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教学环节积极推行音乐鉴赏活动,其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使其萌生出对旋律、对节奏的向往之情。积极推行音乐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表达意识,拨动其心中名为“音乐之美”的琴弦。本文从高中阶段的音乐鉴赏教学活动展开论述,以新的教学理念打开音乐审美教育的大门。
【关键词】高中 音乐鉴赏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6-004-01
音乐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放松心情,更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使其在节奏、旋律中感悟生命,在心中播下美的种子。但在当前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学工作的开展方式依旧以欣赏、聆听为主,审美教育并不科学。引导学生发现音乐中的美感,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意识,将为相关教学活动带来新的灵感。
一、情感教育,体验人文之美
音乐是从人类情感的最深处萌发出的产物,要推行科学优秀的音乐鉴赏教育,就必须将情感教育提上日程,使作者的思想直达学生的心灵,以音乐作品为媒介,为当前的音乐鉴赏活动创造“悲喜与共”的机会。但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片面,其仅要求学生在音乐鉴赏活动中“聆听”,并不会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单一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人文情感,在输入一定的音频欣赏材料之后,学生的情感波动仅仅停留在“感动”的层次,并不能对美术作品有所“感悟”。
要在音乐鉴赏课程上开展审美教育,教师应以人文情感为画笔,为学生描绘千姿百态的音乐世界,使其在音乐作品中被感动、被启发、被引导,使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感能够表达出来。以湘教版音乐教材《优美与壮美》的学习为例,教师应从不同音乐作品的表达情感入手,努力激发学生的人文意识,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牧歌》的欣赏环节,学生仿佛置身于恬静安逸的旷野之中,除了山上的牛羊、天空的白云、原野的微风再无其他,这便是“优美”:其所强调的是个体意识的轻松闲适,在音乐表达中“放空自己”,是一种“物我交融”的态度,更是人类思想深处的最高追求;而在《大进行曲》的欣赏环节,音乐鉴赏活动被重新定义,在《大进行曲》中,曲目所表达出的是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和舍身赴死的勇气,象征着对自由、对团结、对和平的美好希望,这便是“壮美”:个人意识与国家命运紧紧结合起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壮美”所强调的是“多个个体的情感共鸣”。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使其看清自己内心对于美、对于情感的追求,在完成情感奠基工作之后,使其能够以情感为基石,对音乐表达活动进行补充。
二、技能教育,体验艺术之美
在高中阶段的音乐鉴赏教学环节,音乐技能已经完全融入到音乐作品之中,教师应积极推行技能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使其感悟音乐作品创作的艺术价值、应用价值,以技能为跳板,为学生创造接近音乐板块的机会。
徘徊观望的学习态度并不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艺术之美,反而会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开展音乐技能教育,引导学生接触音乐、创造音乐,使其能够利用个人能力将音乐之美感重新表达出来。以湘教版教材《音乐与民族》的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可选择《辽阔的草原》《酒歌》两曲目作为教学展开内容,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意识。在相关曲目的鉴赏环节,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之美,更能初步了解民族乐器的音乐表现特点。此时,教师可引入新的教学板块,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使其能够充分了解民族乐器的表达特色,依靠认知技能训练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当音乐审美教育与技能教育相互结合之后,学生能够将特色乐器视为民族的音乐文化符号,并根据个人精力开展乐器学习活动。在技能锻炼板块,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开展认知技能锻炼,学生则能够根据个人兴趣开展实践技能锻炼。当其能够掌握某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之后,其与音乐作品之间的距离将会逐渐缩短。
三、思想教育,体验表达之美
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艺术美感,更包含自由、开放、竞争、和平等积极正面的思想。要推动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发现乐谱与旋律下的宝藏,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感悟音乐作品的创作思想,从作者情感、创作背景等角度入手,全面锤炼个人的音乐表达能力。
以湘教版音乐教材《五十六朵芬芳的花》的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可针对“民族音乐特色”这一关键词开展音乐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民族文化与音乐文化的必然联系。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下,音乐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游牧民族的音乐作品激昂活跃,其主题中包含着游牧民族对于自然与生灵的敬畏;陕北民族音乐作品粗犷豪放,其所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相互对抗的主题。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又借助音乐作品表达出来。在音乐课程审美教育活动中,教师可建立从音乐、到思想的教育框架,在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表达主旨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能够将爱国、民族、和谐等文化精髓加入到音乐学习活动当中,依靠个人思想素质与教学内容相互搭配,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结束语
针对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作品的艺术之美,更要帮助其积极理解音乐作品的表达之美、思想之美,从人文情感、乐器搭配、思想内涵等多个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解读。教师应积极缩短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为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带来更多活力。
【参考文献】
[1]李玉海. 关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 000(027):149-149.
