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它关注人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的教育,旨在促进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情感教育创造想象情境创设
一、小学音乐教育与情感教育
所谓情感,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教育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人施以教育的力量。情感教育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高度,以达到最佳功能状态。前辈学者曾总结指出:音乐兼具感性和理性的品质,它集合最严格的理性形式与最鲜活的情感情趣,以理性化的情感表达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它关注人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的教育,旨在促进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在音乐的情感体验中可以得到最为充分、最为深刻的情操陶冶,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音乐教育以美的音色、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旋律构成美的艺术形象,通过对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的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生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境界。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课程环节,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尽可能多地发掘音乐中的各种情感因素,通过鲜活的、直观的方式感性地引导学生学习音乐、融入音乐,从而通过体验得到思想的净化与提高。例如,在教唱《小雨沙沙》这首歌曲时,教师应当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从而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万紫千红的春天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从而懂得种子的成长离不开雨露的滋润。
二、小学音乐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强调开发和创生各种课程资源,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在《劳动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听、唱、创、赛、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游戏指导学生学习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劳动歌》讲述了7个小矮人在矿井劳动时场面,教师在教学中播放演示课件,引导学生与小矮人一起劳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枯燥、抽象的欣赏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穿衣服、叠衣服的比赛,突出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将音乐教学与实践生活紧密结合,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着一个又一个问题,在师生的连续问答中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歌曲《嘀哩嘀哩》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和无限欢乐的心情。教师可以设计几个情景问题,如“春天到底在哪里呀?”“春天是什么样的感受?”等等。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这样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使问题情境具有可接受性和探索性。
三、挖掘作品内涵,以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关注音乐本体,深入挖掘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内涵。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手法;作品的思想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音乐的高潮在何处;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等。教师自身的体态、语言、演唱、演奏等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如借助语言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引导学生运用语言、体态、律动、演唱、演奏等方式正确地表达出作品的情感、音乐形象和音乐意境。课堂上用的最多且最容易交流感情的是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启发学生激情的添加剂,它可以巧妙地导入新课,串联整节课的教学,还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师要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让学生感受轻快、热烈、优美、悲伤等情绪,体会宽阔、深远、平缓、宁静等意境,使美妙的音乐伴随着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情和富于表现力的讲解,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渴求新知的境地,由此激发学生创造想象。
总之,在音乐课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情感的锻练,是摆在我们每个音乐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在音乐课教学中,长期对学生进行情感因素的教育,对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更有着重要的渗透作用,让民族情感之花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它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内容,是削弱不健康的音乐在学生中严重泛滥的有力武器,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学校音乐教育应努力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利用音乐教育让学生多感知、多想象、多体验、多创造等。并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让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实现,让情感与音乐一起翱翔!
关键词:音乐教育情感教育创造想象情境创设
一、小学音乐教育与情感教育
所谓情感,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教育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人施以教育的力量。情感教育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高度,以达到最佳功能状态。前辈学者曾总结指出:音乐兼具感性和理性的品质,它集合最严格的理性形式与最鲜活的情感情趣,以理性化的情感表达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它关注人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的教育,旨在促进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在音乐的情感体验中可以得到最为充分、最为深刻的情操陶冶,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音乐教育以美的音色、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旋律构成美的艺术形象,通过对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的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生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境界。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课程环节,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尽可能多地发掘音乐中的各种情感因素,通过鲜活的、直观的方式感性地引导学生学习音乐、融入音乐,从而通过体验得到思想的净化与提高。例如,在教唱《小雨沙沙》这首歌曲时,教师应当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从而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万紫千红的春天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从而懂得种子的成长离不开雨露的滋润。
二、小学音乐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强调开发和创生各种课程资源,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在《劳动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听、唱、创、赛、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游戏指导学生学习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劳动歌》讲述了7个小矮人在矿井劳动时场面,教师在教学中播放演示课件,引导学生与小矮人一起劳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枯燥、抽象的欣赏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穿衣服、叠衣服的比赛,突出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将音乐教学与实践生活紧密结合,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着一个又一个问题,在师生的连续问答中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歌曲《嘀哩嘀哩》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和无限欢乐的心情。教师可以设计几个情景问题,如“春天到底在哪里呀?”“春天是什么样的感受?”等等。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这样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使问题情境具有可接受性和探索性。
三、挖掘作品内涵,以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关注音乐本体,深入挖掘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内涵。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手法;作品的思想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音乐的高潮在何处;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等。教师自身的体态、语言、演唱、演奏等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如借助语言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引导学生运用语言、体态、律动、演唱、演奏等方式正确地表达出作品的情感、音乐形象和音乐意境。课堂上用的最多且最容易交流感情的是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启发学生激情的添加剂,它可以巧妙地导入新课,串联整节课的教学,还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师要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让学生感受轻快、热烈、优美、悲伤等情绪,体会宽阔、深远、平缓、宁静等意境,使美妙的音乐伴随着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情和富于表现力的讲解,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渴求新知的境地,由此激发学生创造想象。
总之,在音乐课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情感的锻练,是摆在我们每个音乐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在音乐课教学中,长期对学生进行情感因素的教育,对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更有着重要的渗透作用,让民族情感之花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它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内容,是削弱不健康的音乐在学生中严重泛滥的有力武器,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学校音乐教育应努力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利用音乐教育让学生多感知、多想象、多体验、多创造等。并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让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实现,让情感与音乐一起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