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方法谈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S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了对我国青少年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传统的伦理道德、审美情操在青少年头脑中的地位越来越脆弱,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部分青少年动辄离家出走,动辄打架斗殴,动辄跳楼自杀。上述种种现象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艰巨任务,学校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如何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条措施。
  第一,依靠德育活动对学生施加外在影响,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政治、思想、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实践,把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德育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第二,通过德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有智慧、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以及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过程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式化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注重弘扬人格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情感需要、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
  第三,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加强德育教育。
  人文校园是和谐校园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表现形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构建人文校园。现代学校构建人文校园,必须坚持以人文精神为指导,树立人文理念,优化人文环境,加强人文教育;必须坚持以科学管理为前提,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人格魅力为基础,以激发师生积极性为目的,高度重视人文主义管理,进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第四,以学校作为主要阵地,依靠教师的“爱”进行德育教育。
  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依托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学校,教师的工作辛苦、责任重大,教师除了教书,还得育人,在教学这个环节上,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为培养下一代倾注全部的心血。为此,教师要用满腔热情和极大的耐心,细致地探求和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动态,让学生主动、愉快地接受教育,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也”。但是,只有爱而缺乏严格的要求,不是真正的教育。热爱学生并不是对学生的溺爱、迁就和放纵,而是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因此,热爱学生和严格要求的统一,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规律,爱之愈深,理应求之愈严,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严相济,才能取得最好的德育效应。
其他文献
心理学家诺尔蒂说:“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内疚;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如今,幼儿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更注重如何尊重幼儿,如何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如何更好地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面对孩子的淘气、缺点、错误,有的老师束手无策,有的老师对幼儿大声训斥、罚站……那么,我们如何深入到幼儿的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中去,恰到好处地运用好批评
期刊
担任班主任工作是教师的光荣,也是教师的乐趣所在。自参加工作后,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期间不论是汲他人之长,或是经验偶得,是传统的教育方法,还是新形势下的改革举措,我总觉得做好班主任工作,关键还是要落实“亲”“爱”“诚”“德”“省”这五个字。    一、亲    《学记》中说:“亲其师,言其道。”这里存在着师生互“亲”的双边关系。我说的“亲”就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
期刊
近日有幸听了本市五位小学数学教学精英的一场PK赛,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听后颇多感触。我们先来看本节课的教材说明和目标定位。教材说明:主要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
期刊
在一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听了十二位老师的数学课,受益匪浅,我认为这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有三点:第一,每一位老师都比以前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第二,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探索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普遍有所提高。第三,能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每位教师的课堂上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真正成了学习
期刊
杜甫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把这首诗的涵义用到教学上也恰到好处。我在上公开教学《养花》一课时,问:“什么样的花草是自己会奋斗的花草?”话音未落,只听见有人大喊道:“桃花心木。”“哗……”同学们都哄堂大笑,四十多双眼睛齐刷刷地投向了靠窗户的那个座位。原来回答者是本班成绩最差的学生蒋xx,此时他呆呆地坐在那里,脸涨得通红。我一怔,脑子里飞速运转:怎么办?我无论无何得
期刊
目前,话题作文取得了一统江山的绝对优势,学生各种文体的训练淡化,这当然自有道理。但教师在训练时是否可以不管文体进行训练呢?  我认为,作为起始年级的语文教师,仍应重视记叙文的教学,因为记叙文的写作是最基本的写作,记叙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写作能力。忽视了记叙能力的培养,也就像修建筑没有打好地基,对以后的写作来说只能是空中楼阁。  那么,怎样做好记叙文的训练呢?    一、起始年级学生应从一事一议作文的
期刊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反思是提高老师素质、促进教师成长的核心因素,只有经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今后的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教师应反思什么呢?    一、教学反思的起点是发现教学问题    通过对实际教学的感受,总结教学经验,收集其他渠道的信息,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产生研究问题的欲望。    二、教学反思的核心是分析教学问题    教学实践中发
期刊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灵魂,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育工作的成败,是衡量素质教育水平的重要依据。作为农村中小学,加强德育工作更应该全方位、多渠道进行。笔者认为,主要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教师师德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是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良好的师德是教师培养学生的前提,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是学校教育教学管
期刊
一、立志法    人的道德行为是受其思想意识支配的,一个人树立什么样的志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自我修养要达到的水平。没有志向的修养,就像射击没有靶子,航船没有风帆。诸葛亮曾寄言他的外甥“志当存高远”,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也说:“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这里的大志可以是安邦定国的“将相”,也可以是造福一方的人民公仆;可以是具体可及的目标,也可以是作为行为规范的格言警句或供自己仿效的伟人偶像。有
期刊
不久前某夜,位于农村一所中学的几名学生酒后群殴一名男生,使其轻伤。事后,有五位学生集体出走,校内外一片哗然。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纵深推进,在农村学校,诸如喝酒、打架等事件呈增多趋势。学生不怕老师,甚至很“油”,成为农村一线老师共同的感触。与课程改革之前相比较,学生们似乎不“太平”了。  这是不是新课程改革惹的祸?我们农村的一线老师应该怎样认识这些现象?能受到什么启发呢?    一、三个“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