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转身,发觉布拉格已伸手可触。
是遮眼的楼,是小方石铺成的路,是四处宛转甚至陡峭高低看不到尽头的巷。
即便是在最晦暗的冬日的尾巴里,旧城区的色彩也丝毫没有被混沌的天色所淹没。这些挤挤挨挨向上爬去的旧楼,往下是纷乱的酒吧商店,往上,却是成片成片带着梦幻表情的壁画石雕。若是画画的人,一定能在这里找到所有你在调色盘上想要调试出的色彩,冷静的,感性的,柔美的,热烈的,恰恰都是不俗的。每出一个巷口,都是一方不一样的风景。向坐在阳台一角微笑的小天使招手,像是误入时空交错的迷宫,然而即便闭上眼睛,也能呼吸到不一样的,无比安宁的气息。安宁,而不压抑。
无论要去哪里,都让我想要步行。短短几天,晚饭后沿着伏尔塔瓦河步行就已成为戒不掉的习惯。栖息着无数海鸥的河面,是深深的,若即若离的颜色,就连波光都是内敛的。每天这样走着走着,它就会吸收我所有的不安、幸福、想念,还有期待。不管耳机里播到哪一首歌,都能跟这片河水融成一片,映出两岸高高低低的灯火。
从5区与2区的交界处开始走,沿着河走到1区,恰好是傍晚走到天黑的距离。那些白日里看不到细节的建筑,一到夜晚,就在灯光的烘衬下,精华毕现。有时会下起薄雾一般的小雪,让人更无法分辨这些密布的细腻深刻的线条是梦中的,画中的,还是正与自己同呼吸。河对岸的远处,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是在黑暗中散发着童话般光芒的布拉格城堡。我还未走近看过,却坚信这样的距离最能体会它的美。
还有,漫布全城的电车轨道。穿过极似淮海路的购物中心,穿过小巷,穿过新城穿过旧城,喜欢看着这些电车在布满古老建筑的狭窄十字巷口转弯,喜欢听电车停下时,好似小型风扇快要停转的计时声,仿佛要把你摇曳到另一个时空中去。我总是会记起,过去赵老师跟我说他小时候不喜欢乘爸爸的专用轿车,最爱乘上海的有轨电车。过去上海的有轨电车,也是像我眼前的电车一样,飞快行驶时偶尔会擦出很闪亮的电火花吗?
说到极似淮海路的购物中心,远远近近我竟已到过好多类似的地方。布拉格的生活之便利,让好久不回上海的我和Jac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除了地铁站的电梯让我感到极为惊险以外(名副其实的地铁!手扶电梯直下100多米,冷风嗖嗖,两眼发昏),浩浩荡荡的大商场和街边品牌店,真的让我觉得精神为之一振。英国的TESCO超市在这里设的分店非常多,风格跟在上海的家乐福和乐购基本一样,有一部分食品直接从中国进口,最让我开心的是终于见到活鱼了(在北欧一般只出售加工过的速冻鱼肉)。就连书店也是跟国内的一模一样,书籍一下子变得实用很多——丹麦的书店规模不大,卖的都是包装华丽的小说,而这里光地图就有一整架,英语学习书籍也是几大柜子,其他语种各一架,当然了都是我完全看不懂的捷克语。之前我们一直在揣测同是旅游城市,布拉格的国际化氛围为什么比哥本哈根浓?或许正因为捷克人英语未普及,学英语热情高,所以中青年很欢迎外国人。
布拉格作为捷克首都,已经是英语普及率最高的地方。但实际上还不能用普及这个词。第一天到的时候,在住处附近想买一包糖,结果店主一句英语都不会说。他家卖的都是细盐和细砂糖,所以我们光凭肉眼无法分辨。更无奈的是,捷克语里的糖和盐发音极为相似。我们和店家相互比手划脚,怎么也比不出甜和咸的区别,最后这个年轻的店主竟然把两包货都拆开让我们尝。弄得我们非常不好意思,只好两包都买下。起初几回问路的时候没有一次能问到会说英语的人,直到有一回,一位妇女用手指向前方斩钉截铁地蹦出一个“down”,让我们欢欣雀跃,“即便只是一个down,她至少也能down出来啊!”Jac无比唏嘘。后来我们有了经验,一般能认出谁能说点英语,这个也是需要经验培养出来的一种感觉。但是正因为捷克人英语不好,我们才更感受到他们的淳朴和热情。来之前在网上看到说捷克人如何如何排外,治安如何如何不好,到了这里,就觉得有种谣言不攻自破的感觉。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到莫名的亲近和安心。
