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前,人们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使得环境污染变得日益严重。为了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加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我国美术家提出了生态存在论的美学观,希望以此来传达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维持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生态美学的提出与构建无疑是中国画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同时也诞生了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
关键词:中国画论;生态审美智慧;天人合一;研究
中国画论中从来不缺乏生态审美的智慧,遵守自然之道,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一直是艺术家所坚持与倡导的。众所周知,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只有建立在大自然稳定的基础上才能得以生存,离开了大自然,人们就会濒临灭绝的危机。人类的一切行为活动都不能违背大自然的发展之道,为了修复人类与大自然的破碎关系,就必须对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进行研究,从中可以汲取到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中国画论与生态审美智慧
中国画论即为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生态存在论的美学观诞生于工业革命之后,它是根据社会发展实际状况提出来的。德国学者萨克斯将生态学上升为一个哲学的问题,生态学实质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人类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种生存智慧实质上就是生态智慧的体现。生态美学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处理关系,而且注重人与社会、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生态审美智慧是人类对生存的关注,是生态智慧美学上的体现。
自古以來,我国的画论就不缺乏生态审美智慧,古代的文学就能很好地证明生态审美智慧的存在。《周易》书中就有提道:“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该句很好地表达了古代人们就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我国的道家思想扬名中外,被许多中西方国家学习,道家思想中就有体现生态意识的存在,例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顺应自然等思想理念。
中国文化理论作为艺术的理论基础,只有中国文学中生态智慧的存在,中国画中才能体现生态审美智慧。中国古代画论家的绘画理论大多以中国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生态智慧对艺术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在中国绘画中,画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诗意的、惟妙惟肖的、适宜生存的生态环境,艺术家总以一种亲和的方式对待绘画的创作,表达了艺术家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希望与寄托。
二、中国画论中生态审美智慧研究的必要性
(一)为解决生态环境危机提供好的借鉴与理论基础
工业革命后,人们为了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严重不符,使生态环境丧失了原有的稳定性。社会自然环境危机的日益加重,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重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为了人类长久的生存,我们就必须改变原来的生产方式,以一种新的理念来修复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了有效地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就必须让公民们从思想上对环境问题引起重视,不能以个人的需求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全面考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下水污染、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逐渐加重,需要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中国画论中蕴含着许多生态审美的智慧,能够为生态危机的处理、解决提供行而有效的策略,值得人们对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进行研究。
(二)研究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有利于中华子孙对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也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影响。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中国画论的生态审美智慧也不容忽视,我们需要对中国的艺术精神有深入地理解,才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对中国画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容易发现中国画论中生态存在论的影响,体会到中国画论的魅力以及长期被人们忽视的东西。在对中国画论的研究上,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画家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比较亲和,将自然与人类视为一体,主张“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然而,西方画家将自然视为对立的对象,一心想征服大自然。通过对中国画论的研究,能够发现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加深对中国艺术的理解,从而便于中华子孙对中国艺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三)研究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能够推动美学的研究
中国画论中蕴含了许多的生态审美智慧,值得中国美学的研究对中国美学的建设与完善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虽然我国的现代美学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其他方面建设也存在问题,比如在创建美的同时忽视了对个体存在与生命价值的关注。
