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研究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回应称赞时采取的主要回应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学生已经逐步接受美国英语中最常用的稱赞语回应方式,这表明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中外交流的增加等多方面的原因,英语的语用方式逐步地部分迁移到了汉语语用当中。
关键词礼貌原则;称赞语;面子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1-0133-01
称赞语是人们日常交际中常用的一种礼貌言语行为,对称赞语的回应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到目前为止,针对中国人进行的称赞语回应策略的研究还比较少, 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当今中国英语学习者称赞语回应策略的使用状况。
1理论基础
根据Leech的礼貌原则,被称赞者一方面遵循一致准则,同意并接受称赞,另一方面还要遵循谦虚准则,拒绝或回避称赞。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北京外国语大学顾曰国教授根据中华文化自身的特点提出了规范人们言行的五条准则(顾曰国,1992):1)贬己尊人准则;2)德、言、行准则;3)文雅准则;4)求同准则;5)称呼准则。其中贬己尊人准则是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即听到别人的称赞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
2相关研究回顾
对美国英语中的称赞语回应策略的研究起步较早,也比较深入和全面。Pomerantz (1978) 认为,美国人面对称赞会采取三种方式:1)接受;2)拒绝;3)避免自我表扬。Herbert (1989)通过实证研究, 在Pomerantz分类的基础上将称赞语回应分成三大类,共12个种类,并且调查了美国人对各种回应的使用频率。
国内的一些外语研究人员对称赞语回应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国内研究主要是引进,介绍国外对称赞语回应的理论,实证研究很少。Chen(1993)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中美大学生的称赞语回应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292个中国大学生提供的称赞语回应当中,95.73%归于拒绝,仅有1.03%是接受赞美。而美国大学生的回应中有65.91%是接受赞美。郭爱先(1996)对于“中国人受到称赞后,出于谦虚往往对称赞予以否定”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李悦娥,冯江鸿(2000)利用问卷调查对普通话话语中的赞美及其应答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当代大学生选择含有感谢标记的接受型应答作为主要应答方式。
社会在不断发展,本研究试图探讨当今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面对称赞都采取何种方式回应。本研究在研究对象上比先前的研究更加多样化,不仅有在校大学生,还有高中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年龄层次和不同的英语水平。
3研究方法与结果
本研究试图回答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回应称赞?他们采取的主要回应策略是什么?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收集语料,问卷借鉴了Chen (1993)的设计,问卷为DCT形式。
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南京某大学60名英语专业四年级大学生和南京某中学64名高中一年级学生。为了控制性别上的变量,数量上男女各半。共得到有效问卷248份。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中国学生使用汉语对称赞语进行回应时,接受型回应占了多数(问卷调查中占到55.65%)。在Chen(1993)的研究中,中国大学生提供的称赞语回应中的接受型回应仅占到1.03%,拒绝型回应占到了95.73%。而郭爱先(1996)的研究表明中国学生接受型应答占答语总数的80%以上。在本研究中,中国学生接受型回应的比例大大高于Chen(1993)的研究结果,却低于郭爱先(1996)的研究结果,因此不能证明中国学生采取接受型应答的比例呈上升的趋势。
在接受型回应当中,使用感谢标记的称赞语回应在问卷调查中占到26.34%,远远高于其他的回应方式,是使用最频繁的回应策略。在李悦娥和冯江鸿(2000)的研究中,感谢的使用频率为32.5%,也是远远超过其他的回应方式,这说明“谢谢”是中国学生最主要的应答方式。在Herbert(1989)的研究中,美国本族人最常使用的称赞语回应方式就是使用感谢标记,占到所有回应的29.5%。而Chen(1993)的研究结果则表明中国学生使用感谢作为回应的仅占所有回应的1.03%。由此可见,中国学生已经逐步接受美国英语中最常用的称赞语回应方式,这表明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中外交流的增加等多方面的原因,英语的语用方式逐步地部分迁移到了汉语语用当中。
在接受型回应当中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回应方式是“夸耀”,这种应答方式由于夸大或强化赞扬的程度,因此与中华民族的谦虚美德背道而驰。研究发现,问卷调查中1.88%的称赞语回应是夸耀式回应。而在Chen(1993)的研究当中,中国学生没有人使用这种回应方式。在Herbert(1989)的研究中,美国本族人的回应有0.38%是夸耀式回应。由于本研究将场景特定为同学朋友之间的称赞,而夸耀式回应常常发生在熟人之间,因此本研究中的夸耀式回应同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所占比例较高。但这从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中国的年轻人在与人交往时已经并非完全依照顾曰国所提出的贬己尊人准则,而是倾向于强调西方文化中的自我意识。
4结论
从总体上看,中国学生在使用汉语对称赞语做出回应时,大多使用接受型回应。在接受型回应中,使用感谢标记的称赞语回应是使用最频繁的回应策略。这说明“谢谢”是中国学生最主要的应答方式。虽然间接拒绝策略仍然是主要的应答策略,但其优势地位已经被明确接受策略所取代。这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英语教学的广泛开展,中国学生已经逐步接受美国英语中常用的称赞语回应方式,英语的语用方式逐步迁移到了汉语语用之中。
参考文献
[1]Chen,R.Responding to compliment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3.
[2]Herbert,R.K.The ethnography of English compliment responses[C]. Amsterdam:Benjamins.1989.
[3]Pomerantz,A.Compliment responses[A].In J.Schenkein (Ed.),Studie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8.
[4]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5]郭爱先.中国人总是否定称赞吗[J].北京大学学报 (外国语言文学学刊),1996,3.
