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时记忆:节令风物与况味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i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玄霜催授衣,开炉却新寒
  授衣制度,古已有之。《诗经》有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大儒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九月霜降始寒,而蚕绩之功亦成,故授人以衣,使御寒也。”
  农历九月为授衣之时,因此也称“授衣月”。在唐代,国子监的太学生“每岁九月有授衣假”。这是让学生回家置办冬衣的假期,最长可达15天,类似于今天学校里的寒假。唐代官员也能享受“授衣假”。张籍有诗云:“初当授衣假,无吏挽门铃。”李颀也说:“归来授衣假,莫使故园芜。”
  一般来说,农历十月天气才普遍转寒,算是真正地入冬。宋人觉得九月授衣时日偏早,于是改为“十月朔”(即十月初一)授冬衣。这一天,自宰执以下的文武百官,宋廷都会赐予锦缎,名曰“授衣”。十月朔也成为当时的法定假期,称为“授衣节”。宋代品级不同的官员,受赐锦缎的材质、花色也不相同,“其赐锦花色,依品从给赐”(宋吴自牧《梦粱录》)。《宋史·舆服志》记载,百官所得衣料可分为七等,最高档的锦缎是天下乐晕锦,其次为次晕锦、簇四盘雕细锦、黄师子大锦、翠毛细锦、云雁细锦等。亲随近臣还有额外的紫罗锦、旋襕、暖靴赏赐,可谓待遇优厚。为了体现“授衣”之意,百官上朝和日常起居,都需要“衣锦袄三日”。
  授衣节当日,宋人还有祭祀祖先、烧送冥衣的习俗。这一习俗,是从唐玄宗下令以九月朔日“荐衣于陵寝”而来,是生者为亡者授衣御寒。《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九月下旬,汴京城内外“卖冥衣靴鞋席帽衣缎,以备十月朔日献烧”。《武林旧事》里的南宋临安,此时也是“遣使朝陵,如寒食仪,都人亦出郊拜墓,用绵球楮衣之类”,从皇室到百姓,都会祭祀祖先、献烧寒衣。此后,元、明、清各代亦沿袭宋时惯例。
  十月初一最热闹的习俗还属宋人的暖炉会。《武林旧事》记载,从此日开始,宫中御炉每日开炉设火,到来年二月初一方才终止。各部司衙门也在此日设火,如果遇到岁寒之年,结束时间还会延长5日,类似如今北方冬季的供暖期。在民间,开炉当日亲友之间要互赠御寒所用的薪炭、缣绵及酒肉,父母还要给新出嫁的女儿附送火炉。由于开炉习俗在宋代影响很大,因此,十月初一又称“开炉节”。
  对宋人而言,除了开炉取暖,人们更看重开炉节的宴饮娱乐。这一天,皇后殿有“排当”宴会,周彦质《宫词》曾描写开炉节的宫廷宴会现场:“开炉佳节乍寒朝,近侍班联衣锦朝。兽炭香新金鸭暖,珠帘龙幕按箫韶。”民间百姓也有置酒聚饮的节日习俗,是为暖炉会。百姓皆“新装暖阁,低垂绣帘”,或“炙脔肉于炉中,团坐饮啖”,或“老稚团圆,浅斟低唱”,以应开炉节序。
  宋代开炉习俗的影响力遍及僧俗两界。《岁时杂记》记载,东京各大寺院于此日必开启寮房暖炉,并举办斋会。偈颂中有不少言及开炉,如释慧远《偈颂一百零二首》所云:“十月今朝又初一,丛林正值开炉日。”范成大《乙巳十月朔开炉三首·其三》中亦有句:“石湖今日开炉,俗家恰似精庐。”
  开炉节自然离不开美酒,此日人们所饮之酒被称为“开炉酒”,宋代词人程垓《鹧鸪天》中便有“只因贪伴开炉酒”的词句。林洪《山家清供》中还记有“开炉饼”,这是开炉日人们食用的一种蜜饯饼。当冬季来临时,人们开炉置火,老少团聚,饮酒啖肉,暖意融融。
  尽管只有一日的假期,但宋人授衣御寒、开炉宴饮与祭祀祖先、献烧寒衣并行不悖,将十月朔过成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全民性节日。
  阳生春又来,冬至大如年
  如果说十月朔是冬季节令的肇端,那么冬至则是其高峰。数千年前,古代先民利用圭表,于正午时分观测到日影最长的一天,从而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认为,此一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也是从冬至开始,白昼一天天变长,阳气逐渐生发,故而有“阴极而阳生”之说。“冬至三候”的物候变化就反映了这一特点。“第一候,蚯蚓结”,此时阴气仍盛,故而蚯蚓仍盘曲如绳结。“第二候,麋角解”,古人认为麋鹿属阴,冬至后阳气生发,麋鹿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第三候,水泉动”,冰面之下的泉水感应到阳气之温热,潜流始动。由此可见,冬至是反映冬季节令物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也是阴阳循环转化的关键节点。所以,杜甫才会在诗中说“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也被古人视作吉日。