生态美学的观念来源于我国美术家,但是在现代美学史上对生态审美智慧的理解仍不完善,需要我们对古代艺术理论的重新解读,对一些生态审美规律进行探索,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建设共同努力奋斗。
三、中国画论生态审美智慧生成的背景
(一)人学背景
人与大自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相互依赖、相互依存,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大自然的存在,人类才能得以生存。人类的进化史就是大自然选择的一个过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够适应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才会得以生存。
(二)文化背景
中国画论中生态审美智慧的生成与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哲学背景的解读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中国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对中国画论中生态审美智慧的影响最为显著。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中的“天”指大自然,“人”指人类,因此,天人合一可理解为人类与大自然的相互依存。“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生态智慧的最高体现。
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对生存的关注,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生命。中国哲学家认为人类的生存长久需要亲切柔和地对待自然环境,那样生命才能得到好的庇护。西方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是世界的。西方哲学家将自然视为无生命特征的、机械的,但是中国哲学家则不认同这种看法,认为宇宙间任何物体都是有生命的,“生”是天地自然的本性。中国哲学认为宇宙间的生命都是有联系的,例如: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都是相互关联的,人的生命会受到大自然生命的支配,只有顺从大自然的支配,才能保全人类的生命。 (三)艺术背景
虽然哲学思想对中国画论生态审美智慧的生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艺术背景对其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艺术的创作能够反映艺术家对待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上的处理态度,中国画论的生态审美智慧是对艺术家生态理念的总结。在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绘画艺术家较为注重对山水方面的创作,山水画大师的创作为许多——王维为代表的画论家提供了生态智慧理论基础,例如王维的《山水论》与《山水决》、彦宗的《后画录》等。画论的内容反映了绘画创作实践对中国画论的重要性。因此,艺术实践对中国画论的生态审美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
(四)现实背景
在古代,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农耕生产方式为主,过去人们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如果自然环境较好,农民就能迎来大丰收。因此,过去的农耕生产方式,教导人们要对大自然心怀感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四、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目的是为了亲和大自然
对古代艺术家来说,绘画往往是为了促进人与大自然的沟通,促进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古人认为大自然是可以寄托的家园,大自然有情有义,愿意栖居其中。比德观和畅神说中可以充分体现出人与大自然的亲和性。
(一)比德观
比德观中的“比”不是常人看来比拟的意思,而是亲近、亲和的意思,因此,比德可以理解为人与大自然之间的道德相同。古人认为大自然是具有道德的,将大自然视为自己的亲族。比德观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的理论基础上的,天人为一体,并且大自然与人类同心同德。正是因为人与大自然的道德相通,人们才会对大自然欣赏,对大自然有一种不可抗拒的亲和感,能够通过对大自然的欣赏获得精神层次上的交流,使人感到神清气爽。比德观中表达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不存在独立的主客关系。同时也强调了人对大自然的欣赏不仅局限于对大自然外貌景观的欣赏,而是精神层次方面的一种愉悦交流。
(二)畅神说
畅神说是建立在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基础上提出的。畅神说认为天、地、神、人的和谐相处是建立在大自然稳定的基础上的。如果人们违背了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人与万物都会濒临灭绝的危险。畅神说认为遵循自然之道、修复人与自然破碎关系的方法是从内修和外修两方面来改进的。内修的方式是抛弃欲望、平静心态,如此才能正确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外修的方式是从蓬勃的生命中对自然之道把握,即人应该减少对外物的过于关注,才能畅游于世间,融合到大自然中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畅神说的生态审美内涵有三种,分别是对人的生存的深切关注、深沉的家园意识、实现物我不分的审美观。畅神说认为只有人类回归大自然,才能享受生命本真的愉悦,强调人与大自然的亲和,对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五、结语
对中国画论中生态审美智慧的研究,要求人们对生态危机下的文化进行反思。中国画论的美学是以对人类的生存问题研究为主的,中国画论的功能是使人们获得自由感、亲和感,艺术家通过绘画创作表达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处理态度。
中国画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同心同德,是德性相通的,人类只有抛弃欲望,融入到大自然中,才能感受到生命本真的快乐。中国画论是人与大自然亲切交流的表现。中国绘画轮强调人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而不是想方设法征服大自然。中国画论中体现了艺术家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反思,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同时蕴含了许多生态审美智慧,我们应该对中国画论进行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纪燕.论齐白石艺术世界中的生态审美智慧[J].国画家,2014,(02).
[2]李欣.梅蘭竹菊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审美价值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4).
[3]杨欣.谈传统中国画教材《芥子园画谱》的教学原理[J].美术教育研究,2012,(13).
[4]马涛.张大千敦煌壁画线描艺术探析[J].美术大观,2013,(01).
