%,国有企业占25.92%,三资企业占16.69%,事业单位占15.57%。三种学历层次的学生在首选单位上呈现为高层次的偏重于事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则为专科层次最青睐的单位。最受关注的国家机关在研究生、本科生层次首选单位中占比略大于2%,专科生的首选仅占1.79%。求职意向单位性质详见表2。
1.4 关于求职意向行业
按照网络联盟的25个行业分类统计口径,研究生求职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生物类行业占13.94%,计算机/互联网行业占9.35%),教育、培训类占20.35%。本科生首选制造业(机械/设备/电子)占11.94%,其次教育/培训类占10.10%,第三为计算机/互联网行业,占9.51%。专科生首选制造业(机械/设备/电子)占21.09%,其次计算机行业,占11.67%,第三为建筑/设计/装潢占9.86%。以本科生为例,求职意向行业详见表3。
2.求职意向与就业现实对比分析
根据以上调查数据,结合近年来我中心开展的江苏省毕业生雇主调查[1]和全省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2][3],逐项进行分析。
2.1 求职意向地区与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的对比
我们选择省内热点地区南京、苏州、无锡,省外选择就业热点地区上海、北京、广东、浙江作为求职意向地区比较样本。以本科生为例,发现求职意向比例较高的地区实际接收的毕业生比例也高,南京、苏州、无锡三地求职意向之和超过70%,实际接收的人数占江苏全省本科毕业生的近40%。江苏省内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只要落实了具体单位就可以办理户档随迁等就业手续。开放的就业环境为南京、苏州、无锡接收大量毕业生提供了保障。因意向在南京求职的人数比例远高于其他地区,直接造成南京地区毕业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以本科生为例,各地实际接收人数占比与09年求职意向占比数据见表4。
2.2 意向薪酬与毕业生实际收入的对比
把本次调查结果与近年我省毕业生的实际收入比较,发现目前三个学历层次的大多数学生的意向月薪和就业市场实际月薪非常接近,其主要原因是07年经济形势较好,而08年以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普遍下调期望薪酬所致。如表5所示。
2.3 意向单位性质与近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实际就业单位性质的对比
以本科生的求职意向单位性质与07、08两年实际接收本科毕业生的单位性质相比,求职意向在事业单位、国企、三资三类单位的比例远高于近年实际接收的人数比例,而对民营企业的意向选择明显低于近年实际接收的人数比例。这需要引起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和教师的关注,并应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以使学生调整定位、顺利就业。以本科生为例,求职意向单位性质与实际接收单位的性质数据占比见表6所示。
3.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针对地方政府接收高校毕业生的量化考核机制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本地区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负责任政府的重要工作,也是各级政府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现在国家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的是把各种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政府在就业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对各级政府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量化考核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
3.2 高校要建立主动适应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办学机制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条件,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做到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同步衔接。确立“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能力是关键”的思想,创造条件开设更多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选修课程,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的招生计划,鼓励在校生延长学习时间修读双专业、双学位,既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3.3 大学生要摒弃传统的择业标准和就业观念
大学生应冷静面对当前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大学生需要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只有社会发展了,个人理想才有可能实现。鼓励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不眼高手低,从自身实际情况和用人单位需求状况出发,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先就业后择业”,找到适合自己的用武之地。
3.4 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建设力度,着力建设全国统一、规范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化市场
社会的发展需要专业化的分工,优质的服务需要对市场的细化。建设以各地、各高校参加的高校就业信息网络联盟,实现全国就业信息的互联互通。由教育部门具体负责制定统一的信息指标体系、规范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统一发布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剔除那些不规范、不准确和不真实的招聘信息。借助这个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可以分析各种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及供需的变化状况,预测未来社会的就业需求,通过上网和发行出版物向全社会公布,作为政府决策和个人择业的参考依据。毕业生可以降低求职成本,对劳动保护、协议履行都具有重要作用。用人单位可以降低招聘成本以及提高招聘成功率。有了这个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我们可以客观地衡量各高校的专业就业率,在高校之间展开良性的竞争,有效避免高校在就业率问题上的困惑,营造公开、平等、诚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蔡亮.2007年江苏省毕业生雇主调查报告[R].江苏省教育厅2007年度调研论文汇编,2008.
[2]江苏省教育厅.2007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Z].2008.
[3]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Z].2009.
