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偶像?”
“啊?我本来就是啊!不然我为什么要化妆整头让你拍照。”
林宥嘉说话的语气有一种可爱的骄傲。入行已经五年,他的脸变得更加锐利鲜明,接受采访时,他总是微微抬起下巴,俯下眼睛看人,这种慵懒的高傲,在你注视他分明的侧脸时,会演变成一种独特的魅力。一种既与稚嫩无关,又与男人味无关的性感。
林宥嘉是一个流行歌手,是一个偶像。
二十岁时,他是台湾《超级星光大道》第一届的第一名,这个节目当时的火爆程度堪比今天的“好声音”。从夺冠后签约华研音乐,到今年已经出到第四张专辑《大小说家》,他的迷幻唱腔辨识度相当之高,“我没有说谎/我何必说谎”一类的“芭乐歌”也常在不经意间听到。
然而不可多得的是,林宥嘉还是一个内敛的偶像,一个文艺青年也爱的流行歌手。
他在舞台上唱到动情处,身体会随着节奏扭动;他在上综艺节目时,会突然愣住发起“天然呆”;他翻唱陈小霞的《查无此人》,唱着“寄一份问候给远方的童年”这类“文青式感伤”的句子;他选择与“独立音乐女王”陈珊妮合作制作专辑;他喜欢内地摇滚歌手马条……
在“偶像”没落的时代,林宥嘉是流行音乐流水线上打造出的新一代偶像歌手。但和以往的偶像不同,他还是一个生动的音乐人在他身上,没有那条大众与小众之间的微妙分界线。
“有的人身上的音乐色彩就不是特技那一挂的,可能是温度的问题”
到现在,林宥嘉也不明白,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在歌唱比赛“拿到第一名”。
《超级星光大道》第一届在招募选手前,制作人王伟忠等人录了一段VCR,大致的意思是:“我们在寻找一个百万金嗓,下一个歌坛巨星。”林宥嘉觉得这段台词与自己无关,但是最后,自己竟然就是这个“百万金嗓”。“我觉得很扯”,他说。
林宥嘉也留心了最近正红的《中国好声音》,更加为自己感到纳闷,“我没有办法把音乐弄得像特技一样,音可以飙到那么高,可以唱到你哭出来。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是第一名”。
林宥嘉演唱的歌曲以抒情居多,他说:“那是因为听国语歌,抒情歌最容易打动你啊!”当然,在歌迷看来,当他随着节奏轻轻摇摆,富于磁性的低音顺势流转,一种动人的气氛也就浮现出来了。
到现在,他还是有点抵触参加一些音乐节目。在他看来,综艺节目目的清楚,就是要娱乐,没什么不好。可是有些音乐节目或者歌唱比赛,介绍时标榜自己做音乐,真到去参加时,他发现:“整个地方的气氛跟我整个人的价值观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他们期待的是一个人的音乐如特技一般的在镜头前面释放出来,可是,有的人身上的音乐色彩就不是特技那一挂的。可能是温度的问题,他没办法沸沸扬扬或是太过激烈,他可能会有抗拒。我现在有一点抗拒沸沸扬扬的舞台。”
2008年,林宥嘉曾去一个歌唱比赛当评审,那是一个棒球运动员参加的音乐评选节目,林宥嘉给了一个胖胖的女生第一名,他选她的原因是—“她唱歌的时候一直笑,你觉得好像会被她融化。”
“我很怕身上会有那个气味,是连我自己的都不喜欢的”
在林宥嘉看来,一首歌的流行度由旋律控制。比如,新专辑《大小说家》中传唱度很高的《浪费》,这首歌的旋律非常好记,就个人口味来讲,林宥嘉坦诚自己不喜欢这首歌,但是,“对于一个唱流行旋律的人来说,这首歌是很好的”。
