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更能直接有力的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通过特殊的表达方式把德育教育贯穿于音乐教育之中。本文根据德育教育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阐述了在音乐教学中抓好爱国歌曲的德育教育,把握乐曲欣赏中的德育教育,变换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教育,以及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师德涵养四个方面在音乐教学中更好的进行德育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音乐教学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00-01
“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真和善的”。由于音乐是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更能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通过特殊的表达方式把德育教育贯穿于音乐教育之中。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追求真善美的人。这正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音乐课程审美性的阐述“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合部分。”
因此,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怎样在音乐教学中更好的进行德育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思考:
一、抓好爱国歌曲的德育教育
在音乐教材中有对学生音乐歌唱的培养,有对知识技能的培养,还有对审美的培养等等。不是所有的课都以德育教育为重点。这就要我们专研教材,剖析教材。在我们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密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不美观和世界不美观可起到积极的指导浸染,是德育教育的典型课例。如七年级第一单元《歌唱祖国》中的几首歌曲,在完成知识技能的同时,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旨。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让学生了解创作过程和历史背景。这样一首雄壮、高昂、激奋人心的歌曲,它鲜明的节奏和号角式的音调及催人奋进的音符,塑造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为争取自由解放而英勇奋战的音乐形象。过去它曾激励无数中华儿女、爱国志士,奔赴抗日前线。而今,又以新的姿态与活力鼓舞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建设。使他们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烈士前仆后继用生命换来的。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将热爱祖国之情通过音乐融入血脉之中,深切去体会“美好的音乐运动直接渗透到一切心灵”(黑格尔)的道理。因此抓好爱国歌曲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
二、把握乐曲欣赏中的德育教育
乐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听觉感受音乐,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并得到精神的愉悦与满足的一种艺术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然而,音乐以其音响的魅力,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它以其音响本身的美,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并在乐曲欣赏中容入爱劳动、爱集体、爱生活、爱祖国等的德育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不仅要了解进行曲题材等知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伴随着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并在人民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鼓舞作用。这些延伸出的德育教育要渗透在音乐欣赏中。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来教育学生,使他们不断地感受、理解,从而达到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的终极结果在于培养儿童唱歌及审美情感,不达到这一目标的音乐教育不是理想的教育。”在乐曲欣赏中,教师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多听、多想,用心感受、领悟,体会音乐的美及乐曲深处的情怀。
三、变换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教育
苏格拉底曾说:“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贝多芬曾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
音乐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根据学科的特点,联系实际,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及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理解深刻的思想内涵,引起共鸣、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沁入学生的心灵。在音乐学习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入情入境,亲历体验,强调学生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活生生的、对于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这不仅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升华,更使德育教育贯彻于教学中。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视频欣赏,直观感受,达到德育教育目的。在上《义勇军进行曲》这一课时,我放了一段关于此曲创作背景的视频,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再学这首曲子时,他们不仅把乐曲分析的清晰、透彻,演唱时就连细小的变化都唱得那么准确,让我着实的吃了一惊。相信他们当时已经热血沸腾、充满了爱国情怀。我们还可以通过指导朗读歌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因势利导的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陶冶等等。总之,在教学中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变换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教育。
四、提高教师自我师德涵养
师德是教师最为重要的品质。敬业爱生是师德的靈魂。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指出,爱是师德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不懂得爱的实质,缺乏爱的能力与智慧,将会是不合格的教师。教师虽平凡,却具有神奇的影响力,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有可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是学生心灵和谐的关键。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教师之教,最重要的是要将学生教育成人。教师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可以在无形中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育学生。具有良好师德修养的音乐教师,他们通过言传身教,通过对作品中德育感悟,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将学生培养成有品格的人;他们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潜移默化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不爱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真善美缺乏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层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要求将德育贯彻于音乐教学中去。教师自我的师德涵养贯穿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是引领教师职业行为的内在灵魂。
总而言之,作为学校德育的传播者,我们的音乐老师要明白新世纪角色转变的道理。主动感受、体验、分析、明确自己在课改中的位置。不仅要去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还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德育之美。
