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河道治理是城市生态修复的重要一环,疏通的河道不仅具有防洪的作用,同样有美观的效果。然而,大部分城市的河道的污染现象都比较严重,这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文章总结了城市河道整治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方法,城市河道整治与景观构建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关键词:城市河流;河道治理;景观构建一、引言
城市河流,顾名思义,是指起源或流经城市的河流,还包括在历史上已经演变成天然河流的运河。城市河道治理是城市美观的重要内容,其中景观构建是河道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河流在可以为居民提供饮用水和生活用水、雨季可以蓄水排洪、维持城市适宜的温度、船运旅游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河道景观构建对城市美化有重要贡献,而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生态的恢复和发展。
二、城市河道现状与河道治理
城市往往起源于河流周边,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水质不断下降使可用水资源日益缩减。城市居民从两方面对水质产生影响,一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达标排放,二是填河造陆等建筑活动。这种方式的经济增长是以河道环境被破坏作为代价的。城市河道污染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损害了居民的健康,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
在中国,由于缺乏管理,部分城市的河道污染情况不容乐观,河水发臭、浮游生物过多、富营养化、压力漂浮、河道堵塞依然多处可见。每个城市的河流都都是独特的,有不同的功能,周边环境也不一样,河道治理方法也各不相同。在治理河道时,尽量减少人为干扰河道环境,适应河道特点。新世纪以来,北上广等大城市已经开始对城市河道环境进行治理,但它们仍然是“工程”型河流管理,缺乏对原生环境的考察与分析。改造效果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的需求。天然河流天生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自然地形形式各异,然而在上个世纪的城市规划尤其是河流建设方面,对这方面的考虑是十分欠缺的。因此,在河道治理时应兼顾景观构建,保留原始的自然风貌,并融入人类文化生活痕迹,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满足人类的情感和生活需要。
城市河流一般都不深,尤其是在平原地带河流很少出现弯曲的现象,水流量适中,水流缓慢,河两侧的植被很少。加上人工污水的排放,生活垃圾随意乱扔,这就导致了河道的生态系统很容易遭到破坏。因此,河道治理时要限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河道疏通。对不达标的污水进行截留处理,达标后排放;对富营养化的废水进行生化处理,降低氮磷钾的浓度;河底堆积的淤泥应该及时挖出,并可以再利用为农作物肥料;在河流被道路或建筑阻挡影响河流流动的区域,需要实地考察,拟定合理的方案,对建筑或道路予以拆除;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应当设立到位,并严格实施。城市河道管理社会化的新模式,涉及部门合作和居民大力支持。
三、景观构建
根据城市邻水游憩区的功能,可分为邻水游憩区、邻水商业街、休闲运动平跑道、小型广场等。当人们观看河流景观,他们的视角可以是多方向、动静结合的。适宜的风景区,如邻水小亭、漫步文化长廊,可让游客观赏水景。此外,不同的功能区可以错落分布,充分满足市民多方面的需求,从而形成人文景观与邻水景观的混合。
1.景观构建原则
邻水景观构建不但提升城市的市容市貌、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构建也有极大的好处,同时又为居民提供日常休闲的好去处。它增加了人类与自然的亲密程度,它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的要求,反映了江河城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增添了城市的魅力。
尊重河道原有的自然环境是河道治理中景观构建的基本原则现有的部分邻水空间设计局限于人工建造的思想和方法,忽视了城市河流的天然情况和魅力的所在,无法发挥出河流的功能。然而只有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多样性得到保证,河流的自我修复能力才能有效发挥。所以要找到景观的生态环境与构建工程的最佳条件,设计最佳的区域分布格局。良好的景观构建能够体现独特的文化特征,表现城市的多彩性。河流的地步通常是凹凸不平的,有深潭也有浅洼,在修复时可以保留这些区域,维持原有河道的弯曲形状。在河流与土壤的交接处,可以修筑矮矮的挡墙和水边的凉亭,增加人与自然的互动。
城市的河流除了观赏作用,还有蓄水防洪的实用功能,在美化修复的同时,要保证河流水流畅通,尽量不破坏原始的流向。在容易河水泛滥的地区,可以采取加深河道、彻底清除河道淤泥、修筑堤坝等预防措施。同时城市应尽快完善排水系统,使内涝雨水及时排入河道,实现河道防洪的作用。
2.河道邻水景观构建
邻水景观包括河流本体以及河流周边的环境。河流的泥沙夹带量、清澈程度、河流宽度、鱼群种类决定了河流本体的素质,两岸的人工建筑、植物种类及分布、附近居民生活由水域、过渡区和周围的土地景观则组成了周边的环境。景观构建设计前,这几方面的景观组成都要经过仔细考虑和精心安排,以实现最合适的效果。在景观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尽可能保持其之前的特征。根据拟定的景观主题和功能需求,修筑特定的景观,不断更新人们的视觉所见,保持观景人的新鲜感。设计师应保持各个区域之间的连通性,以达到较好的体验感受。
