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撑和思想道德基础。因此,从文化地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研究十六大之后和谐文化扩散特征对于包括和谐文化在内的我国主流文化更好地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和谐文化的扩散主要受政治因素影响,以网络、电视等新型信息传播载体为媒介;时间轴扩散分为三个阶段,扩散类型以传染扩散为主,兼具刺激扩散;空间扩散受距离因素影响不明显,但城乡差距显著;等级扩散表现为中央到地方、官方到民间两个等级跨度;和谐文化的传播扩散存在文化势差障碍。
[关键词]和谐文化;时间扩散;空间扩散;等级扩散
[中图分类号]G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1-0028-03
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但是我国的城乡精神文化水平提高缓慢,发展滞后,与经济发展水平形成强烈反差。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党和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新的执政理念,和谐文化建设的命题也相应提出,和谐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和”不仅是我国古代先贤的思想理念,也是我国古典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还是我国重要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对于社会发展与和谐文化的传播来说,智慧的选择就是社会达到天和、人和、心和的三和境界,促成生态、世态、心态的三态平衡[1],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而社会先进文化能否快速、有效地扩散并被大众所接受,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对和谐文化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对于正确引导和谐文化的传播极为重要。
一、和谐文化时间扩散
(一)起源与发展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的传播在政治因素主导的作用下,利用现代社会的各种传播媒介,如互联网等在全社会迅速传播开来。和谐文化的传播是和谐文化从文化创新者向大众进行传播并被大众接受的动态传播过程。其传播在时间轴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和谐文化由高层次文化源头进行创新,对我国传统和谐文化要素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中心位于北京,通过多样的媒介方式向外扩散。主要表现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电视、网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例如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讲话、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讲话、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均明确指出和谐文化的概念、内涵和意义,并且突出强调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对如何建设和谐文化做出具体部署。这一阶段还表现为高级学者对和谐文化的一系列概念和内涵的深度解读,以高校教授发表和出版的以和谐文化为主题的实体和网络的文章、书籍为主要形式,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哲学研究室主任张小平主编的《和谐文化的理论与实践》。这一阶段和谐文化的接受者主要为政府的文化行政部门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普通民众尚处于了解和兴趣阶段。
第二阶段。和谐文化传播到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政府的文化行政部门之后,由行政部门和基层文化工作者“双管齐下”,对和谐文化进行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社会环境因素较好的社会公众群体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个人将作为早期接受者,并成为“示范者”,扩大和谐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大型的传播和谐文化的全国巡讲、政府和民间和谐文化传播组织的建立。例如2007年由人民网、和谐中国网等主办的“和谐中国万里行”活动的开展,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2009年)的建立等均推动了和谐文化在全社会的进一步传播。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反映社会、家庭等和谐的个人事迹,早期接受者所产生的示范效应(道德提高所产生的社会环境的和谐),使更多民众开始对和谐文化的传播效果建立了自己的评估标准,和谐文化传播进入民众对和谐文化的评估和实验阶段。
第三阶段。在大量先进事迹、政府及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影响下,和谐文化的传播完全进入基层,由基层率先理解和谐文化的民众以及和谐文化的模范人员向其他民众传播,掀起和谐文化的基层学习热潮。这一阶段的主要传播方式为基层人员的“言传身教”,主要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和谐文化进社区、和谐文化下乡、村镇道德模范评选等基层民众自发组织的活动。
