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科研项目与本科生毕业论文相结合的调查分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123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校教育中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是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与促进,是发挥育人功能,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对大学生不断发掘潜力、提高政治素养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高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以东北大学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制度为例,探讨研究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学分体系建设,深入挖掘“第二课堂”育人价值,系统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实效,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
摘 要: 回族语言(也称回族汉语、回族话)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虽以汉语的形式存在,但与汉语有所不同。在民族高校,回族学生对回族语言文化的认同值得关注。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北方民族大学部分回族学生。在语言使用上,回族学生在生活中使用普通话较多,对回族特色语言有较好地继承,且多数回族学生对回族语言文化呈积极的认同态度。  关键词: 民族高校 回族 语言文化认同  一、引言  北方民族大学
摘 要: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本文以临沂大学红色馆、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建设为例,探讨新时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突出强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育人功能,提出开发新兴教育载体的要求和目标,为高校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载体建设 沂蒙精神  高校载体
摘 要: 劉震云小说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本叙说孤独的书,描绘了生命的孤独和虚无。杨百顺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其人生可以说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作者从杨百顺这类小人物的命运变迁中,寻找破解孤独的钥匙。  关键词: 杨百顺 孤独 《一句顶一万句》  《一句顶一万句》描述了一种刘震云式孤独感。看刘震云的小说开始如同走迷宫,两旁风景宜人,却不知道前路几何,到了终点,回味的时候,很多东西还想再看看,不清晰
摘 要: 灵活、变通的多元化服务能发挥图书馆的多种职能,以多种形式和方法彰显图书馆的吸引力。本文以太湖县图书馆读者服务为例,对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多元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 县级公共图书馆 公共服务 多元化  县级公共图书馆由于人员、经费、场地、设施等条件的限制,高品质、深层次、数字化、系统化的图书馆公共服务有待完善。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和投入力度,图书馆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特
摘 要:本文主要从历史维度包括古典时代、中世纪、近现代关于“儿童是谁”做了主要梳理,分別从代表性教育家眼中、复杂性思维视角下、幼儿教师角度对“儿童是谁”做了尝试性回答,并在综合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不同视角下关于“儿童是谁”提出了一些质疑和思考。  关键词: 教育家 复杂性思维视角 儿童教育  历史上由于不同时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于儿童的看法及与儿童关系是不同的。追溯儿童观的发展,在古代社会,人们对儿
摘 要: 本文以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为例,通过分析传媒学院2014年至2016年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地区分布及就业单位性质,总结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形式,并根据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近三年的就业现状,从落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能指导和转变就业观念等方面提出了就业对策和建议,以期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就业层次,保证就业质量。  关键词: 二级学院 就业分析 对策建议  为了贯彻
摘 要: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较弱,通过导入图文并茂的绘本阅读,将抽象的文字转换为生动趣味的画面,能引导小学生参与其中,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绘本作为形象化语言阅读的首选方式,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不足。本文进一步探讨绘本阅读的重要性,梳理绘本教学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低年级阅读 绘本教学  低年级小学生之所以对绘本阅读情有独钟,与绘本图文并茂的编写手
摘 要: 习近平多次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就是文化,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学生是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生力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以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思想
摘 要: 作为第一部完备的李商隐诗集注本,朱鹤龄的《李义山诗集笺注》自刊行伊始便风行一时,旋即成为清代李商隐诗注的蓝本。推求至隐的解读,使李商隐一扫晚唐以来诡激轻薄的恶名,以心怀忠愤、寄托遥深的形象出现在这部笺注中。李商隐的“忠愤”在朱鹤龄的刻意选择中渐渐明晰,吴地文人的集体记忆隐现其间。诗史、古典今语、晚明党争的历史记忆绾合在一起,形成这一注本幽深而复杂的历史内容。  关键词: 朱鹤龄 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