  在岁历中,古人曾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冬至为“开元”之日,相当于今天的春节。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说:“唐人冬至前一日,亦谓之除夜。”后来,冬至的“开元”地位让给了春节,但冬至一直被人们称为“亚岁”,是二十四节气中极重要的节气。
  在汉代,冬至已经成为“冬节”。《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君王不听政,朝廷休假三天,举行祝贺仪式,名为“贺冬”。
  祭天祀祖,是冬至最为隆重的仪式。帝王们往往会亲自祭祀天地、社稷和宗庙,献上供品和香火,祈求上苍的护佑。在唐代,祭天仪式结束后,皇帝还要举行最高规格的大朝会,四夷万邦与文武百官共同见证“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
  冬至之所以有这样受人尊崇的地位,是因为它契合了天人合一、阴阳消长的传统思想及儒家礼治观念。因此,冬至不仅作为唐代官方认可且极为重视的岁时节日,被写入行政法典《唐六典》,其独有的礼法仪式还被记录在礼典《开元礼》中。
  到了宋代,民间百姓过冬至的热情甚至超过了春节。当时就流行“肥冬痩年”之说,人们宁愿穷着过年,也要把冬至节庆办得体面。《東京梦华录》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汴梁)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官方还允许百姓在固定时段里,以商品为彩头进行赌博游戏。至于女性们抛头露面,或“纵赏关赌”,或“入市店饮宴”,都已形成风气,“不相笑讶”。
  南宋都城临安的市民,最为看重“一阳贺冬”。当日晨鸡啼鸣之时,太史局会观察天空中的云气,“以卜休祥”。城内家家车马均装饰一新,妇女孩童皆穿得光彩照人,有到岳祠、城隍庙进香的,有往来于街衢馈送节礼的。由于大家互相赠礼太勤,以至于出现赠出的礼物转了一圈又回到自家的趣事。朱熹的好友颜度便写过一首名为《冬至》的打油诗:“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脚钱尽处浑闲事,原物多时却再归。”   冬至吃馄饨的习俗,由来已久。北齐的颜之推曾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者也。”在古人看来,吃馄饨有“破阴释阳”的寓意。《武林旧事》中记载了南宋杭州冬至吃馄饨的习俗:“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富贵人家为求新奇,会做上十余种不同口味的馄饨,放到一个器皿内,再取个阔气的名字—百味馄饨。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百姓用汤圆在冬至节祭祖,企盼家人团圆、多子多福。清代顾禄《清嘉录》记载:“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芽、果、红豆沙、萝卜丝为馅……名曰‘冬至团’。”在清代的苏州,冬至前一天,亲朋好友也会互相馈赠节日食品“冬至盘”,提盒担篮者挤满道路。
  古人还有在冬至节进献鞋袜的风俗。三国时期的曹植《冬至献袜履颂表》中说:“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一阳嘉节,四方交泰,万物昭苏,亚岁迎祥,履长纳庆。”在清代,贡入宫廷的鞋袜上还绣有绵羊等吉庆纹样,寓意“阳生”。
  作为节日,冬至大如年,人们包馄饨、吃汤圆,感受着节日的快乐;作为节气,冬至阳气渐生,阴阳的下一个循环就要开启,人们衷心祈愿未来的生活美满如意。
  蜡祭酬神祖,佛粥更相馈
  农历的最后一个月被称为“腊月”。所谓“ 腊”,本为岁终祭祀之意。《礼记·郊特牲》中说:“腊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其大意是说,人们将所收获的物品,于年终的祭祀仪式上敬飨祖先和神灵,以酬谢他们赐予的丰饶生活。
