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对建设文化强国提出了全面要求。军工行业如何贯彻落实,本刊记者访问了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文化交流协会(下称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苏青云先生。
记者:协会如何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苏青云:协会作为专门从事国防科技工业文化建设的社会团体,学习了十八大精神后,深受鼓舞,进一步增强了搞好军工文化建设的信心和自觉性,决心在十八大精神指导下,在民政部和国防科工局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开创全行业军工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建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作出新的贡献。
记者:在过去的一年中协会作了哪些工作?
苏青云:国防科工局党组在专门听取协会的工作汇报时,对协会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协会按照党组要求开展了诸多工作和活动,主要做了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成了大家关心的协会更名的全部手续。2012年7月,民政部正式批复同意将原来的“中国航天科技文化交流协会”更名为“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文化交流协会”。此后,协会抓紧办理执照更换、法人登记等17项手续,至2012年9月全部办理完毕,并且按新的名称开始工作。协会更名后对全行业军工文化工作的指导将更加名正言顺。同时,得到了各地方国防科工局(办)、各军工集团公司和军工高校的广泛认可。
二是加强了军工文化专家队伍建设。目前,军工文化专家委员会共有160余名专家。从中选拔了造诣较深,水平较高的64名同志为首席专家。除主任王守信,副主任张忠、赵平外,又增聘了吴卓、夏国洪、路小彦、王德臣、毛远建、刘克仁等6位军工集团老总级和将军级的副主任,进一步加强充实了专家委员会的领导和力量。为充分发挥军工文化专家的作用,组织了两次军工文化专家座谈会议,专家们围绕军工文化在国防科技工业中的地位、作用与功能,“军工精神”、军工核心价值理念体系等理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三是树立了一批军工文化建设的新典型和新样板。去年,协会组织专家评估认定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东华理工大学“核地学教育科技文化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所“国睿艺术团”等12家军工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教育基地和“军工艺术团”。目前,军工文化建设典型和样板共有76家。这些典型和样板覆盖了军工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军工高校和共建高校,分布于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正在军工行业乃至社会上发挥着示范、引领和榜样作用。
四是开展了以弘扬“军工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多次组织了全行业领导干部、科技专家、先进单位、英模先进人物及职工代表等赴酒泉等卫星发射中心、军工文化建设典型单位和第9届珠海航展,开展了以弘扬“军工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五是开展了系统的宣传活动。在《国防科技工业》杂志和《中国军工》报组织发表了大量有关军工文化建设经验和体会的文章。《中国军工》报刊登了“人民军工创建80周年”和“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巡礼”两个专栏,发表了系列文章20多篇。协会会刊《军工文化》杂志在军工文化宣传方面发表了大量专文。
六是继续开展“军工文化月”活动。自2008年起,连续5年每年10月份在军工行业倡导并推动开展“军工文化月”活动,许多单位主动开展了小型多样、丰富多彩、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推动了军工文化建设的落地。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协会2013年的工作思路?
苏青云: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协会要争做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模范,争做推动军工文化建设的排头兵。2013年工作的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努力建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为总目标,以国防科工局2013年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弘扬军工精神为宗旨,以服务军工发展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协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全力推进军工文化建设各项工作。
记者:协会2013年主要抓哪些工作?
苏青云:协会2013年主要做好以下8项工作:
首先,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推动军工文化建设持续发展。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军工文化建设与促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工能力建设工作主线的结合上下功夫,始终保持军工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其次,加强军工文化专家队伍建设,强化军工文化理论研究与交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军工文化专家队伍特别是军工文化首席专家队伍的建设。协会将组织全行业开展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弘扬“军工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军工文化论文征集、推介活动。进一步研究探讨建立军工文化理念体系和军工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军工人的行为规范,推动军工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第三,继续开展以弘扬“军工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以各军工集团和有关地方为服务对象,定向开展以现场观看卫星发射和观摩学习军工文化典型和样板为载体的活动,不断加强地区、行业、单位的交流。
第四,开展第6个“军工文化月”活动。在总结前5个“军工文化月”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全行业在今年10月搞好第6个“军工文化月”活动。
第五,推进“军工文化艺术团”的建立和教育基地的复审工作。在已取得经验基础上,做好15家左右“军工艺术团”的评估认定工作,进一步推动军工文化建设的落地。同时对已经评出的、超过3年的24家“军工文化教育基地”进行复审,进一步提高其建设水平。
第六,深入搞好军工文化的宣传。重点依靠《中国军工》报和《国防科技工业》杂志,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协会会刊《军工文化》杂志的主力军作用,广泛宣传军工文化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推进军工文化理论的交流。创建“军工文化”互联网网站,为全行业军工文化工作搭建一个新的、全方位的交流平台。
第七,开展军工文化产业试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军工文化产业的试点。待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推动军工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八,召开军工文化工作会议和协会换届会议。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好“军工文化工作第三次会议”和协会第三届理事会议,并进行换届工作。
记者:协会如何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苏青云:协会作为专门从事国防科技工业文化建设的社会团体,学习了十八大精神后,深受鼓舞,进一步增强了搞好军工文化建设的信心和自觉性,决心在十八大精神指导下,在民政部和国防科工局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开创全行业军工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建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作出新的贡献。
记者:在过去的一年中协会作了哪些工作?
