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属鳞翅目灯蛾科,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秋幕蛾,原产于北美洲,广泛分布于加拿大南部、美国各地以及墨西哥的部分地区,是我国唯一一种被农业、林业部门同时列为检疫对象的外来有害生物,也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美国白蛾主要为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均能造成严重危害。在我国寄主植物多达49科108属175种[1],具有适应性强、繁殖力强、种群数量庞大、食量大、传播迅速和食性杂等特点[2]。
2008年美国白蛾传入山东省济宁市,对济宁市林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为了更好地进行防治,笔者对济宁市的美国白蛾发生情况进行研究,阐述了美国白蛾的生态学特性,并对济宁市美国白蛾的综合治理情况进行了分析,以为当地该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1济宁市美国白蛾的发生情况
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因运输军用物资而带入该虫。我国于1979年在辽宁省丹东首次发现,1982年传入山东省荣成市,2005年已蔓延至山东省9个市44个县。2008年该虫害入侵济宁市,8月在济宁市任城区李营镇耿南、耿北村、郑庄村首次发生美国白蛾疫情,之后扩散到任城区二十里铺、南张镇、兖州市颜店镇;9月梁山县风景区发生疫情,市中区观音阁街道办事处发生疫情,高新区发生疫情,汶上县康驿镇发生疫情。2009年,仅1年多时间,在济宁市已扩散到8个县市区、62个乡镇,呈现点多、面广、疫情严重的态势。2010年,疫情侵害已蔓延全市12个县市区。
2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
2.1形态特征
2.1.1卵。数百粒至上千粒卵呈卵块状不规则单层排列在叶背面,上面覆盖白色鳞片,卵淡绿或浅黄色,后渐变为银灰色,直径0.5 mm左右,近圆球形,表面布有无数有规则的凹陷刻纹,孵化前变灰褐色。
2.1.2幼虫。老熟幼虫体黄绿色或灰黑色,头部黑色有光泽,体背有黑色毛瘤,体侧有橙黄色毛瘤,瘤上生有白色长毛,体长约30 mm。
2.1.3蛹。体长8~15 mm,宽3~5 mm,暗红褐色。雄蛹瘦小,雌蛹较肥大,蛹外被有黄褐色薄丝质茧,茧上的丝混杂着幼虫的体毛,共同形成网状物。
2.1.4成虫。为白色中型蛾子,全身鳞片细而密。雄虫体长9~12 mm,翅展23~25 mm,体呈锯齿状,越冬代雄蛾前翅白色有多个浅黑色斑点,夏季代的雄蛾前翅多为纯白色,只有少数个体的前翅具暗色斑点,前足基节及腿节端部橘黄色,胫节和跗节大部分为黑色;雌虫体长13~18 mm,翅展33~48 mm,额前后翅纯白色。
2.2生活习性
在我国北方,美国白蛾一般1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成虫产卵和羽化,平均每次产卵500~800粒,最多可达2 000粒,卵孵化率95%以上。第1代幼虫于5月上旬开始危害,一直延续至6月下旬。其中,1~4龄幼虫多结网危害,5龄后的幼虫开始脱离网幕,分散危害,进入暴食阶段,6龄幼虫开始成群转移。7月为第1代成虫期。第2代幼虫于7月中旬开始发生,8月中旬进入危害盛期,8月中旬第2代成虫开始出现。第3代幼虫从9月上旬开始危害直至11月中旬,10月中旬第3代幼虫陆续化蛹越冬。
3济宁市美国白蛾的综合治理
3.1防控措施
3.1.1科学谋划,实施高位推动。济宁市政府要求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严格遵循“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属地负责、群防群控、联防联治”的管理原则,推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运行模式;实行“以无公害防治措施为主体的人工物理防治与药剂防治、飞机防控与地面防治、专业队防治与群众防治、美国白蛾防治与其他病虫害兼治相结合”的治理策略。
3.1.2加大疫情监测力度,建立监测防治队伍 。济宁市每个乡镇(办)都将建立30人的监测防治队伍,每村(居)确保有1名村级森防员,开展虫情调查和监测,做好美国白蛾防控工作。从2011年起,济宁市防控工作重心下移,组建了中区、任城区、曲阜市、邹城市、金乡县、嘉祥县、汶上县、梁山县8处市属测报点,强化了市站能力建设,配套完善县级监测网点,制定了管理办法,实施美国白蛾成虫监测日报告和发生防治情况周报告制度,全面掌握美国白蛾疫情动态,形成以国家、省级测报站点为依托,市属基层监测站点为补充,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高。
3.1.3加强宣传指导,提高防控意识。2011年济宁市发放美国白蛾工作日志1 000份、明白纸逾1万份、悬挂条幅逾500幅,张贴标语逾1万张,举办各类培训班50期、培训人员逾1万人次。多形式、多渠道宣传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普及美国白蛾防控科普知识,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美国白蛾的严重危害性,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全市共举办各种培训班80期,培训人员2万人次,发布林保情况40期逾4 000份、美国白蛾发生防治周报告186期1 500份、美国白蛾成虫监测报告逾800期8 000多份,其中市站发布林保情况16期、美国白蛾发生防治周报告14期、美国白蛾成虫监测报告逾40期,为全市科学防控提供了依据。
