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餐前测的血糖就是空腹血糖吗?
我患2型糖尿病多年,一直在家中用血糖仪监测血糖。测定空腹血糖有时在早餐前,有时在午餐前,有时在晚餐前。但最近听邻居讲午餐和晚餐前所测的血糖不能算是空腹血糖。请问这是为什么?
青海 沈洪元
沈洪元读者:
空腹血糖能够很好地反映自身胰岛素分泌的能力。空腹血糖当然是空腹抽取的血液。但只有在未进食含糖食物(或无热量摄入)8小时以上,过夜后早餐前抽取的血液所测得的血糖水平,才能叫作空腹血糖。若将午餐和晚餐前抽取的血所测的血糖也当作空腹血糖,这是不正确的。这两个时间内测得的血糖只能称为餐前血糖。
至于测空腹血糖抽血的时间,应比平时口服降糖药或打胰岛素的时间早,否则难以反映平时真正的空腹血糖水平。空腹血糖最好在早晨7点钟以前抽取,然而遗憾的是,这么早抽血只能在住院期间才能进行,门诊抽血一般在8点上班之后。因此,如不是同时要测定肝、肾功能、血脂等必须空腹抽血的话,衡量血糖控制好坏还是以监测餐后血糖为好。
目前你自己家中备有血糖仪,完全可以在早晨7时前自如地抽取血液测定空腹血糖,但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维生素C是一种很强的还原剂,易与测血糖、尿糖的试剂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测定空腹血糖前2~3天须停止服用维生素C。
(2)监测空腹血糖前一天,饮食应与平时一样不要有太大的改变,不可大吃大喝,忌饮酒,不宜进食过分油腻和太咸的食物。
(3)监测空腹血糖前一天晚上8时之前吃完晚餐,晚餐后不再吃零食,晚上10时后不得再进食任何点心、水果和饮料,只能饮少量白开水,总量不宜超过100毫升。
服药为何要分“饭前”与“饭后”?
我是位古稀老人,心脏、胃肠、胆囊均患有疾病,每天要服一大把药,而且服药时间不完全相同。我想知道:饭前、饭后服药有什么不同?又怎样判断药是饭前服还是饭后服?
贵州 王 妙
王妙读者:
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过程犹如车辆在公路上行驶的过程,药物像车,人体似公路网络,只有一个入口即口腔,进入口腔后,要经过“主干道”胃肠。胃肠连结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大多数药物“行驶”到小肠,就会在此处找到“出口”,离开“主干道”。
如果是在饭前服药,药物在经过胃肠时会畅通无阻,一路直达小肠,在小肠被吸收,然后进入全身的体循环发挥药效。因为小肠内酸碱值接近中性,且黏膜吸收面积大,是吸收药物的主要部位。医生吩咐饭前服药,目的是希望药物能快速发挥作用。
但有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吲哚美辛、布洛芬、抗生素等,由于本身具有酸性,会直接或间接地损伤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甚至导致炎症和溃疡。确实有不少人的胃病,就是因为用药不当引起的。为避免这些药物刺激胃,最好的办法是让它们在饭后服用,与食物混杂在一起,减少药物与胃黏膜的直接接触,避免对胃造成损伤。
不过,有些药物像治胃病药、止泻药、驱虫药,还有利胆药,因为需要在胃肠道发挥作用;直接接触患处,不要埋没在食物中。这些作用在胃肠道的药物,最好在饭前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如强的松、可的松、地塞米松等,有减少黏液分泌及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长期服用会加重病情,严重者甚至可导致胃出血和穿孔,服药时应搭配奥美拉唑等抑酸药。
我选择血液透析还是腹膜透析?
我年过6旬,最近被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需进行透析治疗。有的人说血液透析好,还有的人说腹膜透析好。请问我选择哪种好?
甘肃 曹小莉
曹小莉读者:
透析是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透析有血液透析(血透)和腹膜透析(腹透)两种。这两种方法总的来说原理基本相同,即通过半透膜的弥散功能,将体内的小分子毒素如肌酐、尿素氮等排出体外,利用对流的原理将多余的水分也排出体外。
血透是将体内的血液引出体外,通过人造的半透膜(即“透析器”)来完成。它的优点是对毒素和水分清除的速度快,可通过调整透析中的各种参数来调整治疗的模式和透析的充分性,患者可定期到医院接受治疗。缺点是部分患者在透析过程中会出现尿量减少,心血管功能差者还可能在透析中出现低血压,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腹透的半透膜是位于人体腹腔内的腹膜,其自身优势是可以保护残余肾功能,一般不会过早出现残余肾功能丧失。由于超滤速度较慢,所以对心血管功能影响较小;可在家中进行自我操作;节省大笔费用。缺点是需要在腹部做一个小手术,埋一根管子到腹腔,容易引起感染;对家中的卫生、消毒条件要求较高。
由此看来,血透和腹透各有千秋,难说二者哪个更好。只要能够进行充分透析,两种方法均可使患者得以长期生存乃至有较好的生活质量。
绝大多数患者既可选择血透,又可选择腹透,仅有少数患者需要选择其中之一。例如,若不能建立血液通路,内瘘、中心静脉置管都不能成功,则只能选择腹透;若患者腹部做过大手术,腹膜功能不良,那只能选择血透。
至于你究竟选择哪种透析模式,应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家庭情况,再请专科医生决定。
心脏病何以会引起脑梗死?
