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师用书》)阅读部分每篇课文的教学参考一般包含课文研读、练习说明、教学建议和有关资料四个方面。
“课文研读”包括“整体把握和问题研究”两个部分。“整体把握”部分重点介绍的是课文内容;“问题研究”主要讲的是教师在阅读中可能忽略或存在疑问的地方。例如《雪》中问题研究之二是“鲁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峻急的“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情感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了。这一点需细细体会。”“仔细辨析”、“细细体会”就是对教师阅读与备课的适时提醒。“练习说明”不称练习答案,因其包括练习答案与练习答案产生过程。“教学建议”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的语文能力训练大方向,但往往没有具体的策略。“有关资料”部分有作者简介、创作背景、名家评论、多元主题呈现等内容。
总观《教师用书》,信息量大,字数少则4000字,多则近万;民主性强,开放度高,没有明确的教学指向。也许就是这些特点,使有些语文教师找不到了让语文回家的路。为此,我认为有必要谈谈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如何合理使用《教师用书》的问题。
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是以选文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细读文本后,依据文本体式,根据学情,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有效设计课堂教学。这时,《教师用书》可以为我们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成为我们教学备课的指南。
合理使用《教师用书》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一、阅读《教师用书》的态度与方法
备课的核心之一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该具有系统性、灵活性和具体性,这些无需我等再聒噪,很多专家早已有了鸿篇巨著。我所讲的是教学设计产生过程。根据教学设计由来和对《教师用书》的态度,现在存在问题的语文备课方法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网络速成派(看了《教师用书》觉得没用,没有头绪,直接从网上下载教案)、教参呈现派(《教师用书》内容机械搬运)、随意设计派(不看或粗粗浏览《教师用书》,随意编写教案)。不管是与《教师用书》相亲相拥的教师,还是视《教师用书》为敝屣的教师,实质上他们都存在着对教学设计的畏难情绪,缺少基本的教育投入,缺乏主动积极的专业精神。
《教师用书》对每一篇课文的解读说明一般有4000—7000字,可谓是一篇不短的文章。即使作为一般文章阅读也需不少时间,更何况是专业性很强的教参说明,这就要求教师摈弃急寻法宝的思想,潜心去研读。在阅读中,可以不断地与教材的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提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教参中“课文研讨”、“练习说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一定要精读,因为它是确定教学内容,打开教学思路的关键之处。任何浮光掠影式阅读之法都是不可取的,有些教师随意地在教参中划出几个重点,作为教学设计中心内容,结果往往导致教学环节生硬,甚至不能自圆其说。毕竟教参说明有着自己的思维体系,不得要领的搬用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二、阅读《教师用书》的时机与目的
不少教师备课伊始,就阅读教参,企图从教参中找到捷径,此种做法欠妥。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文本速读开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十分重视教师速读文本。他说,“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
当然,我们很难一下子达到他的水平——读完文章便从容走进课堂,但我们可以在跟文本语言对话中提出问题,寻找有价值的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学生、文本特点,对文本提供的信息和价值进行整理与归纳。只有在反复地阅读文本,有了自己个性的解读与体验之后,才可以阅读教参。否则我们的阅读会被教参的说明所桎梏,我们的思维会框定在教参编写者的思维圈内,这与语文学科所提倡的个性化阅读理念相悖。
我们阅读教参的目的,就是在与别人的阅读理解进行比对,发现自己阅读中的疏漏,找到自己思维的盲区,扩充自己的知识容量,同时帮助我们确定文本的语文教学核心价值。有些教师机械地搬用教参中的答案,上课时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手忙脚乱,无法进行明辨是非的师生对话,只能用含含糊糊、似是而非的几句话搪塞,这都是课前对文本缺乏静心阅读与深入思考“惹的祸”。
三、阅读《教师用书》需注意的问题
