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衡量一个职高学校其计算机教学质量的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检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采用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实践性教学要求实践既要落实到教学中,又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
1 合理的专业定位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首要条件
要想做到“样样通,样样精”是不可能的,为了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学校应该合理地设置其专业。人才培养受到人才需求的制导。专业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其就业导向。一个好的中职学校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应该紧随当前和今后的市场需求的步伐。就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计算机方面的培养方向主要有:①高水平的科研和创新人才;②高水平的软件设计人才;③高水平的系统设计人才;④高水平的网络管理人才;⑤专业的办公自动化操作员;⑥动态网页、动画的制作人员;⑦平面、立体图的绘制人才;⑧初级的程序设计人才;⑨小型网络的管理人员(如,网吧和小型的企业单位等)。
显然,职高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应该定位到⑤~⑨这5个方面。因此,其专业设置则相应地应该定位到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技术等方面。
2 合理的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根本
好的专业设置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和时间范围内很好地定位自己的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和方向。而要最终实现这个目标,则必须有相应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实现该专业的培养。课程的设置是为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的,然而,任何一个专业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因此,课程的设置必然需要有专业之间的交叉,这就使得课程与课程之间必须要明白主次。
就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来说,其课程应该以计算机基础应用和简单的程序设计为主,人才能力的培养则应该将重点放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如今的计算机应用早已经脱离不开网络,因此,应该增加有关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性导论性的课程。
而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来说,则应该以网络操作系统为主,主要目标是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显然,为了今后工作的需要,还应该设置网络规划组建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则是必不可少的。
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这里不再赘述。不管专业及课程如何,其最根本的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课程必须为专业技能训练服务。
在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和课程设置的前提下,教师通过案例演示等实践性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生动具体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新颖感、惊奇感、直观感和尝试欲。
3 学生自己上机实践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必然手段
要想会使用某一工具,你就必须去使用它。学生自己上机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重要也是必要的环节。在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了其专业理论知识的体系后,只有通过大量的专业的上机实践训练,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其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技巧。就课程授课时间上来说,中职学校与本科学校必须要有显著的不同:中职学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相应的理论知识是为了其实践能力而服务的,因此,必须合理地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做到重理论强实践。
实践过程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能只限于学生自己的实践。实践的环节在教师授课的时候就应该得到重视,教师在授课时就应该注意过程演示。
实践环节分为基础实践和专业技能技巧实践。其中,基础实践是每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完成的相同的实践任务,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最基本的使用,比如,键盘鼠标的使用、打字以及各种常用的工具(如Office)的使用。从最基本的必须的技能技巧开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足够的训练。比如,从最开始的打字训练开始,就一定要确保学生最基本的技能要过关,要求他们训练出标准正确的动作和指法,在保证盲打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要求其打字速度。
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应该采用任务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真实系统地了解到解决一个案例的所有相关知识和方法。任务驱动方式则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探索自己想知道的知识,这种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能够推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专业技能训练的上机实践环节应该多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来进行。课程设计是一种最有效的“案例引导,任务分解”的培养模式。
课程设计以任务方式来进行设置,每3~4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任务的完成以小组的团队方式来实施。任务由简到难,并且,任务不应该只与某一门单独的课程相关,而应该从专业的角度来统筹,合理地设计任务的内容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每一个设计都针对本专业的某一实用的完整的实例来设置其内容,将需要掌握的知识隐含在一个一个具体的任务当中。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能产生新的任务。这种阶段性的成就感能够让学生像沉迷于游戏过关一样沉迷于学习的整个过程。而走出课程的局限,以培养专业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将多门相关课程结合在一起进行的课程设计的内容安排和设置。学生面对课程设计中提出的问题,必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去完成任务。使得学生在完成某一特定应用任务的同时,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训练专业技能和技巧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就需要围绕问题去展开各项工作:分析问题、收集查阅资料、进行各种试探尝试……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就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出具备某些职业技能的实用人才,实践性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职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在计算机专业方面尤为如此。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的技术,因此,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是评估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
