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资助基层医疗机构并建立数字病理与远程会诊中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igekk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3月卫生部制定了《病理科建设和管理指南》,其中明确指出目前条件尚不能达到《指南》要求的医院,要加强病理科建设,增加人员,配置设备,改善条件,健全制度,严格管理,逐步建立规范化的病理科。在我国各级医院中,病理科仍是提高医疗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之一。

其他文献
患者男,44岁.因间断性发热4个月于2006年6月20日入院治疗.无咳嗽、咳痰及咯血等症状.体检:体温37.2~38.6℃,双侧颈部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哕音,肝脾未触及肿大.薄层靶扫CT表现:左肺下叶外侧基底段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缘清楚,密度均匀,邻近支气管血管束呈推压移位改变,未见确切侵袭征象。
期刊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在古都西安落下帷幕,年会学术交流内容反映了我国病理界的新动向和新的发展趋势,也提出了摆在每一个病理工作者面前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期刊
患者男,58岁.因胃部不适做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食管下段近贲门处有一0.4 cm×0.3 cm大小的暗红色突起,表面稍糜烂,行胃镜下钳取送活检。
期刊
1.病例简介:患者女,30岁.主因"胸背部疼痛1个月,加重1周"于2006年11月20日入住本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部疼痛,近1周症状逐渐加重,下床活动疼痛明显,卧床后可缓解,在外院就诊,行相关辅助检查后发现T12椎体病变,随后来我院住院诊治.胸椎CT检查:T12,椎体病变:右侧横突、双侧椎板、棘突等可见骨质破坏(图1).骨扫描:T12椎体异常浓聚.遂行手术治疗,手术中见:T11右侧附件、
期刊
目的 检测坎地沙坦是否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斑块破裂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34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坎地沙坦干预组.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后两组高胆固醇(1%胆同醇)喂养,一周后行腹主动脉内膜剥脱术,坎地沙坦组于腹主动脉内膜剥脱术前2 d给予坎地沙坦(0.5 mg·kg~(-1)·d~(-1))干预.12周末对模型组和干预组行药物诱发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取腹主动脉
患儿男,8岁.体检发现心脏占位性病变1年.2008年11月22日入住本院治疗,入院后体检发现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双肺呼吸音稍粗,心前区无叩击痛.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行PET/CT检查示:右心室占位性病变,良性可能性大。
期刊
目的 探讨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伴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了解其免疫表型在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2008版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收集40例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伴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对标本进行免疫表型检测(SP法)及PAS、甲苯胺蓝、刚果红特殊染色.结果 患者年龄40~90岁,中位年龄64岁.患者多以疲乏、贫血和出血倾
1971年,Folkman首次提出了"肿瘤生长浸润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的假说.此后,以肿瘤新生血管为作用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成为重要的抗肿瘤策略之一。
期刊
患者男,35岁.2007年3月因颈部肿胀,CT提示胸腺占位考虑恶性淋巴瘤压迫上腔静脉在外院治疗.术前化疗2个周期后行胸腺部位肿瘤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纵隔肿瘤化疗后大片坏死,残留极少量变性肿瘤组织.手术后又进行瘤床放疗,治疗结束B超及CT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同年9月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CT检查发现后腹膜多发淋巴结肿大,于2007年10月来本院治疗.根据病史考虑纵隔肿瘤术后、放化疗后,后腹膜淋巴结受累
期刊
1.病例简介:患者男,56岁.无明显诱因背部肿物7年,进行性生长缓慢,不痛,无明显临床症状于2006年5月20日入院.体检:左背部见一隆起型肿物,直径约3 cm,高起皮面1 cm,皮色淡红,隆起处皮面光滑,皮纹消失,压痛不明显;全身其他部位皮肤未见病灶;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B超示内脏器官未见异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