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变”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对意外发生的情况,敏感地洞悉学生思维活动的势态,迅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措施的一种教学艺术。应变,也是教师能动地控制、调节教学过程的生动体现。一位富有经验与修养的教师,总是有着临变不乱的大将风度和应答自如的娴熟技艺。
关键字: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应变;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对难度的及时调节,可以化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进程与教师的思维保持同步,使师生双方的活动配合和谐,是教学中常用的应变手法。
一、 诚恳自然,自我批评
漫长的教学生涯可能会出现疏漏。有时教师讲解过程中有失误被学生当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是以谦逊、严谨的态度,勇于承认错误,善于自我批评,把授课中的失误当作一面镜子。这样往往比一味地强词夺理更能树立教师的威信。相反,教师强词夺理、硬撑着头皮,不仅会耽误教学时间,而且会破坏教学气氛,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例如:有位青年老师在上观摩课时,演算一道化学方程式,但由于一时紧张而列错了式子。这时有学生小声地给他指出错误,但他怕丢了面子,还是硬着头皮演算。时间很快过去了,他大汗淋漓,式子列了半黑板,也沒有结果。这时台下一片骚动,使这位本来就心理紧张的老师更乱了分寸。最后,一堂观摩课讲“砸”了。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如何去对待“过”。
二、 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做演示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上一堂关于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时,一位教师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通过演示实验给学生感性认识,并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关钠的化学性质的知识。但在做钠与氯气的演示实验时,本应看到大量白烟,却出现了大量黑烟,学生顿时表现出惊奇不解。这位教师马上意识到这次演示实验失败了。这时他把话锋一转,叫学生一起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他问学生“黑烟的产生似乎是不正确的。我们来推断钠与氯气的产物应当是什么?”学生:“应当是氯化钠。”教师又问:“但是黑烟又从哪儿来的?”接着提示:“大家想一想,金属钠是如何保存的?”学生:“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噢,找到原因!一定是煤油没有擦干净,煤油燃烧发出黑烟。”这样巧妙地处理教学突发事件,学生不仅深刻了解反应本质,而且还受到科学态度的教育,对教师的坦诚也感到钦佩。
三、善于反诘和回避
当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要澄清,或者问题的依据不明确时,要善于反诘,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思考找出结果。如当有学生问:乙酸的羟基电离时产生H+,并且具有酸性,乙醇也有羟基,它也能电离出H+吗?教师反诘的问题是:乙醇是电解质吗?如果学生所提问题不属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后学习中还要研究)或重点时,应予以回避,或婉转加以说明,避免节外生枝,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如在上元素周期表时向学生系统介绍周期表,课本上介绍的2s22p4是外围电子层排布。学生问道:什么是外围电子层排布?这时教师应告诉学生这些知识在选修课本中会学到。总之,这些知识用学生现有知识还无法解释透彻,应予以回避,把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
四、明断暗收,为我所用
开放性的课堂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常常会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课堂上,对个别学生爱出风头和提出的古怪问题,教师要用爱心和善意去理解、尊重学生的感受,肯定其长处,不记过失,并以妙语相对。
当上到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时,讲到汞与硫磺生成硫化汞,得出实验室常将硫磺撒在汞的表面,以除去不慎洒落的汞。这时,就有学生提出:“小孩发烧时测体温,若不慎折断水银计,将汞吞入口中,也用硫磺吗?”顿时引来一阵哄堂大笑。老师没有被激怒,反而平静地说:“这问题提得正好,能用硫吗?大家讨论一下。”通过讨论很快地将这个问题解决了。在教学中巧妙地把教学中的意外变为可利用的生长点,既不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还使学生受到了教育。试想,如当时停下课来,把发问的学生劈头盖脑地训斥一顿,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五、善于置留
学生是求知好学的、各具个性的个体。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喜欢多思、多想,凡事喜欢问为什么。在教学中,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太难,用学生现有知识还无法解释透彻,教师即使回答也超过学生理解力,或有时学生提问超过教师的认知水平。这时,教师可采取置留的技巧。
