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提起岑参,很多人脑子里都会冒出他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对他本人的经历不一定了解,尤其是他两度出塞的那段岁月。
汉语里有个词语叫“富贵”,有钱叫“富”,有权叫“贵”。只富不贵、只贵不富都不是理想状态,要不为何把这两个字连用呢?岑参就属于“只贵不富”的情况。
他的曾祖父岑文本是唐太宗时期的宰相;伯祖父岑长倩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堂伯父岑羲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一门三宰相,多么风光啊!谁知道,一夜之间,岑门败落。
因为伯祖父反对武则天立武承嗣为皇太子,被诬陷谋反,伯祖父本人连同他的五个儿子被杀。堂伯父因为参与太平公主的政治活动,也被杀害,家族中数十人被流放。岑参头戴贵族的帽子,却没有享受过一天贵族的待遇,真的很尴尬。
除了出身尴尬,如果你问岑参是哪里人,他也会很尴尬。
中国人历来重视“根”的概念。你出生在哪里、籍贯在哪里、生活在哪里,总是要有“根”的。可是岑参很难说清楚他的根在哪里。
他家很早就从南阳(今河南新野)迁到了湖北江陵,按照“籍贯就是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这个说法,他应该算是湖北人,可他一天也没在湖北生活过。
他出生时,父亲在仙州(今属河南平顶山)做刺史,他生在了河南。他6岁时,父亲又去晋州(今山西)做刺史,他跟着父亲到了山西。他在山西长到14岁,父亲去世,他又跟随母亲来到河南王屋山,住在祖上留下来的一所别业“青萝旧斋”里,一年后来到嵩山南,这里也有岑家祖上留下来的旧草堂。岑参就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可以说29岁之前,他基本就在河南的洛阳、开封、新乡附近游学,也会时不时地去趟长安。你说他是哪里人?
岑参自己尴尬,后世看到“岑参”这两个字也会尴尬。这个有点拗口的名字,姓是平舌音,名又是多音字,一不小心就会读成陈深、陈餐、岑餐,而正确读音为:cen shen。
不过,促使岑参下决心离开家乡、远赴边塞的,是另一个尴尬。
他29岁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中进士,30岁时做了个兵曹参軍的小官,只是管管兵器库的钥匙、传达一下上级的命令。贵族,第二名,管钥匙,传达命令……真是讽刺啊,太不爽了。岑参怎么可能甘心这样庸庸碌碌生活一辈子呢?
二
对生活不满却不知道出路在哪里,方法只有一个:发展人脉,和优秀的人交朋友。
岑参之前一直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就是因为内心的“贵族情结”在作怪,希望结交权贵走单招。后来,他认识了一个朋友——人称“七绝圣手”的王昌龄,王昌龄劝他放下内心的高傲,一定要去参加科举考试。
岑参觉得有道理,为了考试方便,他马上举家搬到终南山的高冠谷,并喊出了一句豪言:“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谁知结果,他只做了个比芝麻官还小的公务员。
岑参很失望,甚至想辞职不干,去过神仙般的隐居生活。可是,辞职之后靠什么生活呢?不如先这样吧,反正工作清闲,有的是时间,那就继续交朋友。于是,他经常在吃吃喝喝中和人聊天气、聊美食、聊八卦、聊人生,就这么吃喝玩乐了三年。工资反正就那么点,投什么资?理什么财?交志同道合又优秀的朋友就是最好的理财。
事实证明,岑参是对的。他交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好朋友——唐朝赫赫有名的书法家颜真卿。
岑参很喜欢颜真卿的书法,颜真卿很欣赏岑参的才华,两人经常在一起互拍马屁,还都喜欢王昌龄的诗歌,对边塞生活充满了向往。好朋友就是要互相吹捧,共同进步。
机会来了,颜真卿要去西域向名将高仙芝宣读圣旨,来向岑参告别。岑参立刻热血澎湃——他看到了希望。
在唐朝,博取功名的出路已经不仅是“做官”这一条,疆域的扩大、朝廷政策的导向,已有不少文人决定走“弃笔从戎”这条路。连王维都去了边塞,岑参有什么不可以?
