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教师尽力所追求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心得体会.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1.课前精心准备是实现数学有效教学的前提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精心的教学预设是成功课堂的先导,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两次备课的形式,一是周前粗备:把握一周的教学进度和知识储备.二是课前精备:精心策划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课前准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钻研教材.课前首先分析教材的教学目标,明确地位,掌握重点、难点,安排好课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设计好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2)备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根据探求知识规律和认知规律,设计出让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预设.
2.课堂精心组织是实现数学有效教学的核心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其主要表现为学生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导致有的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这就需要数学教师想尽办法让枯燥的数学妙趣起来,让抽象的数学形象起来,让害怕数学的学生自信起来,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将是有效的.教师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导入课堂,还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有效数学课堂的情感纽带.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有理数”后,教师小结时,学生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单元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的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七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同时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思维速度的训练
就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讲解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学生快速答题的能力.
2.思维质量的训练
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解题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3.逆向思维的训练
启发学生思考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考虑与已知条件相反条件下的状况,构思事物反作用的结果,从而开拓思路,找出解题途径.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课后反思
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数学知识的建构、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思想方法的渗透等都是数学教学的目标,教师要反思哪些是主要目标,哪些是次要目标;哪些是直接目标,哪些是间接目标.
其次,要对教学程序设计及教学策略的选择进行反思.例题与习题的搭配是否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的媒体是否发挥辅助教学的目标.教师还要反思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总之,为了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从各个环节出发,层层推进,环环紧扣,从课内到课外,不断探索.我们可以相信,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见成效.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1.课前精心准备是实现数学有效教学的前提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精心的教学预设是成功课堂的先导,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两次备课的形式,一是周前粗备:把握一周的教学进度和知识储备.二是课前精备:精心策划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课前准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钻研教材.课前首先分析教材的教学目标,明确地位,掌握重点、难点,安排好课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设计好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2)备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根据探求知识规律和认知规律,设计出让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预设.
2.课堂精心组织是实现数学有效教学的核心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其主要表现为学生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导致有的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这就需要数学教师想尽办法让枯燥的数学妙趣起来,让抽象的数学形象起来,让害怕数学的学生自信起来,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将是有效的.教师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导入课堂,还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有效数学课堂的情感纽带.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有理数”后,教师小结时,学生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单元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的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七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同时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思维速度的训练
就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讲解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学生快速答题的能力.
2.思维质量的训练
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解题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3.逆向思维的训练
启发学生思考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考虑与已知条件相反条件下的状况,构思事物反作用的结果,从而开拓思路,找出解题途径.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课后反思
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数学知识的建构、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思想方法的渗透等都是数学教学的目标,教师要反思哪些是主要目标,哪些是次要目标;哪些是直接目标,哪些是间接目标.
其次,要对教学程序设计及教学策略的选择进行反思.例题与习题的搭配是否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的媒体是否发挥辅助教学的目标.教师还要反思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总之,为了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从各个环节出发,层层推进,环环紧扣,从课内到课外,不断探索.我们可以相信,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