最近才听说一句话:“不是女人不温柔,只因未到布拉格。”这句话说得真好。布拉格的女人真的很柔很美,几乎个个面容精致,表情纯真。看得我一个男孩子都要融化了。都说捷克人生性温和,一点都没有错。不仅仅是女人,男人也是如此。我觉得在这里不得不写一下我们的房东。
这次短期旅行,我和Jac本来理所当然要住便宜的青年旅社,但是因为网上结识的一位想学中文的捷克女孩帮忙,找到了现在这个房子。房东是她同学的叔叔。我们到的那天下午,刚下过一场大雪,的士一路上坡,停在了一栋外墙斑驳但仍能看出是红色的老公寓外面。门牌上方挂着一个纪念石牌,上面是一个小小的绿色石雕花圈和一段文字,纪念一位在捷克妇孺皆知的艺术家。我在网上查过,在英文网页中只找到几张他的宠物写生,画的都是他养的猫,用色真是好看得不得了。那个捷克小姑娘告诉我们,这一带虽然不是旅游区,却是布拉格房价最贵的地段,很多电影明星、艺术家还有政界人士都住在这里,治安也是全城最好的。
我们到了之后,朋友打电话跟房东联系,他刚下飞机,随后匆匆赶到。说是匆匆,却仍是衣着讲究,30来岁的人,看起来就是普京的翻版。房东非常热情地跟我们交谈了十几分钟后,又用捷克语跟我们的朋友叽里呱啦了几句,最后跟我们说今天很忙,待会儿还要见“主席”,改天会再来。起初我们都没在意,以为说的是他公司老板。后来听捷克朋友说,房东等下要见安南和韩国足协主席郑梦准,问我们认不认识郑梦准。越说越不对劲了。等关上门,我们一看房东留下的名片,原来这个“普京”是捷克总统办公室的日程安排官啊。日后几天为了路由器等琐碎事情我们几乎天天联系这位大忙人,他却一直那么平易近人。
我们这间房子虽说是单间,却大得很。在整幢公寓的底楼,天花板非常高,连同四面墙都是简单的白色粉刷。地板是一块块小小的长条形亚光实木板拼成的,中间有一条条小缝,踩下去特别暖心。两个几近落地的大窗户,仅仅垂下两条白色透明的蕾丝碎花窗帘。窗外是私家花园,虽然此时草木皆枯,还是能想象到夏日的繁茂景象。突然有一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浑身都是金色的阳光,甚至都觉得扎眼。这就是昆德拉笔下春日阳光透过碎花窗帘折射整个屋子的情景吧。然而如果不是在布拉格,也许就不一样了。
莫扎特在布拉格的故居也在我们的寓所边上。这是某一天晚饭后研究景点地图的发现。莫扎特说布拉格人民就是他的知音,而我和Jac不约而同地感受到,布拉格就是我们的知音。
一天晚上散步路过查理大桥,漫天烟花,桥下是一叶叶小木船,有人表演美声演唱。古老的查理桥,静静的伏尔塔瓦河水,绽放的烟火,悠扬的歌声。很多布拉格人都聚集于此。虽然不知道这是什么特别的日子,但那个绝美的景象,无论是谁都会被深深打动。
艺术,在这里是通行证。布拉格古老的歌剧院夜夜灯火辉煌。建筑是老的,人心也是老的。跟我们同龄的捷克朋友,也是每周必到剧院看演出。布拉格人并没有“为了获得生活而放弃生活”。我对历史没什么研究,只是大略知晓这座城市在历史上的几番大动荡中都选择了妥协,然而眼前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那些看似懦弱的妥协背后,是一份对文明深厚而深沉的尊重和爱。
这座城市的很大一部分仍保留着中世纪的面貌,即便是新近的建筑,也用色低调,力求整体和谐。小到街边的路灯,都是采用极尽古典的设计。这样一种小心翼翼改造城市的耐心和细心,是最令我感动的地方。
布拉格的每一块石头都有故事。在这里,再多的时光都不会嫌空虚寂寥。如果能让我用一生去了解这座城市,那会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卡夫卡把自己的后半生留在无名的小巷里写作,因为他和所有到过布拉格的人都知道,“布拉格是不会变的”。而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无论如何也不嫌溢美的形容词。
