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生活和诗歌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m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漂泊”“生活”和“诗歌”。在电脑上敲击出这几个字时,我的心潮随之澎湃开来。
  我的眼前不由呈现出一幅画:一个孤独的行者,在漫天黄沙的荒原,迎着地平线前行,脚步匆匆,背影坚毅。唯一的行囊,是肩上一个牛皮缝制的“壶”,可以装水也可以藏酒,那是母亲亲手制作的,有着满满的爱和祝福。一个人走着,偶尔他会卸壶畅饮,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味道,或甘甜、或醇香、或苦涩……也许早已经空空如也,举起壶不过是一种精神的寄托罢了。一个人走着,昏天暗地,于是自己与自己对话,或者随意地哼几嗓子,什么话并不重要,在不在调也没有关系,一个人的旅程,没有人在乎。也正因为如此,只要发出声响都是洪钟大吕,都是对寂寞最好的回应。
  澎湃终于抑制不住溢出眼眶,眼前的画面模糊,画面之外的整个世界模糊。我仍然安坐在电脑前,面对那些不安的白纸黑字。这是一束光,一直照耀我、温暖我,让我在混沌的尘世间好似紧握住一根稻草,以致多年后的今天,我还是原来的我。
  我突然觉得应该对文字、对诗歌说声谢谢,真诚的、由衷的。
  2001年,我从重庆酉阳参军入伍到乐山,那一年我18岁,那一年我所有青春的激情只有一个泥土般朴实的梦想:不想再重复父辈的生活,不想再为一日三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锄挖镰割……“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在重庆,这样一句话道出了武陵山腹地酉阳的艰苦生活环境。新兵连结束后,我被分配到乐山最边远的马边彝族自治县。从早上出发,抵达已是晚上,第二天醒来,当我站在营房院子里极目眺望的时候,不由悲从中来。
  “这就是县城?”
  “是的!马边的嘛。”一位老兵漫不经心地告诉我。顿了顿,他又告诉我,“我试过,一支烟走完全城,还不能走得太快。”
  生活就像一个怪圈,你拼尽全力地寻找,筋疲力尽却又回到了起点。内心波涛汹涌,失落感止不住地往高處涌动,我冲进厕所,蹲下来失声痛哭。哭完后,我默默地告诉自己,这终究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你改变不了身处的环境,需要改变的是你自己。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训练、执勤。那种强烈的外在表现与心理落差对峙着,封闭的生活无处诉说,我开始试着将全部的情感付诸文字。然而,即使是这样,写作仍然没有足够的自由,往往正进入某一个情节,思如泉涌时,号音响起,我不得不停下手中的笔。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我慢慢开始将文字压缩、断行,形成了最初的诗歌。
  所以,我写诗歌,仅仅是因为我有话想要说,想要把那些冗长的话说得简短一点。
  就这样,长时间的自我倾诉,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我迷失自己时找寻的一个出口。直到后来有文字变成铅字,直到一位当编辑的姐姐告诉我:“诗歌写得不错。”我便自信地以为那就是诗歌。直到现在,那句善意的谎言始终温暖着我,让我固执地以为真能写好诗歌。
  如果时光也是一首诗的话,我想那一定是某个午后,我将一首粗糙的诗歌裹成纸团,扔向垃圾桶时划出的优美弧线。我就在这条弧线的某个切点,由一个写诗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女子的丈夫,一个孩子的父亲。我用无数的汗水和心血,终于过上了与父亲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但现实是“骨感”的,城市高额的房价、喧嚣的生活以及复杂的人情世故,让我在疲于应对的时候,越发怀念故乡那片贫瘠的土地。那里风过竹林,水绕篱笆,狗趴在院里,鸡在屋檐下散步,炊烟蹲在黑瓦上面,白云轻轻滑过天空……那里的生活简单、朴实、吹糠见米。于是,很多个夜晚,我就着妻儿香甜的梦,以文字为牵引,步入故乡的一草一木,借此喂养我的漂泊。
  前年,远在老家的母亲突然膝关节疼痛,寻医问药半年之久没有好转。一次,在得知一位战友要来乐山后,我不顾母亲的反对,将其接到峨眉来。从老家酉阳到峨眉600多公里,母亲晕车,抵达的时候已是凌晨三点。一路的颠簸呕吐,母亲已精疲力竭,她紧闭双眼,头发凌乱,可怀里死死把着一个口袋。“这是鸡蛋!”见到我,她努力说出一句话。接过袋子,我发现口袋有地方湿了,而母亲的手更是布满了黄色的粘液,她连自己都无法把控,却还在拼命护着带给孙儿的土鸡蛋。我的鼻子酸酸的,突然觉得我所追求的远方,于父母来说已经超越了承受的极限;而我的漂泊无法停下,他们的承受就得相随。
  从部队回到地方后,我每年过年都回老家,遥远的路途,短暂的停留。但我乐于看见父母在一家老小团聚时,他们由衷而出的满心欢喜。父母在老去,我的不安在加剧,但在有限的空闲时间里,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仅此而已。
  每一次回到故乡,我都清楚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地摞荒的越来越多了,留守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孩子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庄和我的出走一样,都在岁月里改变了容颜,它像一只潜藏在我身体里的兔子,正在时光的逼迫里,慢慢退出最后的丛林。我清楚我心灵最温柔的部分正在塌陷,这是无法抗拒的。总在这个时候,我又开始想念我客居的峨眉,想念那些南来北往、最后都可以接连通往朝圣的道路,想念寺院里如溪流般漫延开来的钟声……在来回之间搭建起我生命的链条,这中间吱吱脆响的便是我倾心的文字,像抱紧骨头和爱情一样的是我的诗歌。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如开篇呈现的那幅画一样,你看得见的苍茫,和你看不见的苍茫,都是命运给予的辽阔,还将有注定的漂泊,无法回头的生活,和我会一直坚持写下去的诗歌……