邻水景观的布局应与城市整体协调,在各个方向上层次丰富,避免单调,形成不同功能景观的有效结合,加强河流与周边环境之间的联系。为了保证河流周边环境的美观整洁和空气清醒,河道周边的建筑物最好在四层以内,而且不应过于密集,要疏落有秩。为了固定河道周边的土壤放置水土流失的同时美化河道环境,邻水绿化设计也不容轻视。绿地面积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尽可能拓展,并且保证植被的多样性,实现高低搭配,保证每棵植物都能获得足够的阳光,将城市的自然绿化部分提高一个档次。邻水处可以选择垂柳与低矮的灌木搭配,可以有效地节约空间,增大绿化程度,较远处则可以适当布置花坛与桃树、海棠树等搭配。设计时同样要搭配和植物相适应的动物如麻雀、画眉、喜鹊、蚯蚓等,注重完善生态系统的构建,同时也要考虑季节的因素。
城市中的河流是城市中少见的自然主体景观,丰富了居民的生活,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增强人民了获得感,增加了人与自然的亲密程度,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的魅力之一就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交融,自然的河流生态系统是这种韵味的灵魂。所以,在河道治理中,不仅应当清除污染源,还应该着手还原原有生态系统的活力,恢复原来的物理性状、化学组成、生物种群,再生出一个自然、自律的生态系统,使其与生态景观实现和谐统一。在实践中,往往有这样一种误解:追求河道景观形式美而忽视河流生态系统的状况。
四、结语
城市中的河河道維系着较为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再防洪、蓄水、发电、美观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城市河道治理在当前的情况下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我国城市的河流污染情况比较严重,河道治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以及景观构建是河道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修建和引入生物的选择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必须把城市河道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高效结合起来,实现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周杰,章永泰,杨贤智.人工曝气复氧治理黑臭河流[J].中国给水排,2001,17(4):47-49.
[2]姜礼蟠.英国治理泰晤士河污染的基本经验[J].中国渔业经济研究,1999,(2):40-41.
[3]张锡辉.水环境修复工程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37-154.
[4]杨芸.论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J].四川环境,1999,18(1):19-24.
[5]姜跃良,王美敬,李然,等.生态水力学原理在城市河流保护及修复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3,(8):75-78.
[6]宋庆辉,杨志峰.对我国城市河流综合管理的思考[J].水科学进展,2002,13(3):377-382
关键词:城市河流;河道治理;景观构建一、引言
城市河流,顾名思义,是指起源或流经城市的河流,还包括在历史上已经演变成天然河流的运河。城市河道治理是城市美观的重要内容,其中景观构建是河道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河流在可以为居民提供饮用水和生活用水、雨季可以蓄水排洪、维持城市适宜的温度、船运旅游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河道景观构建对城市美化有重要贡献,而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生态的恢复和发展。
二、城市河道现状与河道治理
城市往往起源于河流周边,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水质不断下降使可用水资源日益缩减。城市居民从两方面对水质产生影响,一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达标排放,二是填河造陆等建筑活动。这种方式的经济增长是以河道环境被破坏作为代价的。城市河道污染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损害了居民的健康,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
在中国,由于缺乏管理,部分城市的河道污染情况不容乐观,河水发臭、浮游生物过多、富营养化、压力漂浮、河道堵塞依然多处可见。每个城市的河流都都是独特的,有不同的功能,周边环境也不一样,河道治理方法也各不相同。在治理河道时,尽量减少人为干扰河道环境,适应河道特点。新世纪以来,北上广等大城市已经开始对城市河道环境进行治理,但它们仍然是“工程”型河流管理,缺乏对原生环境的考察与分析。改造效果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的需求。天然河流天生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自然地形形式各异,然而在上个世纪的城市规划尤其是河流建设方面,对这方面的考虑是十分欠缺的。因此,在河道治理时应兼顾景观构建,保留原始的自然风貌,并融入人类文化生活痕迹,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满足人类的情感和生活需要。
城市河流一般都不深,尤其是在平原地带河流很少出现弯曲的现象,水流量适中,水流缓慢,河两侧的植被很少。加上人工污水的排放,生活垃圾随意乱扔,这就导致了河道的生态系统很容易遭到破坏。因此,河道治理时要限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河道疏通。对不达标的污水进行截留处理,达标后排放;对富营养化的废水进行生化处理,降低氮磷钾的浓度;河底堆积的淤泥应该及时挖出,并可以再利用为农作物肥料;在河流被道路或建筑阻挡影响河流流动的区域,需要实地考察,拟定合理的方案,对建筑或道路予以拆除;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应当设立到位,并严格实施。城市河道管理社会化的新模式,涉及部门合作和居民大力支持。