发稿/田俊 tian17@hotmail.com
是遮眼的楼,是小方石铺成的路,是四处宛转甚至陡峭高低看不到尽头的巷。
即便是在最晦暗的冬日的尾巴里,旧城区的色彩也丝毫没有被混沌的天色所淹没。这些挤挤挨挨向上爬去的旧楼,往下是纷乱的酒吧商店,往上,却是成片成片带着梦幻表情的壁画石雕。若是画画的人,一定能在这里找到所有你在调色盘上想要调试出的色彩,冷静的,感性的,柔美的,热烈的,恰恰都是不俗的。每出一个巷口,都是一方不一样的风景。向坐在阳台一角微笑的小天使招手,像是误入时空交错的迷宫,然而即便闭上眼睛,也能呼吸到不一样的,无比安宁的气息。安宁,而不压抑。
无论要去哪里,都让我想要步行。短短几天,晚饭后沿着伏尔塔瓦河步行就已成为戒不掉的习惯。栖息着无数海鸥的河面,是深深的,若即若离的颜色,就连波光都是内敛的。每天这样走着走着,它就会吸收我所有的不安、幸福、想念,还有期待。不管耳机里播到哪一首歌,都能跟这片河水融成一片,映出两岸高高低低的灯火。
从5区与2区的交界处开始走,沿着河走到1区,恰好是傍晚走到天黑的距离。那些白日里看不到细节的建筑,一到夜晚,就在灯光的烘衬下,精华毕现。有时会下起薄雾一般的小雪,让人更无法分辨这些密布的细腻深刻的线条是梦中的,画中的,还是正与自己同呼吸。河对岸的远处,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是在黑暗中散发着童话般光芒的布拉格城堡。我还未走近看过,却坚信这样的距离最能体会它的美。
还有,漫布全城的电车轨道。穿过极似淮海路的购物中心,穿过小巷,穿过新城穿过旧城,喜欢看着这些电车在布满古老建筑的狭窄十字巷口转弯,喜欢听电车停下时,好似小型风扇快要停转的计时声,仿佛要把你摇曳到另一个时空中去。我总是会记起,过去赵老师跟我说他小时候不喜欢乘爸爸的专用轿车,最爱乘上海的有轨电车。过去上海的有轨电车,也是像我眼前的电车一样,飞快行驶时偶尔会擦出很闪亮的电火花吗?
说到极似淮海路的购物中心,远远近近我竟已到过好多类似的地方。布拉格的生活之便利,让好久不回上海的我和Jac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除了地铁站的电梯让我感到极为惊险以外(名副其实的地铁!手扶电梯直下100多米,冷风嗖嗖,两眼发昏),浩浩荡荡的大商场和街边品牌店,真的让我觉得精神为之一振。英国的TESCO超市在这里设的分店非常多,风格跟在上海的家乐福和乐购基本一样,有一部分食品直接从中国进口,最让我开心的是终于见到活鱼了(在北欧一般只出售加工过的速冻鱼肉)。就连书店也是跟国内的一模一样,书籍一下子变得实用很多——丹麦的书店规模不大,卖的都是包装华丽的小说,而这里光地图就有一整架,英语学习书籍也是几大柜子,其他语种各一架,当然了都是我完全看不懂的捷克语。之前我们一直在揣测同是旅游城市,布拉格的国际化氛围为什么比哥本哈根浓?或许正因为捷克人英语未普及,学英语热情高,所以中青年很欢迎外国人。
布拉格作为捷克首都,已经是英语普及率最高的地方。但实际上还不能用普及这个词。第一天到的时候,在住处附近想买一包糖,结果店主一句英语都不会说。他家卖的都是细盐和细砂糖,所以我们光凭肉眼无法分辨。更无奈的是,捷克语里的糖和盐发音极为相似。我们和店家相互比手划脚,怎么也比不出甜和咸的区别,最后这个年轻的店主竟然把两包货都拆开让我们尝。弄得我们非常不好意思,只好两包都买下。起初几回问路的时候没有一次能问到会说英语的人,直到有一回,一位妇女用手指向前方斩钉截铁地蹦出一个“down”,让我们欢欣雀跃,“即便只是一个down,她至少也能down出来啊!”Jac无比唏嘘。后来我们有了经验,一般能认出谁能说点英语,这个也是需要经验培养出来的一种感觉。但是正因为捷克人英语不好,我们才更感受到他们的淳朴和热情。来之前在网上看到说捷克人如何如何排外,治安如何如何不好,到了这里,就觉得有种谣言不攻自破的感觉。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到莫名的亲近和安心。