其他文献
桉树提着绉纱裤管走出剧场  坐在东海岸的锁骨上  《燕尾蝶》与树林的光条平行闪耀  固力果的情歌与明暗贴面  如果让视线持续北眺,過琼州海峡  就会看到雷州半岛的鬓影华灯  但那边与我何干呢  整个大陆,不过是小灵魂的茫茫异乡  此时我体内,太平洋的汐流正在为暮色扩充体量  海口依然遥远,我的船快要来了  水手们神色微倦,空酒瓶在船舱里叮当  擦拭过天空的帆是半旧的  甲板上堆满紫玫瑰色的光  推
期刊
诗人马雁(1979-2010)曾在散文中自称为“不激进但却彻底的女性主义者”[1],这一清晰但却带有二律背反性质的自我指认颇为有趣。通读马雁的诗作,可以发现“女性”和“女性生活”是马雁诗歌面貌和诗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马雁在书写女性时,首要意图或许是从进入文本的客体中辨认作为主体的自身,诗中的女性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写作者的女性意识;但她没有止步于对镜自照的阶段,而是将“自我指认”逐步提升到“女性精
期刊
来 访  【墨西哥】奥克塔維奥·帕斯  穿过石块和干燥的城市之夜  田野进入我的房间。  它伸出青翠的双臂  跳动着鸟儿的脉搏,树叶的脉搏。  手里牵着一条河。  田野的天空也进来了  带着它刚刚切下的一篮珍宝。  大海坐到我的身边  把它最白的长尾满铺在地。  静默中涌现一株音乐之树。  树上悬挂着一切美丽的话  发着亮,成熟了,落下。  在我的额头,一道闪电匿居的洞穴  却到处长满了翅膀。  
期刊
爱斐儿的散文诗格调清丽淡雅,言辞优美自然,意境悠远玄深,是她追求人性真善美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总体来看,其作品是围绕“人”这一主题展开,即处于不可逆转的历史和文化宿命之下的人的境遇,以及如何对有限的生命进行超越。但诗人落笔的姿态不是面向读者进行说教,而是以一种柔和的姿态娓娓道来,阅读她的文章就像与一位智者进行交谈,让人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诗人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体悟哲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自然审
期刊
春天的心  林 庚  春天的心如草的荒芜  随便地踏出门去  美丽的东西随处可以捡起来  少女的心情是不能说的  天上的雨点常是落下  而且不定落在谁的身上  路上的行人都打着雨伞  车上的邂逅多是不相识的  含情的眼睛未必为着谁  潮湿的桃花乃有胭脂的颜色  水珠斜落在玻璃车窗上  江南的雨天是爱人的  中国新文学的诗园中,百家斗艳,各怀千秋。论诗才喷薄,人或爱鼎堂;论轻灵不羁,人或爱志摩;论节
期刊
随处摘取陈劲松散文诗里密集的佳句,他浪漫主义的想象仿佛是自然天成。“淡淡的香成为那匹白马薄薄的背影” ,“一大群草正赶往积雪的山顶” ,化静态为动作,打通嗅觉与视觉,草原展现在眼前。“你沉默,雪山便沉默,你开口说话,雪山和神便开口说话,春天便开口说话。”拟人手法运用自如,在“我与你”的二者对话中展开哲学的思辨。  陈劲松是安徽人,淮北大平原给予他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坦。后来,他一直生活在高原,并从此爱
期刊
收到散文诗人王德宝的作品集《一路走来》电子版时,我同时正在阅读近日刚邮购的、由台湾诗人兼翻译家陈黎张芬龄夫妇翻译的日本俳句大家小林一茶的《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一书。两位原本没有关联的诗人,因为我习惯性的交叉阅读,而在某一时空发生了重叠和比较。而这其中的第一共通的印象,就是“碎片”。  当人类世界进入所谓的“现代”以来,而又尤其是“当代”以来,因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加剧与深刻影响,诗歌写作愈加地走
期刊
时间贴在墙上,已经斑驳  密密麻麻的文字,像掩护着历史的人群  逐渐撤退。一个年代的印记  在剥脱的碎片中,漏出冷风  老父亲在病中,又将报纸糊上一遍  是今早新鲜发行的晨报  大小合适,内容也不尽相同  这堵墙比任何时候都严丝合缝  椅子背后的阳光,挪了过来  檢视着他,一个群众的  真实程度  推荐语  与建筑相比,文字有时并不可靠,因为它无法像前者直观呈现本体的形状及特征;然而,当建筑渐趋斑
期刊
诗贵在发现与创新,然而当代诗歌很难做到,是因为写作本身被遮蔽了。生活圈子的狭小,从众的惯性心理与认识,语言陈旧等,都是造成遮蔽的原因。要想获得诗歌生命新的觉醒、新的认识,诗人须要走出自己的苑囿,去实现人与物的互相映照。自觉雪中断臂,才能获得空前的敞开与明亮。  所谓的诗眼,就是诗人有新发现新认识后,让所有语言叙述呈现的这个“眼”。它会让读者耳目一新,深入历史,遥望未来,展开更大境界。有些诗先写了诸
期刊
新时代文学如何表现和影响我们的生活,已经成为当下文学写作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毫无疑问,新时代对文学的精神和使命有新的要求和呼唤,文学需要并且应该有自己崭新的精神与艺术定位,敏锐而深刻地感受和表现时代的脉动,努力在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诗歌作为文学艺术中的重要体裁,在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情感等领域,有着独特的表达优势。纵观当代文学发展历程,每一次重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