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一切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40分钟的课堂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漫长,听课效率可想而知,“有效课堂”“共生课堂”更无从谈起,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势在必行。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精心创设情境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趣浓厚,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1.故事儿歌,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枯燥无味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肯定容易分散。针对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我常常把故事带入课堂。如在讲整体认读音节“ye”的时候,我给学生们讲道:“ ie这个复韵母可调皮了,他和ɑi ei ui ɑo ou iu 脾气可不一样,他总是想自成音节,自己去给汉字注音。一天,他想:我的第一个字母i和声母y的读音都差不多,变动一下,我不就可以成为音节了吗?于是,他摇身一变,变成了大y,也就成了ye,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音节了!”学生们听得兴趣盎然,也就很容易地掌握了整体认读音节ye。枯燥无味的字母就这样变成了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学生们喜欢学了,积极性高了,听课的效率自然就高了。
2.游戏参与,调动积极性
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六七岁的学生还带有明显的儿童特点,游戏玩耍仍然是他们的精神食粮。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半游戏半学习的一段过渡,逐渐实现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移。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大,学了生字,一般需要当堂巩固。若反复机械地认读,学生会越学越无味,也不易达到记忆的效果,而采用游戏巩固就不同了。我们经常玩叫“摘苹果”的游戏,即在黑板上画一棵大苹果树,每个苹果上分别写着生字,上台摘苹果的学生必须做小老师,大声地教台下的学生读那个字,读对了,大家送出掌声,读错了,就请自己的好朋友帮忙纠正。游戏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及当众说话的能力。这种游戏有时可以换成“小猫钓鱼”“小兔子采蘑菇”等等。
课堂中可以开展的游戏还有许多,如“猜谜”“找朋友”等。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3.多媒体动画,直观感受
小学生的思维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如在教学“yuɑn”这个整体认读音节时,我做了一个动画:“yu” 和“ɑn”写在圆里,他们滚呀滚,就滚到了一起,变成了“yuɑn”。 学生们编成了一首儿歌:“yu” 和“ɑn”滚圆圈,滚到了一起变成 “yuɑn”。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这个整体认读音节。
二、及时有效评价
小学生的仿效意识强,往往是表扬一个,受益的一大片。课堂上,当一些学生能够指出别人读书、回答中的错误时,我总是及时给予评价:“你听得真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你的小耳朵真灵!”“老师喜欢认真听讲的孩子,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孩子。”……我的这些评价就像兴奋剂,把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为了培养一些学困生的兴趣,在课堂上遇到简单的问题或需要学生读课文时,我就让他们来回答,并及时表扬:“你真不简单,读得很正确。”“你上课听得真认真,回答得很好!”“这几天你的进步真大,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的!”渐渐地,他们举手的次数多了,能够参与到课堂当中来了,在 “你追我赶”的竞赛表上及时为他们添上一颗星,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学习也会有明显的进步。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把“不求一下成功,但求点滴进步。”作为倾听评价的宗旨,学生只要有进步,只要他们能在别人的观点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就立刻给予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三、适当休息,动静结合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一般能稳定持续15分钟~20分钟左右(男生要差一些),强迫学生长时间地学习、做功课,是违背科学的。即使学生被迫坐在那里,也不可能做到一直专注。于是课堂上我加入了课间休息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我让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动作,双手突然举起,放下,再举手,再放下等动作,每次的动作都不相同。学生在笑一笑、做一做中得到休息,调节他们的神经,让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课堂上来。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时时以学生为中心,充满激情和真情,就能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课堂效率更高。
(责编杜华)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40分钟的课堂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漫长,听课效率可想而知,“有效课堂”“共生课堂”更无从谈起,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势在必行。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精心创设情境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趣浓厚,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1.故事儿歌,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枯燥无味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肯定容易分散。针对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我常常把故事带入课堂。如在讲整体认读音节“ye”的时候,我给学生们讲道:“ ie这个复韵母可调皮了,他和ɑi ei ui ɑo ou iu 脾气可不一样,他总是想自成音节,自己去给汉字注音。一天,他想:我的第一个字母i和声母y的读音都差不多,变动一下,我不就可以成为音节了吗?于是,他摇身一变,变成了大y,也就成了ye,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音节了!”学生们听得兴趣盎然,也就很容易地掌握了整体认读音节ye。枯燥无味的字母就这样变成了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学生们喜欢学了,积极性高了,听课的效率自然就高了。
2.游戏参与,调动积极性
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六七岁的学生还带有明显的儿童特点,游戏玩耍仍然是他们的精神食粮。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半游戏半学习的一段过渡,逐渐实现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移。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大,学了生字,一般需要当堂巩固。若反复机械地认读,学生会越学越无味,也不易达到记忆的效果,而采用游戏巩固就不同了。我们经常玩叫“摘苹果”的游戏,即在黑板上画一棵大苹果树,每个苹果上分别写着生字,上台摘苹果的学生必须做小老师,大声地教台下的学生读那个字,读对了,大家送出掌声,读错了,就请自己的好朋友帮忙纠正。游戏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及当众说话的能力。这种游戏有时可以换成“小猫钓鱼”“小兔子采蘑菇”等等。
课堂中可以开展的游戏还有许多,如“猜谜”“找朋友”等。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3.多媒体动画,直观感受
小学生的思维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如在教学“yuɑn”这个整体认读音节时,我做了一个动画:“yu” 和“ɑn”写在圆里,他们滚呀滚,就滚到了一起,变成了“yuɑn”。 学生们编成了一首儿歌:“yu” 和“ɑn”滚圆圈,滚到了一起变成 “yuɑn”。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这个整体认读音节。
二、及时有效评价
小学生的仿效意识强,往往是表扬一个,受益的一大片。课堂上,当一些学生能够指出别人读书、回答中的错误时,我总是及时给予评价:“你听得真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你的小耳朵真灵!”“老师喜欢认真听讲的孩子,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孩子。”……我的这些评价就像兴奋剂,把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为了培养一些学困生的兴趣,在课堂上遇到简单的问题或需要学生读课文时,我就让他们来回答,并及时表扬:“你真不简单,读得很正确。”“你上课听得真认真,回答得很好!”“这几天你的进步真大,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的!”渐渐地,他们举手的次数多了,能够参与到课堂当中来了,在 “你追我赶”的竞赛表上及时为他们添上一颗星,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学习也会有明显的进步。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把“不求一下成功,但求点滴进步。”作为倾听评价的宗旨,学生只要有进步,只要他们能在别人的观点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就立刻给予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三、适当休息,动静结合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一般能稳定持续15分钟~20分钟左右(男生要差一些),强迫学生长时间地学习、做功课,是违背科学的。即使学生被迫坐在那里,也不可能做到一直专注。于是课堂上我加入了课间休息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我让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动作,双手突然举起,放下,再举手,再放下等动作,每次的动作都不相同。学生在笑一笑、做一做中得到休息,调节他们的神经,让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课堂上来。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时时以学生为中心,充满激情和真情,就能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课堂效率更高。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