最近才听说一句话:“不是女人不温柔,只因未到布拉格。”这句话说得真好。布拉格的女人真的很柔很美,几乎个个面容精致,表情纯真。看得我一个男孩子都要融化了。都说捷克人生性温和,一点都没有错。不仅仅是女人,男人也是如此。我觉得在这里不得不写一下我们的房东。
这次短期旅行,我和Jac本来理所当然要住便宜的青年旅社,但是因为网上结识的一位想学中文的捷克女孩帮忙,找到了现在这个房子。房东是她同学的叔叔。我们到的那天下午,刚下过一场大雪,的士一路上坡,停在了一栋外墙斑驳但仍能看出是红色的老公寓外面。门牌上方挂着一个纪念石牌,上面是一个小小的绿色石雕花圈和一段文字,纪念一位在捷克妇孺皆知的艺术家。我在网上查过,在英文网页中只找到几张他的宠物写生,画的都是他养的猫,用色真是好看得不得了。那个捷克小姑娘告诉我们,这一带虽然不是旅游区,却是布拉格房价最贵的地段,很多电影明星、艺术家还有政界人士都住在这里,治安也是全城最好的。
我们到了之后,朋友打电话跟房东联系,他刚下飞机,随后匆匆赶到。说是匆匆,却仍是衣着讲究,30来岁的人,看起来就是普京的翻版。房东非常热情地跟我们交谈了十几分钟后,又用捷克语跟我们的朋友叽里呱啦了几句,最后跟我们说今天很忙,待会儿还要见“主席”,改天会再来。起初我们都没在意,以为说的是他公司老板。后来听捷克朋友说,房东等下要见安南和韩国足协主席郑梦准,问我们认不认识郑梦准。越说越不对劲了。等关上门,我们一看房东留下的名片,原来这个“普京”是捷克总统办公室的日程安排官啊。日后几天为了路由器等琐碎事情我们几乎天天联系这位大忙人,他却一直那么平易近人。
我们这间房子虽说是单间,却大得很。在整幢公寓的底楼,天花板非常高,连同四面墙都是简单的白色粉刷。地板是一块块小小的长条形亚光实木板拼成的,中间有一条条小缝,踩下去特别暖心。两个几近落地的大窗户,仅仅垂下两条白色透明的蕾丝碎花窗帘。窗外是私家花园,虽然此时草木皆枯,还是能想象到夏日的繁茂景象。突然有一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浑身都是金色的阳光,甚至都觉得扎眼。这就是昆德拉笔下春日阳光透过碎花窗帘折射整个屋子的情景吧。然而如果不是在布拉格,也许就不一样了。
莫扎特在布拉格的故居也在我们的寓所边上。这是某一天晚饭后研究景点地图的发现。莫扎特说布拉格人民就是他的知音,而我和Jac不约而同地感受到,布拉格就是我们的知音。
一天晚上散步路过查理大桥,漫天烟花,桥下是一叶叶小木船,有人表演美声演唱。古老的查理桥,静静的伏尔塔瓦河水,绽放的烟火,悠扬的歌声。很多布拉格人都聚集于此。虽然不知道这是什么特别的日子,但那个绝美的景象,无论是谁都会被深深打动。
艺术,在这里是通行证。布拉格古老的歌剧院夜夜灯火辉煌。建筑是老的,人心也是老的。跟我们同龄的捷克朋友,也是每周必到剧院看演出。布拉格人并没有“为了获得生活而放弃生活”。我对历史没什么研究,只是大略知晓这座城市在历史上的几番大动荡中都选择了妥协,然而眼前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那些看似懦弱的妥协背后,是一份对文明深厚而深沉的尊重和爱。
这座城市的很大一部分仍保留着中世纪的面貌,即便是新近的建筑,也用色低调,力求整体和谐。小到街边的路灯,都是采用极尽古典的设计。这样一种小心翼翼改造城市的耐心和细心,是最令我感动的地方。
布拉格的每一块石头都有故事。在这里,再多的时光都不会嫌空虚寂寥。如果能让我用一生去了解这座城市,那会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卡夫卡把自己的后半生留在无名的小巷里写作,因为他和所有到过布拉格的人都知道,“布拉格是不会变的”。而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无论如何也不嫌溢美的形容词。
发稿/田俊 tian1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