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就是为了写作的需要而搜集的一系列的事实和事理,诸如人物、事件、数据、例证、公理、名言等等。如果把主题比作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写作离不开材料,没有一定量的材料,就孕育不出主题,更谈不上组织成文章。只有拥有充分、生动、典型、新鲜的材料去表现主题,文章才会显得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语文课程标准》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见,搜集材料对于写作具有重大意义。
作文课上,常见学生抓耳挠腮,愁眉苦脸。有的学生说:“我缺乏生活经历,没东西可写。”而有的学生说:“我只有生活经历,没有别的东西可写。”
其实,他们只说对了一半。因为从写作材料的类别来说,生活经历只是作文材料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现成的书面材料也占有很大的比重。(我们把生活经历称为“活”材料,把现成的书面材料称为“死”材料)我们讲搜集材料,就是要顾及“活”材料与“死”材料两个方面。
具体地说,“活”材料主要指通过观察、调查、采访、感受等方式直接从生活中得到的客观情况、事例等;“死”材料指从课本、杂志、报纸及各种文献中查到的现成材料。搜集资料不嫌其多。茅盾就曾幽默形象地说:“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风闻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的,便屯积,不厌其多。”
搜集“活”材料,主要是能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各种事情,注意各种人,从一般观察开始,逐步培养自己的感受能力。青年作家赵丽宏就这样说过:从生活的大海里是能采撷到珍珠的。他也曾说过这样的写作体会:我每天晚上十点多钟,看书写东西累了,就到室外走走,这时总能看到不远处一家工厂门口围着一堆人,似乎在等待什么。下班铃声一响,说笑声随之结束,接着便是厂内外的情侣、亲友间的热情招呼声……我看到这场景久了,便不由动情,于是就以这场景为主要材料,构思成了散文《晚香玉》。这场景几乎没有故事情节,我却把它作为一种美的因素,写出了平凡生活中耐人寻味的情趣。所以说生活中的“活”材料是很广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不仅应该收集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也要收集那些看似平凡普通却蕴含着生活气息和情趣,富有哲理性的事件和现象。作家周立波说的好:“举凡国际国内的大事,社会家庭的细琐,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这样就把“活”材料的类别说的很清楚了。我们要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耀眼之处,并能表达清楚自己的独特的体验、感受与思考。
对于“死”材料的搜集,对学生来讲,意义恐怕要更大一些。吴晗说得很坦率:“我的办法说穿了很平常,除了多读之外,便是多抄,平时读书把自己认为有用的材料抄下来,记上书名、作者、卷数和篇名,把性质相同的放在一起,年月久了,积累的材料多了,再以此为起点,有意识地有系统地读一些有关的书,搜集一些未曾见过的材料,再经过组织、综合、分析、研究,写成一篇文章。如此而已,并没有什么奥秘。”由此可见,平时的积累是很重要的,不要等到习作或考试时才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举例来说,例如写《人生的路》、《路》这类作文,如果我们不但知道鲁迅的名言“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也知道鲁迅说过的:“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以及“走人生的长途,最易遇到有两大难关。其一是 ‘歧路’,倘是墨翟先生,相传是恸哭而返的。但我不哭也不返……”等充满激情和哲理的形象论述,那么是写记叙文也好议论文也罢,都可灵活用上或借题发挥,生发出的自然的联想或理性的思想来,文章的内容也就会更加丰富多彩。
作文课上,常见学生抓耳挠腮,愁眉苦脸。有的学生说:“我缺乏生活经历,没东西可写。”而有的学生说:“我只有生活经历,没有别的东西可写。”
其实,他们只说对了一半。因为从写作材料的类别来说,生活经历只是作文材料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现成的书面材料也占有很大的比重。(我们把生活经历称为“活”材料,把现成的书面材料称为“死”材料)我们讲搜集材料,就是要顾及“活”材料与“死”材料两个方面。
具体地说,“活”材料主要指通过观察、调查、采访、感受等方式直接从生活中得到的客观情况、事例等;“死”材料指从课本、杂志、报纸及各种文献中查到的现成材料。搜集资料不嫌其多。茅盾就曾幽默形象地说:“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风闻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的,便屯积,不厌其多。”
搜集“活”材料,主要是能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各种事情,注意各种人,从一般观察开始,逐步培养自己的感受能力。青年作家赵丽宏就这样说过:从生活的大海里是能采撷到珍珠的。他也曾说过这样的写作体会:我每天晚上十点多钟,看书写东西累了,就到室外走走,这时总能看到不远处一家工厂门口围着一堆人,似乎在等待什么。下班铃声一响,说笑声随之结束,接着便是厂内外的情侣、亲友间的热情招呼声……我看到这场景久了,便不由动情,于是就以这场景为主要材料,构思成了散文《晚香玉》。这场景几乎没有故事情节,我却把它作为一种美的因素,写出了平凡生活中耐人寻味的情趣。所以说生活中的“活”材料是很广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不仅应该收集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也要收集那些看似平凡普通却蕴含着生活气息和情趣,富有哲理性的事件和现象。作家周立波说的好:“举凡国际国内的大事,社会家庭的细琐,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这样就把“活”材料的类别说的很清楚了。我们要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耀眼之处,并能表达清楚自己的独特的体验、感受与思考。
对于“死”材料的搜集,对学生来讲,意义恐怕要更大一些。吴晗说得很坦率:“我的办法说穿了很平常,除了多读之外,便是多抄,平时读书把自己认为有用的材料抄下来,记上书名、作者、卷数和篇名,把性质相同的放在一起,年月久了,积累的材料多了,再以此为起点,有意识地有系统地读一些有关的书,搜集一些未曾见过的材料,再经过组织、综合、分析、研究,写成一篇文章。如此而已,并没有什么奥秘。”由此可见,平时的积累是很重要的,不要等到习作或考试时才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举例来说,例如写《人生的路》、《路》这类作文,如果我们不但知道鲁迅的名言“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也知道鲁迅说过的:“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以及“走人生的长途,最易遇到有两大难关。其一是 ‘歧路’,倘是墨翟先生,相传是恸哭而返的。但我不哭也不返……”等充满激情和哲理的形象论述,那么是写记叙文也好议论文也罢,都可灵活用上或借题发挥,生发出的自然的联想或理性的思想来,文章的内容也就会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