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议论文写作,很多学生都很害怕,因为他们不会发表观点,不会就某件事说一通道理,只好用故事来堆砌,敷衍了事。学生不会写议论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生不会提炼、设置分论点,他们的思维无法深入理解中心论点所涉及到的道理,自然他们就无理可说,无技巧可用,只能用一些和观点相关的“大路货”论据来应付。江苏省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先生曾指出:议论就是“分析”——分析和剖析。打个比方,中心论点有如西瓜,一个好瓜在手,你盘来盘去,即使把西瓜摩热了,它到底还是一个只见表皮的西瓜;如果你操起解剖刀将它切成两半,就可以审视、研究其内部构造和关系了,你对西瓜的认识和评说就会深化。一篇小议论文,如果只有中心论点,一贯到底,那就像“巷子里头扛木头——直来直去”,思路将无法展开,议论将无从入里。
关于议论文分论点的提炼、设置,这个专题已经有很多前辈、同行做过大量的实践和改进,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他们的方法各有特色,也很有指导意义。通过研究,我发现,学生不会提炼、设置分论点与他们的写作思维出了问题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很多高中生都认同“事实胜于雄辩”,认为什么道理都比不上具体详尽的典型事例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他们想当然地抬高“事例”的地位,无视“雄辩”的价值,当然他们也搞不清什么叫雄辩。实质上,事例论据再典型,再具体详尽,它都是个案,它只能在某个领域、某个方面、某个时间里具有价值,而雄辩则是从全局上、本质上、性质上、因果上、前提条件上、方法上、背景上等方面——这些都可以成为分论点——去推理论证中心观点,它不会轻易陷入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不会轻易留下思维(思想)的漏洞给他人怀疑、攻击。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在议论文里,不能用直线思维去思考分析中心论点,而应用“曲线思维”——任何观点的成立都需要前提条件(代价)、方法(途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分析它。唯有这样思考,你的文章才有分论点,才精确严密,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就像口才辩论赛,你想说服别人、打败对手,单靠列举大量支持自己观点的例子是无力的、低效的。因为对方能迅速找到反面例子来否定你的观点和例子,这时候你就陷入疲于举例却又屡屡遭挫的困境。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观点太笼统、太绝对,有不少漏洞和不足,唯有对观点具体细化,对前提条件明确、设定、限制,你的中心观点才站得住脚。就像两个枪迷在争吵“是冲锋枪厉害还是狙击枪厉害”这个问题时,如果他们没有搞清楚“枪具体是在什么样的作战环境下使用”这个前提条件,那他们将永远无法吵出个所以然来。“冲锋枪(狙击枪)更厉害”是主观点,“具体在什么样的作战环境才更厉害”就是分论点。又比如,某学生在《意志力可以战胜诱惑》一文中,一口气搬出几个古今中外名人能成功战胜诱惑的例子,从而证明“意志力可以战胜诱惑”的观点。这样的文章说服力是极低的,别人要么立刻会拿出很多“失败的例子”来反驳,要么觉得那些都是名人才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一般人做不到。这文章主要问题就是没有回答“为何意志力能够战胜诱惑”,更没有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实际上,意志力有点像汽车的操控系统(快速刹车、紧急转弯、快捷倒车),可以让人在面对诱惑时能立即收脚,快速转弯或及时回头——这三点就是分论点,人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对抗诱惑,否则,人若深陷诱惑当中便很难脱身了。
