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有个同事跟我说,领导要看她存在手机上的设计图样,她觉得在他看之前,应当把备注的刘××改成刘总。她怕领导见了会生气。
这个同事二十多岁,年轻貌美,衣着时尚光鲜,真亮亮一个都市丽人。所以,乍听此话,我有点郁闷。且不说领导应不应该,或者会不会为这样的鸡毛小事生气,拿我同事而言,她表现出的“小心翼翼”的世故模样,让我不自禁地忧伤。
这事还没完,接下来的忧伤接踵而来。单位要做一套书的推广活动,会请些业内名人。事先由我提供内容,在单位的公众号上推出。名人排序,按照他们对套书的贡献以及年龄,二者综合考虑的。当我做好文字方案后,就让领导过目。领导说关于排序问题,让我拿给编辑看一下。
于是,我又发给编辑,编辑又发给这套书的主编。果不其然,主编要求调整人名排序。可左调右调,都不能十分妥帖。最后,只好要求编辑按名字姓氏笔画为序。
一想到我们日理万机的编辑,趴在桌上,细数七八个人的姓氏笔画,还要在那个名单后面的括弧里注明:以姓氏笔画为序,我就郁闷。事后,编辑给我吐槽,说她一下午就整这破事去了,微信上和对方经历了N多个回合的商讨。唉,一个小小的公众号,也要背负这么多的背景故事,我看着窗外的云朵,仿佛也摇摇欲坠想要压塌楼顶。
那个主编人长得好,总一副飘然出尘的模样,还得过很多让人高山仰止的大奖。可她,也要为一个小小公号文章里的排名冥思苦想。其实,我们也知道,在海量的公众号里,我们单位的公众号,就没几个人关注,更别提那几个名人。
这事让我想起研究生毕业前夕,我们同一方向的4个人,写好毕业论文等待答辩的时候,按惯例,论文最后都该有个“后记”,抒发下三年的学习生活感言,感谢导师和各位学科老师教诲之类的。可有一男生说,他决定不写后记,因为后记里必然要提到很多老师的名字,有教授有副教授;有的教授没职务,有的副教授却又有职务;有的年轻,职务却高;有的年长却没职务……他不想为这个绞尽脑汁,为了回避,只能拿掉“后记”。另外两个女同学一听,也表示不写后记,并要求我也不写,和他们仨保持一致。
我当时感觉,这个要求有点无聊。他們考虑的这些问题在我看就不是问题。于是,我说,我的后记要写,因为这是自己最后想说的话,不应该少。因为之前我看过往届师姐师兄的毕业论文,感觉在后记里,我才能捕捉到一点他们真实的心迹,洞见各自的个性。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鸟之将亡,其鸣也哀”,学生将毕业离校时所说的话呢,大都有着特别的动人之处,而这些也只能在后记里让人惊鸿一瞥。至于众多老师的排名,我说很简单,我就按他们对我指导的多少,以及年龄的大小排列,而不必称某某教授某某副教授,一律称老师就好。至于职务与职称上的平衡,不在我的考虑之列。我个人不觉得把谁排在后面就会得罪谁,就是看低对方。如果太在意,完全是庸人自扰。
最后呢,他们三人达成共识不写后记,而我坚持写了我的后记。原以为这个论文有无后记的细节,不会有老师在意的,没想到在答辩最后,曾任我们文学院院长,后来调至深圳的老师专门提到这一点,他说他注意到只有我写了后记,还在后记里提到了他,让他感觉很温暖。他很遗憾为什么会有人不写后记。
平心而论,我那三个同学,并非庸俗市侩之人,可都读到研究生了,最后还为这点旁人也许丝毫不在意的事情耗费思量。我不明白,什么样的境遇,制造出这么多琐碎的忧伤,来困扰这么多可怜的人。工作的忙碌,并不会让人真正抑郁,可有些必须要做的工作呢,做起来就像在屎上刻花:刻得再美再逼真,还是一坨屎而已。经常应付这样的事,难免会产生负能量。苏格拉底好像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有天晚上,我给孩子读叶圣陶的童话《眼泪》:一个人无休无歇地在寻找一件丢失的东西。他各处都找遍了,还没找到一点儿踪影,他要找的是眼泪。不是恋人离别时的眼泪,不是婴儿啼哭时的眼泪,不是戏院舞台上演员们的眼泪,而是“同情的眼泪”……世界上那么多眼泪,在叶大师眼里,只有为别人而流的同情的眼泪才最珍贵,才值得珍视与书写。
那么现在,我写下的这些琐碎的忧郁,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呢?我一时也不无法说个明白。