接着,岑参给颜真卿写了一首送别诗,诗里面四次提到西域乐器“胡笳”。而且,他还说这“胡笳”是由“紫髯绿眼胡人吹”——紫胡子绿眼睛?小岑同学,你确定你朋友的审美是这样的吗?
颜真卿从边塞回来后,告诉了岑参一个好消息,他已向高仙芝推荐了岑参。这正合岑参的心愿,岑参很快就踏上去西域的路,翻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
三
机会从来不为那些前怕狼后怕虎的人停留,一松手也许就会蹉跎一辈子。
岑参也曾豪情万丈地说“丈夫三十不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可当他真正到达西域,弄得满眼黄沙,感受到“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时候,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沙子拍击在他和马的脸上,他和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一起怀疑人生。以至于他出来刚刚两个月,就开始想家:“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一路向西,一路向西,怎么就一直走不到头呢?可是很快,他就从这种枯燥的景致中发现了乐趣——他像个孩子似的,用一颗好奇的心沉入这个全新的世界,开始写诗了。
“白山南,赤山北。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优钵罗花,就是雪莲花啊!这种花不同于牡丹的富贵典雅,也不同于兰花有谦谦君子的美誉。幸好“天地无私,阴阳无偏”,它就在这苦寒之地,把自己历练成美丽的仙子。写完,岑参还不忘脑补一下:难道我不就是这样的花吗?
除了花,还有难以忍受的热:“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那个地方的热不是蒸笼,是“如煮”,想想也够难熬!面对这座火焰山,岑参对异域风情的亲近,却像火山赤焰一样喷薄而出。
接着,他写了这里的“美人舞如莲花旋”,来到这胡人遍地的地方,谁还稀罕看大胡子的男人,美女都看不够呢——来,一起跳舞吧!他还见识了“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的战争场面。而且不打仗时,他还和人玩藏钩游戏,把钩藏在一边手里,问对方:“猜猜钩子在我哪边手里?猜错了罚喝酒。”哦,这些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大男人好可(幼)爱(稚)。 生活時不时还有个小插曲,岑参碰到一个70岁的老翁,老翁要岑参为他写诗,岑参就摘个榆荚当酒钱逗了逗老翁:“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直到这时,岑参在心里忍不住庆幸,多么有意思的经历啊,幸亏当时遇到困难时咬牙坚持了下来,否则,还在过着一眼可以望到死的生活。那样的人生,有什么精彩可言?
四
一个人也许一辈子只有一次发光的机会,抓住它,你的生命便会熠熠生辉。
岑参一生到过两次边塞,时间加起来,不过六年。他一生写诗400多首,关于边塞的诗有70余首。可正是这短短六年的时间、70余首诗,使他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里发光、发亮。
他第一次出塞是天宝八载(749年),赴安西,为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僚属。第二次是天宝十三载,去北庭,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僚属。
如果按着岑参写的诗重走一遍他当年走过的路,并且在地图上标上记号,你会惊奇地发现,这就是一条丝绸之路路线图啊!原来,一千多年前,岑参身体力行,为我们拍摄了一部名为(《唐代“丝绸之路”亲历记》的纪录片。
在这部纪录片里,有一集非常有名,那就是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送了武判官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今乌鲁木齐市南郊乌拉泊水库附近),他站在那里看啊看,一直坚持到武判官的身影消失在山的转弯处,空空的雪地上只留一排马蹄印,这才转身回去。岑参是舍不得武判官走,还是自己太想家也想回去?或许二者皆有。
这里面还有岑参和杜甫之间不得不说的一个小故事。
岑参从边塞回去后,和杜甫同朝为官,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好到什么地步呢?看看岑参写给杜甫的诗:“圣朝无阅事,自觉谏书稀。”岑参竟然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向杜甫吐槽上班太无聊!而杜甫心领神会,给他回了一句:好哥们,有了好句子就想着我,晚上一起喝两盅?
