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子作为农业生产中特殊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科学技术发挥作用的载体,是农业增产的内因,其重要性可以说尽人皆知。观察吉林省种业现状,不容乐观。
“狼来了!”在我省的种业早已成为现实。目前我省审定的玉米品种有450多个,但真正大面积推广的不超过100个,玉米制种面积已由原来长年的40多万亩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0万亩,救灾备荒储备的玉米种子只有100万公斤,以美国先锋公司为代表的跨国种业,在我省先后推出了先玉335等7个品种,仅用4年已占我省玉米种子市场份额的40%,高端蔬菜、葵花、花卉等种子也大都被国外品种所占领。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目前我省现代农作物种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随着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突飞猛进,种业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跨国种业的强势进入,本土种业基本上处于“技不如人、边打边退”的劣势地位。据省种子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种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突破性品种,特别是突破性玉米品种还比较少,难以应对跨国种业带来的新挑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要。
——我省种子企业规模数量“多、小、弱”,产业聚集度低,资源配置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科研追求“短、平、快”,投入严重不足,缺乏基础性研究;开发新品种和承担风险能力普遍脆弱,在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积累严重不足,种业的核心竞争力不高。
——品种试验鉴定和种子检验检测技术手段落后,个别地方种子市场监管不到位;品种“多、乱、杂”问题较为突出,套牌侵权、制售假劣种子的问题时有发生。
——科研体制机制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科研与生产脱节,基础研究薄弱,90%的品种是靠引入和买断的。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竞争力不强。全省现有各类种子经营业户多达5000多个,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的只有12个,真正具有“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比重很小,领军企业和拔尖人才更是寥寥无几。
——供种保障政策不健全,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低。玉米制种基地大部分转向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省内制种面积已由原来常年的40多万亩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0万亩;救灾备荒储备只有100万公斤玉米种子。
我省种业发展不但有自身的困难和压力,更有来自外部的强烈冲击和严峻挑战。除了前面说过的美国杜邦先锋,还有美国的孟山都、瑞士先正达三大种业巨头控制着全球65%的玉米种子市场和50%以上的大豆种子市场,我省自育品种的主导地位逐步动摇。一些中小企业纷纷放弃育种研发,转而为外资代理,或采用“套牌”经营,生产面积逐年萎缩。
难道我们就这样束手待毙?不,压力即是动力,挑战即是机遇。当前我省发展种业的重中之重,就是大力推进我省种业转型升级,从有利条件来看,虽然我省种业发展存在很多困难,但是,近年来,随着农业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的加强,种业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各界的认识也越来越趋于统一,政策环境、基础条件等各种有利因素逐步增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
吉林省种子管理站站长丁万志说,我省种业研发基础良好,拥有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和一大批种业科技人才,建立了玉米、水稻、大豆三个国家级育种创新中心,尤其拥有以超级稻、杂交大豆为代表的先进育种技术,同时还拥有一批初具规模的育种企业。农作物播种面积达8000万亩以上,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就达7000多万亩,年用种量在3.5亿斤以上,种业发展市场空间广阔。
作为农业大省、用种大省,我省越来越为国内外以及省内工商资本和种子企业看好,近两年已陆续吸引投资4亿多元,规模以上种子企业发展到100多家,种子市场价值超过20多亿元。同时,随着跨国种业的涌入,本土种业界认清了差距,增强了危机感,激发了竞争意识,积极学习消化、吸收转化国外种业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和先进技术。
相关专家认为,解决我省种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于——
创新育种机制。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快速提升种子科技创新能力,必须要有科学灵活、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做保证。创新育种科研体系。积极引导科研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建立起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以科研院校为主体,商业化育种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科研新体制。根据我省实际,重点加强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育种的基础性研究。创新科研成果评价奖励机制。建立科研成果交易平台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实际转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要保障科研经费投入,为拔尖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支持从事育种的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并在待遇上给予照顾。
培育优良品种。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关键要有优良品种做支撑。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突破玉米。要集中优势资源,加大投入,联合攻关,选育出一批具有突破性的优质高产玉米品种,扭转当前玉米种业发展的不利形势和被动局面。巩固水稻。要加快超级稻选育步伐,提升产量,改善品质,在杂交粳稻选育上进行积极探索,巩固我省在粳稻育种上的领先优势和市场占有份额。稳定大豆。要针对不同区域和市场要求,及时调整大豆育种方向,稳定提高大豆种子市场占有率,加快杂交大豆种子商业化进程。发展杂粮。加快杂粮作物品种研发,优化结构,改善品质,突出特色,促进杂粮杂豆种子由传统的自留自用向专业化生产经营转变。提升特产。加强人参种苗重点项目科技攻关,推进优质种苗选育,提高食用菌、蔬菜、瓜果和花生、向日葵等特产作物种子的育繁推能力,自育品种要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建设优势基地。良种繁育基地是种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按照“立足省内,提升质量,保证供应,促进发展”的原则,根据自然条件和作物区域布局,依托省内“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子企业,建立种子生产优势基地保护区,建立一批稳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提高良种的综合生产能力。
壮大种业集团。按照“资格认证、定期复审、优进劣退”的原则,择优支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骨干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
健全管理体系。就是要加强机构建设,健全专业技术服务网络,强化市场监管。
