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执迷称帝的人是怎样作死的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董昌是唐朝的子民,更是唐朝官员,趁着黄巢起义的当儿,带着一群哥们儿,举着扁担、锄头,奔向战场,打败黄巢军,因为战功,一步步晋升,做到义胜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最后封爵位陇西郡王,也算位极人臣,一时无两了。他统领的地盘,属于今江浙一带,古人有谚:“苏湖熟,天下足。”占领着如此广大的富庶土地,生活在青瓷世界里,欣赏着江南女子温婉的微笑,听着她们绵软的采莲曲,董昌很得意,很高兴。得意高兴之余,他觉得郡王实在太小了,和他现有的身份不配,他想当越王。
  因此,他对朝廷封赏很不满,气呼呼地发起飙来。
  他决定撇开朝廷,自立为君。他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利令智昏,盲目自信,以为天下自己就是老大,无人能敌。另一个原因,是他中了别人的圈套。原来,董昌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为所欲为,十分嗜血,杀人就如捻死蚂蚁一般,百姓“或小过辄夷族,血流刑场,地为之赤”,他的残暴冷酷,可见一斑。
  他诛杀犯人,手段更奇特,从来不审讯,不辨别是非曲直,让两个犯人赌博,赢了的放掉,输了的立马刀光一闪,首级落地。百姓谈到他,一个个恨得牙痒,几乎有种“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的感觉。谁知,他不知警醒,竟然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到处宣扬“时至,我当应天顺人”,言外之意,他如果不称帝,百姓是不会答应的,这是明显地代替民意。
  这样暴戾的人,不知怎么就那么自信,就那么高看自己?
  他的一些部下一听,这家伙竟然有这样的想法啊,眼睛一亮,都纷纷跑来,或喊他万岁,或者直接劝他称帝。史书记载这样的现象,并点明原因,大家都被他暴虐怕了,杀怕了,都盼着他早点死,因此都劝他称帝。
  董昌傻乎乎的,还以为大家都拥戴他呢。他想,瞧我的人气多旺,不由得仰着头哈哈大笑,十分得意。
  乾宁二年(895年),董昌不管死活,迫不及待地穿上天子服装,在越州登基称帝,“铸银印方四寸,文曰‘顺天治国之印’。又出细民所上铜铅石印十床及它鸟兽龟蛇陈于廷,指日天瑞”。他沐猴而冠,手舞足蹈,在史书中出足了洋相,却一点儿也没有感觉到,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洋洋自得。下诏书的时候,他一定要歪歪扭扭地署上自己的名字,手下有人提醒,皇帝是不需要署名的,这样不合规矩。他听了,大手一挥道:“不亲自署名,谁知道我是天子?”他不惜分裂,不惜点燃狼烟,不惜让江浙一带化为战场,不惜让百姓流血遍野,也不惜个人身败名裂,没有别的目的,就是为了做皇帝,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
  这样的人,亘古少有。
  二
  当皇帝,当然还得有几个帮衬的,就如演戏,作为主角,还得有几个配角衬托,不然太单调乏味,太不热闹了。董昌虽然智商不怎么发达,可这点还是懂得的。他坐在那儿,抓耳挠腮,左思右想,觉得最重要的助手,应该是副节度使黄碣。
  董昌自己才华不到位,但还能识才。
  黄碣文武双全,当年在反击南诏的进攻时,曾经丢下书本,走出书斋,脱掉青衫,换上盔甲,挎剑从征,上马执戈,铁血疆场;下马著文,下笔千言。董昌想,如果黄碣能帮着自己谋划国政,治理百姓,说不定自己的国君之位还能坐稳。于是,他特意找到黄碣,告诉对方,自己想独立出来当皇帝,尝尝那种天下为我独尊的滋味,不然的话,死不瞑目。黄碣一听,连忙摇着头告诉他:“你可千万不能有这种想法,现在虽然有这么点地盘,但你得时刻谨记,忠于朝廷,保一方平安,是我们的本分,不然的话,灭亡就在眼前。”
  然而,董昌只听谄媚之言,哪里听得进去这样的话?他顿时一脸横肉直抖,瞪着眼睛大吼一声:“你竟然敢违背我的意愿?”让士兵将黄碣押下去,自己坐在房中生闷气。几天后,他找了一个借口,将黄碣杀了,残暴地拿着黄碣的首级道:“宰相不当,竟然想死,奇怪。”然后,他将黄碣的首级扔入厕所,并将黄碣家族一百多口全部杀了,又在镜湖旁边挖一个坑,全部埋在那儿。
  杀掉黄碣,他想,现在下属们该害怕了,不会再阻挡自己登基了。
  于是,他白白眼睛,又招来会稽令吴镣,告诉吴镣,我想当皇帝,想马上登基,你觉得怎么样?他想,有黄碣的灭门惨案做样子,吴镣该知趣了,该跪下高呼万岁了。谁知,吴镣很倔,劝谏道:“你有真郡王放著不当,却想做一个赝品天子,不是自取灭亡吗?”
