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的电影

来源 :前卫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DS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童年的夏天,是一幅精美的画面:远山、近水、绿树及原野。
  印象中,村后的那条小河不息地绕在我的心头,又不经意地奔向三十里地外的东海。那种清澈的水,便是我童年的模样,又像我一样,经常穿梭于河上的滚水石桥,只是她在桥下唱吟,我在桥上聆听。
  雨下太大,水漫过桥时,我就总会为那个公社里派来的放映员,能不能预期到达而担心。因为在这之前,确实有发生过我们已经占好了看电影的地盘儿,而放映员没来放电影的现象。后来根据我的判断,只要一传出要放電影的消息时,必须要实际考察,看到大队部伙房的烟囱确实在冒烟了,才回到自家的门口划上线占位置,并宣布,今夜我拥有在此块地盤上的观影权。
  有一些占不到位置的人只能选择到幕布的后面看画面的反面。我是从来没看过,因为,那个用三根木头扎起来挂幕布的架子,就在我们校园的操场上,而操场就在我家的西墙外。
  我曾有过在一个夏季,就一部电影看了八遍的经历。跟着本村的伙伴一个村一个村地去看那部叫《地雷战》的电影。那时我对这部电影的痴迷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到了宁舍三顿饭,必看《地雷战》的痴迷。
  在听说另外的村庄又要放《地雷战》时,我又迫不及待地讨了一毛钱赶去了。电影开始了,实际的放映与传言完全不是一个片子,而是改为一部叫《夜半歌声》的电影,没有出现日本皇军挖屎的画面,取而代之一个女人,在一个很大的楼房里,半夜三更的,披头散发的独自唱歌……看完那个场景后,我总感觉后背的汗毛都竖了起来。并一直担心我返回的途中,她会不会躲藏于公路两旁的丛林中,忽然唱着歌,向我扑来……我做了一夜的噩梦,多次惊醒时都是一身冷汗。我童年里关于女鬼或者说是对女妖精的认识,可能就是来自于那个半夜三更在大房子里独自唱歌的那个女人吧。以至于,我每次在夜晚独自出门时,都会再三张望,以防她会不会趁我不备……
  后来,我对这种农村的露天电影的热情慢慢减了下来,总也找不到那种哈哈大笑的感觉了。即使周围还有这种哈哈声,我可能也会选择到沉默的一隅,打个哈欠后,在沉默中睡去。
  童年夏夜的电影,虽已落幕多年,但是印象中的片断却重复不止,只要我愿意去回忆,愿意穿过时间回到那个时代,就会沉浸于那个让我悲喜、留恋且属于我的夏夜。
其他文献
房间很小,春光被咖啡色帘子挡在窗外  红色的桌面上  两個碗就像两只眼睛  一只盛满烟头,余烬,没完的叹息  一只盛满生活的白水:无色、无味  两只碗碰在一起  将人间的苦和甜一饮而尽  这房间的空气都静止了  尘世的名利在不远处的海边淡然  房间很小  小的只容下兩个人  小的只容下两个碗一样相近相爱的心
期刊
这是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隐蔽着八路军老八团的卫生队。卫生队里有3名医生和6名护士、12名护理员,医治护理着几十名伤病员。入伍刚半年的石娃,这一段时间主要负责护理左腿受伤的郭班长。郭班长虽才20岁,却已经当了三年兵,参加过20多次战斗了。石娃这个护理员,平时就负责给郭班长打洗脸水、刷牙水,打饭、洗衣服,吃饭穿衣,扶着他上茅房。晚上睡觉之前,给他的牙缸里倒上水,让他刷牙。因没有牙膏,也没有牙粉,就在
期刊
人行道比下午的阳光还要干净  一对漂亮母女手拉着手  像閨蜜似的輕松散步  女儿走在靠近马路的一边  前面不远处突然发生车祸  一群人立刻围了上去  母亲赶紧与女儿换位  仿佛要把女儿与这起事故  甚至与看客们,隔离开来  这是我悄然目睹的一幕  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动:这就是母爱
期刊
谁的妙手  画了无数的矢车菊  铺满整个天空  少年朦朧的心事  被云朵擦拭  一下明朗澄澈  天空如同一个盛大的画展  那個少年啊  就是一个赏画的人
期刊
站在十月,目光空旷得像辽阔的天宇  不知道,那湛蓝后面是否有更多的蓝  為眸子牵来落脚的云朵,或者  飞过的鸟,有一片羽毛捎来欢鸣  安慰此刻的惆怅  在初春凝露时播下的种子  已经结成秋天的硕果,满地金黄啊  没有一粒属于我。我的思念正在流浪  流浪成落葉纷飞里的清风  找不到归途,那扇曾经开启的门  会不会将它收入囊中?  阳光斑驳出影子,比影子更苦的是孤独  留于记忆中的温暖越来越冷  拧干
期刊
越过高山平川,跨过长江黄河  春天不辞劳顿  駕马车在大地上  巡回  蹄声急切  敲打窗台瓦楞  由远而近  留下一小洼一小洼蹄迹  小鳥探头查看  被树叶筛了一地的印痕  桃花梨花着盛装  家畜与野生动物  奔走相告  春天的车驾来了
期刊
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种味道,它没有多特殊,但它镌刻在我们生命里,它涵盖了家的气息。那可能是爷爷戒不掉的烟,烟气弥漫熏黄了指尖;可能是父親下酒的萝卜干,一口口驱散掉一天的辛劳;也可能是母亲亲手做的菜肴,香气飘散在儿时放学回家的路上。而之于我,最最难以忘怀的便是母亲包的胶东大包。  胶东大包是一种很家常但是并不簡单的食物,经年累月,母亲已经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包子经”,从发面、揉面、饧面,到调馅、配料、
期刊
我爷爷尹玉磬,是山东省招远市张星镇埠南张家村一个农民,一生勤劳,种地为生,兼做副业,同当地许多农民一样会制作粉丝。招远北半部自清代以来就有以绿豆为原料生产粉丝的历史,粉丝生产后经龙口集散,贴上龙口粉丝标签,招远、黄县、莱阳都是龙口粉丝主产地。对庄稼人来说,做粉丝既可多积肥,又可养猪,生活忙碌而踏实。爷爷读过几年书,后来还在黄县做过几年制作黄酒的生意,在当地曾有“酒馆老三”(爷爷行三)的雅号。父亲兄
期刊
天高云淡  你并未如期歸来  手机与微信静默  好消息坏消息  均已銷声敛迹  时令已至深秋  落叶飘零  歇在秋风上的精灵  没有捎来远方的消息  没有你的日子  空空如也
期刊
一种文化现象令人怦然心动,以致后来引发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创作,這件耐人寻味的往事发生在第二十集团军,时值1985年秋。  ——同为离退休干部,其他部队的多是在家喂鸡种菜抱孙子,而这支部队的“老员外”们则乐此不疲写书照相作报告;  ——同样南征北战,这支部队的战斗历程却与诸多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密切相关:《东进序曲》《黄桥决战》《柳堡的故事》《红日》《战上海》《霓虹灯下的哨兵》……现代戏《芦荡火种》《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