(二)和谐文化的扩散类型
和谐文化的传播方式明显地表现为传染扩散和刺激扩散。第一、二阶段表现为传染扩散,对于高层的和谐文化理论,地方借助现代传播媒介自主地、直接地接触和谐文化理论,主要传播内容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视频、音频讲话和文字读物;第三阶段在传染扩散的基础上增加刺激扩散,表现为和谐文化理论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的变异。和谐文化理论直接向普通民众传播存在障碍,因此基层文化工作者对于和谐文化的理论内容进行表现形式上的变革,保留了和谐文化的精髓,改变了和谐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使其更适于在基层传播,如民众自创的和谐歌、和谐快板、八荣八耻歌等各种宣传和谐文化的艺术文化活动都能让民众直接接触和学习[2]。
二、和谐文化空间扩散
(一)距离因素影响不明显
和谐文化的空间扩散,发源地是北京,但是其传播的主要媒介为电视和互联网络,因此距离因素在扩散过程中的影响不明显。主要影响因素仍然为政治因素,该因素使得和谐文化的出现、和谐文化在空间上的扩散达到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同步。如十六大、十七大做的关于和谐文化的重要讲话依靠电视和网络的直播以及全国各个层级的国家机关的在线即时学习,能够同步传播。此外,和谐文化的主题网站—和谐中国网建立之后,各省均创建了本省的和谐文化网站或者政府门户网站的和谐文化板块,能够让民众获取和谐文化的相关信息。因此,和谐文化空间扩散的距离因素影响不明显[3]。
(二)城乡差距显著
在我国的城乡二元化体制下,城乡信息资源分配不均。和谐文化的空间扩散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距。和谐文化在城市的传播速度和深度都较农村高,虽然通过电视媒介,城市与农村能够较为同步地获得和谐文化的基本信息,但是对于和谐文化的深度解读和传播落后于城市。以和谐中国网为例,该网中有两大板块,“和谐城市”与“和谐村镇”。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10月21日),两大板块中和谐城市条目下关于和谐城市建设的新闻通讯信息共有28页196条,而和谐村镇条目下关于和谐农村建设的新闻通讯信息仅有12页84条,两者的信息量相差1倍。地方省区的和谐网也表现出同样特点,和谐四川网中和谐城市板块信息为327条,而和谐村镇信息仅为112条。再以“和谐中国万里行”为例,“和谐中国万里行”活动从2007年10月10日起先后在江苏宜兴,上海,辽宁大连、凤城、宽甸、鞍山,河北张家口等地由多领域的专家、教授进行了为期20天的巡讲,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但是巡讲活动的地点多数位于县级以上城市和大型企业。巡讲活动结束后,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将“和谐中国万里行”在城市巡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带进农村进行和谐文化传播。由此可见,和谐文化在空间传播过程中,城乡差别显著。因此,对于和谐文化传播的城乡差别,政府、民间文化传播组织应向农村倾斜。
三、和谐文化等级扩散
和谐文化的传播过程表现出明显的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的等级扩散特点。这种等级扩散表明和谐文化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多,是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播。这种方式有利于和谐文化快速传播,但是对深度扩散不利,并且在由高级文化工作者组成的传播者与由普通民众组成的接受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势差。这种文化势差的存在虽然是和谐文化能够传播的前提,但现实中更多地成为了和谐文化传播的障碍。因此目前和谐文化的等级扩散方式不能满足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需要增加等级反馈机制,使得和谐文化更利于民众接受,并能对和谐文化的传播效果进行反馈。在和谐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和谐文化能够向下传递的前提是上一等级能够对下一等级产生示范效应,即文化传播的比较优势以及文化能够衍生出经济效益,两者结合能够对区域产生综合社会效益示范效应。如果这种前提无法实现,则和谐文化的传播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被庸俗文化所替代。
这就需要完善和谐文化的传播扩散体系,增加第二等级即将基层文化工作者纳入和谐文化传播等级体系中并独立出来,使其作为沟通官方和民间的桥梁,缩小创新源同传播对象的文化势差。此外,还需要增加第四等级即文化传播企业的介入,对和谐文化的市场化、产业化前景进行评估,并投入物质要素,推动和谐文化的传播,使传播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应注意,文化传播企业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谐文化的内涵,准确挖掘和谐文化传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而不使和谐文化像我国某些优秀传统文化一样在商业化过程中畸变,是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该进行积极干预的。