  董昌听了,气得白眼直翻,大吼一声,剁了吴镣全家。然后,他又找来山阴令张逊。
  这次他稍微聪明一点儿了,不再单刀直入,而是迂回曲折起来,首先夸奖这个县令,进行感情投资,说你治理地方,清明廉洁,有干吏之称,我是最清楚的。然后,他庄重许诺,等我当了皇帝,马上提拔你,让你当御史。在他想来,高官厚禄一定能让张逊弯腰,推举自己为皇帝。谁知,一切都出乎他的意料,张逊拒绝了,不但拒绝了升官,而且劝谏他,你出身贫寒,走到今天实在不容易,现在你虽然掌管着六州的土地,但大家都不是服从你,而是服从朝廷,你如果一旦反叛,“彼必不从,徒守空城,为天下笑耳”。
  董昌根本不考虑别人的建议是为他好还是害他,再次一拍桌子,瞪着血红的眼珠子,让士兵将张逊杀掉。连杀三个正直之士后,他毫无沮丧和愧疚之心,反而哈哈大笑,得意地对部下说:“无此三人者,则人莫我违矣!”是的,没有人再站出来劝阻他了,他终于成为孤家寡人了。
  对待这样的人,劝谏和说理如东风射马耳,毫无作用。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刀剑和他讲理。
  三
  这个用刀剑和他讲理的人,就是钱锣。钱锣当年是董昌的部下,随着董昌一路征战一路立功,官职也一次次得到提升,此时已经担任着镇海节度使。他听到董昌准备称帝后,十分震惊,马上派人送去一封信,进行劝阻。在信件中,钱镠分析道:“你当节度使多好,长保富贵,绵延子孙,为何要撇开朝廷,干这样杀身灭族的事情?希望你清醒一下,赶快结束这样诛灭九族的游戏。
  董昌读罢信,气得吹胡子瞪眼的,他当然杀不了钱镠,因为人家手里有势力,有军队。他很生气,就哗啦一下撕碎了信件,扔在地上。   钱锣没有等到董昌承认错误的消息,等到的是董昌大开杀戒,将劝谏他的人,一个个斩杀刀下的消息。他知道,对于这样一个杀气重的人,再用劝谏的方法是毫无作用的。于是,他开始组织军队,旗帜招展,号角震天,一路冲向董昌的老巢越州,长剑一挥,将整个城围了起来。
  董昌一听傻眼了,自己皇帝位子还没坐热,瘾还没有过足呢。他派出军队抵抗,可是,手下士兵一个个阵前倒戈,投奔钱锣。董昌站在城上,望着城外如水的盔甲,还有如林的刀矛,浑身颤抖。钱锣骑在马上,用马鞭指着他厉声质问:“大王位将相,乃不臣。能改过,请谕还诸军。”
  用死来威胁他人的人,是最胆小的;表面很强大的人,其实最为卑怯,董昌就是这样外强中干的人,这一刻,他成了一团烂泥,瘫在地上,过去杀人时的暴戾,称帝时的嚣张,此时都化为云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有能力做坏事,却没有能力承担责任,将责任全部推给部下,说自己不想称帝,都是部下唆使的。他愚蠢地以为,他可以用部下的人头买得自己的平安,可以用部下的生命为自己的背叛买单。他这样做,除了再次让所有部下见识了他的无情、冷酷、自私外,毫无用处。
  钱锣的军队仍然围着越州,没有退去。董昌这个即将走向生命终结的独夫,面对城外的号角,城外的讨伐,无奈之下,只有取消帝号,为了顾全面子,竟然毫无羞耻地道:“越人劝我作天子,固无益,今复为节度使。”他以为如此,城外军队就会撤退。可是,这都是他的一厢情愿,一切都如黄碣等人预料的那样,钱锣没有退兵,仍指挥军队,将越州城围得铁桶一般。
  四