如在做淀粉-KI溶液与氯水的反应,教师采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强调滴加适量氯水,但有的学生多加了一些,出现了先变蓝后褪色的现象,褪色涉及的反应显然课标不要求。可建议“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研究这一问题”,转入下一教学环节。
六、当机立断,对症下药
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而根据要求必须做出明确回答时,应当机立断,给予果断的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以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带来的课堂混乱和学生思想上的彷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关键之处学生答非所问时,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发现问题症结,采取针对性措施。
在《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如何鉴别Na2CO3、NaHCO3和NaCl?有学生主动回答用石蕊试液鉴别,原因是:NaCl溶液呈中性应为紫色;Na2CO3为纯碱,故其溶液显碱性应使石蕊试液变蓝;NaHCO3是酸性盐,同NaHSO4一样其溶液显酸性应使紫色石蕊变红。教师若立即指出其回答错误,这样势必让一些学生以后不敢再主动回答问题。教师首先赞扬了该同学懂得将知识进行迁移,然后指出并非所有酸式盐都显酸性。如NaHCO3显碱性,为什么显碱性?我们会在选修课本中学习。这样的评价没有让学生因自己的回答错误而感到懊恼,并且能激励学生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七、绕道迂回,调节难度
掌握教学中的应变艺术,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以教师高度的修养、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技巧为基础的。具体说来,教师应努力做到:①对教材的高度稔熟。即对于教材的前后联系与相关知识,要做到博学精通,心中了然,这样才能在解答突发问题时,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②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即对于教学中学生可能产生什么疑惑,提出哪些问题,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在备课时要制定带有“弹性”的教案,多设想几种可能,做到未雨绸缪,估计在先。③对知识的科学态度。即对于学生所提问题,一定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态度,一时不能解决的,可留待以后解决。切忌模棱两可,或妄下论断。④对学生的真挚感情。要培养师生之间的友谊与信任,不应掩盖与含混,贵在坦率与真诚。对于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尤应冷静与自制,注意珍惜师生之间的感情,爱护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字: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应变;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对难度的及时调节,可以化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进程与教师的思维保持同步,使师生双方的活动配合和谐,是教学中常用的应变手法。
一、 诚恳自然,自我批评
漫长的教学生涯可能会出现疏漏。有时教师讲解过程中有失误被学生当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是以谦逊、严谨的态度,勇于承认错误,善于自我批评,把授课中的失误当作一面镜子。这样往往比一味地强词夺理更能树立教师的威信。相反,教师强词夺理、硬撑着头皮,不仅会耽误教学时间,而且会破坏教学气氛,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例如:有位青年老师在上观摩课时,演算一道化学方程式,但由于一时紧张而列错了式子。这时有学生小声地给他指出错误,但他怕丢了面子,还是硬着头皮演算。时间很快过去了,他大汗淋漓,式子列了半黑板,也沒有结果。这时台下一片骚动,使这位本来就心理紧张的老师更乱了分寸。最后,一堂观摩课讲“砸”了。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如何去对待“过”。
二、 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做演示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上一堂关于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时,一位教师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通过演示实验给学生感性认识,并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关钠的化学性质的知识。但在做钠与氯气的演示实验时,本应看到大量白烟,却出现了大量黑烟,学生顿时表现出惊奇不解。这位教师马上意识到这次演示实验失败了。这时他把话锋一转,叫学生一起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他问学生“黑烟的产生似乎是不正确的。我们来推断钠与氯气的产物应当是什么?”学生:“应当是氯化钠。”教师又问:“但是黑烟又从哪儿来的?”接着提示:“大家想一想,金属钠是如何保存的?”学生:“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噢,找到原因!一定是煤油没有擦干净,煤油燃烧发出黑烟。”这样巧妙地处理教学突发事件,学生不仅深刻了解反应本质,而且还受到科学态度的教育,对教师的坦诚也感到钦佩。