我父亲十几年前体检时发现患有冠心病和心房纤颤,但一直未遵医嘱服药。我们子女劝说也无用,他还说自己心脏没毛病,不需服药。一天清晨他晨练时突然意识不清,右侧手脚无力,摔倒在地。经CT检查是脑梗死,医生说病因是心脏病。请问心脏病怎么会引起脑梗死呢?
辽宁 张志平
张志平读者:
脑血管意外分为出血性、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又分为脑溢(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则分为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是脑血管被进入血循环的栓子堵塞所引起,其中60%~70%的栓子来源于心脏,被称为“心源性栓子”。少数来自血管里的肿瘤栓子,极少数是长骨骨折或手术时产生的脂肪栓子、空气栓子。
而心脏原因中,最常见的直接原因是慢性心房纤维颤动(房颤)。慢性房颤患者在发生房颤后的最初几周至数月内,心房内最易形成血栓。如血栓长期“潜伏”在心房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大。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到脑血管,就会导致脑栓死。
但有些房颤患者因为长时间无任何症状,或仅偶有不适,便以为房颤已经好了,或者觉得房颤可与自己“和平共处”,于是就不服药治疗。殊不知,心房内的栓子虽然一直在“安静”地“躺”在“安乐窝”内,却一点也不老实,还会逐渐增大,一旦脱落或堵塞血管,就会引起脑梗死。
因此,慢性房颤患者应遵照医嘱坚持长期服药,包括:①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如倍他乐克,将心室率控制在安静状态下为60~70次/分,活动情况下为90次/分左右。② 抗凝药,如拜阿司匹林、华法林等,以防止心房内血栓形成,或阻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增大。
当房颤患者出现言语不清、肢体无力时,应警惕脑栓死的可能,及时送医院急救。同时,还应积极治疗冠心病、房颤等原发疾病,控制血压、降低血脂。
南京农业大学医院副主任医师 陈育民
我患2型糖尿病多年,一直在家中用血糖仪监测血糖。测定空腹血糖有时在早餐前,有时在午餐前,有时在晚餐前。但最近听邻居讲午餐和晚餐前所测的血糖不能算是空腹血糖。请问这是为什么?
青海 沈洪元
沈洪元读者:
空腹血糖能够很好地反映自身胰岛素分泌的能力。空腹血糖当然是空腹抽取的血液。但只有在未进食含糖食物(或无热量摄入)8小时以上,过夜后早餐前抽取的血液所测得的血糖水平,才能叫作空腹血糖。若将午餐和晚餐前抽取的血所测的血糖也当作空腹血糖,这是不正确的。这两个时间内测得的血糖只能称为餐前血糖。
至于测空腹血糖抽血的时间,应比平时口服降糖药或打胰岛素的时间早,否则难以反映平时真正的空腹血糖水平。空腹血糖最好在早晨7点钟以前抽取,然而遗憾的是,这么早抽血只能在住院期间才能进行,门诊抽血一般在8点上班之后。因此,如不是同时要测定肝、肾功能、血脂等必须空腹抽血的话,衡量血糖控制好坏还是以监测餐后血糖为好。
目前你自己家中备有血糖仪,完全可以在早晨7时前自如地抽取血液测定空腹血糖,但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维生素C是一种很强的还原剂,易与测血糖、尿糖的试剂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测定空腹血糖前2~3天须停止服用维生素C。
(2)监测空腹血糖前一天,饮食应与平时一样不要有太大的改变,不可大吃大喝,忌饮酒,不宜进食过分油腻和太咸的食物。
(3)监测空腹血糖前一天晚上8时之前吃完晚餐,晚餐后不再吃零食,晚上10时后不得再进食任何点心、水果和饮料,只能饮少量白开水,总量不宜超过100毫升。
服药为何要分“饭前”与“饭后”?
我是位古稀老人,心脏、胃肠、胆囊均患有疾病,每天要服一大把药,而且服药时间不完全相同。我想知道:饭前、饭后服药有什么不同?又怎样判断药是饭前服还是饭后服?