只是,这样快活的日子终究还是过去了,成了岑参毕生怀念的岁月……
五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高仙芝和封常清奉命征讨叛逆,却被宦官诬陷杀害。那一年,岑参40岁。第二年,岑参被杜甫等朋友举荐为右补阙,随唐肃宗回长安。
在长安,岑参因多次上谏书,得罪了不少权贵,被贬为虢(guo)州长史,之后在陕州做过掌书记,又回长安任祠礼员外郎等。50岁时,岑参出任嘉州刺史,但因为蜀中有乱,在长安和成都辗转了两年,才到达嘉州。岑参本以为终于可以一展抱负,却发现就是做一些催粮催租的工作,根本无法实现报国理想。
一年后,岑参辞职,回家的心更加迫切,他想回去和家人团聚,却在途中赶上盗贼作乱,道路断绝,只好返回成都。岑参一路上颠沛流离,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他眼望着天上排成行的大雁,不由得再次想起了生命中那些发光的日子。
他想到了沙漠、想到了火山、想到了呼啸中带着沙砾的大风、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大雪,还有美丽的优钵罗花。那些在战场上冲杀的身影和震天的呐喊声越来越远,渐渐地,他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孩子稚嫩的小脸,在笑嘻嘻地朝着他喊“外公”。他想要拉住那个孩子,手却无力地垂了下来,他的嘴角挂着一丝微笑,说出了两个字“回家”,然后缓缓闭上了眼睛。
岑参去世后,他的诗被编辑成册,命名为《岑嘉州诗集》,发行于世。这位边塞诗人,他的生命曾在边塞轰轰烈烈地燃烧了六年,之后,就变成了一堆冒着青烟的灰烬。可是,他燃烧过、精彩过,他从这人世间不平凡地走过,就足够了。
《唐诗三百首》里选了岑参的七首诗,只有一首是七言绝句,28个字,字字敲击着我们的心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这位从边塞归来的诗人,到达了远方,却依然思念家乡——这不正是每个漂泊在外的人的心路历程吗?老了就盼望落叶归根,就越来越想念当初出发的那个地方和那些再也回不去的岁月……
编辑/夏涵
提起岑参,很多人脑子里都会冒出他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对他本人的经历不一定了解,尤其是他两度出塞的那段岁月。
汉语里有个词语叫“富贵”,有钱叫“富”,有权叫“贵”。只富不贵、只贵不富都不是理想状态,要不为何把这两个字连用呢?岑参就属于“只贵不富”的情况。
他的曾祖父岑文本是唐太宗时期的宰相;伯祖父岑长倩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堂伯父岑羲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一门三宰相,多么风光啊!谁知道,一夜之间,岑门败落。
因为伯祖父反对武则天立武承嗣为皇太子,被诬陷谋反,伯祖父本人连同他的五个儿子被杀。堂伯父因为参与太平公主的政治活动,也被杀害,家族中数十人被流放。岑参头戴贵族的帽子,却没有享受过一天贵族的待遇,真的很尴尬。
除了出身尴尬,如果你问岑参是哪里人,他也会很尴尬。
中国人历来重视“根”的概念。你出生在哪里、籍贯在哪里、生活在哪里,总是要有“根”的。可是岑参很难说清楚他的根在哪里。
他家很早就从南阳(今河南新野)迁到了湖北江陵,按照“籍贯就是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这个说法,他应该算是湖北人,可他一天也没在湖北生活过。
他出生时,父亲在仙州(今属河南平顶山)做刺史,他生在了河南。他6岁时,父亲又去晋州(今山西)做刺史,他跟着父亲到了山西。他在山西长到14岁,父亲去世,他又跟随母亲来到河南王屋山,住在祖上留下来的一所别业“青萝旧斋”里,一年后来到嵩山南,这里也有岑家祖上留下来的旧草堂。岑参就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可以说29岁之前,他基本就在河南的洛阳、开封、新乡附近游学,也会时不时地去趟长安。你说他是哪里人?
