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口服降糖药联合中药煎服。结果:68例2型糖尿病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总有效率达91%。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配合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口服降糖药中药煎服护理
【中图分类号】R2-031; 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62-01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患者患病前几年多数通过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患者对降糖药的敏感性越来越差,剂量越来越大,不能很好控制血糖,此时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治疗不失为一种有效且已被患者接受的方法。笔者近4年诊疗此类患者68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6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且患者均已联合使用3类降糖药2个月以上,血糖控制不佳,未达到国际糖尿病联盟为有效减少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制定的血糖的控制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68例患者年龄为40-70岁,平均59岁;其中男43例,女25例;病程5-15年,平均8年。合并高血压41例,合并末梢神经炎27例。中医辨证多属于气阴两虚,瘀血内阻为主。
2治疗方法[1]
68例患者继续使用原有3类口服降糖药,同时加用中药治疗。3类降糖药为:磺胺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中药基础方为:生黄芪25g、太子参20g、麦冬12g、五味子12g、怀山药15g、天花粉15g、生地黄15g、知母10g、桃仁10g、红花6g、赤芍15g、甘草5g。每日一剂,水煎2遍共400ml早晚分服,1个月为一个疗程。加减方:合并视网膜病变未出血者加三七,已出血者加旱莲草、茜草炭、手足麻木者加桑寄生、伸筋草,皮肤瘙痒者加地肤子、苦参、白鲜皮、合并肾脏疾病者加车前子、川断、桑寄生,形寒肢冷者加巴戟天、附子、肉桂;下身瘙痒者加黄柏、苦参。由于患者体质有差异,病程有长短,病情有轻重,受损脏腑有所不同,临床表现亦有不同,故在上述论证的基础上,还应结合患者的个体因素以及受损脏腑的偏重不同,适当调整用药。
3 护理措施
3.1饮食护理严格按糖尿病饮食进餐。
①三餐热量分配。
②食物的选择。
3.2运动治疗的护理
(1)要求病人坚持长期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2)采取的锻炼形式应为需氧活动,如步行、骑自行车、健身操及家务劳动等。
3.3药物护理
3.3.1口服降糖药物护理
(1)教育病人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
(2)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通过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评价药物疗效。口服磺脲类药物应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
3.3.2口服中药汤剂的护理
(1)每日一剂的中药汤剂应分早晚两次温服,宜饭后服。
(2)每剂中药应煎2次,每次煎药量不超过250ml。
(3)服用中药汤剂应与服用西药的时间间隔半小时左右。
3.4 预防感染
(1)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2)预防糖尿病足关键是预防皮肤损伤和感染。
4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疗效判断标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空腹血糖<7.2mmol/L或降低30%,餐后2h血糖<8.3mmol/L或降低3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空腹血糖<8.3mmol/L或降低10-29%,餐后2h血糖<10.0mmol/L或降低10-29%。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无变化或降低10%。
5治疗结果
68例患者中,显效30例,有效3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1%。如图:
68例患者治疗结果表
6 讨论
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的“消渴”范畴,初期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症: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基本病机是阴精亏损、燥热内盛、阴虚则内热、内热则伤阴,所以该病的关键是阴虚。该病病程长、病情复杂、是终身性疾病。本组患者病程相对较长,消渴日久,气阴两伤,累及五脏血行。中医讲,气虚用血无力,血流缓慢而成淤;阴虚发热,邪热内耗,久则灼血成淤。按照以上理论,本组患者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瘀血阻滞,治宜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方中黄芪、太子参、怀山药有益气养阴、健脾化精之功效;生地、麦冬、五味子、天花粉、知母有养阴生津清热之功效。桃仁、红花、赤芍有活血化瘀通脉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怀山药、天花粉、知母、麦冬、五味子等药相配使用均有显著降糖作用,其中天花粉配知母具有起效快、作用强、维持时间长的特点[2];黄芪、生地、麦冬等药具有降低胰岛素抵抗,促进β细胞的修复,增强胰岛素生物活性的作用[3]。现代病理解剖表明有70%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病变的各种并发症,其中50%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还有微血管病变导致的微循环异常[1]。针对此类情况,病人的自我护理也很重要,一些常规护理措施需要专业护理人员耐心细致的宣教,使病人认识到正确的服药方法和生活习惯能够维持血糖最佳值、促进疾病康复。综上,本组患者用中药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配合口服降糖药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是理论指导实践的结果,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临证经验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冯刚民.难治性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3):41
[2]曲竹秋.中西医结合内分泌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84