在拿到新专辑的待选歌曲时,林宥嘉也希望让“整个歌更活过来一点”,他希望这不仅仅是一个很容易被传唱的流行旋律,还是有他个人印记的一个作品,跟自己的声音贴合在一起是不平庸的。
他会在和弦、情境和编曲上下工夫,他形容这个过程就像是“攻防”—当然要流行,但是还要符合自己的审美观,两方在攻击、退让、协调—而林宥嘉本人并不偏爱流行音乐,尤其是美式流行音乐—虽然当下最受欢迎的当然是美式流行。
他说起美式流行音乐,“就是很伤!为什么他们就是有一种气味会让人家不喜欢?我很怕身上会有那个气味,是连我自己的都不喜欢的。”
“厚脸皮一点,有时候希望把它做高级一点,这是我做音乐的逻辑。”所以他虽然说着软糯的台湾腔国语,却在《傻子》、《越反越爱》等歌中加入了他“听北方摇滚感受到的美感”。
他还在专辑的预购版本中,加入了另一片CD—“大小说家 外一章”,额外收录两首他创作的曲目、两首翻唱曲目和一首新歌的Demo版。
当然,大部分他喜欢的但是很Indie (独立音乐)歌没有被选入专辑,他说,“那些歌跟其他的歌放在一起的时候,好像会嘲笑其他的歌吧,不能有违和感”。
“怀念过去的敢放手一搏,怀念那种觉得未来没有希望的感觉”
采访前我准备了几条“快问快答”,其中有一题是“最希望在报纸看到的头条”,林宥嘉并没有快速地回答这一题,而是认真地说:“我想看到的不是头条,是真的如电影里面所说,媒体是会伸张正义的。有的媒体标榜着它是会伸张正义,可是到艺人这部分,他可能只是拿你当个素材运用而已。”
这让人回想起两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他与香港某周刊的冲突,他约会时被强拍,现场的视频里,他大喊:“我不想上八卦杂志,你以为我是什么艺人吗!我只是爱音乐而已!”
风波过后,林宥嘉也承认,踏入演艺圈,承受狗仔之扰也是必然的事,只能自己学习避让与应对。至于大家评价他“天然”,他说:“娱乐圈跟艺人的关系有千万种组合。”成为一个偶像,并不是要让自己完美无缺。
我问这个喜欢独立音乐的男孩,假如不想承受八卦之扰,为什么要坚持当一个流行歌手,他说:“因为一些责任,因为不想认输。”
出道不久时,他就翻唱了陈小霞的《查无此人》,这是一首怀旧意味浓重的歌曲,林宥嘉说他也怀念过去,“怀念过去的敢放手一搏,敢冲撞,怀念过去觉得未来没有希望的感觉”。
至于现在,他带点情绪地说:“我的生活无聊死了。”他说他在等,等下一个觉得生命有动力的时候到来。
林宥嘉说……
关于迷幻
有一种摇滚叫做瞪鞋摇滚,我想指的主要是摇滚的形态吧,乐手他们都会一直看着效果器或是鞋子,头永远都是低低的。那些人只是很不喜欢面对大众,于是把自己丢在一边躲起来。我一开始也有那样的一种心态,所以当我有一天看到瞪鞋摇滚的解释,我想这跟迷幻是有一点不谋而合。
关于北方摇滚
马条有一首歌我觉得非常好听,叫做《寂寞有多长》,我喜欢那首歌,而且那个MV跟他的音乐一气呵成,整个非常棒。我在内地不知道哪一个城市,洗澡的时候听到一个电视台在放,我听听听,就说:“靠,谁啊。”我就冲出去,好好听,就一直在听。后来参加记者会的时候说我喜欢马条,有些记者还不知道马条是谁。哇,原来那么酷啊!还是会有这种心态,就是没有人知道,很特别。我还对汪峰的声音感到惊讶过,汪峰的声音让我觉得是特别的。
关于《查无此人》
我自己很喜欢这首歌,那个歌跟现在的自己有一个特别的连结。这种时候音乐就会打破很多疆界,就是你不会说我是流行音乐还是独立音乐,而是你有话要说,你结合音乐在讲很多话。音乐真的在呈现一个人的状态,那时候就不会想要划分我是哪一挂(派)的,你又是哪一挂的。
华语流行音乐,再没有沸沸扬扬的舞台?