第二,学生有个写作习惯,一旦确定中心观点,便立即搜集例子,而不是立即提炼、设置分论点。结果往往是,学生一旦找到一个典型的例子,兴奋点就被激发——终于找到有力的佐证了,有东西可写了。其思维就很容易被牵制住,致使下文所有的举例和分析都受到这个例子牵制,从而陷入重复举例的泥潭。整篇文章的观点也只停留在这个例子所体现的内涵上,无法细化、深化。如某学生写《爱要适度》时,刚好想起报纸上的一条新闻(某省市的一个准大学生在开学前要父母买“苹果”三件套,若不买就觉得很丢脸,不肯去上大学),同时,该生很快又想到另两个相类似的例子:一个是去年24岁留学生汪某在上海浦东机场因母亲拒绝提供留学费用等问题与母亲发生争执,遂用刀把母亲刺成重伤;另一个是“我爸是李刚”的事例。该生立刻用这三个典型例子作为论据,每个论据后面再加点议论(这样做会让孩子性格变得很虚荣或很暴躁,甚至会惹出大祸),然后总结——爱要适度。这文章观点虽清晰,但还是比较单一和浅显,无法告诉我们“为什么过分的爱会让孩子变质、变坏”。如果他在作文构思时不只满足于这三个相似的例子,他可以有更深的发现。所以,教师必须教导学生不要急于找论据,而应该想想观点成立的原因、条件以及后果等等,提炼出分论点,然后再找相关论据,如果没有找到论据,再对分论点进行调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比较深刻、严谨。针对这篇作文我提炼的分论点是:第一,过分的爱会夺走孩子人性中的真善美(会变得极端自私、暴躁,甚至残忍);第二,过分的爱会让孩子丧失动手、亲身实践的机会,让他的很多生活能力低下(不会为人处世,不会独立生活);第三,过分的爱会夺走孩子的好奇心、兴趣爱好,让孩子的特长、潜能被埋没(孩子要么能力平平,要么就是被父母所逼,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说不定某一天情绪大爆发,反过来伤害父母)。这样,别人看了就有所启发,也能针对性地作出相应的改进。
第三,学生无法对所找到的事例进行分类。注意,这个分类是指在性质、本质、方法途径、前提条件、原因或后果等方面精确的分类,而不是对“古今中外”这种简单的时空分类。若不能精确分类,学生要么无法提炼出分论点,只能用古今中外例子的堆砌来掩饰自身思维的空白与肤浅;要么就是就事论事,看似有分析,实际上每个例子后面的议论都是重复中心论点,属于重复论证,思想无法深刻,更无法突破、升华。所以,如果学生实在无法做到先提炼分论点再找论据这一点,那我们就教他们先罗列出一些论据(不能满足于三个),然后再对这些论据进行分类,从而提炼出分论点。如某学生写的《一念之间》一文(主旨:人的一念之间,可能会导致好事或坏事出现,所以我们要谨慎做人做事,慎防一念之差害人害己),除了开头结尾段,文章中间就三段,分别由三个论据构成:鲁迅一念之下,弃医从文,成为一代文学家、思想家;某某官员一念之下,收了第一个红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直到锒铛入狱;美国布什政府一念之下,派兵入侵伊拉克、阿富汗,从而陷入战争泥潭,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得不偿失。该文只有事例,没有多大的思想性、指导性,不能给人深刻的启发。其实,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三个例子的差别:鲁迅的例子是说明“一念之间”可以使人从一般人(他若学医至多就是个良医,名医可能做不到)转变成非凡的人;某贪官的例子则是说明“一念之间”可以使人从一个好人变质成一个小人、坏人;美国的例子则是说明“一念之间”可以使人从好的或正常的处境陷入困境、绝境。这三个差别就是分论点所在。
第四,不少学生写文章是出于应付、敷衍的意识,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文章有什么价值,而议论文就是要强调思想性,强调有启发意义、指导意义,所以很多学生写不出像样的议论文来。因此,教师要教导学生,写议论文要有一种指导意识,有一种名师教徒弟的意识(让徒弟知道具体的原因、原理是什么以及怎么做),让众多读者能够从中有所启发,形成经验教训,有所改进。如某学生写的《善于发现》一文中,用了牛顿被苹果砸、爱迪生发明电灯以及伽利略发现钟摆原理三个故事来证明善于发现的意义。该文章只有成功的结果,却没有成功的原因和方法,无法清楚地告诉读者什么叫“善于”。而读者就可能有如下想法: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与其天资和学习积累分不开的,就算苹果没有砸中他,他也一样可以发现这个定律,所以他的成功与“善于发现”无关;这些科学家确实因为“善于发现”成功了,但我对自然科学不感兴趣,所以这些故事对我的生活、学习、为人处世没有多大的帮助……那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做法中设置出分论点:细心、耐心(或静心)、虚心(或诚心)、不断的积累。这样,读者就对中心观点有了很明确的认识,也有了很具体的经验借鉴。