[3]罗佑吾.糖尿病中医药诊疗研究新进展.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5):66
【关键词】 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口服降糖药中药煎服护理
【中图分类号】R2-031; 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62-01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患者患病前几年多数通过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患者对降糖药的敏感性越来越差,剂量越来越大,不能很好控制血糖,此时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治疗不失为一种有效且已被患者接受的方法。笔者近4年诊疗此类患者68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6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且患者均已联合使用3类降糖药2个月以上,血糖控制不佳,未达到国际糖尿病联盟为有效减少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制定的血糖的控制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68例患者年龄为40-70岁,平均59岁;其中男43例,女25例;病程5-15年,平均8年。合并高血压41例,合并末梢神经炎27例。中医辨证多属于气阴两虚,瘀血内阻为主。
2治疗方法[1]
68例患者继续使用原有3类口服降糖药,同时加用中药治疗。3类降糖药为:磺胺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中药基础方为:生黄芪25g、太子参20g、麦冬12g、五味子12g、怀山药15g、天花粉15g、生地黄15g、知母10g、桃仁10g、红花6g、赤芍15g、甘草5g。每日一剂,水煎2遍共400ml早晚分服,1个月为一个疗程。加减方:合并视网膜病变未出血者加三七,已出血者加旱莲草、茜草炭、手足麻木者加桑寄生、伸筋草,皮肤瘙痒者加地肤子、苦参、白鲜皮、合并肾脏疾病者加车前子、川断、桑寄生,形寒肢冷者加巴戟天、附子、肉桂;下身瘙痒者加黄柏、苦参。由于患者体质有差异,病程有长短,病情有轻重,受损脏腑有所不同,临床表现亦有不同,故在上述论证的基础上,还应结合患者的个体因素以及受损脏腑的偏重不同,适当调整用药。
3 护理措施
3.1饮食护理严格按糖尿病饮食进餐。
①三餐热量分配。
②食物的选择。
3.2运动治疗的护理
(1)要求病人坚持长期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2)采取的锻炼形式应为需氧活动,如步行、骑自行车、健身操及家务劳动等。
3.3药物护理
3.3.1口服降糖药物护理
(1)教育病人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
(2)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通过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评价药物疗效。口服磺脲类药物应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
3.3.2口服中药汤剂的护理
(1)每日一剂的中药汤剂应分早晚两次温服,宜饭后服。
(2)每剂中药应煎2次,每次煎药量不超过250ml。
(3)服用中药汤剂应与服用西药的时间间隔半小时左右。
3.4 预防感染
(1)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2)预防糖尿病足关键是预防皮肤损伤和感染。
4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疗效判断标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空腹血糖<7.2mmol/L或降低30%,餐后2h血糖<8.3mmol/L或降低3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空腹血糖<8.3mmol/L或降低10-29%,餐后2h血糖<10.0mmol/L或降低10-29%。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无变化或降低10%。
5治疗结果
68例患者中,显效30例,有效3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1%。如图:
68例患者治疗结果表
6 讨论
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的“消渴”范畴,初期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症: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基本病机是阴精亏损、燥热内盛、阴虚则内热、内热则伤阴,所以该病的关键是阴虚。该病病程长、病情复杂、是终身性疾病。本组患者病程相对较长,消渴日久,气阴两伤,累及五脏血行。中医讲,气虚用血无力,血流缓慢而成淤;阴虚发热,邪热内耗,久则灼血成淤。按照以上理论,本组患者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瘀血阻滞,治宜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方中黄芪、太子参、怀山药有益气养阴、健脾化精之功效;生地、麦冬、五味子、天花粉、知母有养阴生津清热之功效。桃仁、红花、赤芍有活血化瘀通脉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怀山药、天花粉、知母、麦冬、五味子等药相配使用均有显著降糖作用,其中天花粉配知母具有起效快、作用强、维持时间长的特点[2];黄芪、生地、麦冬等药具有降低胰岛素抵抗,促进β细胞的修复,增强胰岛素生物活性的作用[3]。现代病理解剖表明有70%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病变的各种并发症,其中50%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还有微血管病变导致的微循环异常[1]。针对此类情况,病人的自我护理也很重要,一些常规护理措施需要专业护理人员耐心细致的宣教,使病人认识到正确的服药方法和生活习惯能够维持血糖最佳值、促进疾病康复。综上,本组患者用中药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配合口服降糖药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是理论指导实践的结果,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临证经验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冯刚民.难治性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3):41
[2]曲竹秋.中西医结合内分泌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84
[3]罗佑吾.糖尿病中医药诊疗研究新进展.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