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经常遭遇戒严,警报尖声响起,学校便停课,教室里一阵慌乱,收拾书包沿着突然清冷的街道回家。繁忙街道上的车辆突然消失,在马路上做之字川行,得意地站立路中央看着天空,像拥有世界的感觉。
小时候,感觉天空总是特别蓝,屋子与屋子并不拥挤,人与人之间距离并不远。我们常在开阔空间里朝天空扔石子,为高抛的美妙弧线着迷,也尝试猛力荡秋千,享受那种几欲飞去的感觉。
小时候,翱翔天空是停不住的想像。于是,努力学习放风筝,把想飞的愿望寄托在细竹条架起的薄纸上,看着它随风摇摇晃晃地飘了起来,便忘情尖叫。然而,这毕竟是片小空间,风筝难得飞上屋檐,往往一翻转直直坠了下来。
某个周末刮起了大风,风筝扶摇直上,第一次把整筒线都放尽,仅巴掌般大的风筝在蓝天自在翱翔。此时戒严警报突然响了,大人探头焦急唤叫孩子回家,不甘放弃如此愉快的高飞,但荷枪实弹的辜加兵身影已在街头出现。母亲的叫声几乎成了歇斯底里,只得把线往石柱缠了两圈,飞奔回家。从楼上小窗下望,风筝线不知何时断了,有点阴霾的天空不见那巴掌般大的影子。那一天,静静凝望着灰蓝得有点忧郁的天空,直到天黑。
小时候,住在战前旧屋,楼上两间小房挤着一家八口。父亲找来相熟木匠,隔出了阁楼间,堆放杂物。那时候,崇拜英雄豪杰,经常同邻居孩子厮打,鼻青脸肿等闲事,还参加过几回群殴。由于劣迹斑斑,经常被母亲锁在阁楼,逃跑几回后,脚踝遭绑上铁链加锁头。小三的年终长假就被困在高仅三尺的阁楼间,杂物箱层层叠叠,只五尺见方空间可以横躺;小窗高一尺,由三根横木钉成,大白天都躺在沾满湿粘汗水的凉席上,望着窗外切割的天空。
阁楼天花板上是鸽子窝,早晨与黄昏咕咕声不绝,最喜欢听鸽子拍打翅膀的扑扑声,仰躺着欣赏美丽的飞的姿态,心随着双双翅膀翱翔蓝天。就这样爱上了阁楼,此后经常窝在小窗旁,冥想不实际的未来。
中学搬离小坡龙蛇混杂地,喜欢校园那开阔的空间,经常偷跑上钟楼,眺望树与山与天空。放学后常打篮球,一群人流尽汗后,一列躺在球场温热地面仰望蓝天。晴天的云层总特别高,偶尔会有雄鹰在云里滑翔,我们往往对此失语,心飘飘荡荡的无处可落脚。
那是个并不快乐的年代,世事充满太多的不确定,读着书却始终没有实在的愿景。迷茫彷徨几乎是一代人共同体验,没有人为你指引方向,社会处处挂着鸟笼,苍鹰也被剪去长翎,斜着枯黄眼球望着高高的天空。
大学初期崇敬孔子,案头题写“士不可不弘毅”自励,追求学问见识,强调品格修养,更要有所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然而,最终渐渐明白:忧患只是书生的一厢情愿,桃花源毕竟纯属虚构,血越是热,泪越是长流。于是,向庄周靠拢,《逍遥游》里遨游万里长空的大鹏鸟成为生命象征,俯看蝇头上相残厮斗的人群和口叼腐鼠却一脸战战兢兢的畜类,千山我独行,原来是如此美妙的感觉。
记得前年搬家时考虑空间与采光,喜欢把墙壁凿洞打窗,希望一抬头便能看见天空。尤其风雨欲来的阴霾天气,周遭渐渐暗去,却有片片微光透过窗,轻轻巧巧洒落地板,像无声的禅。
流行歌手里独爱王菲的歌,她的《天空》常在斗室里飘扬,“我的天空为何挂满湿的泪/我的天空为何总灰的脸”,这迂回低语常牵引出寂寞童年。窄小阁楼间切割开的天空,向往鸽子高飞,怀想断线风筝,还有尖厉的警报,逡巡不去的枪影,和脚上冰冷的链锁。
如今天空一样的蓝,往往低头走路,难得抬头看天。同事老林心情郁闷时经常徒步上单位四楼,日前跟随他站立四楼回廊,望着高高的天,竟然有了陈子昂登幽州台的苍凉心境。
一个年代结束了,同代人大都不再做梦,不再策马,不再想飞。轻轻倒了墨汁,洗了狼毫,掩上了窗,收拾行囊去走长长的路,登高高的山,看灰灰蓝蓝的天空。
