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与专业艺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着较大的不同,地方高校的音乐学专业教学不能完全套用专业艺术院校的模式,而应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着力探索具有实践性、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改革路径。文章基于课程群思维,主要运用解构、整合的方式,注意理论与实践、技术与技能的关系,重新建构应用型音乐理论课程群体系。
关键词:音乐理论;应用型人才;课程群建构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工程学院2018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音乐理论课程群的建构研究”(2018C14)成果。项目组主要成员:杨德华、李屿、胡懿、余瑞、张艳;项目负责人:程迎接。
应用型人才培养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国家大力提倡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后,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的改革与探索。
在地方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中,技能、技巧性的演唱和演奏等专业课程普遍被认为与实践联系密切,具有与生俱来的应用性,受到研究者的青睐,而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与焦点,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得到普遍的强化。关于音乐理论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转型,虽经过一系列教学革新与创新,如强化实践课程、减少理论课程学时以及合并课程等举措,在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上历经“分—合—分”的颠簸,教学中仍然是“理论课程纯理论,技能课程纯技能”的局面。
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课程群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大力提倡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具有综合性强、整体性高的特点,能高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水平。音乐理论课程群的建构则是这方面的改革尝试。
一、音乐理论课程群建构基本原则
(一)以体现专业核心知识、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导向
由于扩招和各省实施艺术联考,学生入校的音乐理论基础参差不齐。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培养方向的不同定位,理论课程群的建构应体现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内容。在音乐理论课程教学上应该采取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用分类别、分层次的教学方式,加强个性化人才的培养。音乐理论对音乐技能和音乐技术的指导,对于音乐的准确理解和表达具有重要作用。在音乐理论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可培养学生未来发展所具备的关键能力。
(二)以实践教学为抓手,提升应用型人才质量
音乐理论课程群的建构必须在提高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群具有明确的教学改革的意识和方向,以应用型为标杆,以质量为中心。课程群能有效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教师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标准、评价方式等做出大胆创新。学生在学习自主性、学习目标达成、知识的转化和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课程群利于建构以提升应用型人才质量为中心搭建音乐理论课程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究平台,利于师生开展各类艺术实践。
(三)以课程内容、技能技术和艺术实践逻辑为关联,形成课程群合力
音乐理论课程群是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内建构而成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基礎知识和核心能力为导向。音乐理论课程群的建构需要注重专业基础性的同时,还需研究课程知识、方法、技能、技术和艺术实践之间的逻辑联系。课程群建设不仅需要处理好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要关照到专业方向的需求,根据专业方向特点形成层次分明、相互渗透、各具特色的系统性课程群体。通过对音乐理论各门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安排和规划,使课程之间以及课程群整体上以内容、技能、技术和指导艺术实践为关联形成合力。
二、应用型音乐理论课程群的建构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建构音乐理论课程群,需要对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对课程进行合理分类,运用解构、整合、创新等方式,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音乐理论课程体系。
(一)以课程群的思维进行科学分类
课程群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大力提倡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具有综合性强、整体性高的特点,能高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水平。目前,对课程群的理解主要有两个层面:其一,是以学科作为划分界限,指某一学科内的诸多课程的集合;其二,是以专业作为划分界限,指专业课程体系的某一类别的课程集合。依据第二层面,将音乐专业的课程归为如下几类:
音乐史论类课程:西方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代音乐史、中国民族音乐概论等。
作曲技术理论类课程:基本乐理、基础和声、曲式、复调、配器法等。
理论与技能性兼有型课程:视唱练耳、合唱与指挥、歌曲分析与写作等。
技术与实践性课程:音乐创编、即兴伴奏、音乐采风等。
综合类理论课程:该类既有多学科综合,如音乐美学、艺术概论、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论文写作、计算机音乐等课程,又有本专业内综合,如钢琴音乐文献研读、声乐表演与文献研读、弓弦乐器史等课程。
(二)建构应用型音乐理论课程群整体框架
音乐理论课程群建构目标为体现本专业的核心知识,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关键能力。以音乐史论课程、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理论与技能兼有型课程、技术与实践性课程、多学科多专业综合性理论课程五类课程构成音乐理论课程群的骨架。
科学安排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教学进程。纵向上,基础性理论课程如基础乐理、视唱练耳等,适宜安排在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音乐教学法等课程适宜安排在教育实习或见习之前;作品分析类课程则需要在学习基础乐理和基础和声之后开设。横向上,综合性、技能或实践性课程,则可以并行或分阶段开设,如即兴伴奏、小乐队编配等课程,在基础和声或配器法等课程后开设。
依据课程内容以及整体课程的逻辑关系,从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恰当选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体现课程的层次性,并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必修课程注重本专业核心知识和基础内容,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选修课程则体现着人才的个性发展和课程内容的拓展,同时又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与发展提供支撑。课程群的建构体现着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三)运用解构、整合的方式,建构应用型音乐理论课程群
基于课程群的思维,面向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注意课程的纵向系统性,凸显课程横向之间的联系与融合,摒弃已有的将基本乐理、基础和声、歌曲分析与写作、曲式与作品分析等课程简单合并为《多声部音乐的分析与写作》的做法。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各门必修和选修音乐理论课程的核心内容,注重掌握关键能力的知识结构,克服课时少、内容多、知识分布广等难题,将音乐理论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适用于培养创新人才的音乐理论课程群。