作者简介:汤幼龙,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曾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作职业发展访问学者、香港理工大学就业指导高级研修班。
【关键词】毕业生;求职意向;调查
去年以来,随着次贷危机向实体经济扩散,“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政府、学校、学生及家长十分关心的课题,并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大学生的求职意向、择业标准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了解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引导大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和期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是一项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此,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于2008年11月起就大学生求职意向的若干问题,针对2009届江苏省内高校大学生在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www.91job.gov.cn)进行问卷调查,共有106164人参与调查,其中研究生12403人,本科生70210人,专科生23551人,分别占全省普通高校三个学历层次毕业生的38.86%、36.32%,和10.08%。调查获得了大量重要信息,为我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以下就本次调查的主要结果进行分析。
1.调查结果分析
1.1 关于求职意向地区
本次调查的特点之一是“求职地区集中化”,南京成为多数毕业生首选就业城市。以本科生为例, 选择在南京工作和在江苏省内其他城市工作的分别为42.49%和47.81%,选择在省内工作的占总人数的90.30%,其中选择回生源地工作的毕业生只占35.14%,如图1所示。
由于高学历人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对应不同学历,就业首选地也明显不同。研究生就业首选上海的占9.22%,位居南京、苏州之后,处于第三位。本科、专科毕业生选择南京、苏州、无锡三地就业的排序相同,比例均位列前三位。
1.2 关于求职意向月薪
对于毕业生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 本次问卷调查将毕业生月收入的期望值分为七个档次: 1000元以下、1000-1499元、1500-1999元、2000-2499元、2500-2999元、3000-3999元、4000元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研究生选择意向月薪标准在3000-3999元之间的占参加调查总人数的28.94%,4000元以上的占43.48%,两者合计达72.42%;本科生选择主要集中在1500-2499元之间,占参加调查总人数的63.15%,其中在1500-1999 元和2000-2499元之间分别为36.64%和26.51%。专科生的选择主要集中在1000-1999元之间,占80.17%,其中1000-1499元之间占48.7%,1500-1999占31.5%。求职意向月薪详见表1。
1.3 关于求职意向单位性质
毕业生求职时认为理想的单位类型随学历不同而明显不同。高学历的研究生首选单位集中于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分别占43.04%和28.89%,两者之和达71.93%;本科生首选国有企业的占26.50%,民营企业占25.48%,事业单位占24.08%; 专科生首选民营企业的占38.63%,国有企业占25.92%,三资企业占16.69%,事业单位占15.57%。三种学历层次的学生在首选单位上呈现为高层次的偏重于事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则为专科层次最青睐的单位。最受关注的国家机关在研究生、本科生层次首选单位中占比略大于2%,专科生的首选仅占1.79%。求职意向单位性质详见表2。
1.4 关于求职意向行业
按照网络联盟的25个行业分类统计口径,研究生求职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生物类行业占13.94%,计算机/互联网行业占9.35%),教育、培训类占20.35%。本科生首选制造业(机械/设备/电子)占11.94%,其次教育/培训类占10.10%,第三为计算机/互联网行业,占9.51%。专科生首选制造业(机械/设备/电子)占21.09%,其次计算机行业,占11.67%,第三为建筑/设计/装潢占9.86%。以本科生为例,求职意向行业详见表3。
2.求职意向与就业现实对比分析
根据以上调查数据,结合近年来我中心开展的江苏省毕业生雇主调查[1]和全省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2][3],逐项进行分析。
2.1 求职意向地区与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的对比
我们选择省内热点地区南京、苏州、无锡,省外选择就业热点地区上海、北京、广东、浙江作为求职意向地区比较样本。以本科生为例,发现求职意向比例较高的地区实际接收的毕业生比例也高,南京、苏州、无锡三地求职意向之和超过70%,实际接收的人数占江苏全省本科毕业生的近40%。江苏省内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只要落实了具体单位就可以办理户档随迁等就业手续。开放的就业环境为南京、苏州、无锡接收大量毕业生提供了保障。因意向在南京求职的人数比例远高于其他地区,直接造成南京地区毕业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以本科生为例,各地实际接收人数占比与09年求职意向占比数据见表4。
2.2 意向薪酬与毕业生实际收入的对比
把本次调查结果与近年我省毕业生的实际收入比较,发现目前三个学历层次的大多数学生的意向月薪和就业市场实际月薪非常接近,其主要原因是07年经济形势较好,而08年以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普遍下调期望薪酬所致。如表5所示。
2.3 意向单位性质与近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实际就业单位性质的对比
以本科生的求职意向单位性质与07、08两年实际接收本科毕业生的单位性质相比,求职意向在事业单位、国企、三资三类单位的比例远高于近年实际接收的人数比例,而对民营企业的意向选择明显低于近年实际接收的人数比例。这需要引起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和教师的关注,并应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以使学生调整定位、顺利就业。以本科生为例,求职意向单位性质与实际接收单位的性质数据占比见表6所示。
3.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针对地方政府接收高校毕业生的量化考核机制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本地区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负责任政府的重要工作,也是各级政府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现在国家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的是把各种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政府在就业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对各级政府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量化考核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
3.2 高校要建立主动适应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办学机制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条件,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做到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同步衔接。确立“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能力是关键”的思想,创造条件开设更多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选修课程,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的招生计划,鼓励在校生延长学习时间修读双专业、双学位,既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3.3 大学生要摒弃传统的择业标准和就业观念
大学生应冷静面对当前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大学生需要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只有社会发展了,个人理想才有可能实现。鼓励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不眼高手低,从自身实际情况和用人单位需求状况出发,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先就业后择业”,找到适合自己的用武之地。
3.4 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建设力度,着力建设全国统一、规范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化市场
社会的发展需要专业化的分工,优质的服务需要对市场的细化。建设以各地、各高校参加的高校就业信息网络联盟,实现全国就业信息的互联互通。由教育部门具体负责制定统一的信息指标体系、规范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统一发布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剔除那些不规范、不准确和不真实的招聘信息。借助这个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可以分析各种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及供需的变化状况,预测未来社会的就业需求,通过上网和发行出版物向全社会公布,作为政府决策和个人择业的参考依据。毕业生可以降低求职成本,对劳动保护、协议履行都具有重要作用。用人单位可以降低招聘成本以及提高招聘成功率。有了这个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我们可以客观地衡量各高校的专业就业率,在高校之间展开良性的竞争,有效避免高校在就业率问题上的困惑,营造公开、平等、诚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蔡亮.2007年江苏省毕业生雇主调查报告[R].江苏省教育厅2007年度调研论文汇编,2008.
[2]江苏省教育厅.2007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Z].2008.
[3]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Z].2009.
作者简介:汤幼龙,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曾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作职业发展访问学者、香港理工大学就业指导高级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