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让“主题任务”贯穿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始终

来源 :课堂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u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怎样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学生成为真正课堂的主人呢?信息技术不只是手段、平台,还是终极目标。作者对“小学信息技术主题任务化教学模式”的个人特色教学的改革历程作了些简要的分析。
  【关 键 词】 特色教学;主题任务;双赢互利;贯穿始终
  
  从事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已经有十几个年头,在此期间,我的课堂教学走过一些误区,但也有一定的成功之处,经过多年的摸索,本人的“小学信息技术主题任务化教学模式”已成为个人教学特色,并被确定为区特色教学。现把自己进行教学改革的历程简要分析一下,与大家一同探讨:
  
   一、问题提出:“把课堂真正还给孩子”的想法迫使我进行教改
  刚刚开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我虽然在教学上很卖力,但苦于没有教学经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直不容乐观。学生愿意上信息技术课,因为可以接触他们非常感兴趣的电脑,可他们却不愿意学信息技术,因为感觉知识太枯燥,对其没兴趣。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想了一些办法,如有时在教学新课结束后有一定的剩余时间,就让学生玩一下游戏,学生的兴趣马上就会被调动起来,但时间一长,学生们就只期盼着那新课后的十来分钟了。再如为了简化课堂教学程序,有时采用先讲再练的教学方法,但学生听讲的效率很差,练习一般达不到预想的目标。
  怎样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学生成为真正课堂的主人呢?我渐渐采取了设计大教学情境的方法,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放在一个情境中,起到了一定的实效。但有时采取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境相差太远,有时感觉不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是为教师的教学服务的,学生还是在被动地接受。能不能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让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呢?在深入研究过信息技术教材后,我感觉完全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学习平台,让它们成为信息技术学习一个载体,借助它们的学习任务,完成本学科的学习内容。
  
   二、达成目标:信息技术不只是手段、平台,还是终极目标
  每每谈到学科整合,老师们想到的大多都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其他学科学习服务,让信息技术成为其他学科学习的平台及工具,所以有专家就说:在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就会消亡。这对于我们信息技术老师来说是不公平的,如果那样的话,我们这门课程就只能简单地说成是一门工具课,不用讲求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只教会学生使用方法就可以了,那这门课教起来还有什么意义?要打破这种传统观念,我们必须尝试适用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给这门课程以生机、活力。
  “主题任务化”的信息技术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摆脱了信息技术只是教学工具的旧的教学观,实现了以其他学科教学任务为信息技术教学所利用,成为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的平台。
  “主题任务化”教学方法,是在深入研究每门学科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主要学科为: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品生、品社、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等),为学生创设的一种与其他学科学习有密切联系的真实情境,一个自主探索、创造展现自我的平台,将信息技术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典型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之中,学生通过所要学习的信息技术方法、技能,主动探究、共同协作,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完成双重教学任务,达到建构知识的目标。同时,通过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真切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使用信息的责任感,促使其积极地参与构建安全、健康的信息社会。
  
   三、个案分析:语文学科学习任务为信息技术学习提供平台,双赢互利
  对于本教学特色的本质,我在其他论文中都有论述,在此就不再重复了。现就一课例来说明我是怎样进行“主题任务化”教学的设计及教学的。
  对于“主题任务化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我最具代表性的课例是《制作阅读记录卡》。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语文课上要求制作阅读记录卡,给他们的印象非常深刻,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比如制作速度慢、书写不够整齐、学生绘画能力不强等,导致手工制作的阅读记录卡不够精美。这节课以此为主题任务,让同学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阅读记录卡的制作,更能吸引学生,并能借此更好地完成我们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可谓一举双得。
  在教学过程中,有三大知识点的教学:一是段落操作,二是插入日期与时间,三是修饰记录卡。这三大教学环节,既能让学生完成语文学科的学习任务,又能实现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
  段落操作是学生在学习语文中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已有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能完成此项操作,但并不是最规范的,教师可通过指导教学,让学生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并通过此操作,使学生熟悉此“段落”命令窗口,从而为下一步的独立学习奠定基础。
  日期与时间的插入,也是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最简单的插入“日期与时间”命令进行的操作,使学生掌握简单规范的操作方法,从而了解WORD软件更多的操作途径,让学生今后在学习过程中更能更深入地进行学习探究。
  对于阅读记录卡的美化、修饰,在这节课上暂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只是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练习,对于有特色的学生作品,可以让学生作简要提示,说明操作方法。
  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把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这是对后续学习内容的一个铺垫,也是对本节课的学习甩一个漂亮的尾巴。通过展示,让学生了解对阅读记录卡的操作还可以利用新的操作方法,使作品再精细、精美一些。
  本节课,通过对阅读记录卡的制作,实现了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从语文学科学习任务中寻找涉及信息技术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以语文学科学习任务为载体探究和掌握信息技术;同时,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学习中价值的理解,推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语文学科的学习,解决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所以说,本节课是一节全完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主题任务化教学”的课例。
  
   四、发展设想:让“主题任务”贯穿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始终
  在本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使我的课堂教学效果有了非常大的改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些课时甚至是一个单元教学内容不容易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进行整合,不好设计主题任务,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案时仍存在着盲区。有时设计的主题任务可操作性不强,有牵强的感觉,让人觉得不太现实。这就为我提出了更加现实的要求,要求在教学前多动脑、多设想、多探究,努力提高本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让这一教学特色能够长期保持生命活力,让“主题任务”贯穿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始终,成为我在本学科教学中的一把金钥匙。
  
  【参考文献】
  [1] 李明勇,陈美莲. 将任务驱动贯穿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J].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6).
  [2] 陈冬. 信息技术创新的组织实施问题研究[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 陈晓明,孙颖.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方法与实践[J]. 网络科技时代:信息技术教育,2001(10).
其他文献
传统的评价多是单向度的,而且存在维度缺失,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应把过去孤立的、静止的评价维度,调整为共生的、辩证的评价维度。主要调整的评价纬度有四个方面。  一、法律和规律  教育评价调整的第一个维度是法律和规律。  法律和规律是教育的底线。所谓法律,狭义讲是指涉及教育的法律法规。如《教育法》《教师法》等,这些是依法办学的框架。而规律,是指教育自身特有的本质属性,如教育的独立品格,教育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