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4日,自称“中国Facebook+Groupon”的人人网在纽交所挂牌上市;第二天,移动安全公司网秦天下于同一地点登陆;5月11日、12日,世纪佳缘和凤凰新媒体又相继踏上美国土地;土豆网、迅雷的上市之举也箭在弦上。5月的华尔街引来了中国互联网公司上市的咆哮……
无奈的上市
也许觉得赚外汇是无比荣耀的事,目前,在美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总数已达27家,纳斯达克已是红旗漫卷。而这股风潮并未停歇,先入者前仆后继,后来者又跃跃欲试。不幸的是,网秦、人人、世纪佳缘虽然成功发射卫星,但人人网的六连阴,网秦的首日破发,世纪佳缘的10分钟破发,破灭速度节节提升。高速上市,又高速破发,中国互联网企业是忍耐力够好,还是早已习以为常?
其实,上市是互联网企业走向壮大的必经之路,中国互联网企业如此密集的上市步伐出现在当前也顺理成章。在全球经济危机结束后,欧美经济长期陷于低迷状态,市场刺激不够,欧美公司交不出漂亮的成绩单。恰好这时,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喜人姿态,人民币升值预期坚挺,在国外投资者眼中,把资本放到中国互联网概念股中是笔稳赚不赔的买卖。而中国互联网行业生存环境艰难,多数企业身处激流,动荡不安,收入未必牛车,焦虑却一路绝尘,上市自然成了那根稻草索。另外,通胀袭来导致企业资本缩水,支出增多,压力加剧,要想发展壮大,资金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瓶颈,再从风险投资者那里获得更多资金支持显然不大现实。上市,就成为了风投资本快速实现利益回收,抽身离去和企业发展融资的惟一办法,双方一拍即合。ChinaVenture投中集团分析师冯坡认为:“美国资本市场对科技新媒体等新兴行业的高估值,以及新兴商业模式对原有中国互联网市场潜力的挖掘,激发了美国投资者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美好想象,而对于中国互联网企业而言,也迎来其上市的最佳时期。”于是,赴海外IPO的道路上自然就挤满了千军万马。
泡沫的真假
密集上市、集体破发,这样的风潮理所当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泡沫”之说自然被摆上台面。中国互联网企业被看好,是建立在近5亿网民为其掏钱这一前景的透支之上,真正该关注的盈利能力往往被忽视。因此,中国互联网企业大都自我感觉良好,对上市后的市盈率抱有极高期望。于是拼命虚报业绩,努力描绘无限利润图景,然后满怀信心地等着变成市值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的巨无霸,而当前真正盈利的并不多。
世纪佳缘2009年才扭亏,2010年的总利润也不过360万美元:人人网号称用户上亿,活动用户其实就2400多万,其“Facebook+Groupon+Zynga+Linkedin”综合体概念,更是没有哪一方面做到足够好:网秦的月均付费用户数仅为324万人次,其营收规模自然不大,2008年-2010年分别为400万美元、530万美元和1770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1.4%,而净亏损分别为360万美元、520美元万和980万美元。显然它们是被脱离了业绩的看好,本没多大盈利能力却被过度放大。正如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所说:“没上市融资的比上市的贵,上市不盈利的比盈利的贵。”这种现象更坚定了大家对中国互联网企业上市存在泡沫的肯定。
同样有业内人士分析:泡沫因素固然存在,资金面宽裕与IPO示范效应是主要成因,但与2000年前后对创新概念和模式进行盲目的炒作和追捧不同,近年获得融资的互联网公司大多已具备较成型的商业模式,估值水平尚处于可接受的范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经济已打下比较深厚的基础,中国互联网公司大多拥有经营业务实体,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概念躯壳,暂时股价破发也仅是国外投资者对中国互联网企业过高估值的自然回落。团购搜索创始人兼CEO李明顺表示:“因为充足的货币流动性和通货膨胀的压力,资金都希望找到避险的资产,根据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也算合理”,“泡沫”之说或许过于严重。
现实的镜子
中国互联网企业境外上市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现象,早在2000年,国内三大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搜狐就开始了海外上市的征程。新浪在上市之初表现并不太好,一路跌跌撞撞,甚至破发。2003年公布财报以后,2002年第四季度首次盈利的150万美元和随后3个季度良好的营收状况才挽救了新浪:网易同样在上市当日破发,并在2001年陷入财务危机后跌破1美元股指,直到2002年无线业务迅猛发展的第一波和2005年网络游戏发展的第二波助推下才逐渐站稳脚跟。几年后,不缺钱的腾讯和想烧钱的百度分别海外IPO,虽然在上市初没有遭受破发挫折,但一路高歌猛进的发展却让人质疑为泡沫,好在两家公司都找准了自己的定位,用实力赢得海外资本市场的尊敬。