和谐文化的宣传内容应体现和谐文化的魅力,让百姓对和谐文化感兴趣,其宣传的重点不在于和谐文化的理论、内容等公理性的东西,而在于和谐文化能够使人怎么样,即人们运用“和”的理念之后能够怎么样。例如,宣传“家和万事兴”,前期重点不是让人学如何“家和”而是让人知道“家和”的结果,即“万事兴”,即通过“万事兴”这一美好愿景让人对“和谐文化”中“和”的理念产生兴趣。可以通过典型示范作用,让百姓真切地了解“和”的理念给人带来的好处。
[关键词]和谐文化;时间扩散;空间扩散;等级扩散
[中图分类号]G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1-0028-03
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但是我国的城乡精神文化水平提高缓慢,发展滞后,与经济发展水平形成强烈反差。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党和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新的执政理念,和谐文化建设的命题也相应提出,和谐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和”不仅是我国古代先贤的思想理念,也是我国古典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还是我国重要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对于社会发展与和谐文化的传播来说,智慧的选择就是社会达到天和、人和、心和的三和境界,促成生态、世态、心态的三态平衡[1],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而社会先进文化能否快速、有效地扩散并被大众所接受,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对和谐文化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对于正确引导和谐文化的传播极为重要。
一、和谐文化时间扩散
(一)起源与发展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的传播在政治因素主导的作用下,利用现代社会的各种传播媒介,如互联网等在全社会迅速传播开来。和谐文化的传播是和谐文化从文化创新者向大众进行传播并被大众接受的动态传播过程。其传播在时间轴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和谐文化由高层次文化源头进行创新,对我国传统和谐文化要素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中心位于北京,通过多样的媒介方式向外扩散。主要表现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电视、网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例如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讲话、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讲话、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均明确指出和谐文化的概念、内涵和意义,并且突出强调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对如何建设和谐文化做出具体部署。这一阶段还表现为高级学者对和谐文化的一系列概念和内涵的深度解读,以高校教授发表和出版的以和谐文化为主题的实体和网络的文章、书籍为主要形式,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哲学研究室主任张小平主编的《和谐文化的理论与实践》。这一阶段和谐文化的接受者主要为政府的文化行政部门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普通民众尚处于了解和兴趣阶段。
第二阶段。和谐文化传播到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政府的文化行政部门之后,由行政部门和基层文化工作者“双管齐下”,对和谐文化进行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社会环境因素较好的社会公众群体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个人将作为早期接受者,并成为“示范者”,扩大和谐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大型的传播和谐文化的全国巡讲、政府和民间和谐文化传播组织的建立。例如2007年由人民网、和谐中国网等主办的“和谐中国万里行”活动的开展,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2009年)的建立等均推动了和谐文化在全社会的进一步传播。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反映社会、家庭等和谐的个人事迹,早期接受者所产生的示范效应(道德提高所产生的社会环境的和谐),使更多民众开始对和谐文化的传播效果建立了自己的评估标准,和谐文化传播进入民众对和谐文化的评估和实验阶段。
第三阶段。在大量先进事迹、政府及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影响下,和谐文化的传播完全进入基层,由基层率先理解和谐文化的民众以及和谐文化的模范人员向其他民众传播,掀起和谐文化的基层学习热潮。这一阶段的主要传播方式为基层人员的“言传身教”,主要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和谐文化进社区、和谐文化下乡、村镇道德模范评选等基层民众自发组织的活动。
(二)和谐文化的扩散类型
