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对当代职场的借鉴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new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以礼修身,以忠谋政,以诚交友,以情带兵,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在官场上可谓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曾国藩在对待上级、朋友、下级等方面的做法,并结合当代职场的规则,为职场中人答疑解惑。
  【关键词】为人处世;职场;借鉴
  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草根家庭,曾国藩在坎坷的仕途路上经历了一次次名落孙山的打击后并没有气馁,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他最终考中了进士,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然而,初入职场的他和每个新人一样心浮气躁,口无遮拦,为人傲慢,有时因一言不合而恶言相向,因此他的名声并不是很好,自然也吃了不少苦头,撞了不知多少次南墙,这些事要是放在其他人的身上,或许早就有人怨声载道,打算放弃自己了,但曾国藩没有自暴自弃,他开始了对自己全面的反思:从性格中的缺点,到为人处世的方式,都一一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最终,在没有权势背景的情况下,他通过自己对于在官场中为人处世的探索总结,在官场上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吏迅速成长为官场楷模。通过他的事迹,可以总结出与不同阶层相处时,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做一个真正的“职场达人”。
  一、明哲保身,心存敬畏
  曾国藩在攻占南京,消灭太平天国起义军后,声势如日中天,湘军大小将领及有功人员,莫不论功封赏。很多人都劝曾国藩趁势反了满清,自己做皇帝。但树大招风,朝廷的猜忌与朝臣的妒忌随之而来,颇有心计的曾国藩应对从容,他驱散自己的幕僚,随后采取了一个裁军之计。不待朝廷的防范措施下来,就先来了一个自我裁军。结果自然消除了清政府对他的猜疑,而保住了官位和性命,之后,皇帝和太后还对他赞赏有加,委以重任。相信许多初入职场的新人,全都胸怀大志,趾高气扬,以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姿态”进入职场,在上司面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还在私底下议论上级的各种不是,更有甚者拉帮结派,组建自己的小团伙,殊不知危险已经向他靠近,等到领导抓住他工作上的一个小错不放而大做文章时,悔之晚矣。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初入职场的必修课,刚到一个新的环境里就无所忌惮,任意妄为,甚至拉拢人脉,这种的做法会让你的上级感觉你正在威胁他苦心孤诣的事业,破坏整个集体的正常秩序,后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二、谦虚谨慎,疏疏落落
  在清朝末年,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朝堂之上众人也难免各怀想法,曾国藩与这些人相处的原则就是不远不近,恭敬尊重。这些人的学问有深有浅,行为举止迥异,性格也各有不同,
  但是曾国藩能够在保持距离的情况下与他们坦诚相待,共同为国效力,其平易近人的态度自然给同僚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境变事变,人亦随时而变,变数大则极不易把握,疏疏落落的与人相处,不失为一种淡泊、闲适的办法。同理,在职场中,很多人犯的最多的错误就是与同级交往过于密切,时间久了,对方自然了解你的脾气性格,要知道在职场中,你和同级最本质的关系是竞争关系,过早的暴露性格无疑是自取灭亡,与同级相处切记保持距离,这样既能让别人对你保持尊重,又不会引起上级对于你拉帮结派的怀疑。有道是“距离产生美”。
  三、知人善用,不吝财物
  曾国藩作为一名统帅,能够击败数量和战力远远高于自己的太平軍,其识人用人手段自然值得管理层借鉴和学习。作为晚清重臣的李鸿章初期入住曾国藩的府苑,成为一名幕僚,曾国藩通过观察发现此人志大才高,有极高的天分,但是其慵懒的性格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于是曾国藩悉心引导,帮助改正缺点,并且资助其建立淮军,使他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一战成名,帮助他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而对待自己的兵士,曾国藩同样也是以诚相待,从不在乎身外之物,每次打完胜仗之后,曾国藩从来都是把清廷的赏赐依据战功悉数分给手下士兵,自己从来没有留下半分,试问,遇到这样慷慨大方的领导,哪一个下级不愿意为他拼命工作?作为一个领导,其作用就是充分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各司其职,从而创造更大的利益,这就要求领导者能够了解每个人的能力大小,为其安排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个人的价值;在下属做出贡献时,要及时进行物质和精神的激励,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集体永远充满活力。
  总结:在职场中与人交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能掌握其中的规律和技巧便可以游刃有余地与上级、同级和下级进行沟通交流。虽然曾国藩生活的年代距离我们久远,但其为人处世之道依然值得我们进行学习反思和借鉴思考,希望职场中人能够像曾国藩那样勤于思考和反思总结,成为真正的职场达人!
