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更要学会“讲政治”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多数中国人都以为,美国社会崇尚个性解放、言论自由,所以在公众场合,大家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什么可禁忌和顾虑的。在美国生活时间长了,你才会发现,这种看法其实大错特错;美国人不仅在言谈举止中处处需要“讲政治”,而且这“政治”的讲法也更加微妙、更有管控性。稍有不慎,说了“政治上不正确”(Politically Incorrect) 的话,轻则被众人敌视排挤,重则会落得身败名裂。
  我也是在跌过几次跟头之后,才认识到在美国有很多“政治雷池”是不可轻易逾越的。一次是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的那一周,当时我还在佛罗里达大学读研究生,一门高级讨论课的题目,临时由原来的“新闻自由与政治稳定”改成了“为什么美国遭到攻击?”这门课一共有25名研究生,三分之一是国际学生。对于这个题目,美国学生个个义愤填膺,很多人表达出强烈的仇恨和愤怒;但几乎没人能回答出“为什么”这个问题,更不要说涉及“文明冲突”、“中东地缘政治”等深层渊源的了。就这么不着边际地讨论了一个小时,没有国际学生参与发言,我在快下课时实在忍不住,说出了一句“政治上不正确”的话;因为这句话,我差一点没拿到这门课的成绩。我说,“美国人说不出他们为什么被痛恨这一现象本身,已经给出问题的答案了”。现在想来,话说得不是没有道理,但这种思路是绝对过不了美国“政治上正确”这一关的。
  不仅每个初来乍到美国的外国人会经受一段“政治正确”的熏陶和培训,连那些久经沙场、阅历无数的老资格媒体人,也常常会为自己“出格”的言论付出代价。还是以“9·11”事件为例。事发后不久,美国总统布什在一次全国讲话中,指责那19个恐怖袭击分子都是“没有气魄的胆小鬼”;针对这一说法,美国著名的幽默电视新闻栏目主持人比尔•迈尔在节目中评论到,“你说他们什么都可以,但明知要死还开飞机撞向高楼,那可不是胆小鬼做的事。我们才是胆小鬼,从两千英里以外向人扔导弹,那才是胆小鬼。”此言一出,轩然大波骤起。不仅很多观众抗议抵制这一节目,而且广告商也纷纷以撤资威胁。虽然此后,比尔•迈尔多次道歉、申辩、澄清,但最终美国广播公司还是停播了这一当时十分流行的节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节目的名字恰恰是“政治上不正确”。
  那么,到底什么是“政治正确”,什么又是“政治上不正确”的言论立场呢?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传承的移民国家。从独立战争,到南北内战,从奴隶制度,到民权运动,在一系列波折起伏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各种肤色、宗教、语言、信仰的族群团体,不断争取着对于自身利益的确认和保护。特别是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步运动、民权运动的影响,美国主流社会和主导舆论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不成文,但尽人皆知的言语规范;特别是当涉及种族、宗教、少数族裔权益和弱势群体地位等敏感议题时,更是有着近乎神经质的条条框框。典型的例子,比如像对于黑人的称谓问题。一般来讲,当泛指黑人这一种族群体时,用“黑人” (Black people) 的提法是可以被包括黑人在内的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但是,在某些官方和正式的场合,采用“非裔美国人”(African Americans) 的提法则更妥当和礼貌。 因为历史的原因,“黑鬼”(Negro)这一带有深刻奴隶制烙印的提法是绝对不能在公众场合出现的。但是,黑人彼此之间调侃称呼对方为“黑鬼”,则又是美国街头巷尾、处处可见的场景。这种自我贬低歧视的作法,反而成了黑人群体互相宽慰、又无伤大雅的种族“特权”。要是白人也想要东施效颦,幽默一把,那就立刻会被“政治正确”的舆论潮冲得支离破碎。美国另一个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堂•艾姆斯就是倒在了“政治不正确”的旗杆下。在2007年4月的一次全国联播节目中,艾姆斯随口评价美国罗格斯大学女子篮球队黑人队员的表现很“粗犷”,看起来象一群“蓬头睡眼的野鸡”。短短几天时间,这一“口误”事件几乎上遍了美国所有媒体的头条。艾姆斯多次道歉无效后,最终不得不离开了自己主持了将近30年的节目。