  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地区,人们以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也称“腊八”。《荆楚岁时记》记载,这一天“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障……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此时的腊八,大体沿袭秦汉以来的风俗,主要是击鼓驱疫、酒肉祭神等。隨着佛教的传入,腊八祭神祀祖的习俗逐渐淡化,转而呈现出纪念佛祖成道的新内涵。
  佛教典籍记载,释迦牟尼因见众生为“八苦”煎熬,毅然舍弃王位,专心思悟解脱众生之法。在苦行6年后,他终于在腊月八日独坐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于是,腊八便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在未成道前的苦行中,释迦牟尼每日仅食一米一麻。后人为了不忘佛祖所受的苦难,便效法“牧女献糜于佛陀”,在腊八日取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
  关于“腊八粥”的最早记载,见于《东京梦华录》。腊八当日,北宋汴京城中“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除了向教徒分送,佛寺还将腊八粥散发给信众和穷苦百姓,称之为“佛粥”。陆游有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宋代食用“腊八粥”的风气,也从寺院蔓延到民间。宋人王洋有诗云:“腊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传侑僧粥。栗桃枣柿杂甘香,菱椇芝栭俱不录。”粥中有栗子、核桃、红枣、柿饼、灵芝、木耳、菱、枣等,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美味又暖和,真是一大福气。
  除了食用腊八粥外,腊八节还有其他习俗。皇帝会在这一天举行朝会,赏赐百官肉食、钱帛,唐代的官员还能享受到澡豆、口脂、头膏等赏赐用品。宋代帝王还会赐予百官由御药院特制的腊药。受此影响,宋代医家也多制“虎头丹”“八神”等腊药,贮于绛囊,馈赠亲友。此外,制作腊八蒜、腊八豆腐、腊酒、藏冰等,也是腊八节的习俗。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欢乐喜庆的气氛融化了冬末的寒意,旧的一年即将结束,春的序曲即将奏响,人们同越冬的草木一起,翘首期盼着新年的第一道春光。
其他文献
“我跟你说,我长大了也要像于谦一样,那么豪迈,那么磊落!‘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自从学了《古诗两首》,红薯粥便一直重复着他的豪言壮志。我看了看他一脸憧憬的模样,饶有兴致地说:“《石灰吟》是于谦描写石灰的诗,说的是石灰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你为什么不说你要像石灰一样呢?”  “这你就不懂了,”红薯粥满脸得意:  《石灰吟》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或叙述,来表达
书法:借观他人藏品,以古为师,自成一家  早年的董其昌家中仅有薄田20亩,为了躲避苛政劳役,董氏家族从当时落后贫瘠的上海县(今上海闵行区)落籍到经济较发达的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南吴旧话录》记载了“玄宰家甚贫,至典衣质之”的经历,生活困顿到了典衣质产的地步,自然也无力购买书画藏品。  隆庆五年(1571年),17岁的董其昌参加松江府学考试,自诩饱读经典的他却因书法不佳而被取为第二。科举考
摘要:以珍稀植物砂生槐为材料,对该植物根瘤内生细菌种群组成及其促生潜力进行研究,为砂生槐在荒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YMA培养基通过平板涂布分离法分离内生细菌,通过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其遗传多样性,采用溶磷圈和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溶磷能力,Salkowski比色法测定IAA分泌量,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固氮量。结果表明,从砂生槐根瘤中分离到19株代表性内生细菌,分别属于芽