由于学制学时的限制,部分音乐理论课程很难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而其课程内容对于培养关键能力较为重要,则可以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部分内容相近的理论学科加以解构和整合,并适当增加课时量。如:将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合并为乐理与视唱,将中国音乐史与外国音乐史合并为中外音乐简史,将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同歌曲写作与分析合并为音乐分析与歌曲写作,将音乐美学与艺术概论、音乐欣赏合并为音乐审美与鉴赏,等等。
(四)理清并处理好理论与实践、技术与技能之间的关系
音乐教育本科的教学多年来偏向于向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靠齐,技能课程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理论课程重视理论和技术的教学,造成毕业生不能胜任未来的职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构的音乐理论课程群就要求实践与理论不能脱节,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印证理论。如音乐理论课程中的视唱练耳、合唱与指挥、歌曲分析与写作等课程,本身就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共存,甚至被认为是很强的实践性理论课程。建构的音乐理论课程群则需关照技术与技能二者互为依存的关系。如音乐理论课程中的基本乐理、基础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等课程,在技术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技术训练形成音乐分析与写作的技能。
(五)凸显采风、艺术实践课程的地位,体现音乐理论课程群的“音乐文化”特征
音乐理论课程群的音乐采风、毕业音乐会设计等课程,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将理论、技术与技能融合。音乐史论课程除了可与音乐分析鉴赏、音乐美学等课程结合外,还可与声乐、器乐等课程有机融合,甚至可密切与哲学、史学、文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等相关文化学科进行横向联系,使音乐学科真正成为“音乐文化”学科而不仅仅是“音乐技术”学科。
三、结语
音乐理论教学对音乐专业技能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影响到其他音乐专业课程的学习,是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知识修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加强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音乐理论课程设置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建构音乐理论课程群能促进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不断提升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效果,有效发挥音乐理论课程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静.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教学研究[J].音乐创作,2018(5):162-164.
[2]曹杨.对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理论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舞台,2013(12):217-218.
[3]黄纯懿.关于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及建议[J].黄河之声,2017(11):48.
[4]錢仁平.美美与共 和而不同——21世纪欧美音乐理论学科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综述与展望[J].音乐艺术,2017(3):16-20.
[5]陈雅先.中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分”“合”科问题的实质与路向——以基本乐科为例[J].中国音乐,2012(2):139-143.
作者单位:
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
关键词:音乐理论;应用型人才;课程群建构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工程学院2018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音乐理论课程群的建构研究”(2018C14)成果。项目组主要成员:杨德华、李屿、胡懿、余瑞、张艳;项目负责人:程迎接。
应用型人才培养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国家大力提倡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后,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的改革与探索。
在地方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中,技能、技巧性的演唱和演奏等专业课程普遍被认为与实践联系密切,具有与生俱来的应用性,受到研究者的青睐,而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与焦点,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得到普遍的强化。关于音乐理论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转型,虽经过一系列教学革新与创新,如强化实践课程、减少理论课程学时以及合并课程等举措,在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上历经“分—合—分”的颠簸,教学中仍然是“理论课程纯理论,技能课程纯技能”的局面。
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课程群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大力提倡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具有综合性强、整体性高的特点,能高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水平。音乐理论课程群的建构则是这方面的改革尝试。
一、音乐理论课程群建构基本原则
(一)以体现专业核心知识、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导向
由于扩招和各省实施艺术联考,学生入校的音乐理论基础参差不齐。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培养方向的不同定位,理论课程群的建构应体现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内容。在音乐理论课程教学上应该采取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用分类别、分层次的教学方式,加强个性化人才的培养。音乐理论对音乐技能和音乐技术的指导,对于音乐的准确理解和表达具有重要作用。在音乐理论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可培养学生未来发展所具备的关键能力。
(二)以实践教学为抓手,提升应用型人才质量
音乐理论课程群的建构必须在提高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群具有明确的教学改革的意识和方向,以应用型为标杆,以质量为中心。课程群能有效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教师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标准、评价方式等做出大胆创新。学生在学习自主性、学习目标达成、知识的转化和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课程群利于建构以提升应用型人才质量为中心搭建音乐理论课程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究平台,利于师生开展各类艺术实践。
(三)以课程内容、技能技术和艺术实践逻辑为关联,形成课程群合力