[6]李悦娥,冯江鸿.析普通话话语中的赞扬及其应答[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9.
关键词礼貌原则;称赞语;面子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1-0133-01
称赞语是人们日常交际中常用的一种礼貌言语行为,对称赞语的回应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到目前为止,针对中国人进行的称赞语回应策略的研究还比较少, 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当今中国英语学习者称赞语回应策略的使用状况。
1理论基础
根据Leech的礼貌原则,被称赞者一方面遵循一致准则,同意并接受称赞,另一方面还要遵循谦虚准则,拒绝或回避称赞。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北京外国语大学顾曰国教授根据中华文化自身的特点提出了规范人们言行的五条准则(顾曰国,1992):1)贬己尊人准则;2)德、言、行准则;3)文雅准则;4)求同准则;5)称呼准则。其中贬己尊人准则是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即听到别人的称赞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
2相关研究回顾
对美国英语中的称赞语回应策略的研究起步较早,也比较深入和全面。Pomerantz (1978) 认为,美国人面对称赞会采取三种方式:1)接受;2)拒绝;3)避免自我表扬。Herbert (1989)通过实证研究, 在Pomerantz分类的基础上将称赞语回应分成三大类,共12个种类,并且调查了美国人对各种回应的使用频率。
国内的一些外语研究人员对称赞语回应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国内研究主要是引进,介绍国外对称赞语回应的理论,实证研究很少。Chen(1993)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中美大学生的称赞语回应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292个中国大学生提供的称赞语回应当中,95.73%归于拒绝,仅有1.03%是接受赞美。而美国大学生的回应中有65.91%是接受赞美。郭爱先(1996)对于“中国人受到称赞后,出于谦虚往往对称赞予以否定”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李悦娥,冯江鸿(2000)利用问卷调查对普通话话语中的赞美及其应答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当代大学生选择含有感谢标记的接受型应答作为主要应答方式。
社会在不断发展,本研究试图探讨当今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面对称赞都采取何种方式回应。本研究在研究对象上比先前的研究更加多样化,不仅有在校大学生,还有高中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年龄层次和不同的英语水平。
3研究方法与结果
本研究试图回答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回应称赞?他们采取的主要回应策略是什么?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收集语料,问卷借鉴了Chen (1993)的设计,问卷为DCT形式。
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南京某大学60名英语专业四年级大学生和南京某中学64名高中一年级学生。为了控制性别上的变量,数量上男女各半。共得到有效问卷248份。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中国学生使用汉语对称赞语进行回应时,接受型回应占了多数(问卷调查中占到55.65%)。在Chen(1993)的研究中,中国大学生提供的称赞语回应中的接受型回应仅占到1.03%,拒绝型回应占到了95.73%。而郭爱先(1996)的研究表明中国学生接受型应答占答语总数的80%以上。在本研究中,中国学生接受型回应的比例大大高于Chen(1993)的研究结果,却低于郭爱先(1996)的研究结果,因此不能证明中国学生采取接受型应答的比例呈上升的趋势。
在接受型回应当中,使用感谢标记的称赞语回应在问卷调查中占到26.34%,远远高于其他的回应方式,是使用最频繁的回应策略。在李悦娥和冯江鸿(2000)的研究中,感谢的使用频率为32.5%,也是远远超过其他的回应方式,这说明“谢谢”是中国学生最主要的应答方式。在Herbert(1989)的研究中,美国本族人最常使用的称赞语回应方式就是使用感谢标记,占到所有回应的29.5%。而Chen(1993)的研究结果则表明中国学生使用感谢作为回应的仅占所有回应的1.03%。由此可见,中国学生已经逐步接受美国英语中最常用的称赞语回应方式,这表明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中外交流的增加等多方面的原因,英语的语用方式逐步地部分迁移到了汉语语用当中。
在接受型回应当中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回应方式是“夸耀”,这种应答方式由于夸大或强化赞扬的程度,因此与中华民族的谦虚美德背道而驰。研究发现,问卷调查中1.88%的称赞语回应是夸耀式回应。而在Chen(1993)的研究当中,中国学生没有人使用这种回应方式。在Herbert(1989)的研究中,美国本族人的回应有0.38%是夸耀式回应。由于本研究将场景特定为同学朋友之间的称赞,而夸耀式回应常常发生在熟人之间,因此本研究中的夸耀式回应同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所占比例较高。但这从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中国的年轻人在与人交往时已经并非完全依照顾曰国所提出的贬己尊人准则,而是倾向于强调西方文化中的自我意识。
4结论
从总体上看,中国学生在使用汉语对称赞语做出回应时,大多使用接受型回应。在接受型回应中,使用感谢标记的称赞语回应是使用最频繁的回应策略。这说明“谢谢”是中国学生最主要的应答方式。虽然间接拒绝策略仍然是主要的应答策略,但其优势地位已经被明确接受策略所取代。这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英语教学的广泛开展,中国学生已经逐步接受美国英语中常用的称赞语回应方式,英语的语用方式逐步迁移到了汉语语用之中。
参考文献
[1]Chen,R.Responding to compliment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3.
[2]Herbert,R.K.The ethnography of English compliment responses[C]. Amsterdam:Benjamins.1989.
[3]Pomerantz,A.Compliment responses[A].In J.Schenkein (Ed.),Studie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8.
[4]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5]郭爱先.中国人总是否定称赞吗[J].北京大学学报 (外国语言文学学刊),1996,3.
[6]李悦娥,冯江鸿.析普通话话语中的赞扬及其应答[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