岑参自己尴尬,后世看到“岑参”这两个字也会尴尬。这个有点拗口的名字,姓是平舌音,名又是多音字,一不小心就会读成陈深、陈餐、岑餐,而正确读音为:cen shen。
不过,促使岑参下决心离开家乡、远赴边塞的,是另一个尴尬。
他29岁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中进士,30岁时做了个兵曹参軍的小官,只是管管兵器库的钥匙、传达一下上级的命令。贵族,第二名,管钥匙,传达命令……真是讽刺啊,太不爽了。岑参怎么可能甘心这样庸庸碌碌生活一辈子呢?
二
对生活不满却不知道出路在哪里,方法只有一个:发展人脉,和优秀的人交朋友。
岑参之前一直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就是因为内心的“贵族情结”在作怪,希望结交权贵走单招。后来,他认识了一个朋友——人称“七绝圣手”的王昌龄,王昌龄劝他放下内心的高傲,一定要去参加科举考试。
岑参觉得有道理,为了考试方便,他马上举家搬到终南山的高冠谷,并喊出了一句豪言:“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谁知结果,他只做了个比芝麻官还小的公务员。
岑参很失望,甚至想辞职不干,去过神仙般的隐居生活。可是,辞职之后靠什么生活呢?不如先这样吧,反正工作清闲,有的是时间,那就继续交朋友。于是,他经常在吃吃喝喝中和人聊天气、聊美食、聊八卦、聊人生,就这么吃喝玩乐了三年。工资反正就那么点,投什么资?理什么财?交志同道合又优秀的朋友就是最好的理财。
事实证明,岑参是对的。他交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好朋友——唐朝赫赫有名的书法家颜真卿。
岑参很喜欢颜真卿的书法,颜真卿很欣赏岑参的才华,两人经常在一起互拍马屁,还都喜欢王昌龄的诗歌,对边塞生活充满了向往。好朋友就是要互相吹捧,共同进步。
机会来了,颜真卿要去西域向名将高仙芝宣读圣旨,来向岑参告别。岑参立刻热血澎湃——他看到了希望。
在唐朝,博取功名的出路已经不仅是“做官”这一条,疆域的扩大、朝廷政策的导向,已有不少文人决定走“弃笔从戎”这条路。连王维都去了边塞,岑参有什么不可以?
接着,岑参给颜真卿写了一首送别诗,诗里面四次提到西域乐器“胡笳”。而且,他还说这“胡笳”是由“紫髯绿眼胡人吹”——紫胡子绿眼睛?小岑同学,你确定你朋友的审美是这样的吗?
颜真卿从边塞回来后,告诉了岑参一个好消息,他已向高仙芝推荐了岑参。这正合岑参的心愿,岑参很快就踏上去西域的路,翻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
三
机会从来不为那些前怕狼后怕虎的人停留,一松手也许就会蹉跎一辈子。
岑参也曾豪情万丈地说“丈夫三十不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可当他真正到达西域,弄得满眼黄沙,感受到“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时候,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沙子拍击在他和马的脸上,他和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一起怀疑人生。以至于他出来刚刚两个月,就开始想家:“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一路向西,一路向西,怎么就一直走不到头呢?可是很快,他就从这种枯燥的景致中发现了乐趣——他像个孩子似的,用一颗好奇的心沉入这个全新的世界,开始写诗了。
“白山南,赤山北。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优钵罗花,就是雪莲花啊!这种花不同于牡丹的富贵典雅,也不同于兰花有谦谦君子的美誉。幸好“天地无私,阴阳无偏”,它就在这苦寒之地,把自己历练成美丽的仙子。写完,岑参还不忘脑补一下:难道我不就是这样的花吗?
除了花,还有难以忍受的热:“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那个地方的热不是蒸笼,是“如煮”,想想也够难熬!面对这座火焰山,岑参对异域风情的亲近,却像火山赤焰一样喷薄而出。
接着,他写了这里的“美人舞如莲花旋”,来到这胡人遍地的地方,谁还稀罕看大胡子的男人,美女都看不够呢——来,一起跳舞吧!他还见识了“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的战争场面。而且不打仗时,他还和人玩藏钩游戏,把钩藏在一边手里,问对方:“猜猜钩子在我哪边手里?猜错了罚喝酒。”哦,这些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大男人好可(幼)爱(稚)。 生活時不时还有个小插曲,岑参碰到一个70岁的老翁,老翁要岑参为他写诗,岑参就摘个榆荚当酒钱逗了逗老翁:“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直到这时,岑参在心里忍不住庆幸,多么有意思的经历啊,幸亏当时遇到困难时咬牙坚持了下来,否则,还在过着一眼可以望到死的生活。那样的人生,有什么精彩可言?
