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童话故事本身多为虚构,中间充满了大量的想象色彩,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读起来通俗易懂,深受学生的喜爱。借助童话故事进行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童话故事的语言相对比较简单、活泼、朴素,对于文中的人物与景物也是反复叙述,对于儿童来说,不仅加深了对童话本身的印象,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童话用简短的故事刻画出生动的形象,因此在进行童话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去领略童话故事的魅力,品读人与物的真善美,去激发他们无尽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去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童话故事;语言表达能力;表演
语言表达包括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两部分,在小学教育教育中,要求学生用词准确、意思完整、句子通顺就可以。童话故事从孩子角度出发,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孩子阅读与表达的需要。因此发展童话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童话故事的语言特点
(一)奇幻性
童话故事的取材大多源于现实生活,依靠幻想给动植物赋予了人的色彩,如《狼和七只小羊》的故事,故事中描述,其他六只小羊都被大灰狼残忍的吃进了肚子,只有最后一只小羊躲进了钟里,没有被狼吃掉。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的故事,被生动的写进了故事中,童话故事里天马星空的想象与儿童的思维方式相吻合,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在儿童眼中,这个世界上的物体都是有生命力的。在儿童的世界中,花草树木 、虫鱼鸟兽都是有生命力的,有灵魂有思想的。如耳熟能详的《丑小鸭》中,这只混在鸭群当中的天鹅因为自己的外貌和其他小鸭子不一样,因此常常被大家所嘲笑,她很自卑不敢照镜子。在长大后她通过水面的倒影看到了自己美丽的外表,骄傲的抬起了头。文中的丑小鸭带有人的感情色彩,她会开心也会烦恼,情节离奇大胆,超出了成年人的思维意识。
(二)童趣性
天真童趣是孩子的本性,是低龄孩子所独有的,在小学一到三年级比较突出,但是过了这个年纪,孩子的童真就会逐渐衰退。孩子的童趣主要表现为好奇、想象力丰富、活泼、自然。由此得知,孩子的童趣与童话故事所凸显出来的童真性在一定方面是相契合的[1]。
童话故事中塑造的城堡、王子公主、美丽的森林为孩子营造出来一个绚丽多姿的世界。在美丽的童话世界中,满足了孩子心灵上好奇,也实现了孩子心灵深处的小愿望。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因为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它向其他动物借尾巴,却不知道自己的尾巴已经长出来了,通过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将科学讲授给孩子们,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三)拟人化人物形象
童话故事中塑造出的形象,大多都赋予了人的色彩。花草虫鱼都带有人的色彩,会说话会讲故事,列宁曾经这样评价说“儿童的天性是爱听童话故事的,当为孩子讲述童话时,如果花儿狗儿都不会讲话了,那么孩子便失去了听童话的兴趣”。
如我们熟悉的《乌鸦喝水》中乌鸦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喝到了瓶子当中的水,这里的乌鸦被赋予了人的色彩,会思考、会讲话,这深深吸引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此外童话的情节与人物设置都很巧妙,本身就带有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动物王国开大会》一文中,通过森林大会中老虎、狗熊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对话,强调信息通知的全面性、准确性。将生活中常见的道理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授给孩子们,有助于调动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二、在童话教学中的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方式
(一)有感情的朗讀,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童话故事中用夸张,诙谐的语言去塑造丰富多彩的形象,这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朗读的过程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在阅读时需要带着感情色彩去朗读。将学生引入这美丽的童话世界当中,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童话故事语言的魅力。当孩子在朗读的过程中,精彩的情节容易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在孩子们朗读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在朗读时,孩子也容易记故事中丰富的词汇,为后期的阅读与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角色扮演,感受童话的乐趣
童话故事中人物形象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因此很适合制作成动画或者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分角色扮演。因此在童话教学时可以以引导孩子们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让孩子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童话故事的魅力,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小马过河》的故事中,可以让孩子们分角色扮演小马、老牛、小松鼠、小马妈妈,让孩子的表演中喜欢上童话,借助孩子分角色饰演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此外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设备,播放相应的视频,在看完视频后,引导学生模仿故事的情节与形象。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感受童话世界的乐趣,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借助情景教学,鼓励学生勇敢表达
