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语云:“布白者,其智艺一体也。”“布白”又叫“留白”,就是预设空白的意思。这是一种“无中生有”“虚实相生”的智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这种知识“空白”的设计绝不是舍弃,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以无胜有”。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学习思维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不断“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进取精神、自信心念和成功意识;既可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挽留一片蓝天,又能为教师的资源生成创设一方空间。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如何合理地应用“布白”智艺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试简要阐述之。
一、从时间布白中攫取稳中求胜的实质性效果
章回体小说和说书大师总是在内容情节进入高潮时突然收笔或者止声,往往通过“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来赚取人们急于求知、一探为快的内在情感。同样道理,教学中善用时间来布白,能够在留隙中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价值,以越发良好的状态重新投入学习,更加激发并不断提升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尤其小学生群体,上课容易走神,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有人开小差就会影响一大片。如果教师刻意制止,无疑会打断更多人的课堂思维。正因为如此,善教者往往突然停讲留下短暂的“空白”时间,以变相提醒学生自觉地调整状态,充分发挥“无声胜有”的作用。还有,课堂教学在阐述主要问题或重要内容后,为学生留下思考时间,非常有利他们在从容应对中认真领悟,这显得既十分重要又非常必要。再如课堂教学结尾阶段,应留下一些时间让学生消化与反刍、巩固与反思。这种“化有限为无限”“以不全求万全”的良好做法,正是“布白”教学的魅力显现。
二、从内容布白中攫取令人期待的实质性效果
在基础教材及其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空白”之处或可供“布白”的地方,高度重视并善加引导,能够从中攫取实实在在的良好效果。
第一,在文本插图处布白,以有效训练形象思维能力。阅读文本不仅是基础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还包括“由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如课文“插图”,反映了某种瞬间的问题或形象,它属于一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语文教师应当而且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指导观察、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等形式,积极有效地“盘活”这些静态画面,合理而又巧妙地补充生动形象和有效情节,从而在“图文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嫦娥奔月》教学为例。课文插图呈现了智斗逢蒙后“嫦娥奔月”的飞天形象。教师提问:“在飞天过程中嫦娥可能会想些什么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情趣和想象思维。经过个体思考和群体探讨,全班形成了多种想象版本:有人说嫦娥深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和乡亲们,她不愿天地分离,此时应当是“痛苦而伤悲”的;有人说虽然嫦娥奔月是被逼的,但是为了不让奸诈贪婪的逢蒙贼心得逞,为了天下苍生,她宁愿自我牺牲,绝不后悔,此时应是“大义凛然、义无反顾”……这样一来,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和角色心理的感悟,还有效训练了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
第二,在文本标点处布白,以有效训练阅读感悟能力。“小小标点号,作用很奇妙;字词断句全靠它,确是不可少。”标点符号是与语言文字相互连接、共同组合的重要内容。以省略号为例,一般作用就在于“表示内容的省略”,它是“缀文者”(或编者)故意留下的“空白”,或者表达“未尽之言”,或者留下一些空间以有效“唤醒”读者的阅读意识和想象能力。语文教师要有效把握并善于利用这些,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认真感悟、合理想象、努力填补,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和阅读感悟能力大有促进裨益之效。如《孔子游春》一文,对“以水论道”的后部分内容进行了省略:“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教师以此启发学生:“此处可能省略了孔子的什么话呢?”“面对司空见惯的流水,你还会想到一些什么现象呢?”学生们深受启发和鼓舞,有人说“水清澈可鉴、通体透明,它好像很纯洁”,有人说“水有满则溢、有亏则盈,它好像知足常乐”……由此可见,“布白”教学既可帮助学生作出进一步的深化理解,又能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与实际感悟能力,还能增强应有的人文教育功能。
第三,在文本结尾处布白,以有效训练个创思维能力。基础教材中的有些语篇,往往在结尾处“戛然而止”,不显山不露水地为我们留下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潜在空间。面对这些,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在阅读感悟和延续想象中积极开展“续说”“续编”“续写”等活动,从而在善教乐学中不断扩张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意识。比如《狐狸和乌鸦》末尾是“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就这样轻易地把肉骗到手了,狐狸是怎么想的?乌鸦是如何想的?两者下次再遇后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笔者以此为题,让学生在想象基础上写一写读后感,也可以“再次相遇后,乌鸦嘴里还是叼着肉,狐狸又来了……”为开头创编一则小故事。学生们不用扬鞭自奋蹄,在“布白”艺术激励下绽放着个性智慧的朵朵精彩之花。
三、从评价布白中攫取再接再厉的实质性效果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和发展”。传统教学评价普遍存在“是非分明”“正误立判”的“非此即彼”现象,不为学生留下相应的“进退余地”,而且“压抑和阻滞”了自主学习的思维能力,以至于许多小学生“在上学前是问号,毕业后却成了句号”。在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观”的感召与呼唤下,以多元化为特质的开放性教学评价模式应运而生,而且逐步形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既释放了语文学科的应有之义,又显示了语文教学的魅力形象,在评价中布白,能够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以《狐狸和乌鸦》教学为例,在最后总结环节,笔者以“我眼中的狐狸(或乌鸦)”为题,要求学生进行简单评价。有些学生说“狐狸虽然骗肉的行为不好,却说明它既聪明又会动脑子”。有些学生说“谁让乌鸦虚荣心太强了呢,肉被骗走是活該,就该让它长些记性”……这种在评价中布白的做法赢得了许多学生的热烈相应。教师对于这些个性化感悟表示肯定和欣赏,如此而为,不仅激励了“当事者”,而且鼓舞了全班人。