  【参考文献】
  [1]罗斌《曾国藩全传》内蒙文化2010—6—1
  [2]杨建祥《曾国藩的人生智慧——凡人贵从吃苦中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8—1
  作者简介:姓名:孟庆路(1994.09)性别:男籍贯:河北衡水,学历:本科,毕业于军械工程学院职称:无,研究方向:历史人物。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手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之一。現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和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机械化大生产的开始、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传统手工艺自身的发展局限都在阻碍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本文根据研讨传统手工艺面临的挑战,试图寻找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传承;城市化;机械化  传统手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传统手工艺是以
期刊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社会性;翻译,作为语言沟通的桥梁,对于跨文化交際尤为重要。汉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许多文学翻译都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采用直译手法处之,会使观众难以认同。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能及时有效地吸引广大观众,能使译文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于观众。  【关键词】电影翻译;文化意象;重构  一、引言  中国的影视翻译事业已
期刊
【摘要】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不断融合,越来越多的报业为扭转报纸发行窘境,都在竭尽全力的进行媒体的数字化转型。《纽约时报》作为美国传统大报,在媒体融合方面按照科学的转型策略,在互联网技术刚刚兴起之时就把握先机创建新闻网站,将新闻视角延伸到网络平台,成为最早向新媒体转型的传媒企业之一,由此使得《纽约时报》稳坐楷模大报的宝座,赢得报界市场。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纽约时报;数字转型  一、《纽约时报
期刊
【摘要】为了保护尚处于著作权保护期限内,但是因客观原因无法联系到作者或者著作权权利人的孤儿作品,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首次将孤儿作品纳入了立法设计。孤儿作品的核心问题是使用问题,由于著作权人不明,大量作品被滥用或潜在的作品使用者担心未经许可使用侵权而放弃对作品的使用。我国对于孤儿作品的法律规制才刚刚起步,针对我国孤儿作品著作权保护有关立法、司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现状及问题,有必要对比分析国外孤
期刊
【摘要】加强法院党风廉政建设,是缔造一支公正廉洁、高素质的法官队伍的有力抓手,也是努力提高司法公信力、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创造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的坚强保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应切实做到加强以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为重点的思想政治建设、深入推进以惩治和预防腐败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以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司法作风建设、稳抓廉政文化建设。  【关键字】人民法院;党风廉政建设  人民法院站在我
期刊
【摘要】社会工作在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部分社会工作者在专业价值的践行上表现得不够“专业”,甚至背离了专业价值,本文以专业价值的视角对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务进行专业反思。  【关键词】专业价值;社会工作;农村留守儿童;反思  “农村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7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期刊
【摘要】公务员招考条件的设置应遵循平等性、公共性及非歧视性原则。我国公务员招考条件的设置仍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户籍限制较大,人才自由流动受限,过度要求高学历,年龄限制过于苛刻。放宽招考条件,保证公民的平等权利,建议减少户籍限制,为外地人员提供报考机会;合理设置学历条件,做到人尽其才,避免大材小用;谨慎设置工作经历条件,从公务员内部培训、升迁机制充实基层,而不是限制应届生的报考。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把共产国际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与中国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状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领导创建和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十年间,独立自主地制定了一整套的方针策略,以实际出发调整了一些政策。在根本上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使绝大多数的中
期刊
【摘要】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远程开放教育下的口语学习资源相对传统教学模式丰富很多,可以通过计算机集成处理形成一种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综合的信息形态,能提高学习者口语学习兴趣。然而这些学习资源常以非线性结构关联的多媒体形式表现,如果学习者不能有意识地选择学习材料、学习方法和调整学习进度,就可能因学习目标不明确而学习路径混乱,导致时间浪费,学习效果远远不如传统教学
期刊
一、绪论  日常交际中的否定现象时时存在,而否定用语表达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是丰富而有趣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表达否定意义时往往会根据周围的环境采取一定的策略,而这些现象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潜在的规律。  二、含蓄性否定研究的概念  1.含蓄性否定  含意是语用学文献中使用比较频繁的术语,表示隐含之意和所说内容的相对,往往代表着说话人本身的真正意图,而且一般都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因而我们把在交际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