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益于环境治理市场需求快速释放,加之环保督察日趋严格,“十四五”时期环保产业将释放广阔的市场空间。
“十三五”以来,随着美丽中国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持续加大,庞大的环保市场空间持续释放,环保产业保持较快发展的势头,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环保产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2021年3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讨论时指出,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2035年远景目标的起步之年。“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受益于环境治理市场需求快速释放,加之环保督察日趋严格,“十四五”时期环保产业将释放广阔的市场空间。
环保产业市场空间加速释放
“据测算,2019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1.78万亿元,同比增长11.3%,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2020年9月11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发布会上介绍。在各项子领域中,环境服务业营业收入约为1.12万亿元,同比增长23.2%。在2019年列入统计的1.1万余家企业中,环保产业营业收入总额达到9864亿元,同比增长13.5%,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接近70万人。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在2020年10月联合发布的《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0)》预测,2020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规模在1.6万亿元至2万亿元之间,2021年环保产业规模有望超过2万亿元。
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我国环保相关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环保相关企业年度注册增速明显提升,2016年-2019年期间增速始终维持在25%以上。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国有企业进入环保领域,环保产业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国企与民企加快融合,形成协同发展效应,是近年来环保产业发展的又一个明显趋势。
“当前环保领域的趋势应该说是‘国民共进’”,中央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表示,环保产业总体上民企进来得早,国企进来得晚,但环保产业基础投资大,单单依靠民企也撑不起来,两者都要发挥作用。当前部分民营环保企业,包括一些上市公司,资金链条面临断裂风险,有主动寻求国有资本进入的需求。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环保产业做大的同时,也面临行业粗放增长,过于依靠投资驱动等问题。一方面,国企为民企纾困,可以更大力度支持地方建设;另一方面,国企经由与民企合作进入环保产业,也可以补上国企自己在相应领域的缺口或强化自身的优势。
政策利好助推产业发展
2021年3月1日,我国首部流域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翘盼已久的《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环评造假将正式入刑,最高可判10年。这也标志着我国对环境保护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在加快构建“双循環”新发展格局的宏观背景下,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不断推出各种措施,一系列政策利好将加速释放,助推环保产业加快育新机、开新局。
随着“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的落地,《“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环保装备制造行业(大气治理)规范条件》的先后印发,以及新环保法的实施等种种环保政策密集出台,为环保设备行业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2020年10月,时任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在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将从五个方面着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包括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资金引导;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倒逼环保产业市场扩容增效;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财税、价格、金融、贸易等优惠扶持政策,积极支持环保企业的发展;积极开展环境服务模式的创新,提升环境服务的水平;夯实工作基础,推进环保产业的统计调查、政策评估工作,及时掌握环保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九大对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进一步部署安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明确了重点任务,各项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专项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中央环保督察深入推进,环境监管力度明显加强……这些因素有力推动了环保产业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转化,有效释放了环保产业市场空间。”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秘书长易斌表示。
此外,作为国家级投资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也将为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0年7月,由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上海市共同发起设立的注册资本达885亿元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揭牌运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监事会主席汪义达介绍,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将重点支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国土空间绿色、能源节约利用、资源节约利用、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等八大领域。
汪义达进一步表示,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将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主要包括绿色发展相关项目直接投资,绿色发展相关产业股权投资,子基金类投资。其中,子基金类投资包括但不限于参股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地方政府或行业发起设立的绿色发展相关子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也将重点支持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
作为国家战略性重点产业,全国各级政府对本省市的环保产业也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环保治理力度。如2019年3月,江苏省推出《江苏省环境基础设施三年建设方案(2018-2020年)》;2018年6月,北京发布《北京市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7年7月,浙江省发布《浙江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7年10月,陕西省印发《陕西省“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
绿色产业成果显现 生态含绿,就是发展含金。绿色环保产业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也产生了良好的环境效益。
到2020年年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均圆满超额完成。其中,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目标84.5%);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相比2015年下降28.8%(目标18%);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83.4%(目标70%);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到0.6%(目标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均在2019年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基础上继续保持下降。
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重点区域“散乱污”企业基本完成了整治;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正在有序推进;城市建成区内的燃煤锅炉已经基本淘汰;燃煤电厂基本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累计完成了农村散煤治理1800多万户;“公转铁”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京津冀铁路货运量2020年同比增长26.2%。
此外,新能源车项目也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2015年-2019年,中国城市新能源公交车保有量从11.63万辆增长到40.97万辆,公交车占比从20.7%增长到59.1%,保有量已达全球第一,年节油量超过了160多万吨。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七大标志性战役取得决定性成效,生态环境部量化调度的54项任务指标全面完成。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有效管控。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人民群眾身边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环境“颜值”普遍提升,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尽管成绩斐然,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碳达峰任务艰巨。“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需以减污降碳为主线,持续发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认为,“十四五”时期,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而且要将这两个任务与自然资源节约战、节能低碳发展战,统筹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格局中,争取为2030年碳达峰打下坚实基础。“各地要认识到降碳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需要政府和企业都行动起来。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表示,生态环境保护步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生态环境产业将迎来新一轮重要窗口期。“通过环境产业的努力倒逼我国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倒逼能源结构调整,这是我们的使命与追求。”赵笠钧呼吁,环境企业要抓住机遇、发挥专长,促进绿色低碳与生态环保深度融合,助推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的形成。