可以说,我省种业正在打开一个新机遇期,只要勇敢地面对挑战,克服眼前的困难,顺应市场的需求,重振种业是大有可为的。
“狼来了!”在我省的种业早已成为现实。目前我省审定的玉米品种有450多个,但真正大面积推广的不超过100个,玉米制种面积已由原来长年的40多万亩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0万亩,救灾备荒储备的玉米种子只有100万公斤,以美国先锋公司为代表的跨国种业,在我省先后推出了先玉335等7个品种,仅用4年已占我省玉米种子市场份额的40%,高端蔬菜、葵花、花卉等种子也大都被国外品种所占领。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目前我省现代农作物种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随着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突飞猛进,种业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跨国种业的强势进入,本土种业基本上处于“技不如人、边打边退”的劣势地位。据省种子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种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突破性品种,特别是突破性玉米品种还比较少,难以应对跨国种业带来的新挑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要。
——我省种子企业规模数量“多、小、弱”,产业聚集度低,资源配置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科研追求“短、平、快”,投入严重不足,缺乏基础性研究;开发新品种和承担风险能力普遍脆弱,在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积累严重不足,种业的核心竞争力不高。
——品种试验鉴定和种子检验检测技术手段落后,个别地方种子市场监管不到位;品种“多、乱、杂”问题较为突出,套牌侵权、制售假劣种子的问题时有发生。
——科研体制机制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科研与生产脱节,基础研究薄弱,90%的品种是靠引入和买断的。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竞争力不强。全省现有各类种子经营业户多达5000多个,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的只有12个,真正具有“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比重很小,领军企业和拔尖人才更是寥寥无几。
——供种保障政策不健全,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低。玉米制种基地大部分转向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省内制种面积已由原来常年的40多万亩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0万亩;救灾备荒储备只有100万公斤玉米种子。
我省种业发展不但有自身的困难和压力,更有来自外部的强烈冲击和严峻挑战。除了前面说过的美国杜邦先锋,还有美国的孟山都、瑞士先正达三大种业巨头控制着全球65%的玉米种子市场和50%以上的大豆种子市场,我省自育品种的主导地位逐步动摇。一些中小企业纷纷放弃育种研发,转而为外资代理,或采用“套牌”经营,生产面积逐年萎缩。
难道我们就这样束手待毙?不,压力即是动力,挑战即是机遇。当前我省发展种业的重中之重,就是大力推进我省种业转型升级,从有利条件来看,虽然我省种业发展存在很多困难,但是,近年来,随着农业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的加强,种业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各界的认识也越来越趋于统一,政策环境、基础条件等各种有利因素逐步增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
吉林省种子管理站站长丁万志说,我省种业研发基础良好,拥有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和一大批种业科技人才,建立了玉米、水稻、大豆三个国家级育种创新中心,尤其拥有以超级稻、杂交大豆为代表的先进育种技术,同时还拥有一批初具规模的育种企业。农作物播种面积达8000万亩以上,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就达7000多万亩,年用种量在3.5亿斤以上,种业发展市场空间广阔。
作为农业大省、用种大省,我省越来越为国内外以及省内工商资本和种子企业看好,近两年已陆续吸引投资4亿多元,规模以上种子企业发展到100多家,种子市场价值超过20多亿元。同时,随着跨国种业的涌入,本土种业界认清了差距,增强了危机感,激发了竞争意识,积极学习消化、吸收转化国外种业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和先进技术。
相关专家认为,解决我省种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于——
创新育种机制。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快速提升种子科技创新能力,必须要有科学灵活、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做保证。创新育种科研体系。积极引导科研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建立起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以科研院校为主体,商业化育种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科研新体制。根据我省实际,重点加强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育种的基础性研究。创新科研成果评价奖励机制。建立科研成果交易平台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实际转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要保障科研经费投入,为拔尖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支持从事育种的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并在待遇上给予照顾。
培育优良品种。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关键要有优良品种做支撑。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突破玉米。要集中优势资源,加大投入,联合攻关,选育出一批具有突破性的优质高产玉米品种,扭转当前玉米种业发展的不利形势和被动局面。巩固水稻。要加快超级稻选育步伐,提升产量,改善品质,在杂交粳稻选育上进行积极探索,巩固我省在粳稻育种上的领先优势和市场占有份额。稳定大豆。要针对不同区域和市场要求,及时调整大豆育种方向,稳定提高大豆种子市场占有率,加快杂交大豆种子商业化进程。发展杂粮。加快杂粮作物品种研发,优化结构,改善品质,突出特色,促进杂粮杂豆种子由传统的自留自用向专业化生产经营转变。提升特产。加强人参种苗重点项目科技攻关,推进优质种苗选育,提高食用菌、蔬菜、瓜果和花生、向日葵等特产作物种子的育繁推能力,自育品种要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建设优势基地。良种繁育基地是种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按照“立足省内,提升质量,保证供应,促进发展”的原则,根据自然条件和作物区域布局,依托省内“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子企业,建立种子生产优势基地保护区,建立一批稳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提高良种的综合生产能力。
壮大种业集团。按照“资格认证、定期复审、优进劣退”的原则,择优支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骨干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
健全管理体系。就是要加强机构建设,健全专业技术服务网络,强化市场监管。
可以说,我省种业正在打开一个新机遇期,只要勇敢地面对挑战,克服眼前的困难,顺应市场的需求,重振种业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