学习就是为了方便日后的使用,听老师教童话故事并不是简单地给孩子讲故事。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才是童话教学的重点,因此在童话教学中,老师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孩子的想象,鼓励孩子敢说敢做。并且在讲的时候需要注意句子的逻辑顺序,让其他人能听的明白[2]。
如讲授《青蛙卖泥塘》,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大胆的想象,让孩子们想象自己就是这只卖泥塘的青蛙,当自己卖泥塘遇到小动物们提出的问题时,让孩子们体会小青蛙的做法,引导孩子们寻找小青蛙最终为何又不卖泥塘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对于孩子们来说,根据老师的引导,积极的畅所欲言,不断的跟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分析故事的人物形象,也让孩子们可以大胆进行幻想,假如我是小青蛙,我会做什么,我会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才会将泥塘卖出去。有对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好的锻炼,尤其是在口头表达能力上。
(四)鼓励学生进行童话创作
有的童话故事结尾比较幸福,有的却是悲剧,如《小猴子下山》一文中,小猴子一路上遇见了很多好吃的,但是因为小猴子见到新的就抛弃了旧的,不明白自己真的想要什么,到头来什么都没有的到。而在中国人的心中,都比较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希望善良的人都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因此老师就可以引导孩子们积极进行的童话创作,可以让孩子们在课上积极发言谈论,在课下引导积极的进行续写或者改写,进自己想到的都可以用笔写下来[3]。
三、结束语
通过孩子的仿写或者是自己创造,不断激发孩子想象的空间,将童话中学习到的好词好句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在于同学的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写作素材,在写作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当孩子们能写出来的时候,他们也会用自己话将自己的故事叙述出来,既锻炼了孩子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书面表达能力。童话故事在现代的语文教材中还是占有一定的比例的,童话具有精彩的情节,鲜明生动形象、间接优美的语言。童话故事的教学中,老师要利用这些特点,引导孩子们在童话的殿堂中品味童话的魅力,借助童话中的形象积极思考,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借助童话,有效的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陆红霞. 在童话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 小学教学参,2017,(16):24-24.
[2]李晓东. 童话,学生语言发展的翅膀[J].小学教学参,2017,(22):31-32
[3]梁昌辉. 依据童话文体特征,实施童话本体性教学——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童话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6(03) :56-58
关键词:童话故事;语言表达能力;表演
语言表达包括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两部分,在小学教育教育中,要求学生用词准确、意思完整、句子通顺就可以。童话故事从孩子角度出发,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孩子阅读与表达的需要。因此发展童话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童话故事的语言特点
(一)奇幻性
童话故事的取材大多源于现实生活,依靠幻想给动植物赋予了人的色彩,如《狼和七只小羊》的故事,故事中描述,其他六只小羊都被大灰狼残忍的吃进了肚子,只有最后一只小羊躲进了钟里,没有被狼吃掉。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的故事,被生动的写进了故事中,童话故事里天马星空的想象与儿童的思维方式相吻合,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在儿童眼中,这个世界上的物体都是有生命力的。在儿童的世界中,花草树木 、虫鱼鸟兽都是有生命力的,有灵魂有思想的。如耳熟能详的《丑小鸭》中,这只混在鸭群当中的天鹅因为自己的外貌和其他小鸭子不一样,因此常常被大家所嘲笑,她很自卑不敢照镜子。在长大后她通过水面的倒影看到了自己美丽的外表,骄傲的抬起了头。文中的丑小鸭带有人的感情色彩,她会开心也会烦恼,情节离奇大胆,超出了成年人的思维意识。
(二)童趣性
天真童趣是孩子的本性,是低龄孩子所独有的,在小学一到三年级比较突出,但是过了这个年纪,孩子的童真就会逐渐衰退。孩子的童趣主要表现为好奇、想象力丰富、活泼、自然。由此得知,孩子的童趣与童话故事所凸显出来的童真性在一定方面是相契合的[1]。
童话故事中塑造的城堡、王子公主、美丽的森林为孩子营造出来一个绚丽多姿的世界。在美丽的童话世界中,满足了孩子心灵上好奇,也实现了孩子心灵深处的小愿望。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因为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它向其他动物借尾巴,却不知道自己的尾巴已经长出来了,通过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将科学讲授给孩子们,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三)拟人化人物形象
童话故事中塑造出的形象,大多都赋予了人的色彩。花草虫鱼都带有人的色彩,会说话会讲故事,列宁曾经这样评价说“儿童的天性是爱听童话故事的,当为孩子讲述童话时,如果花儿狗儿都不会讲话了,那么孩子便失去了听童话的兴趣”。