对于教参中呈现的内容,完全搬运,这是懒人的做法;完全地否定,则是狂人的做法。例如,一位教师上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课时设计了这些问题:骗子是如何行骗的?运用哪些方法?你认为骗子是怎样的人?谈谈你的感受。结果学生在他的启发下概括出了骗子用了投其所好、抓住弱点法等方法;得出了骗子是个聪明、机智之人结论;获得了君子爱财,取之有“术”的启示。一堂课下来,看似另辟蹊径的做法,实际上既忽视了作为童话作品的特点又完全违背了作为经典作品的价值取向。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励学生在心中树立起做人的高标”,我不知道这样的课怎么能担当此任?如果能重视一下教参,绝对不会上出远离正确情感价值取向的课。因为教参对该课文明确说明:此文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关注童话中的想象与夸张的运用。
我认为教参中编者引述的材料,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采用,而如何运用,主要看内容本身。如有关作者的生平或名家的名言,根据需要,可以摘引。这样可以减少翻阅其它资料的时间。因为教参说明中明确指出:鉴于有些学校和教师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不足,这一部分内容较为丰富,教学时可以选择地使用,不要求全部讲给学生。至于编者探究的难点和提出的教学建议等,其利用价值在于借鉴和触发。有时候,教参中的一句提示会使教师找到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雪》中问题探究两点,就给教师课堂设计带来契机。教学内容定位和教学方法选择问题引刃而解:运用朗读之法,通过语言品味感受南北方雪的不同之美,借助有关鲁迅先生的材料和文本关键性词语把握作者情感倾向和感受作者的精神境界。当然,教参使用价值大小,因人而异,但切莫忽视了它的使用价值。
总之,对放在案头的《教师用书》,教师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我们要重视,但不迷信;我们要借鉴,但不搬运。《教师用书》是我们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的好帮手,是我们引领学生进入有效课堂的好向导,而不能变成束缚教师手脚的紧箍咒。只有以文本速读为前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效参考《教师用书》,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和精彩。
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锦屏中学(315500)
浙江省奉化市奉港初级中学(315500)
“课文研读”包括“整体把握和问题研究”两个部分。“整体把握”部分重点介绍的是课文内容;“问题研究”主要讲的是教师在阅读中可能忽略或存在疑问的地方。例如《雪》中问题研究之二是“鲁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峻急的“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情感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了。这一点需细细体会。”“仔细辨析”、“细细体会”就是对教师阅读与备课的适时提醒。“练习说明”不称练习答案,因其包括练习答案与练习答案产生过程。“教学建议”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的语文能力训练大方向,但往往没有具体的策略。“有关资料”部分有作者简介、创作背景、名家评论、多元主题呈现等内容。
总观《教师用书》,信息量大,字数少则4000字,多则近万;民主性强,开放度高,没有明确的教学指向。也许就是这些特点,使有些语文教师找不到了让语文回家的路。为此,我认为有必要谈谈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如何合理使用《教师用书》的问题。
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是以选文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细读文本后,依据文本体式,根据学情,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有效设计课堂教学。这时,《教师用书》可以为我们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成为我们教学备课的指南。
合理使用《教师用书》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一、阅读《教师用书》的态度与方法
备课的核心之一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该具有系统性、灵活性和具体性,这些无需我等再聒噪,很多专家早已有了鸿篇巨著。我所讲的是教学设计产生过程。根据教学设计由来和对《教师用书》的态度,现在存在问题的语文备课方法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网络速成派(看了《教师用书》觉得没用,没有头绪,直接从网上下载教案)、教参呈现派(《教师用书》内容机械搬运)、随意设计派(不看或粗粗浏览《教师用书》,随意编写教案)。不管是与《教师用书》相亲相拥的教师,还是视《教师用书》为敝屣的教师,实质上他们都存在着对教学设计的畏难情绪,缺少基本的教育投入,缺乏主动积极的专业精神。
