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了,就碎了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988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一段时间去一个地方做田野调查,吃住都在人家家里,和他们相处得也很融洽,唯一让我不自在的地方就是禁忌很多。晾晒的衣服不能正对着大门,女孩子不能在正房里梳头,洗好的碗碟不能摞起来,当然更不能打碎……这让生活比较粗躁神经比较大条的我无时无刻谨小慎微,唯恐一不留神就冒犯了人家。
  后来,我发现关于打碎东西的禁忌,在很多文化里都有,无论欧美,还是亚洲。只要是碎了,无论碗碟、镜子和玻璃器皿,统统都是霉运甚至厄运的预兆。本来东西没了,心情就很衰,再加上附着在这上面的各种不详的预示,更让人心神不安。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那些各国打碎东西的禁忌,背后都很难找到深层次的宗教或者文化的原因,禁忌的逻辑经常是这样的:你绝对不能这样,而且也没有什么理由!真是够简单粗暴。
  我的家乡也讲究春节不能打碎东西 ,不然流年不利。记得高三住校的那个春节,父亲学校的同事做了一碗麻辣粉送到我宿舍来,吃完以后想着洗干净给人家送过去,谁成想手一滑,碗掉在地上碎了,当时就懵了,突然记起奶奶总唠叨的那句话:“千万不要打碎碗啊,碗要打碎了,饭碗就丢了。”整个寒假都活在窘迫不安和忧心忡忡之中,生怕高考失利。还好,一切都好。
  现在想来,打碎东西的禁忌,其缘由也许就在于人类一种普遍而一致的心理,那就是对完美、圆满的偏好与追求,十全十美是人人都不会抗拒的理想状态,而碎裂恰恰是人人避之不及的。
  就在刚才,随着一声清脆的破裂声,看到了地上碎成几片的瓷盘,那上面有我心仪的几朵花,浅粉淡绿,曾经一眼看到就欢欣不已地买了一套,而今失手掉落一只,以后肯定是不全了。不过,此时却想起《西游记》里最让人怦然心动的一句话,就是当唐僧师徒历尽艰辛取得的真经却经过最后一劫而残破不全的时候,孙悟空安慰师父说“天地本不全,经卷残缺也应不全之理”。比上那些花哨的七十二变和降魔伏妖,这句话更得我心。
  因为这是对人性的一种抵抗,也是一种救赎。完美其实只是幻觉罢了,而对完美的锲而不舍更是镜花水月般缥缈。于我而言,对生活中的诸人诸事,坦然地面对、欣然地接受,无挂无碍,这才是完美。
其他文献
英国BBC有档电视节目叫《你以为你是谁》,每期邀请一个名人上去揭家底,认祖归宗。这个节目十分火爆,说明即便到了21世纪,大家对祖宗来路的兴趣依然浓厚,它依然是大众心目中定义“你是谁”的重要参数。  2016年的最后一期《你以为你是谁》特别火,因为这一期的男演员把这件事给玩高兴了,他认的祖太酷,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这个演员叫丹尼·戴尔,他出道20年,几乎是在媒体的一片嘲讽声中走过来的,《卫报》对他
1829年的7月10日,雨果请了一批作家、诗人和画家来听他朗诵新写的一部戏剧。雨果的家在田园圣母街11号,屋后有一个浪漫风格的花园,里面有一潭碧水和一座简陋的小桥;再往里,有一个小出口,一直通到美丽的卢森堡公园。  当晚受到邀请的有大仲马、巴尔扎克、维尼、梅里美、圣勃夫、缪塞,等等。这样的沙龙在巴黎是很常见的。雨果脸色苍白,用一种威严、庄重的声音朗诵着自己的作品,朗诵到高潮处,眼睛里放出像闪电一样
我在哈佛做一年博士后,除了领钱,基本也没有什么别的任务。为了防止自己整天缩在家里,把薄薄的那一沓钱翻来覆去地数,我决定去旁听几门课。  那天我去学校我所在的机构,跟机构里的秘书表达了此意。她非常干脆地说,没问题啊,只要教授同意,都可以呀。我问,有沒有一个什么社科方面的课程清单,我看看有什么课可选。我问的时候,想象的是几页纸,可以站那顺手翻完。结果说时迟那时快,柔弱的女秘书突然掏出一个庞然大物,向我
“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是法律确定的基本国策。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实施10周年,进一步宣传普及语言文字法规常识,倡导“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社会风尚,全国推普周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了全国“双推”漫画大赛,为第14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营造热烈的宣传氛围。受教育部语用司之托,从第六期起,本刊选登部分优秀参赛作品。  (小博士)
我认识一位女士,她不穿的衣服都洗干净了装在袋子里,放到垃圾箱旁边,里边夹一张纸条,说明衣服是干净的、自己不要了,这样清洁工就可以更好处理。她的社区里有一些住户,会把吃不完的食物装在干净盒子里放到门外花坛上,同样夹一张纸条说明两层意思:第一,食物是干净安全的;第二,我不要了,别人可以自行处理。  我曾打一辆出租车,司机穿戴得干净得体,车开得稳稳的,换挡、变道、打灯等都做得像驾考宝典上一样文明有礼,下
这几天女儿一直重复着问我一个问题:妈妈,你在十四岁时有没有喜欢的男生呀?  我带着孩子的问题,在青葱岁月的吉光片羽中,搜寻了许久。没有发现任何和喜欢有关的蛛丝马迹。我只好如实地回答:没有。真的没有。  女儿还是不死心,继续引导我:你想想,比如你的班长,或者是你的同桌?  也许是女儿的引导起了作用,一位双鬓斑白的男老师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不知道喜欢上这位足可以当我爷爷的老师的课,算不算孩子心中所期望的
每天深夜,妻子和女儿都睡着了,我一个人轻轻关好两扇房门——经过这租来的房子的六平方米大的小客厅,我站在厨房边靠窗的位置,看见对面的五号楼亮着灯的窗户,有时候有风,有时候我会踮起脚尖,那样身体会舒服一点……就这样我开始抽一根烟。她们都睡着了,没有人来叫我,没有人说闻到了烟味……我不用开抽油烟机。蟑螂在旁边的墙上和洗菜池上、砧板上爬,但没有声音。是啊,我抽烟,有时候踮着脚,有时候右手抓着头发,有时候烟
这是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  别翻篇,这个故事里没有狗血的堕胎、车祸以及三角恋什么的,它讲的是两个傻逼做朋友的故事,算了,这听起来还不如车祸好看呢。  小学在我的人生里是天堂一样的存在,因为那会儿大家什么都不懂,就我懂。  我懂的特别早得益于我家以前是个租碟的,各色电影对我的熏陶让我提前知晓了女性的美。周围的叔叔们喜欢租什么我就跟着看什么,于是我亲眼见证了香港三级片产业的兴盛与衰落。  其实成熟的特
“《视野》·阳光行动”系兰州大学《视野》杂志社开展的大型公益活动之一,旨在为在校贫困学生提供经济资助:《视野》杂志社凭借自身的影响力,牵线搭桥,联结来自全国各地的“《视野》阳光大使”与“《视野》阳光学子”(我们称通过“《视野》·阳光行动”热心资助贫困学生的朋友为“《视野》阳光大使”,称获得资助的贫困学生为“《视野》阳光学子”),使其形成一对一的资助关系,在与双方达成一致后,我们将善款从“《视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