总而言之,分论点是对观点的具体细化,或者是对原因后果的明确化,或者是前提条件或方法等的明确、设定、限制(没有任何观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就像真理没有绝对、只有相对一样,它们是有条件的)。只有准确、具体、有序地设置分论点,议论文的观点才清晰明了、精确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指导意义。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地去研究、改进、提升学生的提炼分论点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议论文的质量。
[作者通联:广东高州市高州中学]
关于议论文分论点的提炼、设置,这个专题已经有很多前辈、同行做过大量的实践和改进,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他们的方法各有特色,也很有指导意义。通过研究,我发现,学生不会提炼、设置分论点与他们的写作思维出了问题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很多高中生都认同“事实胜于雄辩”,认为什么道理都比不上具体详尽的典型事例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他们想当然地抬高“事例”的地位,无视“雄辩”的价值,当然他们也搞不清什么叫雄辩。实质上,事例论据再典型,再具体详尽,它都是个案,它只能在某个领域、某个方面、某个时间里具有价值,而雄辩则是从全局上、本质上、性质上、因果上、前提条件上、方法上、背景上等方面——这些都可以成为分论点——去推理论证中心观点,它不会轻易陷入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不会轻易留下思维(思想)的漏洞给他人怀疑、攻击。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在议论文里,不能用直线思维去思考分析中心论点,而应用“曲线思维”——任何观点的成立都需要前提条件(代价)、方法(途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分析它。唯有这样思考,你的文章才有分论点,才精确严密,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就像口才辩论赛,你想说服别人、打败对手,单靠列举大量支持自己观点的例子是无力的、低效的。因为对方能迅速找到反面例子来否定你的观点和例子,这时候你就陷入疲于举例却又屡屡遭挫的困境。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观点太笼统、太绝对,有不少漏洞和不足,唯有对观点具体细化,对前提条件明确、设定、限制,你的中心观点才站得住脚。就像两个枪迷在争吵“是冲锋枪厉害还是狙击枪厉害”这个问题时,如果他们没有搞清楚“枪具体是在什么样的作战环境下使用”这个前提条件,那他们将永远无法吵出个所以然来。“冲锋枪(狙击枪)更厉害”是主观点,“具体在什么样的作战环境才更厉害”就是分论点。又比如,某学生在《意志力可以战胜诱惑》一文中,一口气搬出几个古今中外名人能成功战胜诱惑的例子,从而证明“意志力可以战胜诱惑”的观点。这样的文章说服力是极低的,别人要么立刻会拿出很多“失败的例子”来反驳,要么觉得那些都是名人才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一般人做不到。这文章主要问题就是没有回答“为何意志力能够战胜诱惑”,更没有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实际上,意志力有点像汽车的操控系统(快速刹车、紧急转弯、快捷倒车),可以让人在面对诱惑时能立即收脚,快速转弯或及时回头——这三点就是分论点,人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对抗诱惑,否则,人若深陷诱惑当中便很难脱身了。
第二,学生有个写作习惯,一旦确定中心观点,便立即搜集例子,而不是立即提炼、设置分论点。结果往往是,学生一旦找到一个典型的例子,兴奋点就被激发——终于找到有力的佐证了,有东西可写了。其思维就很容易被牵制住,致使下文所有的举例和分析都受到这个例子牵制,从而陷入重复举例的泥潭。整篇文章的观点也只停留在这个例子所体现的内涵上,无法细化、深化。如某学生写《爱要适度》时,刚好想起报纸上的一条新闻(某省市的一个准大学生在开学前要父母买“苹果”三件套,若不买就觉得很丢脸,不肯去上大学),同时,该生很快又想到另两个相类似的例子:一个是去年24岁留学生汪某在上海浦东机场因母亲拒绝提供留学费用等问题与母亲发生争执,遂用刀把母亲刺成重伤;另一个是“我爸是李刚”的事例。该生立刻用这三个典型例子作为论据,每个论据后面再加点议论(这样做会让孩子性格变得很虚荣或很暴躁,甚至会惹出大祸),然后总结——爱要适度。这文章观点虽清晰,但还是比较单一和浅显,无法告诉我们“为什么过分的爱会让孩子变质、变坏”。如果他在作文构思时不只满足于这三个相似的例子,他可以有更深的发现。