3.2防治技术
3.2.1杀虫灯诱杀。在美国白蛾发生疫区,于成虫羽化期将杀虫灯悬挂于树上,距地面2~3 m,相邻2个杀虫灯间隔400 m左右。注意挂灯处不能有大的障碍物,诱虫时间为19:00至次日6:00,诱杀的成虫应集中就地销毁。
3.2.2人工剪除网幕。发动群众、组织专业队利用高枝剪剪除网幕,时间在3龄前网幕期。注意不要将网幕弄破,剪除的网幕也要集中就地销毁。
3.2.3摘卵块。人工摘除卵块,并将带卵的叶片也摘除,集中销毁。一般美国白蛾的卵大多产在叶片背面,第1代在树冠的下部,第2、3代在树冠的中、上部。
3.2.4绑草把。在距离树干0.8~1.5 m处,于老熟幼虫下树化蛹前绑草把,以诱其在草把上化蛹,待化蛹结束后,将蛹捡出,就地集中存放,集中销毁。
3.2.5生物防治。周氏啮小蜂可有效防治美国白蛾,在其老熟幼虫和化蛹期投放可连续防治2代美国白蛾,有效控制种群数量[3]。2011年9月24日、25日,济宁市林业局释放5亿头周氏啮小蜂。投放范围:2011年发生第1、2代美国白蛾和杨树舟蛾等鳞翅目幼虫发生地区;主要交通干道、绿色通道、城区、风景区、林场等地区,全力围剿第3代美国白蛾、杨扇舟蛾等林业有害生物。
3.2.6化学防治。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300倍液对老熟幼虫进行喷药防治;用20%除虫脲6 000倍液防治1~4龄幼虫;用25%灭幼脲3号2 000倍液防治5龄以上幼虫。注意,尽量选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以防杀死天敌,避免污染环境[4-7]。
4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中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及检疫技术操作办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 林东升.我国116个县有美国白蛾疫情[J].农药市场信息,2006(9):34.
[3] 韩振芹,石进朝.美国白蛾综合防治技术[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6,20(2):10-13.
[4] 杨宝山,梁伟,曲士松,等,济南市美国白蛾调查及控制措施[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3):292-293.
[5] 张波,程伟.美国白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北京农业,2011(8):30.
[6] 韦有东.美国白蛾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181-182.
[7] 刘学强,孙继浩,郝玉林,等.美国白蛾综合防治方法[J].北方果树2011(5):20-22.
2008年美国白蛾传入山东省济宁市,对济宁市林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为了更好地进行防治,笔者对济宁市的美国白蛾发生情况进行研究,阐述了美国白蛾的生态学特性,并对济宁市美国白蛾的综合治理情况进行了分析,以为当地该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1济宁市美国白蛾的发生情况
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因运输军用物资而带入该虫。我国于1979年在辽宁省丹东首次发现,1982年传入山东省荣成市,2005年已蔓延至山东省9个市44个县。2008年该虫害入侵济宁市,8月在济宁市任城区李营镇耿南、耿北村、郑庄村首次发生美国白蛾疫情,之后扩散到任城区二十里铺、南张镇、兖州市颜店镇;9月梁山县风景区发生疫情,市中区观音阁街道办事处发生疫情,高新区发生疫情,汶上县康驿镇发生疫情。2009年,仅1年多时间,在济宁市已扩散到8个县市区、62个乡镇,呈现点多、面广、疫情严重的态势。2010年,疫情侵害已蔓延全市12个县市区。
2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
2.1形态特征
2.1.1卵。数百粒至上千粒卵呈卵块状不规则单层排列在叶背面,上面覆盖白色鳞片,卵淡绿或浅黄色,后渐变为银灰色,直径0.5 mm左右,近圆球形,表面布有无数有规则的凹陷刻纹,孵化前变灰褐色。
2.1.2幼虫。老熟幼虫体黄绿色或灰黑色,头部黑色有光泽,体背有黑色毛瘤,体侧有橙黄色毛瘤,瘤上生有白色长毛,体长约30 mm。
2.1.3蛹。体长8~15 mm,宽3~5 mm,暗红褐色。雄蛹瘦小,雌蛹较肥大,蛹外被有黄褐色薄丝质茧,茧上的丝混杂着幼虫的体毛,共同形成网状物。
2.1.4成虫。为白色中型蛾子,全身鳞片细而密。雄虫体长9~12 mm,翅展23~25 mm,体呈锯齿状,越冬代雄蛾前翅白色有多个浅黑色斑点,夏季代的雄蛾前翅多为纯白色,只有少数个体的前翅具暗色斑点,前足基节及腿节端部橘黄色,胫节和跗节大部分为黑色;雌虫体长13~18 mm,翅展33~48 mm,额前后翅纯白色。
2.2生活习性
