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纠错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而且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用“爱育”引导他们走出迷惘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诚挚的爱,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教育。
关键词:赏识;爱育;批评艺术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3-0015-02
一、引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而且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当青少年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惑”,有了认识及行为的偏差时,正确引导他们走出迷惘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二、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美好情感
由于青少年知识、修养、素质的差异,在认识周围事物时,难免出现短视、片面,导致行为偏激,所以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问题是我们如何来对待学生犯错误。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犯错误忍无可忍,往往采取急风暴雨式的体罚、打骂、讽刺、嘲笑、挖苦等。说出有损教师形象的话,做出有损教师形象的事,其结果事与愿违,令人尴尬、遗撼。
要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就必须爱每一个学生。常言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了感情,学生才容易接受我们的“道”;反之,若教师与学生缺乏感情,甚至师生情绪上对立,再好的“道”,学生也不愿接受,从而造成教育的失败。所以,对于学生的“惑”,应用爱心去浇灌,用诚心去感化,用恒心去引导,用谅解去护理。
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爱迪生,你的讥笑里有爱因斯坦。”陶先生的意思是别用打骂、冷嘲热讽埋没了未来的人才。先生还有一个“四块糖果”的故事。当时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一天,他发现学生王龙用泥块砸同学,当即予以制止,并令王龙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放学后,陶行知先生来到校长室,见王龙已等在门口。陶先生当即掏出一块糖果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龙怀疑地接过糖果后,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说完,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龙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龙哭了,陶先生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面对学生的错误,采取讽刺、训斥、责骂等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是自暴自弃,甚至走上极端,这样无异是火上浇油。而那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慈母般博大无私的爱才是最有感召力的,才能最终帮助学生认识并纠正错误。
三、赏识教育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
纠错是一门艺术,需要爱心、耐心。学生犯了错误,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应当理智、耐心地注意方式、方法。纠错的方法很多,如当面指出、谈心法、冷却法、暗示法、旁敲侧击法、感化法、赏识法等。赏识是教师手里最奇妙的力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通过积极的正面教育,努力发掘其人格中每一个闪光点,对其善的行为多加赞赏,触发其处于潜意识状态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扬善抑恶”的目的,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发展。2001年《人民日报》以《赏识你的孩子》为题。报道了南京某厂技术员周宏的“赏识”教育法,消息见报后,不少残疾儿童被送到周宏门下,周宏用“赏识”的教育方法,使这些儿童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陶行知的赞赏法一脉相承,周宏常爱说的一句话是:“哪怕天底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但你却应该眼含热泪的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美国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千万不可“热处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注意以引导为主,通过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提高批评的艺术,把学生引向健康成长的方向。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里,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耻辱中,他就学会了负罪;如果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诚实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也就是说,用爱教育孩子,孩子就会成为谦谦君子,成为儒雅绅士,成为和平主义者,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天使。用暴力教育孩子,孩子只会成为暴徒。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现代杰出的教育家梅贻琦曾说“教育的出发点是爱”。爱国家、爱学校、爱教师、爱学生。因为爱,教育方能显示出其丰厚的人文底蕴和人道主义色彩。道德教育要真正达到滋养心灵,培育精神的目的,必须诉诸情感。只有充满情感的教育行为,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只有饱含关爱的教育实践,才能催生教育魅力的最大化。目前,社会在不断和谐发展进步,我们虽然已提出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但绝大多数人理想中的“素质”,仍局限在孩子的学习成绩及生存所必需的各种竞争技能上。因此,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的内容必须改革,否则,教育不仅要落后于时代,甚至会落后于我们的祖先。实际上,对中小学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特别需要的不是失败,而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赏识教育其实也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一把金钥匙,像地球上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来源于太阳,教育的一切成就都来源于对学生的爱。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师,当别人把你的子女、你的学生看“扁”了的时候,你千万要把他(她)看“圆”!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少儿,就看你会不会鼓励他们,哪怕是一丝一毫的进步。教师对学生诚挚的爱,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教育,它唤醒的将是学生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情感。