既然破发和不破发都会被人冠以“泡沫”之名,那么破发就显得毫无意义了。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属于自己的基因,比如百度做C2C和B2C就不如阿里巴巴,新浪做IM不如腾讯,找准定位,增强盈利能力才是关键。
未知的未来
“泡沫不泡沫”说到底仅是一种说辞,相反还能对中国互联网企业起到警示作用。既然已经迈出上市这一步,在风险资本退出后,上市企业能否保证成长性、找到盈利能力是关键所在。在国外资本市场闯荡的前辈身上总结出的经验可以看出,市场支持的永远是那些盈利能力强、高增长性的互联网企业。过多国外资本大量涌入一边膨胀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自信,一边也考验着中国互联网企业市场反应的神经。从市场估值高达850亿美元的Facebook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具有超强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也并不是非得依赖于外来资本,自我盈利能力才是发展的王道所在。Facebook不上市肯定不是扎克伯格怕大权旁落,而是其强大盈利能力,自有资金丰足谁还愿意引狼入室呢?强大盈利能力又使其极易获得私人投资,而没有股市波动和投资者的掣肘,Facebook又可以专注打造自己的产品和愿景。
拥有13亿人口和5亿网民的超级市场自然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没有更多让用户满意的创新应用和良好服务,最终将会在这浩瀚的用户海洋中迷失甚至被吞没。当前国内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这批上市冲刺的企业在市场份额上并不像腾讯、百度当初那么强势,夯实自我根基,在互联网大潮中找到用户真正需求与自身特点的结合点显得尤为重要。
从上市成功的梦想到站稳脚跟的现实,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不过,今天的互联网与实体经济、个人行为已经有了更紧密的结合,不少盈利前景还是可见的,只要能合理应用获得的国外资本,总有企业会获得发展新边疆。
无奈的上市
也许觉得赚外汇是无比荣耀的事,目前,在美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总数已达27家,纳斯达克已是红旗漫卷。而这股风潮并未停歇,先入者前仆后继,后来者又跃跃欲试。不幸的是,网秦、人人、世纪佳缘虽然成功发射卫星,但人人网的六连阴,网秦的首日破发,世纪佳缘的10分钟破发,破灭速度节节提升。高速上市,又高速破发,中国互联网企业是忍耐力够好,还是早已习以为常?
其实,上市是互联网企业走向壮大的必经之路,中国互联网企业如此密集的上市步伐出现在当前也顺理成章。在全球经济危机结束后,欧美经济长期陷于低迷状态,市场刺激不够,欧美公司交不出漂亮的成绩单。恰好这时,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喜人姿态,人民币升值预期坚挺,在国外投资者眼中,把资本放到中国互联网概念股中是笔稳赚不赔的买卖。而中国互联网行业生存环境艰难,多数企业身处激流,动荡不安,收入未必牛车,焦虑却一路绝尘,上市自然成了那根稻草索。另外,通胀袭来导致企业资本缩水,支出增多,压力加剧,要想发展壮大,资金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瓶颈,再从风险投资者那里获得更多资金支持显然不大现实。上市,就成为了风投资本快速实现利益回收,抽身离去和企业发展融资的惟一办法,双方一拍即合。ChinaVenture投中集团分析师冯坡认为:“美国资本市场对科技新媒体等新兴行业的高估值,以及新兴商业模式对原有中国互联网市场潜力的挖掘,激发了美国投资者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美好想象,而对于中国互联网企业而言,也迎来其上市的最佳时期。”于是,赴海外IPO的道路上自然就挤满了千军万马。
泡沫的真假
密集上市、集体破发,这样的风潮理所当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泡沫”之说自然被摆上台面。中国互联网企业被看好,是建立在近5亿网民为其掏钱这一前景的透支之上,真正该关注的盈利能力往往被忽视。因此,中国互联网企业大都自我感觉良好,对上市后的市盈率抱有极高期望。于是拼命虚报业绩,努力描绘无限利润图景,然后满怀信心地等着变成市值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的巨无霸,而当前真正盈利的并不多。