《教师用书》对每一篇课文的解读说明一般有4000—7000字,可谓是一篇不短的文章。即使作为一般文章阅读也需不少时间,更何况是专业性很强的教参说明,这就要求教师摈弃急寻法宝的思想,潜心去研读。在阅读中,可以不断地与教材的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提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教参中“课文研讨”、“练习说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一定要精读,因为它是确定教学内容,打开教学思路的关键之处。任何浮光掠影式阅读之法都是不可取的,有些教师随意地在教参中划出几个重点,作为教学设计中心内容,结果往往导致教学环节生硬,甚至不能自圆其说。毕竟教参说明有着自己的思维体系,不得要领的搬用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二、阅读《教师用书》的时机与目的
不少教师备课伊始,就阅读教参,企图从教参中找到捷径,此种做法欠妥。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文本速读开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十分重视教师速读文本。他说,“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
当然,我们很难一下子达到他的水平——读完文章便从容走进课堂,但我们可以在跟文本语言对话中提出问题,寻找有价值的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学生、文本特点,对文本提供的信息和价值进行整理与归纳。只有在反复地阅读文本,有了自己个性的解读与体验之后,才可以阅读教参。否则我们的阅读会被教参的说明所桎梏,我们的思维会框定在教参编写者的思维圈内,这与语文学科所提倡的个性化阅读理念相悖。
我们阅读教参的目的,就是在与别人的阅读理解进行比对,发现自己阅读中的疏漏,找到自己思维的盲区,扩充自己的知识容量,同时帮助我们确定文本的语文教学核心价值。有些教师机械地搬用教参中的答案,上课时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手忙脚乱,无法进行明辨是非的师生对话,只能用含含糊糊、似是而非的几句话搪塞,这都是课前对文本缺乏静心阅读与深入思考“惹的祸”。
三、阅读《教师用书》需注意的问题
对于教参中呈现的内容,完全搬运,这是懒人的做法;完全地否定,则是狂人的做法。例如,一位教师上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课时设计了这些问题:骗子是如何行骗的?运用哪些方法?你认为骗子是怎样的人?谈谈你的感受。结果学生在他的启发下概括出了骗子用了投其所好、抓住弱点法等方法;得出了骗子是个聪明、机智之人结论;获得了君子爱财,取之有“术”的启示。一堂课下来,看似另辟蹊径的做法,实际上既忽视了作为童话作品的特点又完全违背了作为经典作品的价值取向。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励学生在心中树立起做人的高标”,我不知道这样的课怎么能担当此任?如果能重视一下教参,绝对不会上出远离正确情感价值取向的课。因为教参对该课文明确说明:此文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关注童话中的想象与夸张的运用。
我认为教参中编者引述的材料,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采用,而如何运用,主要看内容本身。如有关作者的生平或名家的名言,根据需要,可以摘引。这样可以减少翻阅其它资料的时间。因为教参说明中明确指出:鉴于有些学校和教师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不足,这一部分内容较为丰富,教学时可以选择地使用,不要求全部讲给学生。至于编者探究的难点和提出的教学建议等,其利用价值在于借鉴和触发。有时候,教参中的一句提示会使教师找到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雪》中问题探究两点,就给教师课堂设计带来契机。教学内容定位和教学方法选择问题引刃而解:运用朗读之法,通过语言品味感受南北方雪的不同之美,借助有关鲁迅先生的材料和文本关键性词语把握作者情感倾向和感受作者的精神境界。当然,教参使用价值大小,因人而异,但切莫忽视了它的使用价值。
总之,对放在案头的《教师用书》,教师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我们要重视,但不迷信;我们要借鉴,但不搬运。《教师用书》是我们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的好帮手,是我们引领学生进入有效课堂的好向导,而不能变成束缚教师手脚的紧箍咒。只有以文本速读为前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效参考《教师用书》,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和精彩。
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锦屏中学(315500)
浙江省奉化市奉港初级中学(3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