四
一个人也许一辈子只有一次发光的机会,抓住它,你的生命便会熠熠生辉。
岑参一生到过两次边塞,时间加起来,不过六年。他一生写诗400多首,关于边塞的诗有70余首。可正是这短短六年的时间、70余首诗,使他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里发光、发亮。
他第一次出塞是天宝八载(749年),赴安西,为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僚属。第二次是天宝十三载,去北庭,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僚属。
如果按着岑参写的诗重走一遍他当年走过的路,并且在地图上标上记号,你会惊奇地发现,这就是一条丝绸之路路线图啊!原来,一千多年前,岑参身体力行,为我们拍摄了一部名为(《唐代“丝绸之路”亲历记》的纪录片。
在这部纪录片里,有一集非常有名,那就是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送了武判官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今乌鲁木齐市南郊乌拉泊水库附近),他站在那里看啊看,一直坚持到武判官的身影消失在山的转弯处,空空的雪地上只留一排马蹄印,这才转身回去。岑参是舍不得武判官走,还是自己太想家也想回去?或许二者皆有。
这里面还有岑参和杜甫之间不得不说的一个小故事。
岑参从边塞回去后,和杜甫同朝为官,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好到什么地步呢?看看岑参写给杜甫的诗:“圣朝无阅事,自觉谏书稀。”岑参竟然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向杜甫吐槽上班太无聊!而杜甫心领神会,给他回了一句:好哥们,有了好句子就想着我,晚上一起喝两盅?
只是,这样快活的日子终究还是过去了,成了岑参毕生怀念的岁月……
五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高仙芝和封常清奉命征讨叛逆,却被宦官诬陷杀害。那一年,岑参40岁。第二年,岑参被杜甫等朋友举荐为右补阙,随唐肃宗回长安。
在长安,岑参因多次上谏书,得罪了不少权贵,被贬为虢(guo)州长史,之后在陕州做过掌书记,又回长安任祠礼员外郎等。50岁时,岑参出任嘉州刺史,但因为蜀中有乱,在长安和成都辗转了两年,才到达嘉州。岑参本以为终于可以一展抱负,却发现就是做一些催粮催租的工作,根本无法实现报国理想。
一年后,岑参辞职,回家的心更加迫切,他想回去和家人团聚,却在途中赶上盗贼作乱,道路断绝,只好返回成都。岑参一路上颠沛流离,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他眼望着天上排成行的大雁,不由得再次想起了生命中那些发光的日子。
他想到了沙漠、想到了火山、想到了呼啸中带着沙砾的大风、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大雪,还有美丽的优钵罗花。那些在战场上冲杀的身影和震天的呐喊声越来越远,渐渐地,他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孩子稚嫩的小脸,在笑嘻嘻地朝着他喊“外公”。他想要拉住那个孩子,手却无力地垂了下来,他的嘴角挂着一丝微笑,说出了两个字“回家”,然后缓缓闭上了眼睛。
岑参去世后,他的诗被编辑成册,命名为《岑嘉州诗集》,发行于世。这位边塞诗人,他的生命曾在边塞轰轰烈烈地燃烧了六年,之后,就变成了一堆冒着青烟的灰烬。可是,他燃烧过、精彩过,他从这人世间不平凡地走过,就足够了。
《唐诗三百首》里选了岑参的七首诗,只有一首是七言绝句,28个字,字字敲击着我们的心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这位从边塞归来的诗人,到达了远方,却依然思念家乡——这不正是每个漂泊在外的人的心路历程吗?老了就盼望落叶归根,就越来越想念当初出发的那个地方和那些再也回不去的岁月……
编辑/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