和谐文化的传播方式明显地表现为传染扩散和刺激扩散。第一、二阶段表现为传染扩散,对于高层的和谐文化理论,地方借助现代传播媒介自主地、直接地接触和谐文化理论,主要传播内容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视频、音频讲话和文字读物;第三阶段在传染扩散的基础上增加刺激扩散,表现为和谐文化理论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的变异。和谐文化理论直接向普通民众传播存在障碍,因此基层文化工作者对于和谐文化的理论内容进行表现形式上的变革,保留了和谐文化的精髓,改变了和谐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使其更适于在基层传播,如民众自创的和谐歌、和谐快板、八荣八耻歌等各种宣传和谐文化的艺术文化活动都能让民众直接接触和学习[2]。
二、和谐文化空间扩散
(一)距离因素影响不明显
和谐文化的空间扩散,发源地是北京,但是其传播的主要媒介为电视和互联网络,因此距离因素在扩散过程中的影响不明显。主要影响因素仍然为政治因素,该因素使得和谐文化的出现、和谐文化在空间上的扩散达到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同步。如十六大、十七大做的关于和谐文化的重要讲话依靠电视和网络的直播以及全国各个层级的国家机关的在线即时学习,能够同步传播。此外,和谐文化的主题网站—和谐中国网建立之后,各省均创建了本省的和谐文化网站或者政府门户网站的和谐文化板块,能够让民众获取和谐文化的相关信息。因此,和谐文化空间扩散的距离因素影响不明显[3]。
(二)城乡差距显著
在我国的城乡二元化体制下,城乡信息资源分配不均。和谐文化的空间扩散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距。和谐文化在城市的传播速度和深度都较农村高,虽然通过电视媒介,城市与农村能够较为同步地获得和谐文化的基本信息,但是对于和谐文化的深度解读和传播落后于城市。以和谐中国网为例,该网中有两大板块,“和谐城市”与“和谐村镇”。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10月21日),两大板块中和谐城市条目下关于和谐城市建设的新闻通讯信息共有28页196条,而和谐村镇条目下关于和谐农村建设的新闻通讯信息仅有12页84条,两者的信息量相差1倍。地方省区的和谐网也表现出同样特点,和谐四川网中和谐城市板块信息为327条,而和谐村镇信息仅为112条。再以“和谐中国万里行”为例,“和谐中国万里行”活动从2007年10月10日起先后在江苏宜兴,上海,辽宁大连、凤城、宽甸、鞍山,河北张家口等地由多领域的专家、教授进行了为期20天的巡讲,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但是巡讲活动的地点多数位于县级以上城市和大型企业。巡讲活动结束后,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将“和谐中国万里行”在城市巡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带进农村进行和谐文化传播。由此可见,和谐文化在空间传播过程中,城乡差别显著。因此,对于和谐文化传播的城乡差别,政府、民间文化传播组织应向农村倾斜。
三、和谐文化等级扩散
和谐文化的传播过程表现出明显的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的等级扩散特点。这种等级扩散表明和谐文化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多,是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播。这种方式有利于和谐文化快速传播,但是对深度扩散不利,并且在由高级文化工作者组成的传播者与由普通民众组成的接受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势差。这种文化势差的存在虽然是和谐文化能够传播的前提,但现实中更多地成为了和谐文化传播的障碍。因此目前和谐文化的等级扩散方式不能满足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需要增加等级反馈机制,使得和谐文化更利于民众接受,并能对和谐文化的传播效果进行反馈。在和谐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和谐文化能够向下传递的前提是上一等级能够对下一等级产生示范效应,即文化传播的比较优势以及文化能够衍生出经济效益,两者结合能够对区域产生综合社会效益示范效应。如果这种前提无法实现,则和谐文化的传播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被庸俗文化所替代。
这就需要完善和谐文化的传播扩散体系,增加第二等级即将基层文化工作者纳入和谐文化传播等级体系中并独立出来,使其作为沟通官方和民间的桥梁,缩小创新源同传播对象的文化势差。此外,还需要增加第四等级即文化传播企业的介入,对和谐文化的市场化、产业化前景进行评估,并投入物质要素,推动和谐文化的传播,使传播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应注意,文化传播企业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谐文化的内涵,准确挖掘和谐文化传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而不使和谐文化像我国某些优秀传统文化一样在商业化过程中畸变,是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该进行积极干预的。
和谐文化的宣传内容应体现和谐文化的魅力,让百姓对和谐文化感兴趣,其宣传的重点不在于和谐文化的理论、内容等公理性的东西,而在于和谐文化能够使人怎么样,即人们运用“和”的理念之后能够怎么样。例如,宣传“家和万事兴”,前期重点不是让人学如何“家和”而是让人知道“家和”的结果,即“万事兴”,即通过“万事兴”这一美好愿景让人对“和谐文化”中“和”的理念产生兴趣。可以通过典型示范作用,让百姓真切地了解“和”的理念给人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