  到了此时,董昌仍没有停下自己的刀子,他愤怒地砍向部下,只要谁说真话,都做了他刀下的亡魂。他派出间谍,出城探听军情,历尽艰险回城,如果谁告诉他真实情况,说钱锣的军队很强大,战斗力很强,他就会大吼一声,刀光一闪,将之砍死。相反,如果有间谍告诉他,钱锣的军队很弱小,是一支豆渣军队,根本毫无战斗力,他就立马赏赐对方。
  他此时已经疯狂了,过去是编造谎言哄骗别人,现在是哄骗自己,甚至唆使人骗自己——既然钱镠的军队如此弱小,他為何躲在城里不出去反击啊?分明是不敢。
  接着,他又将屠刀砍向了自己的养子董真。董真忠贞,骁勇善战,又关心士兵,是他的中流砥柱,“昌信谗杀之”。他的倒行逆施,胡作非为,弄得天怒人怨,不需要钱锣再挥兵攻打了,他手下的士兵一个个愤怒到了极点,挥舞刀枪,不再守城,而是转身进攻他。
  他此时成为真正的独夫,天地虽大,无处容身,最终被钱镠的将士活捉,“及西江,斩之,投尸于江,传首京师”,这样的手法,是他曾经加诸黄碣等人身上的,加诸他部将身上的,现在,又被别人加在了他的身上,不知临死的时候,他后悔不后悔。
  他一定不会后悔,这样的人,一条道走到黑,是不见棺材不流泪的。对于这样死不改悔的人,善意劝谏,是浪费唇舌,不起丝毫作用。对待他的唯一方法,就是铁血,就是刀剑,就是慕容家族的手法,“以彼之道,还之彼身”。
其他文献
宋仁宗皇祜六年(1054年),宰相陈执中家里出了命案,经查证,是其纵容小老婆虐杀婢女。陈执中是宋仁宗眼前的红人,宋仁宗本有意包庇。没想到,殿中侍御使赵扦不管不顾,玩命上疏弹劾陈执中,坚决要求朝廷罢免陈执中。  最终,宋仁宗罢免了陈执中的宰相之职。赵扦也因敢打敢拼不避权贵,得到一個“铁面御使”的美誉。1058年,赵扦调任梓州(治所在今四川绵阳)路转运使,后改任益州(位于今四川地区)转运使。  四川地
谈及东汉,无不是皇帝昏聩、外戚干政、宦官專权、朝政黑暗等负面形象。但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说,“三代以来,风俗之美,无尚于东汉”,清人赵翼说“东汉尚名节”,简而言之,东汉就是个“五讲四美”的时代。  西汉开国功臣多是市井无赖,东汉开国功臣则是一派儒者气象。光武帝少年时曾在长安太学读书,功臣邓禹与他是同窗,就连皇帝的警备部队都要人人通晓《孝经》。在这样的社会风俗下,人人重名节、讲节操。表现在东汉末年的
如今明星走穴已司空见惯,但若说起“走穴”的祖师爷,则非明代戏剧家李渔莫属。他的横溢才华使历代文人仰慕,却也有人瞧不起他,比如同侪袁于令对他的评价——“性龌龊,善逢迎,游缙绅间,其行甚秽,真士林所不齿者”,几乎成了后世提及他时绕不过去的黑料。  可李渔真有这么不堪吗?倒也未必。他虽热衷声色,自称“登徒子”,但這不过是风流文人的习气,一不偷二不抢,算不上什么“秽行”。所谓“其行甚秽”,大概是说他捞钱不
古装剧《大明风华》中过于“写实”的朱元璋款“芒果脸”吓倒一片观众,若这么较真,干吗不把来历不明的古画中的满脸麻子也点上?干吗不为剧中的朱棣做个面部填充加深度美黑?还不是拿人家朱元璋的长相“黑料”当噱头,有点没品!  看这一系列福气爆棚的大明帝后像,在“锥子脸”成风的演藝圈中恐怕很难找到样板吧。幸好一众戏骨的演技可以拯救外形不符,否则还以为大明宫廷闹饥荒呢。  被剧方重点吹捧的凤冠,据说是按明定陵出