所以,教师必须教导学生不要急于找论据,而应该想想观点成立的原因、条件以及后果等等,提炼出分论点,然后再找相关论据,如果没有找到论据,再对分论点进行调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比较深刻、严谨。针对这篇作文我提炼的分论点是:第一,过分的爱会夺走孩子人性中的真善美(会变得极端自私、暴躁,甚至残忍);第二,过分的爱会让孩子丧失动手、亲身实践的机会,让他的很多生活能力低下(不会为人处世,不会独立生活);第三,过分的爱会夺走孩子的好奇心、兴趣爱好,让孩子的特长、潜能被埋没(孩子要么能力平平,要么就是被父母所逼,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说不定某一天情绪大爆发,反过来伤害父母)。这样,别人看了就有所启发,也能针对性地作出相应的改进。
第三,学生无法对所找到的事例进行分类。注意,这个分类是指在性质、本质、方法途径、前提条件、原因或后果等方面精确的分类,而不是对“古今中外”这种简单的时空分类。若不能精确分类,学生要么无法提炼出分论点,只能用古今中外例子的堆砌来掩饰自身思维的空白与肤浅;要么就是就事论事,看似有分析,实际上每个例子后面的议论都是重复中心论点,属于重复论证,思想无法深刻,更无法突破、升华。所以,如果学生实在无法做到先提炼分论点再找论据这一点,那我们就教他们先罗列出一些论据(不能满足于三个),然后再对这些论据进行分类,从而提炼出分论点。如某学生写的《一念之间》一文(主旨:人的一念之间,可能会导致好事或坏事出现,所以我们要谨慎做人做事,慎防一念之差害人害己),除了开头结尾段,文章中间就三段,分别由三个论据构成:鲁迅一念之下,弃医从文,成为一代文学家、思想家;某某官员一念之下,收了第一个红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直到锒铛入狱;美国布什政府一念之下,派兵入侵伊拉克、阿富汗,从而陷入战争泥潭,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得不偿失。该文只有事例,没有多大的思想性、指导性,不能给人深刻的启发。其实,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三个例子的差别:鲁迅的例子是说明“一念之间”可以使人从一般人(他若学医至多就是个良医,名医可能做不到)转变成非凡的人;某贪官的例子则是说明“一念之间”可以使人从一个好人变质成一个小人、坏人;美国的例子则是说明“一念之间”可以使人从好的或正常的处境陷入困境、绝境。这三个差别就是分论点所在。
第四,不少学生写文章是出于应付、敷衍的意识,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文章有什么价值,而议论文就是要强调思想性,强调有启发意义、指导意义,所以很多学生写不出像样的议论文来。因此,教师要教导学生,写议论文要有一种指导意识,有一种名师教徒弟的意识(让徒弟知道具体的原因、原理是什么以及怎么做),让众多读者能够从中有所启发,形成经验教训,有所改进。如某学生写的《善于发现》一文中,用了牛顿被苹果砸、爱迪生发明电灯以及伽利略发现钟摆原理三个故事来证明善于发现的意义。该文章只有成功的结果,却没有成功的原因和方法,无法清楚地告诉读者什么叫“善于”。而读者就可能有如下想法: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与其天资和学习积累分不开的,就算苹果没有砸中他,他也一样可以发现这个定律,所以他的成功与“善于发现”无关;这些科学家确实因为“善于发现”成功了,但我对自然科学不感兴趣,所以这些故事对我的生活、学习、为人处世没有多大的帮助……那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做法中设置出分论点:细心、耐心(或静心)、虚心(或诚心)、不断的积累。这样,读者就对中心观点有了很明确的认识,也有了很具体的经验借鉴。
总而言之,分论点是对观点的具体细化,或者是对原因后果的明确化,或者是前提条件或方法等的明确、设定、限制(没有任何观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就像真理没有绝对、只有相对一样,它们是有条件的)。只有准确、具体、有序地设置分论点,议论文的观点才清晰明了、精确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指导意义。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地去研究、改进、提升学生的提炼分论点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议论文的质量。
[作者通联:广东高州市高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