苏青云:国防科工局党组在专门听取协会的工作汇报时,对协会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协会按照党组要求开展了诸多工作和活动,主要做了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成了大家关心的协会更名的全部手续。2012年7月,民政部正式批复同意将原来的“中国航天科技文化交流协会”更名为“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文化交流协会”。此后,协会抓紧办理执照更换、法人登记等17项手续,至2012年9月全部办理完毕,并且按新的名称开始工作。协会更名后对全行业军工文化工作的指导将更加名正言顺。同时,得到了各地方国防科工局(办)、各军工集团公司和军工高校的广泛认可。
二是加强了军工文化专家队伍建设。目前,军工文化专家委员会共有160余名专家。从中选拔了造诣较深,水平较高的64名同志为首席专家。除主任王守信,副主任张忠、赵平外,又增聘了吴卓、夏国洪、路小彦、王德臣、毛远建、刘克仁等6位军工集团老总级和将军级的副主任,进一步加强充实了专家委员会的领导和力量。为充分发挥军工文化专家的作用,组织了两次军工文化专家座谈会议,专家们围绕军工文化在国防科技工业中的地位、作用与功能,“军工精神”、军工核心价值理念体系等理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三是树立了一批军工文化建设的新典型和新样板。去年,协会组织专家评估认定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东华理工大学“核地学教育科技文化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所“国睿艺术团”等12家军工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教育基地和“军工艺术团”。目前,军工文化建设典型和样板共有76家。这些典型和样板覆盖了军工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军工高校和共建高校,分布于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正在军工行业乃至社会上发挥着示范、引领和榜样作用。
四是开展了以弘扬“军工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多次组织了全行业领导干部、科技专家、先进单位、英模先进人物及职工代表等赴酒泉等卫星发射中心、军工文化建设典型单位和第9届珠海航展,开展了以弘扬“军工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五是开展了系统的宣传活动。在《国防科技工业》杂志和《中国军工》报组织发表了大量有关军工文化建设经验和体会的文章。《中国军工》报刊登了“人民军工创建80周年”和“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巡礼”两个专栏,发表了系列文章20多篇。协会会刊《军工文化》杂志在军工文化宣传方面发表了大量专文。
六是继续开展“军工文化月”活动。自2008年起,连续5年每年10月份在军工行业倡导并推动开展“军工文化月”活动,许多单位主动开展了小型多样、丰富多彩、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推动了军工文化建设的落地。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协会2013年的工作思路?
苏青云: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协会要争做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模范,争做推动军工文化建设的排头兵。2013年工作的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努力建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为总目标,以国防科工局2013年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弘扬军工精神为宗旨,以服务军工发展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协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全力推进军工文化建设各项工作。
记者:协会2013年主要抓哪些工作?
苏青云:协会2013年主要做好以下8项工作:
首先,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推动军工文化建设持续发展。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军工文化建设与促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工能力建设工作主线的结合上下功夫,始终保持军工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其次,加强军工文化专家队伍建设,强化军工文化理论研究与交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军工文化专家队伍特别是军工文化首席专家队伍的建设。协会将组织全行业开展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弘扬“军工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军工文化论文征集、推介活动。进一步研究探讨建立军工文化理念体系和军工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军工人的行为规范,推动军工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第三,继续开展以弘扬“军工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以各军工集团和有关地方为服务对象,定向开展以现场观看卫星发射和观摩学习军工文化典型和样板为载体的活动,不断加强地区、行业、单位的交流。
第四,开展第6个“军工文化月”活动。在总结前5个“军工文化月”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全行业在今年10月搞好第6个“军工文化月”活动。
第五,推进“军工文化艺术团”的建立和教育基地的复审工作。在已取得经验基础上,做好15家左右“军工艺术团”的评估认定工作,进一步推动军工文化建设的落地。同时对已经评出的、超过3年的24家“军工文化教育基地”进行复审,进一步提高其建设水平。
第六,深入搞好军工文化的宣传。重点依靠《中国军工》报和《国防科技工业》杂志,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协会会刊《军工文化》杂志的主力军作用,广泛宣传军工文化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推进军工文化理论的交流。创建“军工文化”互联网网站,为全行业军工文化工作搭建一个新的、全方位的交流平台。
第七,开展军工文化产业试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军工文化产业的试点。待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推动军工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八,召开军工文化工作会议和协会换届会议。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好“军工文化工作第三次会议”和协会第三届理事会议,并进行换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