[5]周均平.美学探索[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25).
作者单位:怀远书画院
关键词:中国画论;生态审美智慧;天人合一;研究
中国画论中从来不缺乏生态审美的智慧,遵守自然之道,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一直是艺术家所坚持与倡导的。众所周知,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只有建立在大自然稳定的基础上才能得以生存,离开了大自然,人们就会濒临灭绝的危机。人类的一切行为活动都不能违背大自然的发展之道,为了修复人类与大自然的破碎关系,就必须对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进行研究,从中可以汲取到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中国画论与生态审美智慧
中国画论即为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生态存在论的美学观诞生于工业革命之后,它是根据社会发展实际状况提出来的。德国学者萨克斯将生态学上升为一个哲学的问题,生态学实质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人类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种生存智慧实质上就是生态智慧的体现。生态美学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处理关系,而且注重人与社会、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生态审美智慧是人类对生存的关注,是生态智慧美学上的体现。
自古以來,我国的画论就不缺乏生态审美智慧,古代的文学就能很好地证明生态审美智慧的存在。《周易》书中就有提道:“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该句很好地表达了古代人们就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我国的道家思想扬名中外,被许多中西方国家学习,道家思想中就有体现生态意识的存在,例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顺应自然等思想理念。
中国文化理论作为艺术的理论基础,只有中国文学中生态智慧的存在,中国画中才能体现生态审美智慧。中国古代画论家的绘画理论大多以中国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生态智慧对艺术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在中国绘画中,画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诗意的、惟妙惟肖的、适宜生存的生态环境,艺术家总以一种亲和的方式对待绘画的创作,表达了艺术家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希望与寄托。
二、中国画论中生态审美智慧研究的必要性
(一)为解决生态环境危机提供好的借鉴与理论基础
工业革命后,人们为了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严重不符,使生态环境丧失了原有的稳定性。社会自然环境危机的日益加重,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重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为了人类长久的生存,我们就必须改变原来的生产方式,以一种新的理念来修复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了有效地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就必须让公民们从思想上对环境问题引起重视,不能以个人的需求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全面考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下水污染、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逐渐加重,需要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中国画论中蕴含着许多生态审美的智慧,能够为生态危机的处理、解决提供行而有效的策略,值得人们对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进行研究。
(二)研究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有利于中华子孙对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也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影响。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中国画论的生态审美智慧也不容忽视,我们需要对中国的艺术精神有深入地理解,才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对中国画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容易发现中国画论中生态存在论的影响,体会到中国画论的魅力以及长期被人们忽视的东西。在对中国画论的研究上,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画家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比较亲和,将自然与人类视为一体,主张“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然而,西方画家将自然视为对立的对象,一心想征服大自然。通过对中国画论的研究,能够发现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加深对中国艺术的理解,从而便于中华子孙对中国艺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三)研究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能够推动美学的研究
中国画论中蕴含了许多的生态审美智慧,值得中国美学的研究对中国美学的建设与完善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虽然我国的现代美学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其他方面建设也存在问题,比如在创建美的同时忽视了对个体存在与生命价值的关注。
生态美学的观念来源于我国美术家,但是在现代美学史上对生态审美智慧的理解仍不完善,需要我们对古代艺术理论的重新解读,对一些生态审美规律进行探索,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建设共同努力奋斗。
三、中国画论生态审美智慧生成的背景
(一)人学背景
人与大自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相互依赖、相互依存,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大自然的存在,人类才能得以生存。人类的进化史就是大自然选择的一个过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够适应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才会得以生存。