在台湾乐评人马世芳看来,台湾的流行音乐工业经历了四个阶段:创作导向时代、制作导向时代、企划导向时代、业务导向时代。到如今,周而复始,业务导向时代又再次催生了创作导向时代。而在周杰伦之后,一代人爱着同一个偶像、听着同一首歌的时代过去了,华语流行音乐,也许再也不会有一个沸沸扬扬的舞台。
1980年代初期
制作导向时代
滚石、飞碟两大新兴厂牌崛起,唱片公司更灵活地运用电视、电影、广告一类媒体,扩大歌曲影响力,“专辑”取代“单曲”成为唱片工业的价值核心,专辑往往必须设计清晰的概念诉求,创造首尾连贯的聆听“气场”,“制作人”变成唱片工业最受尊崇的幕后角色。
代表人物:罗大佑、苏芮、李宗盛、潘越云、张艾嘉、陈淑桦、周华健、陈昇
1999年至今
业务导向时代
EMI并购点将,华纳并购飞碟,唱片销售量下滑,周杰伦之后,一代人听同一首歌的时代过去了。业务部门的胆子越来越小,这个行业关于创意、关于理想、关于创作、关于梦的部分常常要让位给报表和数字。
代表人物:现下的大部分流行歌手
林宥嘉出道时,唱片产业已经崩坏,他直言,自己对于“唱片已死”的话题无感。但作为近年来华语流行乐坛里惹人瞩目的歌手,我们注意到,他就夹在衰落的业务导向时代与重回创作导向时代的中缝里,所以,他还唱着流行的抒情歌,却也与陈珊妮合力制作“融合摇滚、电子、80年代New Wave、70年代Disco ”的歌曲《思凡》。林宥嘉把他感受到的独立音乐的美感置入自己的流行音乐作品中,由此,无意之间,搭建了一条大众与小众之间的桥梁。
197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初期
创作导向时代
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掀起了一股以民谣与轻摇滚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原创音乐风潮,即“民歌运动”,当时的作品相对朴素而纯粹,原创题材大解放,无宣传企划概念。
代表人物:杨弦、吴楚楚、李双泽、杨祖珺、胡德夫、蔡琴、王海玲、苏来、齐豫
企划导向时代
林忆莲、梅艳芳、张国荣、刘德华、郭富城等港星来台发展,带来更多元的曲风和华丽的企宣概念,作品内容不再是惟一的标准,唱片工业与娱乐工业的纠葛千丝万缕,营业额屡创新高。
代表人物:小虎队、林忆莲、梅艳芳、张国荣、刘德华、郭富城
重回创作导向时代
数位革命大大降低唱片制作的成本,中小型现场演出文化逆势生长,二十一世纪独立音乐场景反而比主流市场热闹,蹿红的苏打绿、张悬、卢广仲等都是独立歌手。
(本文借鉴马世芳在2010年国立历史博物馆《观台湾》季刊上发表的《浅谈七十年代迄今的台湾流行音乐》一文。)
“啊?我本来就是啊!不然我为什么要化妆整头让你拍照。”
林宥嘉说话的语气有一种可爱的骄傲。入行已经五年,他的脸变得更加锐利鲜明,接受采访时,他总是微微抬起下巴,俯下眼睛看人,这种慵懒的高傲,在你注视他分明的侧脸时,会演变成一种独特的魅力。一种既与稚嫩无关,又与男人味无关的性感。
林宥嘉是一个流行歌手,是一个偶像。
二十岁时,他是台湾《超级星光大道》第一届的第一名,这个节目当时的火爆程度堪比今天的“好声音”。从夺冠后签约华研音乐,到今年已经出到第四张专辑《大小说家》,他的迷幻唱腔辨识度相当之高,“我没有说谎/我何必说谎”一类的“芭乐歌”也常在不经意间听到。
然而不可多得的是,林宥嘉还是一个内敛的偶像,一个文艺青年也爱的流行歌手。
他在舞台上唱到动情处,身体会随着节奏扭动;他在上综艺节目时,会突然愣住发起“天然呆”;他翻唱陈小霞的《查无此人》,唱着“寄一份问候给远方的童年”这类“文青式感伤”的句子;他选择与“独立音乐女王”陈珊妮合作制作专辑;他喜欢内地摇滚歌手马条……
在“偶像”没落的时代,林宥嘉是流行音乐流水线上打造出的新一代偶像歌手。但和以往的偶像不同,他还是一个生动的音乐人在他身上,没有那条大众与小众之间的微妙分界线。