[2]徐文.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究[J].音乐时空, 2014, 000(001):136-136.
[3]张春苗. 谈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11期):190-192.
【关键词】高中 音乐鉴赏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6-004-01
音乐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放松心情,更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使其在节奏、旋律中感悟生命,在心中播下美的种子。但在当前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学工作的开展方式依旧以欣赏、聆听为主,审美教育并不科学。引导学生发现音乐中的美感,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意识,将为相关教学活动带来新的灵感。
一、情感教育,体验人文之美
音乐是从人类情感的最深处萌发出的产物,要推行科学优秀的音乐鉴赏教育,就必须将情感教育提上日程,使作者的思想直达学生的心灵,以音乐作品为媒介,为当前的音乐鉴赏活动创造“悲喜与共”的机会。但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片面,其仅要求学生在音乐鉴赏活动中“聆听”,并不会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单一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人文情感,在输入一定的音频欣赏材料之后,学生的情感波动仅仅停留在“感动”的层次,并不能对美术作品有所“感悟”。
要在音乐鉴赏课程上开展审美教育,教师应以人文情感为画笔,为学生描绘千姿百态的音乐世界,使其在音乐作品中被感动、被启发、被引导,使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感能够表达出来。以湘教版音乐教材《优美与壮美》的学习为例,教师应从不同音乐作品的表达情感入手,努力激发学生的人文意识,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牧歌》的欣赏环节,学生仿佛置身于恬静安逸的旷野之中,除了山上的牛羊、天空的白云、原野的微风再无其他,这便是“优美”:其所强调的是个体意识的轻松闲适,在音乐表达中“放空自己”,是一种“物我交融”的态度,更是人类思想深处的最高追求;而在《大进行曲》的欣赏环节,音乐鉴赏活动被重新定义,在《大进行曲》中,曲目所表达出的是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和舍身赴死的勇气,象征着对自由、对团结、对和平的美好希望,这便是“壮美”:个人意识与国家命运紧紧结合起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壮美”所强调的是“多个个体的情感共鸣”。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使其看清自己内心对于美、对于情感的追求,在完成情感奠基工作之后,使其能够以情感为基石,对音乐表达活动进行补充。
二、技能教育,体验艺术之美
在高中阶段的音乐鉴赏教学环节,音乐技能已经完全融入到音乐作品之中,教师应积极推行技能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使其感悟音乐作品创作的艺术价值、应用价值,以技能为跳板,为学生创造接近音乐板块的机会。
徘徊观望的学习态度并不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艺术之美,反而会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开展音乐技能教育,引导学生接触音乐、创造音乐,使其能够利用个人能力将音乐之美感重新表达出来。以湘教版教材《音乐与民族》的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可选择《辽阔的草原》《酒歌》两曲目作为教学展开内容,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意识。在相关曲目的鉴赏环节,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之美,更能初步了解民族乐器的音乐表现特点。此时,教师可引入新的教学板块,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使其能够充分了解民族乐器的表达特色,依靠认知技能训练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当音乐审美教育与技能教育相互结合之后,学生能够将特色乐器视为民族的音乐文化符号,并根据个人精力开展乐器学习活动。在技能锻炼板块,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开展认知技能锻炼,学生则能够根据个人兴趣开展实践技能锻炼。当其能够掌握某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之后,其与音乐作品之间的距离将会逐渐缩短。
三、思想教育,体验表达之美
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艺术美感,更包含自由、开放、竞争、和平等积极正面的思想。要推动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发现乐谱与旋律下的宝藏,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感悟音乐作品的创作思想,从作者情感、创作背景等角度入手,全面锤炼个人的音乐表达能力。
以湘教版音乐教材《五十六朵芬芳的花》的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可针对“民族音乐特色”这一关键词开展音乐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民族文化与音乐文化的必然联系。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下,音乐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游牧民族的音乐作品激昂活跃,其主题中包含着游牧民族对于自然与生灵的敬畏;陕北民族音乐作品粗犷豪放,其所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相互对抗的主题。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又借助音乐作品表达出来。在音乐课程审美教育活动中,教师可建立从音乐、到思想的教育框架,在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表达主旨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能够将爱国、民族、和谐等文化精髓加入到音乐学习活动当中,依靠个人思想素质与教学内容相互搭配,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结束语
针对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作品的艺术之美,更要帮助其积极理解音乐作品的表达之美、思想之美,从人文情感、乐器搭配、思想内涵等多个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解读。教师应积极缩短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为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带来更多活力。
【参考文献】
[1]李玉海. 关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 000(027):149-149.
[2]徐文.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究[J].音乐时空, 2014, 000(001):136-136.
[3]张春苗. 谈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11期):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