1 合理的专业定位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首要条件
要想做到“样样通,样样精”是不可能的,为了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学校应该合理地设置其专业。人才培养受到人才需求的制导。专业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其就业导向。一个好的中职学校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应该紧随当前和今后的市场需求的步伐。就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计算机方面的培养方向主要有:①高水平的科研和创新人才;②高水平的软件设计人才;③高水平的系统设计人才;④高水平的网络管理人才;⑤专业的办公自动化操作员;⑥动态网页、动画的制作人员;⑦平面、立体图的绘制人才;⑧初级的程序设计人才;⑨小型网络的管理人员(如,网吧和小型的企业单位等)。
显然,职高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应该定位到⑤~⑨这5个方面。因此,其专业设置则相应地应该定位到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技术等方面。
2 合理的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根本
好的专业设置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和时间范围内很好地定位自己的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和方向。而要最终实现这个目标,则必须有相应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实现该专业的培养。课程的设置是为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的,然而,任何一个专业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因此,课程的设置必然需要有专业之间的交叉,这就使得课程与课程之间必须要明白主次。
就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来说,其课程应该以计算机基础应用和简单的程序设计为主,人才能力的培养则应该将重点放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如今的计算机应用早已经脱离不开网络,因此,应该增加有关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性导论性的课程。
而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来说,则应该以网络操作系统为主,主要目标是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显然,为了今后工作的需要,还应该设置网络规划组建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则是必不可少的。
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这里不再赘述。不管专业及课程如何,其最根本的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课程必须为专业技能训练服务。
在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和课程设置的前提下,教师通过案例演示等实践性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生动具体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新颖感、惊奇感、直观感和尝试欲。
3 学生自己上机实践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必然手段
要想会使用某一工具,你就必须去使用它。学生自己上机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重要也是必要的环节。在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了其专业理论知识的体系后,只有通过大量的专业的上机实践训练,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其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技巧。就课程授课时间上来说,中职学校与本科学校必须要有显著的不同:中职学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相应的理论知识是为了其实践能力而服务的,因此,必须合理地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做到重理论强实践。
实践过程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能只限于学生自己的实践。实践的环节在教师授课的时候就应该得到重视,教师在授课时就应该注意过程演示。
实践环节分为基础实践和专业技能技巧实践。其中,基础实践是每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完成的相同的实践任务,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最基本的使用,比如,键盘鼠标的使用、打字以及各种常用的工具(如Office)的使用。从最基本的必须的技能技巧开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足够的训练。比如,从最开始的打字训练开始,就一定要确保学生最基本的技能要过关,要求他们训练出标准正确的动作和指法,在保证盲打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要求其打字速度。
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应该采用任务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真实系统地了解到解决一个案例的所有相关知识和方法。任务驱动方式则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探索自己想知道的知识,这种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能够推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专业技能训练的上机实践环节应该多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来进行。课程设计是一种最有效的“案例引导,任务分解”的培养模式。
课程设计以任务方式来进行设置,每3~4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任务的完成以小组的团队方式来实施。任务由简到难,并且,任务不应该只与某一门单独的课程相关,而应该从专业的角度来统筹,合理地设计任务的内容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每一个设计都针对本专业的某一实用的完整的实例来设置其内容,将需要掌握的知识隐含在一个一个具体的任务当中。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能产生新的任务。这种阶段性的成就感能够让学生像沉迷于游戏过关一样沉迷于学习的整个过程。而走出课程的局限,以培养专业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将多门相关课程结合在一起进行的课程设计的内容安排和设置。学生面对课程设计中提出的问题,必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去完成任务。使得学生在完成某一特定应用任务的同时,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训练专业技能和技巧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就需要围绕问题去展开各项工作:分析问题、收集查阅资料、进行各种试探尝试……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就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出具备某些职业技能的实用人才,实践性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职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在计算机专业方面尤为如此。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的技术,因此,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是评估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