“有的人身上的音乐色彩就不是特技那一挂的,可能是温度的问题”
到现在,林宥嘉也不明白,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在歌唱比赛“拿到第一名”。
《超级星光大道》第一届在招募选手前,制作人王伟忠等人录了一段VCR,大致的意思是:“我们在寻找一个百万金嗓,下一个歌坛巨星。”林宥嘉觉得这段台词与自己无关,但是最后,自己竟然就是这个“百万金嗓”。“我觉得很扯”,他说。
林宥嘉也留心了最近正红的《中国好声音》,更加为自己感到纳闷,“我没有办法把音乐弄得像特技一样,音可以飙到那么高,可以唱到你哭出来。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是第一名”。
林宥嘉演唱的歌曲以抒情居多,他说:“那是因为听国语歌,抒情歌最容易打动你啊!”当然,在歌迷看来,当他随着节奏轻轻摇摆,富于磁性的低音顺势流转,一种动人的气氛也就浮现出来了。
到现在,他还是有点抵触参加一些音乐节目。在他看来,综艺节目目的清楚,就是要娱乐,没什么不好。可是有些音乐节目或者歌唱比赛,介绍时标榜自己做音乐,真到去参加时,他发现:“整个地方的气氛跟我整个人的价值观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他们期待的是一个人的音乐如特技一般的在镜头前面释放出来,可是,有的人身上的音乐色彩就不是特技那一挂的。可能是温度的问题,他没办法沸沸扬扬或是太过激烈,他可能会有抗拒。我现在有一点抗拒沸沸扬扬的舞台。”
2008年,林宥嘉曾去一个歌唱比赛当评审,那是一个棒球运动员参加的音乐评选节目,林宥嘉给了一个胖胖的女生第一名,他选她的原因是—“她唱歌的时候一直笑,你觉得好像会被她融化。”
“我很怕身上会有那个气味,是连我自己的都不喜欢的”
在林宥嘉看来,一首歌的流行度由旋律控制。比如,新专辑《大小说家》中传唱度很高的《浪费》,这首歌的旋律非常好记,就个人口味来讲,林宥嘉坦诚自己不喜欢这首歌,但是,“对于一个唱流行旋律的人来说,这首歌是很好的”。
在拿到新专辑的待选歌曲时,林宥嘉也希望让“整个歌更活过来一点”,他希望这不仅仅是一个很容易被传唱的流行旋律,还是有他个人印记的一个作品,跟自己的声音贴合在一起是不平庸的。
他会在和弦、情境和编曲上下工夫,他形容这个过程就像是“攻防”—当然要流行,但是还要符合自己的审美观,两方在攻击、退让、协调—而林宥嘉本人并不偏爱流行音乐,尤其是美式流行音乐—虽然当下最受欢迎的当然是美式流行。
他说起美式流行音乐,“就是很伤!为什么他们就是有一种气味会让人家不喜欢?我很怕身上会有那个气味,是连我自己的都不喜欢的。”
“厚脸皮一点,有时候希望把它做高级一点,这是我做音乐的逻辑。”所以他虽然说着软糯的台湾腔国语,却在《傻子》、《越反越爱》等歌中加入了他“听北方摇滚感受到的美感”。
他还在专辑的预购版本中,加入了另一片CD—“大小说家 外一章”,额外收录两首他创作的曲目、两首翻唱曲目和一首新歌的Demo版。
当然,大部分他喜欢的但是很Indie (独立音乐)歌没有被选入专辑,他说,“那些歌跟其他的歌放在一起的时候,好像会嘲笑其他的歌吧,不能有违和感”。
“怀念过去的敢放手一搏,怀念那种觉得未来没有希望的感觉”
采访前我准备了几条“快问快答”,其中有一题是“最希望在报纸看到的头条”,林宥嘉并没有快速地回答这一题,而是认真地说:“我想看到的不是头条,是真的如电影里面所说,媒体是会伸张正义的。有的媒体标榜着它是会伸张正义,可是到艺人这部分,他可能只是拿你当个素材运用而已。”
这让人回想起两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他与香港某周刊的冲突,他约会时被强拍,现场的视频里,他大喊:“我不想上八卦杂志,你以为我是什么艺人吗!我只是爱音乐而已!”