如我们熟悉的《乌鸦喝水》中乌鸦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喝到了瓶子当中的水,这里的乌鸦被赋予了人的色彩,会思考、会讲话,这深深吸引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此外童话的情节与人物设置都很巧妙,本身就带有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动物王国开大会》一文中,通过森林大会中老虎、狗熊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对话,强调信息通知的全面性、准确性。将生活中常见的道理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授给孩子们,有助于调动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二、在童话教学中的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方式
(一)有感情的朗讀,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童话故事中用夸张,诙谐的语言去塑造丰富多彩的形象,这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朗读的过程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在阅读时需要带着感情色彩去朗读。将学生引入这美丽的童话世界当中,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童话故事语言的魅力。当孩子在朗读的过程中,精彩的情节容易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在孩子们朗读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在朗读时,孩子也容易记故事中丰富的词汇,为后期的阅读与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角色扮演,感受童话的乐趣
童话故事中人物形象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因此很适合制作成动画或者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分角色扮演。因此在童话教学时可以以引导孩子们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让孩子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童话故事的魅力,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小马过河》的故事中,可以让孩子们分角色扮演小马、老牛、小松鼠、小马妈妈,让孩子的表演中喜欢上童话,借助孩子分角色饰演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此外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设备,播放相应的视频,在看完视频后,引导学生模仿故事的情节与形象。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感受童话世界的乐趣,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借助情景教学,鼓励学生勇敢表达
学习就是为了方便日后的使用,听老师教童话故事并不是简单地给孩子讲故事。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才是童话教学的重点,因此在童话教学中,老师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孩子的想象,鼓励孩子敢说敢做。并且在讲的时候需要注意句子的逻辑顺序,让其他人能听的明白[2]。
如讲授《青蛙卖泥塘》,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大胆的想象,让孩子们想象自己就是这只卖泥塘的青蛙,当自己卖泥塘遇到小动物们提出的问题时,让孩子们体会小青蛙的做法,引导孩子们寻找小青蛙最终为何又不卖泥塘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对于孩子们来说,根据老师的引导,积极的畅所欲言,不断的跟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分析故事的人物形象,也让孩子们可以大胆进行幻想,假如我是小青蛙,我会做什么,我会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才会将泥塘卖出去。有对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好的锻炼,尤其是在口头表达能力上。
(四)鼓励学生进行童话创作
有的童话故事结尾比较幸福,有的却是悲剧,如《小猴子下山》一文中,小猴子一路上遇见了很多好吃的,但是因为小猴子见到新的就抛弃了旧的,不明白自己真的想要什么,到头来什么都没有的到。而在中国人的心中,都比较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希望善良的人都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因此老师就可以引导孩子们积极进行的童话创作,可以让孩子们在课上积极发言谈论,在课下引导积极的进行续写或者改写,进自己想到的都可以用笔写下来[3]。
三、结束语
通过孩子的仿写或者是自己创造,不断激发孩子想象的空间,将童话中学习到的好词好句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在于同学的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写作素材,在写作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当孩子们能写出来的时候,他们也会用自己话将自己的故事叙述出来,既锻炼了孩子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书面表达能力。童话故事在现代的语文教材中还是占有一定的比例的,童话具有精彩的情节,鲜明生动形象、间接优美的语言。童话故事的教学中,老师要利用这些特点,引导孩子们在童话的殿堂中品味童话的魅力,借助童话中的形象积极思考,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借助童话,有效的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陆红霞. 在童话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 小学教学参,2017,(16):24-24.
[2]李晓东. 童话,学生语言发展的翅膀[J].小学教学参,2017,(22):31-32
[3]梁昌辉. 依据童话文体特征,实施童话本体性教学——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童话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6(03)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