  涉及“政治正确”的敏感问题,往往包括对妇女、少数族裔、不同性取向人群、残疾人和其他所有社会弱势群体的容纳、认可和尊重。虽然美国也依靠“中伤诽谤”或“散布仇视言论”等法律条款来划定言论自由的界限,但大多数涉及“政治正确”议题的监督和制约,还是通过公众、媒体、舆论来进行道义谴责和节制。不仅一般的公众人物要时时处处谨言慎行,那些天天被媒体围绕跟踪的政治人物,更是要“非礼勿言,非礼勿行”。在2006年的参议员竞选中,一直被认为是未来总统有力竞争者的前共和党参议员乔治•艾伦,就是因为用俚语戏称一位印第安裔跟随者为“猴子”,而不得不提早辞职下台。今年3月份,美国新当选的奥巴马总统在一次媒体“魅力攻势”中,差一点在“政治不正确”上栽个大跟头。当提及自己打保龄球的技巧太不尽人意时——因为有一次在竞选空档中,他曾打出总分37分的超低分——他自我解嘲道,“我的水平就像是特奥会选手”。此言一出,如同覆水难收。还没等节目播出,醒悟犯下大错的奥巴马,立刻在空军一号上给国际特殊奥运会主席打去了道歉电话。好在奥巴马以前在扶助残疾人运动等方面一直身体力行,这次“政治不正确”的口误虽然严重,但媒体在连番谴责了一周后,最终放了总统一马。
  追本溯源,其实“政治正确”一词的来源还和中国有关。在文革时期,因为极左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向世界输出的不仅有“不断革命”的中国模式,还有“政治上正确”这一个很难翻译成英文的定性词汇。因为其模糊的概念界定和外来语特征,反而成就了这一词汇后来的广泛应用和流行。现在,“政治上正确”一词的缩写(PC: Politically Correct), 已经进入了西方大众传播交流的常用语辞典。 凡事都有矫枉过正的情形,“政治上正确”所涉及的议题,也随着各种利益团体的促动呼吁,而出现了扩大化、泛滥化的趋势。比如,女权主义团体就主张把所有英文中以“男人”(man)为后缀的名词,改成中性的“人”(person)。比较典型的,像英文中的“主席”一词,就要改成“Chairperson”,而不能再用“Chairman”;同理,连救火员也不再是大家常用的“fireman”,而需要用中性后缀的“fire fighter”。否则,就有歧视妇女的倾向。甚至,在询问一个女性的私生活时,也不能直接问“你有男朋友吗?”这被认为“政治上不正确”,因为这种问话的潜意识里排斥了对方是同性恋的可能。那该怎么问才算是“政治上正确”呢?应该问,“你现在在和人约会吗?”
  这种走向极端的作法,难免会搞得普通人在公众场合交谈时,时刻要谨慎设防,惟恐踩到了哪条“政治上不正确”的红线。有很多批评者指摘这种处处设限的作法,实际上妨害了真正的言论自由;所谓的多样性、包容性、礼节性,变成了各种政治集团推销自己意识形态理念的幌子。长此以往,反而助长了社会上人与人关系的冷漠、虚伪和欺骗性。对于商家和广告创意人员来说,这些无处不在的“雷池”,更如紧箍咒一般罩在头上;任何采用幽默搞笑题材的创意,都是要慎之再慎,惟恐犯了忌讳。
  当然,这种“政治上正确”的言语约束也不局限于美国。在刚刚结束的“英国偶像”的歌唱评选中,一位中年男性选手虽然其貌不扬,但一曲惊人,其表演的歌剧唱段直追帕瓦罗蒂。但这位参赛者的牙齿参差不齐,在唱到尽兴处时,其牙齿缺陷更是一览无余。在报道这段新闻时,英国《卫报》的描述就非常符合“政治上正确”的标准;其用词为“在齿型方面面临挑战的这位选手”。用北京人拐弯骂人的思路来看,这种“政治上正确”总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作者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政治传播学博士;现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克朗凯特新闻学院“战略媒体与公共关系” 的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讲座教授)
其他文献
编者按:法国巴黎2008年“4·19支持北京奥运,反对媒体不公万人集会”中有一个倍受关注的亮点,就是中国留法学生李洹对法国民众的演讲。他的演讲不仅让在场的中国人动容,也感动了法国人。一年后,李洹本人对演讲和活动折射出的对外传播经验做了深入的分析与总结。       “3.14”事件过去快一年了,作为这场舆论战、信息战、心理战的直接参与者,我和我的朋友们每次回想起2008年4月19日,当时的情景还历
期刊
编者按:人大新闻奖的评选是中国新闻奖复评工作的组成部分。开展人大新闻奖评选活动,旨在鼓励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宣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宣传报道人大工作中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新闻作品。2008年5月12日,第十八届人大新闻奖评选揭晓。《中国日报》记者朱采写的通讯《中日议员展开“足球外交”》(China, Japan swap suits for football boots)获二
期刊
西藏迎来首个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2009年3月28日,西藏自治区将迎来首个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届时西藏各界将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关于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决定》,将每年的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中美建交30周年图片展将在中国及美国各地 巡回展出  2009年,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
