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让后人拎不清的,大概要算是荀子。后人时而说他是儒家,时而说他是法家,时而说他是兼济儒法,总之是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定论。
荀子本名况,是战国时代的赵国人。在他生活的年代里,他被尊称为荀卿或是荀子。不过许多年后,汉人为了避汉宣帝的讳,硬是把他老人家改了姓,唤作“孙卿子”,所以后世也有些人管他叫“孙卿”的。
在当时的战国七雄中,雄踞东方的齐国,因为历代大王的鼓励和提倡,学术风气相当浓厚,列国的学者纷纷聚集到齐国的稷下学宫讲学,一时稷下学风天下闻名。在这个学术的圣殿里,许多对后世造成了深刻影响的思想纷纷被创造出来。
稷下学官吸引了许多著名的学者,荀子就是其中之一,传说当他来到这里时,已经五十出头了,但他很快就成为稷下学宫中的著名学者之一。然而不久荀子就离开了齐国,去了南方的楚国。历史记录并没有解释这是为什么,但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战乱。齐缗王末年,齐国和邻居燕国打起来了。燕国在济水之战中大败齐军主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齐七十余城被燕军攻占,连齐缗王本人也被叛军所杀。齐国看起来似乎就要灭亡了!
然而就在齐国几乎亡国的时候,一位大英雄站了出来,挽救了自己的祖国,这就是著名的田单。田单在即墨城下,以火牛阵击败了入侵的燕军,然后带人发动反攻,终于收复了全部国土。齐国这才得以恢复元气,重归于平静。
战乱过后,稷下学宫也慢慢恢复了往日的风采。于是荀子又从楚国回到了齐国,继续他的讲学生涯。当时,在这座从战争的余烬上重建起来的稷下学宫中,他是资历最老,名气最大的师长,荀子受到相当的尊重,不但享受着齐国提供的相当于大夫的待遇,还被封为“三为祭酒”。不过,荀子在齐国还是没能久呆。由于受到齐国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荀子担心他的生命安全会受到威胁,于是再度离开稷下学官,踏上了远游之路。传说他去过秦国和赵国,见过合演了“完璧归赵”的秦昭王、赵孝成王。以及秦相范雎这些战国中后期的风云人物。荀子受到了列国君主的尊重,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在楚国的土地上结束自己的人生旅程,
这时,楚国的国君是考烈王,这位大王不怎么管国事,却成天都在为私人问题操心——他一直没有儿子。作为一个大国的统治者,老没有合法的继承人确实是件很头疼的事。真正把持着国家大权的,是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春申君自己就是知识分子出身,因此对学者们相当优厚。荀子自然也不例外。在春申君的关照下。荀子当上了楚国的兰陵令。
楚考烈王死后,楚国发生了宫廷政变,春申君被杀。荀子也随之丢掉了官职,遂于兰陵授徒著书,终老于此。大概在公元前238年,荀子去世,享年约九十岁,此时距秦始皇统一中国还有十七年。
作为战国中后期最负盛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在宣扬自己的学说之余,还培养了大批学生。奇怪的是,作为战国最后的大儒,他居然培养出了两个最著名的法家人物——韩非子和李斯。
据韩非子说,儒家八派,主要就是孟子与荀子两大家。虽然同为儒家流派。但从其思想上看,这两人的分歧其实是相当大的——孟夫子是位理想主义者,他追求的是极尽完美的社会架构和人类秩序:而荀子似乎更愿意立足于现实,他所提倡的思想是理想与现实的妥协。
比如说,孟夫子讲舍生取义,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荀子却说利也不是那么不好,如果不伤大雅,也完全是可以追求的。
再比如说著名的人性善恶论,孟夫子就以为人性本善,而荀子偏偏以为人性本恶。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这似乎只是个无关痛痒的大学生辩题,但在当时,这却是智者们建立未来国家理论的出发点。因为这关系到——在未来大一统的国家里,到底是该要依靠人们的自觉,还是该要依靠法律的威慑去维持最起码的秩序呢?