三、景观构建
根据城市邻水游憩区的功能,可分为邻水游憩区、邻水商业街、休闲运动平跑道、小型广场等。当人们观看河流景观,他们的视角可以是多方向、动静结合的。适宜的风景区,如邻水小亭、漫步文化长廊,可让游客观赏水景。此外,不同的功能区可以错落分布,充分满足市民多方面的需求,从而形成人文景观与邻水景观的混合。
1.景观构建原则
邻水景观构建不但提升城市的市容市貌、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构建也有极大的好处,同时又为居民提供日常休闲的好去处。它增加了人类与自然的亲密程度,它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的要求,反映了江河城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增添了城市的魅力。
尊重河道原有的自然环境是河道治理中景观构建的基本原则现有的部分邻水空间设计局限于人工建造的思想和方法,忽视了城市河流的天然情况和魅力的所在,无法发挥出河流的功能。然而只有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多样性得到保证,河流的自我修复能力才能有效发挥。所以要找到景观的生态环境与构建工程的最佳条件,设计最佳的区域分布格局。良好的景观构建能够体现独特的文化特征,表现城市的多彩性。河流的地步通常是凹凸不平的,有深潭也有浅洼,在修复时可以保留这些区域,维持原有河道的弯曲形状。在河流与土壤的交接处,可以修筑矮矮的挡墙和水边的凉亭,增加人与自然的互动。
城市的河流除了观赏作用,还有蓄水防洪的实用功能,在美化修复的同时,要保证河流水流畅通,尽量不破坏原始的流向。在容易河水泛滥的地区,可以采取加深河道、彻底清除河道淤泥、修筑堤坝等预防措施。同时城市应尽快完善排水系统,使内涝雨水及时排入河道,实现河道防洪的作用。
2.河道邻水景观构建
邻水景观包括河流本体以及河流周边的环境。河流的泥沙夹带量、清澈程度、河流宽度、鱼群种类决定了河流本体的素质,两岸的人工建筑、植物种类及分布、附近居民生活由水域、过渡区和周围的土地景观则组成了周边的环境。景观构建设计前,这几方面的景观组成都要经过仔细考虑和精心安排,以实现最合适的效果。在景观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尽可能保持其之前的特征。根据拟定的景观主题和功能需求,修筑特定的景观,不断更新人们的视觉所见,保持观景人的新鲜感。设计师应保持各个区域之间的连通性,以达到较好的体验感受。
邻水景观的布局应与城市整体协调,在各个方向上层次丰富,避免单调,形成不同功能景观的有效结合,加强河流与周边环境之间的联系。为了保证河流周边环境的美观整洁和空气清醒,河道周边的建筑物最好在四层以内,而且不应过于密集,要疏落有秩。为了固定河道周边的土壤放置水土流失的同时美化河道环境,邻水绿化设计也不容轻视。绿地面积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尽可能拓展,并且保证植被的多样性,实现高低搭配,保证每棵植物都能获得足够的阳光,将城市的自然绿化部分提高一个档次。邻水处可以选择垂柳与低矮的灌木搭配,可以有效地节约空间,增大绿化程度,较远处则可以适当布置花坛与桃树、海棠树等搭配。设计时同样要搭配和植物相适应的动物如麻雀、画眉、喜鹊、蚯蚓等,注重完善生态系统的构建,同时也要考虑季节的因素。
城市中的河流是城市中少见的自然主体景观,丰富了居民的生活,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增强人民了获得感,增加了人与自然的亲密程度,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的魅力之一就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交融,自然的河流生态系统是这种韵味的灵魂。所以,在河道治理中,不仅应当清除污染源,还应该着手还原原有生态系统的活力,恢复原来的物理性状、化学组成、生物种群,再生出一个自然、自律的生态系统,使其与生态景观实现和谐统一。在实践中,往往有这样一种误解:追求河道景观形式美而忽视河流生态系统的状况。
四、结语
城市中的河河道維系着较为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再防洪、蓄水、发电、美观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城市河道治理在当前的情况下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我国城市的河流污染情况比较严重,河道治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以及景观构建是河道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修建和引入生物的选择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必须把城市河道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高效结合起来,实现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周杰,章永泰,杨贤智.人工曝气复氧治理黑臭河流[J].中国给水排,2001,17(4):47-49.
[2]姜礼蟠.英国治理泰晤士河污染的基本经验[J].中国渔业经济研究,1999,(2):40-41.
[3]张锡辉.水环境修复工程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37-154.
[4]杨芸.论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J].四川环境,1999,18(1):19-24.
[5]姜跃良,王美敬,李然,等.生态水力学原理在城市河流保护及修复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3,(8):75-78.
[6]宋庆辉,杨志峰.对我国城市河流综合管理的思考[J].水科学进展,2002,13(3):377-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