在我国北方,美国白蛾一般1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成虫产卵和羽化,平均每次产卵500~800粒,最多可达2 000粒,卵孵化率95%以上。第1代幼虫于5月上旬开始危害,一直延续至6月下旬。其中,1~4龄幼虫多结网危害,5龄后的幼虫开始脱离网幕,分散危害,进入暴食阶段,6龄幼虫开始成群转移。7月为第1代成虫期。第2代幼虫于7月中旬开始发生,8月中旬进入危害盛期,8月中旬第2代成虫开始出现。第3代幼虫从9月上旬开始危害直至11月中旬,10月中旬第3代幼虫陆续化蛹越冬。
3济宁市美国白蛾的综合治理
3.1防控措施
3.1.1科学谋划,实施高位推动。济宁市政府要求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严格遵循“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属地负责、群防群控、联防联治”的管理原则,推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运行模式;实行“以无公害防治措施为主体的人工物理防治与药剂防治、飞机防控与地面防治、专业队防治与群众防治、美国白蛾防治与其他病虫害兼治相结合”的治理策略。
3.1.2加大疫情监测力度,建立监测防治队伍 。济宁市每个乡镇(办)都将建立30人的监测防治队伍,每村(居)确保有1名村级森防员,开展虫情调查和监测,做好美国白蛾防控工作。从2011年起,济宁市防控工作重心下移,组建了中区、任城区、曲阜市、邹城市、金乡县、嘉祥县、汶上县、梁山县8处市属测报点,强化了市站能力建设,配套完善县级监测网点,制定了管理办法,实施美国白蛾成虫监测日报告和发生防治情况周报告制度,全面掌握美国白蛾疫情动态,形成以国家、省级测报站点为依托,市属基层监测站点为补充,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高。
3.1.3加强宣传指导,提高防控意识。2011年济宁市发放美国白蛾工作日志1 000份、明白纸逾1万份、悬挂条幅逾500幅,张贴标语逾1万张,举办各类培训班50期、培训人员逾1万人次。多形式、多渠道宣传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普及美国白蛾防控科普知识,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美国白蛾的严重危害性,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全市共举办各种培训班80期,培训人员2万人次,发布林保情况40期逾4 000份、美国白蛾发生防治周报告186期1 500份、美国白蛾成虫监测报告逾800期8 000多份,其中市站发布林保情况16期、美国白蛾发生防治周报告14期、美国白蛾成虫监测报告逾40期,为全市科学防控提供了依据。
3.2防治技术
3.2.1杀虫灯诱杀。在美国白蛾发生疫区,于成虫羽化期将杀虫灯悬挂于树上,距地面2~3 m,相邻2个杀虫灯间隔400 m左右。注意挂灯处不能有大的障碍物,诱虫时间为19:00至次日6:00,诱杀的成虫应集中就地销毁。
3.2.2人工剪除网幕。发动群众、组织专业队利用高枝剪剪除网幕,时间在3龄前网幕期。注意不要将网幕弄破,剪除的网幕也要集中就地销毁。
3.2.3摘卵块。人工摘除卵块,并将带卵的叶片也摘除,集中销毁。一般美国白蛾的卵大多产在叶片背面,第1代在树冠的下部,第2、3代在树冠的中、上部。
3.2.4绑草把。在距离树干0.8~1.5 m处,于老熟幼虫下树化蛹前绑草把,以诱其在草把上化蛹,待化蛹结束后,将蛹捡出,就地集中存放,集中销毁。
3.2.5生物防治。周氏啮小蜂可有效防治美国白蛾,在其老熟幼虫和化蛹期投放可连续防治2代美国白蛾,有效控制种群数量[3]。2011年9月24日、25日,济宁市林业局释放5亿头周氏啮小蜂。投放范围:2011年发生第1、2代美国白蛾和杨树舟蛾等鳞翅目幼虫发生地区;主要交通干道、绿色通道、城区、风景区、林场等地区,全力围剿第3代美国白蛾、杨扇舟蛾等林业有害生物。
3.2.6化学防治。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300倍液对老熟幼虫进行喷药防治;用20%除虫脲6 000倍液防治1~4龄幼虫;用25%灭幼脲3号2 000倍液防治5龄以上幼虫。注意,尽量选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以防杀死天敌,避免污染环境[4-7]。
4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中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及检疫技术操作办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 林东升.我国116个县有美国白蛾疫情[J].农药市场信息,2006(9):34.
[3] 韩振芹,石进朝.美国白蛾综合防治技术[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6,20(2):10-13.
[4] 杨宝山,梁伟,曲士松,等,济南市美国白蛾调查及控制措施[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3):292-293.
[5] 张波,程伟.美国白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北京农业,2011(8):30.
[6] 韦有东.美国白蛾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181-182.
[7] 刘学强,孙继浩,郝玉林,等.美国白蛾综合防治方法[J].北方果树2011(5):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