在战国末年的、乱世中。实用主义的荀派儒学显而易见地占据了上风。但这场胜利并不长久,因为人们总是喜欢去追求更高尚的理想。当天下终于大一统之后,当乱世中的惶恐、饥馑与血腥的屠杀不再逼迫着人们去寻求简单的妥协后,追求完美主义的孟子流派,便很自然地被那些生活在太平盛世中的书呆子们所推崇了。
所以在过去两千多年中有许多人为《孟子》作过注解,但为《荀子》作注的却绝少,不过到了近现代,局面有所变化,因为近人贬儒崇法,所以连带着他们的老师荀子的日子也好过起来,于是荀老师的风头一度又盖过了孟亚圣。
世事沧桑变幻大抵如此。
编辑 姚晟
荀子本名况,是战国时代的赵国人。在他生活的年代里,他被尊称为荀卿或是荀子。不过许多年后,汉人为了避汉宣帝的讳,硬是把他老人家改了姓,唤作“孙卿子”,所以后世也有些人管他叫“孙卿”的。
在当时的战国七雄中,雄踞东方的齐国,因为历代大王的鼓励和提倡,学术风气相当浓厚,列国的学者纷纷聚集到齐国的稷下学宫讲学,一时稷下学风天下闻名。在这个学术的圣殿里,许多对后世造成了深刻影响的思想纷纷被创造出来。
稷下学官吸引了许多著名的学者,荀子就是其中之一,传说当他来到这里时,已经五十出头了,但他很快就成为稷下学宫中的著名学者之一。然而不久荀子就离开了齐国,去了南方的楚国。历史记录并没有解释这是为什么,但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战乱。齐缗王末年,齐国和邻居燕国打起来了。燕国在济水之战中大败齐军主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齐七十余城被燕军攻占,连齐缗王本人也被叛军所杀。齐国看起来似乎就要灭亡了!
然而就在齐国几乎亡国的时候,一位大英雄站了出来,挽救了自己的祖国,这就是著名的田单。田单在即墨城下,以火牛阵击败了入侵的燕军,然后带人发动反攻,终于收复了全部国土。齐国这才得以恢复元气,重归于平静。
战乱过后,稷下学宫也慢慢恢复了往日的风采。于是荀子又从楚国回到了齐国,继续他的讲学生涯。当时,在这座从战争的余烬上重建起来的稷下学宫中,他是资历最老,名气最大的师长,荀子受到相当的尊重,不但享受着齐国提供的相当于大夫的待遇,还被封为“三为祭酒”。不过,荀子在齐国还是没能久呆。由于受到齐国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荀子担心他的生命安全会受到威胁,于是再度离开稷下学官,踏上了远游之路。传说他去过秦国和赵国,见过合演了“完璧归赵”的秦昭王、赵孝成王。以及秦相范雎这些战国中后期的风云人物。荀子受到了列国君主的尊重,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在楚国的土地上结束自己的人生旅程,
这时,楚国的国君是考烈王,这位大王不怎么管国事,却成天都在为私人问题操心——他一直没有儿子。作为一个大国的统治者,老没有合法的继承人确实是件很头疼的事。真正把持着国家大权的,是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春申君自己就是知识分子出身,因此对学者们相当优厚。荀子自然也不例外。在春申君的关照下。荀子当上了楚国的兰陵令。
楚考烈王死后,楚国发生了宫廷政变,春申君被杀。荀子也随之丢掉了官职,遂于兰陵授徒著书,终老于此。大概在公元前238年,荀子去世,享年约九十岁,此时距秦始皇统一中国还有十七年。
作为战国中后期最负盛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在宣扬自己的学说之余,还培养了大批学生。奇怪的是,作为战国最后的大儒,他居然培养出了两个最著名的法家人物——韩非子和李斯。
据韩非子说,儒家八派,主要就是孟子与荀子两大家。虽然同为儒家流派。但从其思想上看,这两人的分歧其实是相当大的——孟夫子是位理想主义者,他追求的是极尽完美的社会架构和人类秩序:而荀子似乎更愿意立足于现实,他所提倡的思想是理想与现实的妥协。
比如说,孟夫子讲舍生取义,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荀子却说利也不是那么不好,如果不伤大雅,也完全是可以追求的。
再比如说著名的人性善恶论,孟夫子就以为人性本善,而荀子偏偏以为人性本恶。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这似乎只是个无关痛痒的大学生辩题,但在当时,这却是智者们建立未来国家理论的出发点。因为这关系到——在未来大一统的国家里,到底是该要依靠人们的自觉,还是该要依靠法律的威慑去维持最起码的秩序呢?
在战国末年的、乱世中。实用主义的荀派儒学显而易见地占据了上风。但这场胜利并不长久,因为人们总是喜欢去追求更高尚的理想。当天下终于大一统之后,当乱世中的惶恐、饥馑与血腥的屠杀不再逼迫着人们去寻求简单的妥协后,追求完美主义的孟子流派,便很自然地被那些生活在太平盛世中的书呆子们所推崇了。
所以在过去两千多年中有许多人为《孟子》作过注解,但为《荀子》作注的却绝少,不过到了近现代,局面有所变化,因为近人贬儒崇法,所以连带着他们的老师荀子的日子也好过起来,于是荀老师的风头一度又盖过了孟亚圣。
世事沧桑变幻大抵如此。
编辑 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