音乐理论课程群是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内建构而成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基礎知识和核心能力为导向。音乐理论课程群的建构需要注重专业基础性的同时,还需研究课程知识、方法、技能、技术和艺术实践之间的逻辑联系。课程群建设不仅需要处理好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要关照到专业方向的需求,根据专业方向特点形成层次分明、相互渗透、各具特色的系统性课程群体。通过对音乐理论各门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安排和规划,使课程之间以及课程群整体上以内容、技能、技术和指导艺术实践为关联形成合力。
二、应用型音乐理论课程群的建构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建构音乐理论课程群,需要对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对课程进行合理分类,运用解构、整合、创新等方式,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音乐理论课程体系。
(一)以课程群的思维进行科学分类
课程群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大力提倡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具有综合性强、整体性高的特点,能高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水平。目前,对课程群的理解主要有两个层面:其一,是以学科作为划分界限,指某一学科内的诸多课程的集合;其二,是以专业作为划分界限,指专业课程体系的某一类别的课程集合。依据第二层面,将音乐专业的课程归为如下几类:
音乐史论类课程:西方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代音乐史、中国民族音乐概论等。
作曲技术理论类课程:基本乐理、基础和声、曲式、复调、配器法等。
理论与技能性兼有型课程:视唱练耳、合唱与指挥、歌曲分析与写作等。
技术与实践性课程:音乐创编、即兴伴奏、音乐采风等。
综合类理论课程:该类既有多学科综合,如音乐美学、艺术概论、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论文写作、计算机音乐等课程,又有本专业内综合,如钢琴音乐文献研读、声乐表演与文献研读、弓弦乐器史等课程。
(二)建构应用型音乐理论课程群整体框架
音乐理论课程群建构目标为体现本专业的核心知识,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关键能力。以音乐史论课程、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理论与技能兼有型课程、技术与实践性课程、多学科多专业综合性理论课程五类课程构成音乐理论课程群的骨架。
科学安排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教学进程。纵向上,基础性理论课程如基础乐理、视唱练耳等,适宜安排在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音乐教学法等课程适宜安排在教育实习或见习之前;作品分析类课程则需要在学习基础乐理和基础和声之后开设。横向上,综合性、技能或实践性课程,则可以并行或分阶段开设,如即兴伴奏、小乐队编配等课程,在基础和声或配器法等课程后开设。
依据课程内容以及整体课程的逻辑关系,从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恰当选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体现课程的层次性,并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必修课程注重本专业核心知识和基础内容,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选修课程则体现着人才的个性发展和课程内容的拓展,同时又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与发展提供支撑。课程群的建构体现着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三)运用解构、整合的方式,建构应用型音乐理论课程群
基于课程群的思维,面向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注意课程的纵向系统性,凸显课程横向之间的联系与融合,摒弃已有的将基本乐理、基础和声、歌曲分析与写作、曲式与作品分析等课程简单合并为《多声部音乐的分析与写作》的做法。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各门必修和选修音乐理论课程的核心内容,注重掌握关键能力的知识结构,克服课时少、内容多、知识分布广等难题,将音乐理论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适用于培养创新人才的音乐理论课程群。
由于学制学时的限制,部分音乐理论课程很难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而其课程内容对于培养关键能力较为重要,则可以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部分内容相近的理论学科加以解构和整合,并适当增加课时量。如:将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合并为乐理与视唱,将中国音乐史与外国音乐史合并为中外音乐简史,将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同歌曲写作与分析合并为音乐分析与歌曲写作,将音乐美学与艺术概论、音乐欣赏合并为音乐审美与鉴赏,等等。
(四)理清并处理好理论与实践、技术与技能之间的关系
音乐教育本科的教学多年来偏向于向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靠齐,技能课程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理论课程重视理论和技术的教学,造成毕业生不能胜任未来的职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构的音乐理论课程群就要求实践与理论不能脱节,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印证理论。如音乐理论课程中的视唱练耳、合唱与指挥、歌曲分析与写作等课程,本身就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共存,甚至被认为是很强的实践性理论课程。建构的音乐理论课程群则需关照技术与技能二者互为依存的关系。如音乐理论课程中的基本乐理、基础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等课程,在技术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技术训练形成音乐分析与写作的技能。
(五)凸显采风、艺术实践课程的地位,体现音乐理论课程群的“音乐文化”特征
音乐理论课程群的音乐采风、毕业音乐会设计等课程,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将理论、技术与技能融合。音乐史论课程除了可与音乐分析鉴赏、音乐美学等课程结合外,还可与声乐、器乐等课程有机融合,甚至可密切与哲学、史学、文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等相关文化学科进行横向联系,使音乐学科真正成为“音乐文化”学科而不仅仅是“音乐技术”学科。
三、结语
音乐理论教学对音乐专业技能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影响到其他音乐专业课程的学习,是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知识修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加强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音乐理论课程设置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建构音乐理论课程群能促进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不断提升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效果,有效发挥音乐理论课程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静.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教学研究[J].音乐创作,2018(5):162-164.
[2]曹杨.对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理论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舞台,2013(12):217-218.
[3]黄纯懿.关于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及建议[J].黄河之声,2017(11):48.
[4]錢仁平.美美与共 和而不同——21世纪欧美音乐理论学科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综述与展望[J].音乐艺术,2017(3):16-20.
[5]陈雅先.中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分”“合”科问题的实质与路向——以基本乐科为例[J].中国音乐,2012(2):139-143.
作者单位:
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