这次张艾嘉的新片《相爱相亲》,要来一次Love Education(英文片名)。与以往不同的是,她选了一个完全内地的故事,于是,这部片子落地了。女儿、妈妈、姥姥三代女人因为迁坟一事陷入各自情感的困惑地带;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形成情感的多次元。想说爱你不容易  北京电影学院那场见面会上,主持人现场发问,谁可以像片中的姥姥那样为爱守候一生?全场一时无语。这实在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倒不是说今日无人会
亿万年的地质演变,在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带,造就了一块多姿多彩的土地:丹霞、雪山、冰川、沙漠、湿地……  几千年来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使者往来、商旅云集,造就了一块神奇的土地:石窟、长城、古刹……  高耸入云的祁连山、奔腾不息的黑河,造就了一块丰腴的土地:草原、绿洲,遍野的牛羊、丰饶的物产……  中原文化和西部文化在这里交汇,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这里融合,华夏文明和世界其他三大文明在这里
不论在全世界哪一种文化里,红色都被视为女性的专属色,代表着美丽、温柔和妩媚。为何女子们会独独钟情于红色呢?有人类学家解释说,原始社会中的分工,男子狩猎而女子采摘,成熟的野果子一般都是红色的,因此女性对红色比较敏感。这有些类似于条件反射的养成,但没有强有力的科学证据支撑,因此显得十分牵强。  在中国历史中,女子与红色也缠绵了千百年。貌美年少的女子,被称作红粉佳人;善解人意的女子,被称作红颜知己;女子
1. 一个人的兵荒马乱  怎么可能,我徐佳年怎么会掉进你手里?  忽而转角一抬头,在教学楼的楼道里,他出现了。有一个词在我的脑海里蹦哒:转角遇到爱。  6点,他是要去吃饭吧?身边是他的好朋友,經常见到他们在一起呢。0.5秒,我的眼睛粗略地扫过阿余的脸庞,然后迅速低下头。我们隔着50厘米的距离,擦肩而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阿余的影子在我的心底生了根发了芽,只要有阿余存在的瞬间,我都不会放过。就
摘要:为了提高我国水稻田间管理与决策的工作水平与效率,保障我国水稻生产安全,基于Android应用平台研究了一款水稻田间管理远程辅助决策系统。利用Socket通信技术实现了手机终端与云服务器的无缝对接,云平台利用无线通信模块实时获取农业现场传感器采集的信息,通过自定义的通信协议与移动终端进行通信,实现了田间农情信息的实时查看与农田管理的辅助决策,并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农业示范区进行了应用
菊花是秋季的象征,因其独自绽放在寒秋,被历代文人墨客赋予花中隐士的高洁品格,与梅、兰、竹并称“四君子”。正所谓“秋菊有佳色”,古往今来,古人将对菊的偏爱融入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先于北风而肃然的菊花,自有一股隐士的淡然和高贵,令人心生敬慕,也寄托着人们祈愿延年益寿、驱邪避秽的美好寓意。在明清宫廷文化中,入秋时节处处可见菊花元素的点缀:精心勾勒的丹青册页上有之,纹样繁复的剔红漆盘上有之,精工细作的绸缎
画心测试吧  你真的躺平了吗?  躺平容易,蓬勃生长难。很多年轻人并不是缺少蓬勃生长的动力,而只是在迷雾中暂时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而已。希望范德维尔教授的五大维度10道测试题,能讓你看见自己可以发力的方向,去找到能让自己继续前行的勇气。  1.总的来说,你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度如何?  2.一般情况下,你感觉自己有多快乐?  3.一般来说,你如何评价你的身体健康?  4.你如何评价你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