“十四五”时期,环保产业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为适应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应当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倒逼作用,打造绿色发展新动能,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以来,随着美丽中国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持续加大,庞大的环保市场空间持续释放,环保产业保持较快发展的势头,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环保产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2021年3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讨论时指出,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2035年远景目标的起步之年。“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受益于环境治理市场需求快速释放,加之环保督察日趋严格,“十四五”时期环保产业将释放广阔的市场空间。
环保产业市场空间加速释放
“据测算,2019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1.78万亿元,同比增长11.3%,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2020年9月11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发布会上介绍。在各项子领域中,环境服务业营业收入约为1.12万亿元,同比增长23.2%。在2019年列入统计的1.1万余家企业中,环保产业营业收入总额达到9864亿元,同比增长13.5%,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接近70万人。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在2020年10月联合发布的《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0)》预测,2020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规模在1.6万亿元至2万亿元之间,2021年环保产业规模有望超过2万亿元。
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我国环保相关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环保相关企业年度注册增速明显提升,2016年-2019年期间增速始终维持在25%以上。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国有企业进入环保领域,环保产业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国企与民企加快融合,形成协同发展效应,是近年来环保产业发展的又一个明显趋势。
“当前环保领域的趋势应该说是‘国民共进’”,中央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表示,环保产业总体上民企进来得早,国企进来得晚,但环保产业基础投资大,单单依靠民企也撑不起来,两者都要发挥作用。当前部分民营环保企业,包括一些上市公司,资金链条面临断裂风险,有主动寻求国有资本进入的需求。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环保产业做大的同时,也面临行业粗放增长,过于依靠投资驱动等问题。一方面,国企为民企纾困,可以更大力度支持地方建设;另一方面,国企经由与民企合作进入环保产业,也可以补上国企自己在相应领域的缺口或强化自身的优势。
政策利好助推产业发展
2021年3月1日,我国首部流域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翘盼已久的《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环评造假将正式入刑,最高可判10年。这也标志着我国对环境保护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在加快构建“双循環”新发展格局的宏观背景下,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不断推出各种措施,一系列政策利好将加速释放,助推环保产业加快育新机、开新局。
随着“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的落地,《“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环保装备制造行业(大气治理)规范条件》的先后印发,以及新环保法的实施等种种环保政策密集出台,为环保设备行业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2020年10月,时任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在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将从五个方面着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包括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资金引导;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倒逼环保产业市场扩容增效;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财税、价格、金融、贸易等优惠扶持政策,积极支持环保企业的发展;积极开展环境服务模式的创新,提升环境服务的水平;夯实工作基础,推进环保产业的统计调查、政策评估工作,及时掌握环保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九大对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进一步部署安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明确了重点任务,各项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专项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中央环保督察深入推进,环境监管力度明显加强……这些因素有力推动了环保产业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转化,有效释放了环保产业市场空间。”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秘书长易斌表示。
此外,作为国家级投资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也将为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0年7月,由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上海市共同发起设立的注册资本达885亿元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揭牌运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监事会主席汪义达介绍,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将重点支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国土空间绿色、能源节约利用、资源节约利用、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等八大领域。
汪义达进一步表示,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将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主要包括绿色发展相关项目直接投资,绿色发展相关产业股权投资,子基金类投资。其中,子基金类投资包括但不限于参股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地方政府或行业发起设立的绿色发展相关子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也将重点支持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
作为国家战略性重点产业,全国各级政府对本省市的环保产业也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环保治理力度。如2019年3月,江苏省推出《江苏省环境基础设施三年建设方案(2018-2020年)》;2018年6月,北京发布《北京市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7年7月,浙江省发布《浙江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7年10月,陕西省印发《陕西省“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
绿色产业成果显现 生态含绿,就是发展含金。绿色环保产业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也产生了良好的环境效益。
到2020年年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均圆满超额完成。其中,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目标84.5%);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相比2015年下降28.8%(目标18%);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83.4%(目标70%);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到0.6%(目标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均在2019年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基础上继续保持下降。
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重点区域“散乱污”企业基本完成了整治;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正在有序推进;城市建成区内的燃煤锅炉已经基本淘汰;燃煤电厂基本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累计完成了农村散煤治理1800多万户;“公转铁”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京津冀铁路货运量2020年同比增长26.2%。
此外,新能源车项目也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2015年-2019年,中国城市新能源公交车保有量从11.63万辆增长到40.97万辆,公交车占比从20.7%增长到59.1%,保有量已达全球第一,年节油量超过了160多万吨。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七大标志性战役取得决定性成效,生态环境部量化调度的54项任务指标全面完成。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有效管控。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人民群眾身边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环境“颜值”普遍提升,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尽管成绩斐然,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碳达峰任务艰巨。“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需以减污降碳为主线,持续发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认为,“十四五”时期,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而且要将这两个任务与自然资源节约战、节能低碳发展战,统筹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格局中,争取为2030年碳达峰打下坚实基础。“各地要认识到降碳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需要政府和企业都行动起来。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表示,生态环境保护步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生态环境产业将迎来新一轮重要窗口期。“通过环境产业的努力倒逼我国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倒逼能源结构调整,这是我们的使命与追求。”赵笠钧呼吁,环境企业要抓住机遇、发挥专长,促进绿色低碳与生态环保深度融合,助推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的形成。
“十四五”时期,环保产业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为适应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应当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倒逼作用,打造绿色发展新动能,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