风波过后,林宥嘉也承认,踏入演艺圈,承受狗仔之扰也是必然的事,只能自己学习避让与应对。至于大家评价他“天然”,他说:“娱乐圈跟艺人的关系有千万种组合。”成为一个偶像,并不是要让自己完美无缺。
我问这个喜欢独立音乐的男孩,假如不想承受八卦之扰,为什么要坚持当一个流行歌手,他说:“因为一些责任,因为不想认输。”
出道不久时,他就翻唱了陈小霞的《查无此人》,这是一首怀旧意味浓重的歌曲,林宥嘉说他也怀念过去,“怀念过去的敢放手一搏,敢冲撞,怀念过去觉得未来没有希望的感觉”。
至于现在,他带点情绪地说:“我的生活无聊死了。”他说他在等,等下一个觉得生命有动力的时候到来。
林宥嘉说……
关于迷幻
有一种摇滚叫做瞪鞋摇滚,我想指的主要是摇滚的形态吧,乐手他们都会一直看着效果器或是鞋子,头永远都是低低的。那些人只是很不喜欢面对大众,于是把自己丢在一边躲起来。我一开始也有那样的一种心态,所以当我有一天看到瞪鞋摇滚的解释,我想这跟迷幻是有一点不谋而合。
关于北方摇滚
马条有一首歌我觉得非常好听,叫做《寂寞有多长》,我喜欢那首歌,而且那个MV跟他的音乐一气呵成,整个非常棒。我在内地不知道哪一个城市,洗澡的时候听到一个电视台在放,我听听听,就说:“靠,谁啊。”我就冲出去,好好听,就一直在听。后来参加记者会的时候说我喜欢马条,有些记者还不知道马条是谁。哇,原来那么酷啊!还是会有这种心态,就是没有人知道,很特别。我还对汪峰的声音感到惊讶过,汪峰的声音让我觉得是特别的。
关于《查无此人》
我自己很喜欢这首歌,那个歌跟现在的自己有一个特别的连结。这种时候音乐就会打破很多疆界,就是你不会说我是流行音乐还是独立音乐,而是你有话要说,你结合音乐在讲很多话。音乐真的在呈现一个人的状态,那时候就不会想要划分我是哪一挂(派)的,你又是哪一挂的。
华语流行音乐,再没有沸沸扬扬的舞台?
在台湾乐评人马世芳看来,台湾的流行音乐工业经历了四个阶段:创作导向时代、制作导向时代、企划导向时代、业务导向时代。到如今,周而复始,业务导向时代又再次催生了创作导向时代。而在周杰伦之后,一代人爱着同一个偶像、听着同一首歌的时代过去了,华语流行音乐,也许再也不会有一个沸沸扬扬的舞台。
1980年代初期
制作导向时代
滚石、飞碟两大新兴厂牌崛起,唱片公司更灵活地运用电视、电影、广告一类媒体,扩大歌曲影响力,“专辑”取代“单曲”成为唱片工业的价值核心,专辑往往必须设计清晰的概念诉求,创造首尾连贯的聆听“气场”,“制作人”变成唱片工业最受尊崇的幕后角色。
代表人物:罗大佑、苏芮、李宗盛、潘越云、张艾嘉、陈淑桦、周华健、陈昇
1999年至今
业务导向时代
EMI并购点将,华纳并购飞碟,唱片销售量下滑,周杰伦之后,一代人听同一首歌的时代过去了。业务部门的胆子越来越小,这个行业关于创意、关于理想、关于创作、关于梦的部分常常要让位给报表和数字。
代表人物:现下的大部分流行歌手
林宥嘉出道时,唱片产业已经崩坏,他直言,自己对于“唱片已死”的话题无感。但作为近年来华语流行乐坛里惹人瞩目的歌手,我们注意到,他就夹在衰落的业务导向时代与重回创作导向时代的中缝里,所以,他还唱着流行的抒情歌,却也与陈珊妮合力制作“融合摇滚、电子、80年代New Wave、70年代Disco ”的歌曲《思凡》。林宥嘉把他感受到的独立音乐的美感置入自己的流行音乐作品中,由此,无意之间,搭建了一条大众与小众之间的桥梁。
197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初期
创作导向时代
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掀起了一股以民谣与轻摇滚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原创音乐风潮,即“民歌运动”,当时的作品相对朴素而纯粹,原创题材大解放,无宣传企划概念。
代表人物:杨弦、吴楚楚、李双泽、杨祖珺、胡德夫、蔡琴、王海玲、苏来、齐豫
企划导向时代
林忆莲、梅艳芳、张国荣、刘德华、郭富城等港星来台发展,带来更多元的曲风和华丽的企宣概念,作品内容不再是惟一的标准,唱片工业与娱乐工业的纠葛千丝万缕,营业额屡创新高。
代表人物:小虎队、林忆莲、梅艳芳、张国荣、刘德华、郭富城
重回创作导向时代
数位革命大大降低唱片制作的成本,中小型现场演出文化逆势生长,二十一世纪独立音乐场景反而比主流市场热闹,蹿红的苏打绿、张悬、卢广仲等都是独立歌手。
(本文借鉴马世芳在2010年国立历史博物馆《观台湾》季刊上发表的《浅谈七十年代迄今的台湾流行音乐》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