总之,“布白”教学既洋溢着智慧,又充满了艺术。它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的更多时空,如阅读拓展留白、写作教学留白等。在现实中善于学用结合、认真反思,能够不断提升语文教学的魅力指数。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214000)
一、从时间布白中攫取稳中求胜的实质性效果
章回体小说和说书大师总是在内容情节进入高潮时突然收笔或者止声,往往通过“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来赚取人们急于求知、一探为快的内在情感。同样道理,教学中善用时间来布白,能够在留隙中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价值,以越发良好的状态重新投入学习,更加激发并不断提升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尤其小学生群体,上课容易走神,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有人开小差就会影响一大片。如果教师刻意制止,无疑会打断更多人的课堂思维。正因为如此,善教者往往突然停讲留下短暂的“空白”时间,以变相提醒学生自觉地调整状态,充分发挥“无声胜有”的作用。还有,课堂教学在阐述主要问题或重要内容后,为学生留下思考时间,非常有利他们在从容应对中认真领悟,这显得既十分重要又非常必要。再如课堂教学结尾阶段,应留下一些时间让学生消化与反刍、巩固与反思。这种“化有限为无限”“以不全求万全”的良好做法,正是“布白”教学的魅力显现。
二、从内容布白中攫取令人期待的实质性效果
在基础教材及其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空白”之处或可供“布白”的地方,高度重视并善加引导,能够从中攫取实实在在的良好效果。
第一,在文本插图处布白,以有效训练形象思维能力。阅读文本不仅是基础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还包括“由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如课文“插图”,反映了某种瞬间的问题或形象,它属于一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语文教师应当而且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指导观察、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等形式,积极有效地“盘活”这些静态画面,合理而又巧妙地补充生动形象和有效情节,从而在“图文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嫦娥奔月》教学为例。课文插图呈现了智斗逢蒙后“嫦娥奔月”的飞天形象。教师提问:“在飞天过程中嫦娥可能会想些什么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情趣和想象思维。经过个体思考和群体探讨,全班形成了多种想象版本:有人说嫦娥深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和乡亲们,她不愿天地分离,此时应当是“痛苦而伤悲”的;有人说虽然嫦娥奔月是被逼的,但是为了不让奸诈贪婪的逢蒙贼心得逞,为了天下苍生,她宁愿自我牺牲,绝不后悔,此时应是“大义凛然、义无反顾”……这样一来,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和角色心理的感悟,还有效训练了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
第二,在文本标点处布白,以有效训练阅读感悟能力。“小小标点号,作用很奇妙;字词断句全靠它,确是不可少。”标点符号是与语言文字相互连接、共同组合的重要内容。以省略号为例,一般作用就在于“表示内容的省略”,它是“缀文者”(或编者)故意留下的“空白”,或者表达“未尽之言”,或者留下一些空间以有效“唤醒”读者的阅读意识和想象能力。语文教师要有效把握并善于利用这些,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认真感悟、合理想象、努力填补,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和阅读感悟能力大有促进裨益之效。如《孔子游春》一文,对“以水论道”的后部分内容进行了省略:“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教师以此启发学生:“此处可能省略了孔子的什么话呢?”“面对司空见惯的流水,你还会想到一些什么现象呢?”学生们深受启发和鼓舞,有人说“水清澈可鉴、通体透明,它好像很纯洁”,有人说“水有满则溢、有亏则盈,它好像知足常乐”……由此可见,“布白”教学既可帮助学生作出进一步的深化理解,又能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与实际感悟能力,还能增强应有的人文教育功能。
第三,在文本结尾处布白,以有效训练个创思维能力。基础教材中的有些语篇,往往在结尾处“戛然而止”,不显山不露水地为我们留下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潜在空间。面对这些,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在阅读感悟和延续想象中积极开展“续说”“续编”“续写”等活动,从而在善教乐学中不断扩张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意识。比如《狐狸和乌鸦》末尾是“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就这样轻易地把肉骗到手了,狐狸是怎么想的?乌鸦是如何想的?两者下次再遇后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笔者以此为题,让学生在想象基础上写一写读后感,也可以“再次相遇后,乌鸦嘴里还是叼着肉,狐狸又来了……”为开头创编一则小故事。学生们不用扬鞭自奋蹄,在“布白”艺术激励下绽放着个性智慧的朵朵精彩之花。
三、从评价布白中攫取再接再厉的实质性效果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和发展”。传统教学评价普遍存在“是非分明”“正误立判”的“非此即彼”现象,不为学生留下相应的“进退余地”,而且“压抑和阻滞”了自主学习的思维能力,以至于许多小学生“在上学前是问号,毕业后却成了句号”。在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观”的感召与呼唤下,以多元化为特质的开放性教学评价模式应运而生,而且逐步形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既释放了语文学科的应有之义,又显示了语文教学的魅力形象,在评价中布白,能够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以《狐狸和乌鸦》教学为例,在最后总结环节,笔者以“我眼中的狐狸(或乌鸦)”为题,要求学生进行简单评价。有些学生说“狐狸虽然骗肉的行为不好,却说明它既聪明又会动脑子”。有些学生说“谁让乌鸦虚荣心太强了呢,肉被骗走是活該,就该让它长些记性”……这种在评价中布白的做法赢得了许多学生的热烈相应。教师对于这些个性化感悟表示肯定和欣赏,如此而为,不仅激励了“当事者”,而且鼓舞了全班人。
总之,“布白”教学既洋溢着智慧,又充满了艺术。它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的更多时空,如阅读拓展留白、写作教学留白等。在现实中善于学用结合、认真反思,能够不断提升语文教学的魅力指数。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