世纪佳缘2009年才扭亏,2010年的总利润也不过360万美元:人人网号称用户上亿,活动用户其实就2400多万,其“Facebook+Groupon+Zynga+Linkedin”综合体概念,更是没有哪一方面做到足够好:网秦的月均付费用户数仅为324万人次,其营收规模自然不大,2008年-2010年分别为400万美元、530万美元和1770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1.4%,而净亏损分别为360万美元、520美元万和980万美元。显然它们是被脱离了业绩的看好,本没多大盈利能力却被过度放大。正如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所说:“没上市融资的比上市的贵,上市不盈利的比盈利的贵。”这种现象更坚定了大家对中国互联网企业上市存在泡沫的肯定。
同样有业内人士分析:泡沫因素固然存在,资金面宽裕与IPO示范效应是主要成因,但与2000年前后对创新概念和模式进行盲目的炒作和追捧不同,近年获得融资的互联网公司大多已具备较成型的商业模式,估值水平尚处于可接受的范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经济已打下比较深厚的基础,中国互联网公司大多拥有经营业务实体,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概念躯壳,暂时股价破发也仅是国外投资者对中国互联网企业过高估值的自然回落。团购搜索创始人兼CEO李明顺表示:“因为充足的货币流动性和通货膨胀的压力,资金都希望找到避险的资产,根据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也算合理”,“泡沫”之说或许过于严重。
现实的镜子
中国互联网企业境外上市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现象,早在2000年,国内三大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搜狐就开始了海外上市的征程。新浪在上市之初表现并不太好,一路跌跌撞撞,甚至破发。2003年公布财报以后,2002年第四季度首次盈利的150万美元和随后3个季度良好的营收状况才挽救了新浪:网易同样在上市当日破发,并在2001年陷入财务危机后跌破1美元股指,直到2002年无线业务迅猛发展的第一波和2005年网络游戏发展的第二波助推下才逐渐站稳脚跟。几年后,不缺钱的腾讯和想烧钱的百度分别海外IPO,虽然在上市初没有遭受破发挫折,但一路高歌猛进的发展却让人质疑为泡沫,好在两家公司都找准了自己的定位,用实力赢得海外资本市场的尊敬。
既然破发和不破发都会被人冠以“泡沫”之名,那么破发就显得毫无意义了。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属于自己的基因,比如百度做C2C和B2C就不如阿里巴巴,新浪做IM不如腾讯,找准定位,增强盈利能力才是关键。
未知的未来
“泡沫不泡沫”说到底仅是一种说辞,相反还能对中国互联网企业起到警示作用。既然已经迈出上市这一步,在风险资本退出后,上市企业能否保证成长性、找到盈利能力是关键所在。在国外资本市场闯荡的前辈身上总结出的经验可以看出,市场支持的永远是那些盈利能力强、高增长性的互联网企业。过多国外资本大量涌入一边膨胀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自信,一边也考验着中国互联网企业市场反应的神经。从市场估值高达850亿美元的Facebook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具有超强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也并不是非得依赖于外来资本,自我盈利能力才是发展的王道所在。Facebook不上市肯定不是扎克伯格怕大权旁落,而是其强大盈利能力,自有资金丰足谁还愿意引狼入室呢?强大盈利能力又使其极易获得私人投资,而没有股市波动和投资者的掣肘,Facebook又可以专注打造自己的产品和愿景。
拥有13亿人口和5亿网民的超级市场自然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没有更多让用户满意的创新应用和良好服务,最终将会在这浩瀚的用户海洋中迷失甚至被吞没。当前国内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这批上市冲刺的企业在市场份额上并不像腾讯、百度当初那么强势,夯实自我根基,在互联网大潮中找到用户真正需求与自身特点的结合点显得尤为重要。
从上市成功的梦想到站稳脚跟的现实,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不过,今天的互联网与实体经济、个人行为已经有了更紧密的结合,不少盈利前景还是可见的,只要能合理应用获得的国外资本,总有企业会获得发展新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