就算不知道傅雷,你也该听过那本著名的《傅雷家书》。稍微了解傅雷,自然读过他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对傅雷再有所了解,则知道他在美术理论上的建树。而真正了解傅雷的人,会把悲伤的目光投向他和妻子自尽的那个夜晚。  那天夜里,不知有无明月高悬在他们家,傅雷偕妻子上吊自尽,为了不惊扰别人,夫妇两人特意在地上铺了一床棉被。那时,傅雷年仅58岁,他带走的是一个时代的温厚与优雅。  黯淡的童年  1908年
山明水净、阡陌纵横的通州(今江苏南通)城东厢有一户世代书香的人家,清朝才子李玉鋐就出生于此。李氏的先祖曾任过明正德年间的户部郎中,家中数代都是读书人。不过,到了李玉鋐这一代,家境早已沒落,只余下一处老宅和十亩薄田。  少年李玉鋐过着半耕半读的日子,虽然生活清贫,他却依然抱着读书入仕、重振家声的决心。成年之后,他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贤淑温婉的姚氏为妻,之后陆续生下四个儿子,其中的李方膺后来名列“扬州八
东汉后期,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刘宠为官清廉,却接受了百姓所赠钱财,应该说是违背了清廉原则,但他并未因此蒙上污名,反而留下美名,成为古代清官的象征。   刘宠的父亲是当时极为出名的一位学者,号称“通儒”,在父亲所教授的学生之中,刘宠又是十分出色的一位,年纪轻轻就被推荐为“孝廉”,后来又被推荐为“光禄四行”。要知道,“光禄四行”每年全国范围内仅一人可以入选,由朝廷三公级别的高官负责,主要考察的是品行
明朝覆灭时的状况,用两个字即可概括——崩溃,更让崇祯崩溃的是,首辅李建泰竟然是个大脓包。想当初,李建泰因家乡曲沃被李自成攻陷,痛哭流涕地请求督师剿灭“西贼”以解圣忧时,他还着实激动了一把。  “只要在山西打几场不大不小的漂亮仗,也许直隶、北京就能保住。”基于这种幻想,崇祯加李建泰兵部尚书衔并赠予尚方宝剑,郑重其事地行“推毂礼”,将他送出正阳门。而此时端坐在“战车”上,欣赏着“推车”皇帝的李建泰却从
1906-1911年,孙中山先后发动和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无一成功,死傷惨重。大部分革命党人对起义都是比较谨慎的,甚至是绝望的,包括孙中山。  对于武昌起义,他们觉得可能又是一次失败的计划,并未蓄谋已久,所以它在历史长河中是个非常偶然的事件。  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的革命党人,不服且不甘心。  1911年9月24日,这拨同志开会制定起义计划,据说计划有时间、地点、人物、起义范围。他们最初选在10月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太原秀才刘大鹏正好进京赶考。他来自小地方,不知会试特别重视字迹端正,尤其是试题范围超出了四书五经的内容,所以成绩并不理想,落第回家后当起私塾先生。  刘大鹏接连三次会试都没考中,一生待在老家,却因他的《退想斋日记》引发史学界的关注。  刘大鹏在会试中接触到一些关于洋务的知识,于是托人从北京买来一箱书籍,其中不乏《御批通鉴》《皇朝经世文编》等经世书籍,这页书单背后是他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