贵州 王 妙
王妙读者:
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过程犹如车辆在公路上行驶的过程,药物像车,人体似公路网络,只有一个入口即口腔,进入口腔后,要经过“主干道”胃肠。胃肠连结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大多数药物“行驶”到小肠,就会在此处找到“出口”,离开“主干道”。
如果是在饭前服药,药物在经过胃肠时会畅通无阻,一路直达小肠,在小肠被吸收,然后进入全身的体循环发挥药效。因为小肠内酸碱值接近中性,且黏膜吸收面积大,是吸收药物的主要部位。医生吩咐饭前服药,目的是希望药物能快速发挥作用。
但有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吲哚美辛、布洛芬、抗生素等,由于本身具有酸性,会直接或间接地损伤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甚至导致炎症和溃疡。确实有不少人的胃病,就是因为用药不当引起的。为避免这些药物刺激胃,最好的办法是让它们在饭后服用,与食物混杂在一起,减少药物与胃黏膜的直接接触,避免对胃造成损伤。
不过,有些药物像治胃病药、止泻药、驱虫药,还有利胆药,因为需要在胃肠道发挥作用;直接接触患处,不要埋没在食物中。这些作用在胃肠道的药物,最好在饭前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如强的松、可的松、地塞米松等,有减少黏液分泌及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长期服用会加重病情,严重者甚至可导致胃出血和穿孔,服药时应搭配奥美拉唑等抑酸药。
我选择血液透析还是腹膜透析?
我年过6旬,最近被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需进行透析治疗。有的人说血液透析好,还有的人说腹膜透析好。请问我选择哪种好?
甘肃 曹小莉
曹小莉读者:
透析是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透析有血液透析(血透)和腹膜透析(腹透)两种。这两种方法总的来说原理基本相同,即通过半透膜的弥散功能,将体内的小分子毒素如肌酐、尿素氮等排出体外,利用对流的原理将多余的水分也排出体外。
血透是将体内的血液引出体外,通过人造的半透膜(即“透析器”)来完成。它的优点是对毒素和水分清除的速度快,可通过调整透析中的各种参数来调整治疗的模式和透析的充分性,患者可定期到医院接受治疗。缺点是部分患者在透析过程中会出现尿量减少,心血管功能差者还可能在透析中出现低血压,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腹透的半透膜是位于人体腹腔内的腹膜,其自身优势是可以保护残余肾功能,一般不会过早出现残余肾功能丧失。由于超滤速度较慢,所以对心血管功能影响较小;可在家中进行自我操作;节省大笔费用。缺点是需要在腹部做一个小手术,埋一根管子到腹腔,容易引起感染;对家中的卫生、消毒条件要求较高。
由此看来,血透和腹透各有千秋,难说二者哪个更好。只要能够进行充分透析,两种方法均可使患者得以长期生存乃至有较好的生活质量。
绝大多数患者既可选择血透,又可选择腹透,仅有少数患者需要选择其中之一。例如,若不能建立血液通路,内瘘、中心静脉置管都不能成功,则只能选择腹透;若患者腹部做过大手术,腹膜功能不良,那只能选择血透。
至于你究竟选择哪种透析模式,应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家庭情况,再请专科医生决定。
心脏病何以会引起脑梗死?
我父亲十几年前体检时发现患有冠心病和心房纤颤,但一直未遵医嘱服药。我们子女劝说也无用,他还说自己心脏没毛病,不需服药。一天清晨他晨练时突然意识不清,右侧手脚无力,摔倒在地。经CT检查是脑梗死,医生说病因是心脏病。请问心脏病怎么会引起脑梗死呢?
辽宁 张志平
张志平读者:
脑血管意外分为出血性、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又分为脑溢(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则分为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是脑血管被进入血循环的栓子堵塞所引起,其中60%~70%的栓子来源于心脏,被称为“心源性栓子”。少数来自血管里的肿瘤栓子,极少数是长骨骨折或手术时产生的脂肪栓子、空气栓子。
而心脏原因中,最常见的直接原因是慢性心房纤维颤动(房颤)。慢性房颤患者在发生房颤后的最初几周至数月内,心房内最易形成血栓。如血栓长期“潜伏”在心房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大。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到脑血管,就会导致脑栓死。
但有些房颤患者因为长时间无任何症状,或仅偶有不适,便以为房颤已经好了,或者觉得房颤可与自己“和平共处”,于是就不服药治疗。殊不知,心房内的栓子虽然一直在“安静”地“躺”在“安乐窝”内,却一点也不老实,还会逐渐增大,一旦脱落或堵塞血管,就会引起脑梗死。
因此,慢性房颤患者应遵照医嘱坚持长期服药,包括:①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如倍他乐克,将心室率控制在安静状态下为60~70次/分,活动情况下为90次/分左右。② 抗凝药,如拜阿司匹林、华法林等,以防止心房内血栓形成,或阻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增大。
当房颤患者出现言语不清、肢体无力时,应警惕脑栓死的可能,及时送医院急救。同时,还应积极治疗冠心病、房颤等原发疾病,控制血压、降低血脂。
南京农业大学医院副主任医师 陈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