音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更有独到之处。只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够热爱本职工作,不断的钻研和探索,就一定能够把由纯技术性的教学提高到培养人的素质这一高度上来,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又可以使学生的整个音乐修养达到新的层次,这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师德突出问题典型案例评析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音乐教学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00-01
“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真和善的”。由于音乐是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更能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通过特殊的表达方式把德育教育贯穿于音乐教育之中。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追求真善美的人。这正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音乐课程审美性的阐述“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合部分。”
因此,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怎样在音乐教学中更好的进行德育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思考:
一、抓好爱国歌曲的德育教育
在音乐教材中有对学生音乐歌唱的培养,有对知识技能的培养,还有对审美的培养等等。不是所有的课都以德育教育为重点。这就要我们专研教材,剖析教材。在我们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密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不美观和世界不美观可起到积极的指导浸染,是德育教育的典型课例。如七年级第一单元《歌唱祖国》中的几首歌曲,在完成知识技能的同时,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旨。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让学生了解创作过程和历史背景。这样一首雄壮、高昂、激奋人心的歌曲,它鲜明的节奏和号角式的音调及催人奋进的音符,塑造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为争取自由解放而英勇奋战的音乐形象。过去它曾激励无数中华儿女、爱国志士,奔赴抗日前线。而今,又以新的姿态与活力鼓舞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建设。使他们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烈士前仆后继用生命换来的。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将热爱祖国之情通过音乐融入血脉之中,深切去体会“美好的音乐运动直接渗透到一切心灵”(黑格尔)的道理。因此抓好爱国歌曲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
二、把握乐曲欣赏中的德育教育
乐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听觉感受音乐,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并得到精神的愉悦与满足的一种艺术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然而,音乐以其音响的魅力,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它以其音响本身的美,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并在乐曲欣赏中容入爱劳动、爱集体、爱生活、爱祖国等的德育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不仅要了解进行曲题材等知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伴随着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并在人民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鼓舞作用。这些延伸出的德育教育要渗透在音乐欣赏中。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来教育学生,使他们不断地感受、理解,从而达到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的终极结果在于培养儿童唱歌及审美情感,不达到这一目标的音乐教育不是理想的教育。”在乐曲欣赏中,教师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多听、多想,用心感受、领悟,体会音乐的美及乐曲深处的情怀。
三、变换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教育
苏格拉底曾说:“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贝多芬曾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
音乐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根据学科的特点,联系实际,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及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理解深刻的思想内涵,引起共鸣、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沁入学生的心灵。在音乐学习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入情入境,亲历体验,强调学生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活生生的、对于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这不仅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升华,更使德育教育贯彻于教学中。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视频欣赏,直观感受,达到德育教育目的。在上《义勇军进行曲》这一课时,我放了一段关于此曲创作背景的视频,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再学这首曲子时,他们不仅把乐曲分析的清晰、透彻,演唱时就连细小的变化都唱得那么准确,让我着实的吃了一惊。相信他们当时已经热血沸腾、充满了爱国情怀。我们还可以通过指导朗读歌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因势利导的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陶冶等等。总之,在教学中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变换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教育。
四、提高教师自我师德涵养
师德是教师最为重要的品质。敬业爱生是师德的靈魂。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指出,爱是师德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不懂得爱的实质,缺乏爱的能力与智慧,将会是不合格的教师。教师虽平凡,却具有神奇的影响力,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有可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是学生心灵和谐的关键。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教师之教,最重要的是要将学生教育成人。教师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可以在无形中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育学生。具有良好师德修养的音乐教师,他们通过言传身教,通过对作品中德育感悟,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将学生培养成有品格的人;他们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潜移默化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不爱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真善美缺乏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层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要求将德育贯彻于音乐教学中去。教师自我的师德涵养贯穿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是引领教师职业行为的内在灵魂。
总而言之,作为学校德育的传播者,我们的音乐老师要明白新世纪角色转变的道理。主动感受、体验、分析、明确自己在课改中的位置。不仅要去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还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德育之美。
音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更有独到之处。只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够热爱本职工作,不断的钻研和探索,就一定能够把由纯技术性的教学提高到培养人的素质这一高度上来,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又可以使学生的整个音乐修养达到新的层次,这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师德突出问题典型案例评析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