期刊
这是个闷热得令人不安的夏天,在简陋低矮的防震棚里,传出嗒嗒的打字机响声。他叼着烟斗,正聚精会神地埋头写作,他的思绪不时飞越千山万水,登临那情之所系的雪域高原  他就是爱泼斯坦,一位一生热爱中国的老人。他情系梦萦着中国的雪域高原,因而在“文革”冤狱平反后的一个打算,就是再进西藏。1976年他第三次重访西藏,回京后又逢唐山大地震,但他以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加紧写作。积30年的辛劳,终于在1983年实现多
期刊
从去年3月开始,细心的读者如能稍加注意,不难发现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一部影片的名字屡屡见诸媒体,这就是由中国导演李缨执导的《靖国神社》。这部影片为什么会引起争议?影片的发行可能对中日两国人民产生什么影响?导演李缨历经14年拍摄与筹备,会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带着种种疑问,笔者在北京采访了纪录片《靖国神社》导演李缨。    传而不宣的《靖国神社》      李缨导演认为《靖国神社》这部影片在对外传播方
期刊
5月14日,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办法》,对全市政府系统新闻发布工作进行了规范,并在全国率先引入新闻发布问责制。问责制的引入,有助于提高新闻发布水平,打造阳光透明政府,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不积极、不及时、不规范的新闻发布将被问责    按照《办法》,依法应当发布新闻而不发布或未在有效时间发布,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和后果的;涉及公
期刊
旅游城市的形象传播是一项综合的工程,任何一种单一的方式都不能保证预定的传播效果。旅游城市形象传播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任何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都不利于优质形象的累积。面对复杂的受众构成、分散的传播信息、多样的传播媒介,旅游城市形象传播应采取传播整合的方式,达成受众与旅游城市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传播整合策略这一整体指导思想下,本文分别提出旅游城市形象的口碑传播策略,影视传播策略,危机传播策略和空间传播
期刊
这是金融危机背景下面向维多利亚港的一次意蕴深远的提振信心之旅、创新模式之旅、拓展渠道之旅。    对港展现龙江风采    一个是岭南大地上享誉中外的“东方之珠”,一个是祖国北疆展翅奋飞的天鹅;一个是驰名于世的金融中心,一个是方兴未艾的经济增长区域——香港、黑龙江开启了“中国式的南北合作”。  为进一步推动龙港经贸互助合作,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工作安排,由黑龙江省省长栗战书同志亲自率领的
期刊
曹杨新村是解放后上海市兴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也是上海市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人新村。90年代初,普陀区充分利用曹杨新村特有的人文环境,全面整合区域周边的教育、文化、医疗、商业等外宣资源,推出“做一天上海人”涉外旅游项目。目前该活动主要有九大类,分别是半日参观游、体验生活游、食文化游、中国菜基础一日游、传统佳节游、保健康复游、专业团体交流游、国际家庭心连心俱乐部和国际假期学校等。具体内容则以反映百姓日常
期刊
2008年,重庆市涪陵区紧紧抓住新闻、网络、文化及精品四大对外传播举措,为涪陵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外部环境,把一个精彩的涪陵展现给全国和世界。    推进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工作    区宣传办出台了《涪陵区新闻发布会制度》,举办了部门和乡镇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举办了涪陵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园区、金科农业园建设项目等推介会及新闻发布会25次。成功做好了涪陵桥南山体滑坡突发事件的对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