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利用课外时间丰富语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很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深入探讨。本文从扩展课外阅读、指导课后练笔、开展语文活动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后练笔;语文活动;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2011版语文课标前言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丰富语文课外活动载体,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扩展课外阅读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而扩展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通过扩展阅读,将学生的阅读视野从语文课本的狭小牢笼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
1.拓展性阅读
拓展性阅读是指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教学素材,通过收集与素材相关的各种材料进行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并不断反思的过程。如在《北京》一课中,在学完课文后,我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了大量描写北京其他名胜古迹的文章,以及大量有关古代与现代北京的图文并茂的材料,学生在阅读后不由自主地感叹“北京真美啊!”不用教师说教,学生热爱北京之情已油然而生。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有助于情感目标达成),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见闻,增长学生的知识,从而为实现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双跨越创造了条件。
2.主题性阅读
主题性阅读指的是结合学校的主题活动开展的系列阅读活动,这种活动指向性强,有明确的主题。作为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引导学生阅读跟主题活动有关的书籍。这样的活动一般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布置学生收集跟主题有关的材料进行阅读。第二阶段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可以是讲故事、手抄报展示和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如在参加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中,第一阶段让学生围绕爱国主义主题,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素材进行阅读。有战争年代的革命英雄故事;有和平时期的平凡的劳动者;有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故事等。第二阶段开展讲“我心中的英雄”故事比赛。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研究性阅读
研究性阅读源于“研究性学习”。它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讀教学中的运用。这里所指的研究性阅读是指以一篇课文为引子而开展的阅读活动,目的在于通过阅读文本,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研究,论证观点来达到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目的。这个活动应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阅读专题,通过个人阅读,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解决研究专题。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它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在教学中我抓住文中对诸葛亮语言的描写,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胆识过人、神机妙算的人物形象。那么文中出现的周瑜、曹操等形象又是如何呢?对此我设计了开展了课外“走进三国”,阅读《三国演义》的研究型阅读。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具体客观的学习样式,我设计了研究阅读记录卡,要求各个小组先确定小组研究阅读主题,然后小组分工,组员分头进行个人研究阅读活动,完成个人研究阅读记录卡;接着小组交流,筛选资料,把收集回来的众多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进行归纳,完成小组研究阅读记录卡;最后班级交流,相互评价。
表1:个人研究阅读记录卡
表2:小组研究阅读记录卡
结论:
这样的专题研究性阅读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既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还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个人研究阅读使阅读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学生兴致很高,进学校图书馆借书,上网查询,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小组合作研究阅读使各小组成员学会合作分享。人人写研究阅读卡,初步养成了做读书笔记和学会思考的习惯。整个研究性阅读活动过程中,由感性积累到理性认识,由认知性阅读到鉴赏性阅读,提高了学生语文能力,
二、指导课外练笔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1.利用课文,指导练笔
根据相关课文的特点,安排课外练笔,有助于把课本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助于把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从而在实践中历练表达能力。例如,学了古诗后,指导学生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如学了《赠汪伦》,指导学生写李白与汪伦告别的情景;学了游记类课文,组织学生参观景点,仿造课文写法,进行小练笔;学了《颐和园》,指导学生写游鼓浪屿时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景点,学写一段导游词;学了介绍现代科技成果的课文,指导学生写自己所了解的高科技产品的推销广告词等。通过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资源,磨炼学生的笔下功夫。
2.社会实践,指导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结合学校开展的以“倡导低碳生活,唤起绿色行动”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我带领学生参与家庭碳排放量调查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写低碳生活家庭日记。在日记中我看到:“听老师说,我们厦门的饮用水都是从岛外引进的,水是很珍贵的资源,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一水多用。所以我提议让妈妈买了两个大塑料桶,一个放在厨房里,厨房里的桶专门装洗碗、洗菜的水,储存起来用于冲厕所、浇花;一个放在浴室里,可以用来装洗澡水,用于冲厕所,也可以用来装洗衣机里放出来的水用于拖地,这样就可以实现一水多用,这个月的用水量由原来的9吨降到了7吨,爸爸妈妈夸我真是低碳生活小天使,这个月我们家也评上了‘节水模范家庭’。”
3.借助媒体,指导练笔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健康有益的电影,指导学生写影评;组织收看《新闻联播》,记下自己感兴趣的三条新闻与其他同学交流,培养学生从小关心、评论社会时事的意识;组织收听厦广经济台节目,记下听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写出感受和观点。这些都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创新性的提升,并极大地提高语言应用的能力。
三、开展语文活动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1.做一做
以四人小组为活动单位,让学生当小编辑。每个星期,让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确定主题并轮流出一次板报,每月评选一次最佳板报组;每个月,编辑一份综合类语文小报,各个小组进行交流,评出优秀小报。期末指导学生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合编一份考卷,评出最佳试卷,并用这份试卷进行检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自己组稿,自己设计版面、题图、插画,自己书写,自己评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言的积极性,在活动中提高其语文实践能力。
2.演一演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情节生动完整、形象鲜明有趣的课文适合表演。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讲述的故事,分角色进行剧情表演,以挖掘学生潜在的表演天赋,将无声的文字塑造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自己面前。如学习了《将相和》、《会摇尾巴的狼》、《狼和小羊》和《田忌赛马》等课文后,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对文章进行情境创造,把课文所讲的精彩故事搬上舞台,比一比谁表演得最精彩。这样,既增强了课文的艺术感染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结语
总之,“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作为语文教师,要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使学生在课外社会实践中逐渐养成爱实践、勤实践的好习惯,从而最终促进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注(2011年版)[S]2011
[2] (美)布鲁纳著,邵瑞珍等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张永英.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及哲学认识论思想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7(04).