三、善于反诘和回避
当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要澄清,或者问题的依据不明确时,要善于反诘,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思考找出结果。如当有学生问:乙酸的羟基电离时产生H+,并且具有酸性,乙醇也有羟基,它也能电离出H+吗?教师反诘的问题是:乙醇是电解质吗?如果学生所提问题不属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后学习中还要研究)或重点时,应予以回避,或婉转加以说明,避免节外生枝,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如在上元素周期表时向学生系统介绍周期表,课本上介绍的2s22p4是外围电子层排布。学生问道:什么是外围电子层排布?这时教师应告诉学生这些知识在选修课本中会学到。总之,这些知识用学生现有知识还无法解释透彻,应予以回避,把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
四、明断暗收,为我所用
开放性的课堂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常常会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课堂上,对个别学生爱出风头和提出的古怪问题,教师要用爱心和善意去理解、尊重学生的感受,肯定其长处,不记过失,并以妙语相对。
当上到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时,讲到汞与硫磺生成硫化汞,得出实验室常将硫磺撒在汞的表面,以除去不慎洒落的汞。这时,就有学生提出:“小孩发烧时测体温,若不慎折断水银计,将汞吞入口中,也用硫磺吗?”顿时引来一阵哄堂大笑。老师没有被激怒,反而平静地说:“这问题提得正好,能用硫吗?大家讨论一下。”通过讨论很快地将这个问题解决了。在教学中巧妙地把教学中的意外变为可利用的生长点,既不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还使学生受到了教育。试想,如当时停下课来,把发问的学生劈头盖脑地训斥一顿,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五、善于置留
学生是求知好学的、各具个性的个体。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喜欢多思、多想,凡事喜欢问为什么。在教学中,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太难,用学生现有知识还无法解释透彻,教师即使回答也超过学生理解力,或有时学生提问超过教师的认知水平。这时,教师可采取置留的技巧。
如在做淀粉-KI溶液与氯水的反应,教师采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强调滴加适量氯水,但有的学生多加了一些,出现了先变蓝后褪色的现象,褪色涉及的反应显然课标不要求。可建议“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研究这一问题”,转入下一教学环节。
六、当机立断,对症下药
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而根据要求必须做出明确回答时,应当机立断,给予果断的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以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带来的课堂混乱和学生思想上的彷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关键之处学生答非所问时,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发现问题症结,采取针对性措施。
在《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如何鉴别Na2CO3、NaHCO3和NaCl?有学生主动回答用石蕊试液鉴别,原因是:NaCl溶液呈中性应为紫色;Na2CO3为纯碱,故其溶液显碱性应使石蕊试液变蓝;NaHCO3是酸性盐,同NaHSO4一样其溶液显酸性应使紫色石蕊变红。教师若立即指出其回答错误,这样势必让一些学生以后不敢再主动回答问题。教师首先赞扬了该同学懂得将知识进行迁移,然后指出并非所有酸式盐都显酸性。如NaHCO3显碱性,为什么显碱性?我们会在选修课本中学习。这样的评价没有让学生因自己的回答错误而感到懊恼,并且能激励学生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七、绕道迂回,调节难度
掌握教学中的应变艺术,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以教师高度的修养、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技巧为基础的。具体说来,教师应努力做到:①对教材的高度稔熟。即对于教材的前后联系与相关知识,要做到博学精通,心中了然,这样才能在解答突发问题时,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②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即对于教学中学生可能产生什么疑惑,提出哪些问题,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在备课时要制定带有“弹性”的教案,多设想几种可能,做到未雨绸缪,估计在先。③对知识的科学态度。即对于学生所提问题,一定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态度,一时不能解决的,可留待以后解决。切忌模棱两可,或妄下论断。④对学生的真挚感情。要培养师生之间的友谊与信任,不应掩盖与含混,贵在坦率与真诚。对于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尤应冷静与自制,注意珍惜师生之间的感情,爱护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