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有一个鲜明的教学理念——“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定位于学生学先于教师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必须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并力争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教师启发式教学”,即有学才有教,不学则无教。
那么,怎样才能教会学生预习,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精彩的展示呢?
一、教师手把手地指导学生预习
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大多数都不懂预习,因此,教师就要利用上课时间让学生跟着教师一步一步地预习。
1.在预习时要先通读课本,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感知新知识的过程。读的时候要认真阅读,可边读边划批注。可以把重点概念、疑难处、学会的、不会的分别用直线、波浪线、对号、问号等不同的符号做上标记,自己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或者自己独特的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
2.在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新旧知识之间有不明白之处,就要及时复习,打好基础,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
3.在学生预习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认识新知,千万不要死记定律、硬背公式,而要思考原因。可以自己先推导一遍,如果需要实践的就动手去操作,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化对概念、公式的理解,这样更利于掌握新知。
4.课本中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与例题同步的练习题,完成预习任务后,可以尝试着做一做。通过试着做可以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然后再梳理一下预习思路,总结出新知识的重点,重要的是找出自己不理解、有疑问的地方,生成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得到解决。
二、小组合作预习
这一阶段以学生小组预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具体方法是:较为简单的题目2人小组能解决的就在2人小组内解决;若是有困难的,则通过3人小组来合作完成;如果是思考题一类的题目,则可以六人组成一个大组进行合作预习。利用课堂进行预习,教师则在旁边作个别辅导。小组预习可以发挥学生各自的优点,有利于他们取长补短,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三、独立预习
要想学生的预习质量高、效果好,必须有一套好的预习方法。因此,在预习指导中,教师必须抓住实例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情境图找出所蕴含的数学信息,怎样用自己的话叙述概念,怎样抓住计算题的运算顺序,怎样分析找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找出关键语句,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怎样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怎样去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预习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来检查他们的预习效果。
小组预习一段时间后学生大多会有能力独自预习。这时,教师就可让他们独自预习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而教师则只作一些个别辅导和检查。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教师就可把预习作为家庭作业下放给学生,让家长督促其完成。
四、利用评价促进学生有效預习
科学的评价方式,不仅仅用于评价教育的结果,更应该应用于评价教育过程,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评价细则的内容起到了引导学生课前主动预习的作用。
比如:课前主动预习者加1分,预习中能提出有见解的问题的加1分,能够达到预习要求的加1分,有新颖见解的加2分,组员加10分可换取小组得一颗星,不完成预习作业的给小组扣两颗星……课前要求每个学生自备一本预习本,每天从态度、效果等方面对自己的预习情况进行自评,各组组长互相检查小组成员预习情况,教师课前随机抽查,对于预习特别认真的学生额外加分,通过检查与加分来促进学生的预习。我们发现,评价对学生的预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教学生预习时要让学生在书上划出重点、难点以及不懂之处(标记要尽量简明统一);要让学生多写——简洁地记下发现的难点、疑点,以及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和自己的见解,以便在课堂上得到解决。
俗话说:“精彩的背后必然有艰苦卓绝的准备与付出。”预习正是为孩子们精彩绝伦的展示提供了充分的准备,更使他们懂得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含义。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能极大地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这也振奋着我们的精神,激发我们参与课改的热情。
那么,怎样才能教会学生预习,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精彩的展示呢?
一、教师手把手地指导学生预习
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大多数都不懂预习,因此,教师就要利用上课时间让学生跟着教师一步一步地预习。
1.在预习时要先通读课本,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感知新知识的过程。读的时候要认真阅读,可边读边划批注。可以把重点概念、疑难处、学会的、不会的分别用直线、波浪线、对号、问号等不同的符号做上标记,自己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或者自己独特的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
2.在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新旧知识之间有不明白之处,就要及时复习,打好基础,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
3.在学生预习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认识新知,千万不要死记定律、硬背公式,而要思考原因。可以自己先推导一遍,如果需要实践的就动手去操作,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化对概念、公式的理解,这样更利于掌握新知。
4.课本中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与例题同步的练习题,完成预习任务后,可以尝试着做一做。通过试着做可以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然后再梳理一下预习思路,总结出新知识的重点,重要的是找出自己不理解、有疑问的地方,生成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得到解决。
二、小组合作预习
这一阶段以学生小组预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具体方法是:较为简单的题目2人小组能解决的就在2人小组内解决;若是有困难的,则通过3人小组来合作完成;如果是思考题一类的题目,则可以六人组成一个大组进行合作预习。利用课堂进行预习,教师则在旁边作个别辅导。小组预习可以发挥学生各自的优点,有利于他们取长补短,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三、独立预习
要想学生的预习质量高、效果好,必须有一套好的预习方法。因此,在预习指导中,教师必须抓住实例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情境图找出所蕴含的数学信息,怎样用自己的话叙述概念,怎样抓住计算题的运算顺序,怎样分析找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找出关键语句,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怎样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怎样去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预习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来检查他们的预习效果。
小组预习一段时间后学生大多会有能力独自预习。这时,教师就可让他们独自预习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而教师则只作一些个别辅导和检查。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教师就可把预习作为家庭作业下放给学生,让家长督促其完成。
四、利用评价促进学生有效預习
科学的评价方式,不仅仅用于评价教育的结果,更应该应用于评价教育过程,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评价细则的内容起到了引导学生课前主动预习的作用。
比如:课前主动预习者加1分,预习中能提出有见解的问题的加1分,能够达到预习要求的加1分,有新颖见解的加2分,组员加10分可换取小组得一颗星,不完成预习作业的给小组扣两颗星……课前要求每个学生自备一本预习本,每天从态度、效果等方面对自己的预习情况进行自评,各组组长互相检查小组成员预习情况,教师课前随机抽查,对于预习特别认真的学生额外加分,通过检查与加分来促进学生的预习。我们发现,评价对学生的预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教学生预习时要让学生在书上划出重点、难点以及不懂之处(标记要尽量简明统一);要让学生多写——简洁地记下发现的难点、疑点,以及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和自己的见解,以便在课堂上得到解决。
俗话说:“精彩的背后必然有艰苦卓绝的准备与付出。”预习正是为孩子们精彩绝伦的展示提供了充分的准备,更使他们懂得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含义。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能极大地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这也振奋着我们的精神,激发我们参与课改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