(二)文化背景
中国画论中生态审美智慧的生成与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哲学背景的解读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中国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对中国画论中生态审美智慧的影响最为显著。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中的“天”指大自然,“人”指人类,因此,天人合一可理解为人类与大自然的相互依存。“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生态智慧的最高体现。
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对生存的关注,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生命。中国哲学家认为人类的生存长久需要亲切柔和地对待自然环境,那样生命才能得到好的庇护。西方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是世界的。西方哲学家将自然视为无生命特征的、机械的,但是中国哲学家则不认同这种看法,认为宇宙间任何物体都是有生命的,“生”是天地自然的本性。中国哲学认为宇宙间的生命都是有联系的,例如: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都是相互关联的,人的生命会受到大自然生命的支配,只有顺从大自然的支配,才能保全人类的生命。 (三)艺术背景
虽然哲学思想对中国画论生态审美智慧的生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艺术背景对其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艺术的创作能够反映艺术家对待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上的处理态度,中国画论的生态审美智慧是对艺术家生态理念的总结。在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绘画艺术家较为注重对山水方面的创作,山水画大师的创作为许多——王维为代表的画论家提供了生态智慧理论基础,例如王维的《山水论》与《山水决》、彦宗的《后画录》等。画论的内容反映了绘画创作实践对中国画论的重要性。因此,艺术实践对中国画论的生态审美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
(四)现实背景
在古代,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农耕生产方式为主,过去人们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如果自然环境较好,农民就能迎来大丰收。因此,过去的农耕生产方式,教导人们要对大自然心怀感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四、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目的是为了亲和大自然
对古代艺术家来说,绘画往往是为了促进人与大自然的沟通,促进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古人认为大自然是可以寄托的家园,大自然有情有义,愿意栖居其中。比德观和畅神说中可以充分体现出人与大自然的亲和性。
(一)比德观
比德观中的“比”不是常人看来比拟的意思,而是亲近、亲和的意思,因此,比德可以理解为人与大自然之间的道德相同。古人认为大自然是具有道德的,将大自然视为自己的亲族。比德观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的理论基础上的,天人为一体,并且大自然与人类同心同德。正是因为人与大自然的道德相通,人们才会对大自然欣赏,对大自然有一种不可抗拒的亲和感,能够通过对大自然的欣赏获得精神层次上的交流,使人感到神清气爽。比德观中表达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不存在独立的主客关系。同时也强调了人对大自然的欣赏不仅局限于对大自然外貌景观的欣赏,而是精神层次方面的一种愉悦交流。
(二)畅神说
畅神说是建立在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基础上提出的。畅神说认为天、地、神、人的和谐相处是建立在大自然稳定的基础上的。如果人们违背了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人与万物都会濒临灭绝的危险。畅神说认为遵循自然之道、修复人与自然破碎关系的方法是从内修和外修两方面来改进的。内修的方式是抛弃欲望、平静心态,如此才能正确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外修的方式是从蓬勃的生命中对自然之道把握,即人应该减少对外物的过于关注,才能畅游于世间,融合到大自然中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畅神说的生态审美内涵有三种,分别是对人的生存的深切关注、深沉的家园意识、实现物我不分的审美观。畅神说认为只有人类回归大自然,才能享受生命本真的愉悦,强调人与大自然的亲和,对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五、结语
对中国画论中生态审美智慧的研究,要求人们对生态危机下的文化进行反思。中国画论的美学是以对人类的生存问题研究为主的,中国画论的功能是使人们获得自由感、亲和感,艺术家通过绘画创作表达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处理态度。
中国画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同心同德,是德性相通的,人类只有抛弃欲望,融入到大自然中,才能感受到生命本真的快乐。中国画论是人与大自然亲切交流的表现。中国绘画轮强调人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而不是想方设法征服大自然。中国画论中体现了艺术家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反思,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同时蕴含了许多生态审美智慧,我们应该对中国画论进行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纪燕.论齐白石艺术世界中的生态审美智慧[J].国画家,2014,(02).
[2]李欣.梅蘭竹菊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审美价值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4).
[3]杨欣.谈传统中国画教材《芥子园画谱》的教学原理[J].美术教育研究,2012,(13).
[4]马涛.张大千敦煌壁画线描艺术探析[J].美术大观,2013,(01).
[5]周均平.美学探索[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25).
作者单位:怀远书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