(责任编辑:刘宝瑞)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后练笔;语文活动;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2011版语文课标前言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丰富语文课外活动载体,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扩展课外阅读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而扩展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通过扩展阅读,将学生的阅读视野从语文课本的狭小牢笼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
1.拓展性阅读
拓展性阅读是指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教学素材,通过收集与素材相关的各种材料进行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并不断反思的过程。如在《北京》一课中,在学完课文后,我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了大量描写北京其他名胜古迹的文章,以及大量有关古代与现代北京的图文并茂的材料,学生在阅读后不由自主地感叹“北京真美啊!”不用教师说教,学生热爱北京之情已油然而生。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有助于情感目标达成),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见闻,增长学生的知识,从而为实现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双跨越创造了条件。
2.主题性阅读
主题性阅读指的是结合学校的主题活动开展的系列阅读活动,这种活动指向性强,有明确的主题。作为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引导学生阅读跟主题活动有关的书籍。这样的活动一般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布置学生收集跟主题有关的材料进行阅读。第二阶段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可以是讲故事、手抄报展示和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如在参加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中,第一阶段让学生围绕爱国主义主题,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素材进行阅读。有战争年代的革命英雄故事;有和平时期的平凡的劳动者;有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故事等。第二阶段开展讲“我心中的英雄”故事比赛。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研究性阅读
研究性阅读源于“研究性学习”。它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讀教学中的运用。这里所指的研究性阅读是指以一篇课文为引子而开展的阅读活动,目的在于通过阅读文本,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研究,论证观点来达到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目的。这个活动应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阅读专题,通过个人阅读,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解决研究专题。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它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在教学中我抓住文中对诸葛亮语言的描写,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胆识过人、神机妙算的人物形象。那么文中出现的周瑜、曹操等形象又是如何呢?对此我设计了开展了课外“走进三国”,阅读《三国演义》的研究型阅读。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具体客观的学习样式,我设计了研究阅读记录卡,要求各个小组先确定小组研究阅读主题,然后小组分工,组员分头进行个人研究阅读活动,完成个人研究阅读记录卡;接着小组交流,筛选资料,把收集回来的众多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进行归纳,完成小组研究阅读记录卡;最后班级交流,相互评价。
表1:个人研究阅读记录卡
表2:小组研究阅读记录卡
结论:
这样的专题研究性阅读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既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还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个人研究阅读使阅读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学生兴致很高,进学校图书馆借书,上网查询,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小组合作研究阅读使各小组成员学会合作分享。人人写研究阅读卡,初步养成了做读书笔记和学会思考的习惯。整个研究性阅读活动过程中,由感性积累到理性认识,由认知性阅读到鉴赏性阅读,提高了学生语文能力,
二、指导课外练笔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1.利用课文,指导练笔
根据相关课文的特点,安排课外练笔,有助于把课本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助于把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从而在实践中历练表达能力。例如,学了古诗后,指导学生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如学了《赠汪伦》,指导学生写李白与汪伦告别的情景;学了游记类课文,组织学生参观景点,仿造课文写法,进行小练笔;学了《颐和园》,指导学生写游鼓浪屿时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景点,学写一段导游词;学了介绍现代科技成果的课文,指导学生写自己所了解的高科技产品的推销广告词等。通过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资源,磨炼学生的笔下功夫。
2.社会实践,指导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结合学校开展的以“倡导低碳生活,唤起绿色行动”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我带领学生参与家庭碳排放量调查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写低碳生活家庭日记。在日记中我看到:“听老师说,我们厦门的饮用水都是从岛外引进的,水是很珍贵的资源,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一水多用。所以我提议让妈妈买了两个大塑料桶,一个放在厨房里,厨房里的桶专门装洗碗、洗菜的水,储存起来用于冲厕所、浇花;一个放在浴室里,可以用来装洗澡水,用于冲厕所,也可以用来装洗衣机里放出来的水用于拖地,这样就可以实现一水多用,这个月的用水量由原来的9吨降到了7吨,爸爸妈妈夸我真是低碳生活小天使,这个月我们家也评上了‘节水模范家庭’。”
3.借助媒体,指导练笔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健康有益的电影,指导学生写影评;组织收看《新闻联播》,记下自己感兴趣的三条新闻与其他同学交流,培养学生从小关心、评论社会时事的意识;组织收听厦广经济台节目,记下听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写出感受和观点。这些都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创新性的提升,并极大地提高语言应用的能力。
三、开展语文活动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1.做一做
以四人小组为活动单位,让学生当小编辑。每个星期,让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确定主题并轮流出一次板报,每月评选一次最佳板报组;每个月,编辑一份综合类语文小报,各个小组进行交流,评出优秀小报。期末指导学生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合编一份考卷,评出最佳试卷,并用这份试卷进行检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自己组稿,自己设计版面、题图、插画,自己书写,自己评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言的积极性,在活动中提高其语文实践能力。
2.演一演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情节生动完整、形象鲜明有趣的课文适合表演。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讲述的故事,分角色进行剧情表演,以挖掘学生潜在的表演天赋,将无声的文字塑造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自己面前。如学习了《将相和》、《会摇尾巴的狼》、《狼和小羊》和《田忌赛马》等课文后,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对文章进行情境创造,把课文所讲的精彩故事搬上舞台,比一比谁表演得最精彩。这样,既增强了课文的艺术感染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结语
总之,“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作为语文教师,要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使学生在课外社会实践中逐渐养成爱实践、勤实践的好习惯,从而最终促进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注(2011年版)[S]2011
[2] (美)布鲁纳著,邵瑞珍等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张永英.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及哲学认识论思想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7(04).
(责任编辑:刘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