这个同事二十多岁,年轻貌美,衣着时尚光鲜,真亮亮一个都市丽人。所以,乍听此话,我有点郁闷。且不说领导应不应该,或者会不会为这样的鸡毛小事生气,拿我同事而言,她表现出的“小心翼翼”的世故模样,让我不自禁地忧伤。
这事还没完,接下来的忧伤接踵而来。单位要做一套书的推广活动,会请些业内名人。事先由我提供内容,在单位的公众号上推出。名人排序,按照他们对套书的贡献以及年龄,二者综合考虑的。当我做好文字方案后,就让领导过目。领导说关于排序问题,让我拿给编辑看一下。
于是,我又发给编辑,编辑又发给这套书的主编。果不其然,主编要求调整人名排序。可左调右调,都不能十分妥帖。最后,只好要求编辑按名字姓氏笔画为序。
一想到我们日理万机的编辑,趴在桌上,细数七八个人的姓氏笔画,还要在那个名单后面的括弧里注明:以姓氏笔画为序,我就郁闷。事后,编辑给我吐槽,说她一下午就整这破事去了,微信上和对方经历了N多个回合的商讨。唉,一个小小的公众号,也要背负这么多的背景故事,我看着窗外的云朵,仿佛也摇摇欲坠想要压塌楼顶。
那个主编人长得好,总一副飘然出尘的模样,还得过很多让人高山仰止的大奖。可她,也要为一个小小公号文章里的排名冥思苦想。其实,我们也知道,在海量的公众号里,我们单位的公众号,就没几个人关注,更别提那几个名人。
这事让我想起研究生毕业前夕,我们同一方向的4个人,写好毕业论文等待答辩的时候,按惯例,论文最后都该有个“后记”,抒发下三年的学习生活感言,感谢导师和各位学科老师教诲之类的。可有一男生说,他决定不写后记,因为后记里必然要提到很多老师的名字,有教授有副教授;有的教授没职务,有的副教授却又有职务;有的年轻,职务却高;有的年长却没职务……他不想为这个绞尽脑汁,为了回避,只能拿掉“后记”。另外两个女同学一听,也表示不写后记,并要求我也不写,和他们仨保持一致。
我当时感觉,这个要求有点无聊。他們考虑的这些问题在我看就不是问题。于是,我说,我的后记要写,因为这是自己最后想说的话,不应该少。因为之前我看过往届师姐师兄的毕业论文,感觉在后记里,我才能捕捉到一点他们真实的心迹,洞见各自的个性。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鸟之将亡,其鸣也哀”,学生将毕业离校时所说的话呢,大都有着特别的动人之处,而这些也只能在后记里让人惊鸿一瞥。至于众多老师的排名,我说很简单,我就按他们对我指导的多少,以及年龄的大小排列,而不必称某某教授某某副教授,一律称老师就好。至于职务与职称上的平衡,不在我的考虑之列。我个人不觉得把谁排在后面就会得罪谁,就是看低对方。如果太在意,完全是庸人自扰。
最后呢,他们三人达成共识不写后记,而我坚持写了我的后记。原以为这个论文有无后记的细节,不会有老师在意的,没想到在答辩最后,曾任我们文学院院长,后来调至深圳的老师专门提到这一点,他说他注意到只有我写了后记,还在后记里提到了他,让他感觉很温暖。他很遗憾为什么会有人不写后记。
平心而论,我那三个同学,并非庸俗市侩之人,可都读到研究生了,最后还为这点旁人也许丝毫不在意的事情耗费思量。我不明白,什么样的境遇,制造出这么多琐碎的忧伤,来困扰这么多可怜的人。工作的忙碌,并不会让人真正抑郁,可有些必须要做的工作呢,做起来就像在屎上刻花:刻得再美再逼真,还是一坨屎而已。经常应付这样的事,难免会产生负能量。苏格拉底好像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有天晚上,我给孩子读叶圣陶的童话《眼泪》:一个人无休无歇地在寻找一件丢失的东西。他各处都找遍了,还没找到一点儿踪影,他要找的是眼泪。不是恋人离别时的眼泪,不是婴儿啼哭时的眼泪,不是戏院舞台上演员们的眼泪,而是“同情的眼泪”……世界上那么多眼泪,在叶大师眼里,只有为别人而流的同情的眼泪才最珍贵,才值得珍视与书写。
那么现在,我写下的这些琐碎的忧郁,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呢?我一时也不无法说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