(吴清贵摘自《联合早报》)
小时候,感觉天空总是特别蓝,屋子与屋子并不拥挤,人与人之间距离并不远。我们常在开阔空间里朝天空扔石子,为高抛的美妙弧线着迷,也尝试猛力荡秋千,享受那种几欲飞去的感觉。
小时候,翱翔天空是停不住的想像。于是,努力学习放风筝,把想飞的愿望寄托在细竹条架起的薄纸上,看着它随风摇摇晃晃地飘了起来,便忘情尖叫。然而,这毕竟是片小空间,风筝难得飞上屋檐,往往一翻转直直坠了下来。
某个周末刮起了大风,风筝扶摇直上,第一次把整筒线都放尽,仅巴掌般大的风筝在蓝天自在翱翔。此时戒严警报突然响了,大人探头焦急唤叫孩子回家,不甘放弃如此愉快的高飞,但荷枪实弹的辜加兵身影已在街头出现。母亲的叫声几乎成了歇斯底里,只得把线往石柱缠了两圈,飞奔回家。从楼上小窗下望,风筝线不知何时断了,有点阴霾的天空不见那巴掌般大的影子。那一天,静静凝望着灰蓝得有点忧郁的天空,直到天黑。
小时候,住在战前旧屋,楼上两间小房挤着一家八口。父亲找来相熟木匠,隔出了阁楼间,堆放杂物。那时候,崇拜英雄豪杰,经常同邻居孩子厮打,鼻青脸肿等闲事,还参加过几回群殴。由于劣迹斑斑,经常被母亲锁在阁楼,逃跑几回后,脚踝遭绑上铁链加锁头。小三的年终长假就被困在高仅三尺的阁楼间,杂物箱层层叠叠,只五尺见方空间可以横躺;小窗高一尺,由三根横木钉成,大白天都躺在沾满湿粘汗水的凉席上,望着窗外切割的天空。
阁楼天花板上是鸽子窝,早晨与黄昏咕咕声不绝,最喜欢听鸽子拍打翅膀的扑扑声,仰躺着欣赏美丽的飞的姿态,心随着双双翅膀翱翔蓝天。就这样爱上了阁楼,此后经常窝在小窗旁,冥想不实际的未来。
中学搬离小坡龙蛇混杂地,喜欢校园那开阔的空间,经常偷跑上钟楼,眺望树与山与天空。放学后常打篮球,一群人流尽汗后,一列躺在球场温热地面仰望蓝天。晴天的云层总特别高,偶尔会有雄鹰在云里滑翔,我们往往对此失语,心飘飘荡荡的无处可落脚。
那是个并不快乐的年代,世事充满太多的不确定,读着书却始终没有实在的愿景。迷茫彷徨几乎是一代人共同体验,没有人为你指引方向,社会处处挂着鸟笼,苍鹰也被剪去长翎,斜着枯黄眼球望着高高的天空。
大学初期崇敬孔子,案头题写“士不可不弘毅”自励,追求学问见识,强调品格修养,更要有所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然而,最终渐渐明白:忧患只是书生的一厢情愿,桃花源毕竟纯属虚构,血越是热,泪越是长流。于是,向庄周靠拢,《逍遥游》里遨游万里长空的大鹏鸟成为生命象征,俯看蝇头上相残厮斗的人群和口叼腐鼠却一脸战战兢兢的畜类,千山我独行,原来是如此美妙的感觉。
记得前年搬家时考虑空间与采光,喜欢把墙壁凿洞打窗,希望一抬头便能看见天空。尤其风雨欲来的阴霾天气,周遭渐渐暗去,却有片片微光透过窗,轻轻巧巧洒落地板,像无声的禅。
流行歌手里独爱王菲的歌,她的《天空》常在斗室里飘扬,“我的天空为何挂满湿的泪/我的天空为何总灰的脸”,这迂回低语常牵引出寂寞童年。窄小阁楼间切割开的天空,向往鸽子高飞,怀想断线风筝,还有尖厉的警报,逡巡不去的枪影,和脚上冰冷的链锁。
如今天空一样的蓝,往往低头走路,难得抬头看天。同事老林心情郁闷时经常徒步上单位四楼,日前跟随他站立四楼回廊,望着高高的天,竟然有了陈子昂登幽州台的苍凉心境。
一个年代结束了,同代人大都不再做梦,不再策马,不再想飞。轻轻倒了墨汁,洗了狼毫,掩上了窗,收拾行囊去走长长的路,登高高的山,看灰灰蓝蓝的天空。
(吴清贵摘自《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