[责任编辑 韩四清]
关键词:赏识;爱育;批评艺术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3-0015-02
一、引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而且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当青少年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惑”,有了认识及行为的偏差时,正确引导他们走出迷惘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二、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美好情感
由于青少年知识、修养、素质的差异,在认识周围事物时,难免出现短视、片面,导致行为偏激,所以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问题是我们如何来对待学生犯错误。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犯错误忍无可忍,往往采取急风暴雨式的体罚、打骂、讽刺、嘲笑、挖苦等。说出有损教师形象的话,做出有损教师形象的事,其结果事与愿违,令人尴尬、遗撼。
要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就必须爱每一个学生。常言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了感情,学生才容易接受我们的“道”;反之,若教师与学生缺乏感情,甚至师生情绪上对立,再好的“道”,学生也不愿接受,从而造成教育的失败。所以,对于学生的“惑”,应用爱心去浇灌,用诚心去感化,用恒心去引导,用谅解去护理。
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爱迪生,你的讥笑里有爱因斯坦。”陶先生的意思是别用打骂、冷嘲热讽埋没了未来的人才。先生还有一个“四块糖果”的故事。当时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一天,他发现学生王龙用泥块砸同学,当即予以制止,并令王龙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放学后,陶行知先生来到校长室,见王龙已等在门口。陶先生当即掏出一块糖果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龙怀疑地接过糖果后,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说完,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龙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龙哭了,陶先生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面对学生的错误,采取讽刺、训斥、责骂等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是自暴自弃,甚至走上极端,这样无异是火上浇油。而那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慈母般博大无私的爱才是最有感召力的,才能最终帮助学生认识并纠正错误。
三、赏识教育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
纠错是一门艺术,需要爱心、耐心。学生犯了错误,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应当理智、耐心地注意方式、方法。纠错的方法很多,如当面指出、谈心法、冷却法、暗示法、旁敲侧击法、感化法、赏识法等。赏识是教师手里最奇妙的力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通过积极的正面教育,努力发掘其人格中每一个闪光点,对其善的行为多加赞赏,触发其处于潜意识状态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扬善抑恶”的目的,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发展。2001年《人民日报》以《赏识你的孩子》为题。报道了南京某厂技术员周宏的“赏识”教育法,消息见报后,不少残疾儿童被送到周宏门下,周宏用“赏识”的教育方法,使这些儿童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陶行知的赞赏法一脉相承,周宏常爱说的一句话是:“哪怕天底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但你却应该眼含热泪的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美国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千万不可“热处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注意以引导为主,通过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提高批评的艺术,把学生引向健康成长的方向。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里,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耻辱中,他就学会了负罪;如果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诚实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也就是说,用爱教育孩子,孩子就会成为谦谦君子,成为儒雅绅士,成为和平主义者,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天使。用暴力教育孩子,孩子只会成为暴徒。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现代杰出的教育家梅贻琦曾说“教育的出发点是爱”。爱国家、爱学校、爱教师、爱学生。因为爱,教育方能显示出其丰厚的人文底蕴和人道主义色彩。道德教育要真正达到滋养心灵,培育精神的目的,必须诉诸情感。只有充满情感的教育行为,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只有饱含关爱的教育实践,才能催生教育魅力的最大化。目前,社会在不断和谐发展进步,我们虽然已提出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但绝大多数人理想中的“素质”,仍局限在孩子的学习成绩及生存所必需的各种竞争技能上。因此,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的内容必须改革,否则,教育不仅要落后于时代,甚至会落后于我们的祖先。实际上,对中小学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特别需要的不是失败,而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赏识教育其实也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一把金钥匙,像地球上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来源于太阳,教育的一切成就都来源于对学生的爱。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师,当别人把你的子女、你的学生看“扁”了的时候,你千万要把他(她)看“圆”!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少儿,就看你会不会鼓励他们,哪怕是一丝一毫的进步。教师对学生诚挚的爱,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教育,它唤醒的将是学生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情感。
[责任编辑 韩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