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月5日,被视为巴基斯坦“民主化身”的贝娜齐尔·布托女士遇袭身亡的第10天,6名英国探员在巴警方开道下进入了拉瓦尔品第的刺杀现场——利亚卡特。巴格公园,掀开了举世关注的贝·布托死因调查的序幕。当天,一身便装的穆沙拉夫在接受美国CBS“60分钟”节目采访时,坦然承认贝·布托是死于枪手的子弹,但坚持称,贝·布托明知处境凶险仍执意将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她本人才最应该对遇刺事件负责。
往前两天,穆沙拉夫还在总统府召开了场面颇大的新闻发布会,专门澄清有关巴政府没有为贝·布托提供足够安保的指责,说“在群众大会举行时,上千人簇拥,保护起来要比行车和单独行动困难得多”,并否认他本人涉案或巴情报机构企图掩盖贝·布托死因。不过穆沙拉夫也承认,由于缺乏类似调查经验,政府处理事发现场的方式不尽人意。同一天,美国总统布什重申对穆沙拉夫的支持,间接肯定了后者这一轮危机公关的成效。
但不可否认,贝·布托之死不仅使巴基斯坦的乱局陷入无法收拾的境地,同时也搅乱了美国的精心布局。这一2007年最为震撼的事件,其影响将贯穿今年上半年。
死因调查惹争议
作为巴基斯坦最大反对党人民党的领袖,贝·布托因辗转的政治经历、颠沛流离的生活、刚毅的性格和美貌的外表而被称为“铁蝴蝶”。她在巴北部军事重镇拉瓦尔品第市竞选演说后的袭击中突然亡故,让支持者一时无法接受,情绪难以抑制,不少地方随后爆发了骚乱,致使更多人死亡。为了防止局势失控,穆沙拉夫总统当晚发表了紧急讲话,一方面要求全国人民保持冷静与平和,另一方面宣布全国为布托举行3天哀悼并降半旗致哀。
尽管贝·布托的遗体早于袭击次日下葬,但关于她死因的争论却远未结束。基地组织起初宣称对此事负责。该组织阿富汗领导人兼发言人穆斯塔法·耶齐德说:“我们破坏了最有价值的美国资产,她曾发誓要击败穆斯林游击队。”随后巴内政部核实了这一消息,证据是巴军方情报机构截获的一段对话一被指为潜伏在巴边境部落区南瓦齐里斯坦的“基地”头目巴伊图拉·迈赫苏德在电话中向袭击者表达了祝贺。但后者却在12月29日通过发言人否认政府的指控,说“袭擊一个女人不符合我们部落的传统和习俗。我们只反对美国”。
巴官方亦被贝·布托复杂的死因弄懵了,在短短两天里变了3种说法。袭击当天,巴内政部说,贝·布托死于颈部的枪伤。28日,内政部却改口称,贝·布托是被炸弹碎片击中而非中枪身亡的。但仅几个小时后,内政部又改口称,贝·布托是因躲避袭击时头部撞到所乘汽车天窗的控制杆受重伤而死,在她的遗体上没有发现子弹或炸弹碎片。
对于官方“碰撞致死”的说法,人民党认为这是当局在故意矮化贝·布托的英烈形象,目的是推卸责任。贝·布托的首席律师兼人民党高级干部法鲁克·奈克说:“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她头部和腹部分别中了一枪。她的私人秘书纳赫德和人民党官员阿明-法希姆当时都在车内。他们目睹了一切变故。”贝·布托的发言人谢里·拉赫曼也说:“我是葬礼前为她的遗体进行沐浴的人之一。我看到了枪伤,子弹是从后脑射入,从脑门出来的。”
为了弄清凶手是谁以及贝·布托的具体死因,人民党要求国际社会介入。一开始巴内政部并不同意,但在人民党坚持下,政府的态度有所改变。12月31日,巴驻美大使杜拉尼告诉《纽约时报》:“巴向国际专家、国际支持和国际帮助开放,他们可以协助调查,因为这符合我们的利益。但不支持哈里里遇害案中采用的国际介入模式。”拉菲克·哈里里是黎巴嫩前总理,2005年2月遇袭身亡,两个月后有关此案的国际调查委员会成立。
为了进一步阐明政府的立场,1月2日,穆沙拉夫表态说:“我国发生了一场巨大的悲剧。贝·布托死于恐怖分子手中。我很感激英国首相接受了我的要求。我希望英国警方妥善调查事件,消除所有的疑问。”但他再次排除了国际社会独立调查的可能。
1月4日,英国警方调查团抵达巴基斯坦伊斯兰堡。然而,贝·布托的支持者却拒绝与英国反恐警官进行合作,仍强烈要求联合国按照哈里里模式参与调查此案。
1月5日,巴基斯坦英文报纸《新闻报》披露说,有录像显示贝·布托身边随从哈立德。沙欣沙阿可能是“内鬼”,因为他在前者演讲时做了一个用手指划过自己喉咙的手势,爆炸发生前,他也没有按惯例最后一个进入贝·布托专车,而是提前坐进了防弹车。这一发现,与之前录像捕捉到的一枪手和一人弹协同作案的画面,成为警方调查的重点。
大选因故被推迟
贝·布托遇难后,外界一直猜测原定于1月8日的选举可能会延期举行。1月2日,这个消息得到了证实。这一天,巴选举委员会首席专员法鲁克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由于受恶化的安全局势影响,南部一些选区“选票的印制工作”无法按原计划进行。选举委员会决定将议会选举推迟至2月18日。穆沙拉夫旋踵对选举委员会的做法表达了支持,他说:“自从前总理贝·布托遭暗杀以来,全国发生的暴力事件已经造成58人死亡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选举被推迟是合理的。”
但反对派却极力反对推迟大选。人民党认为推迟选举只会对执政党有利,贝·布托遇害事件带来的同情效应将会被削弱。另一反对党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则宣称,穆沙拉夫是想让人们由于贝·布托遇刺而产生的愤怒情绪“自然蒸发”。1月2日,人民党联合主席扎尔达里和谢里夫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称“必须按原计划举行议会选举,这不仅是对布托的怀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是对她所付出生命的民主事业的确认”。扎尔达里还表示:“假设一下,如果选举被推迟10天、15天或者1个月,如果这期间又发生什么暗杀事件,那又将怎么办?他们能保证推迟选举就能使局势得到控制?”
为了表达愤懑之情,反对党甚至威胁要发动街头游行。人民党议员巴巴尔·阿万说:“我们坚决反对推迟选举。穆沙拉夫惧怕即将到来的失败。如果选举进程受到扰乱,反对派的支持者可能举行游行,这将有可能再次带来骚乱。”
2007年,巴基斯坦的政局在最高法院与军事当局的拉锯战中摇摆不定,这期间发生了40余起自杀式炸弹袭击,导致770人遇难。2008年上半年,围绕贝·布托的死因调查和2月18日的大选,人民党很可能将加入对穆沙拉夫政权的大张挞伐之中,从而引发新一轮的政治惨斗。更可怕的是,无所不在的恐怖分子可能会利用这种混乱局面伺机而动。
穆沙拉夫很犯愁
贝·布托生前是穆沙拉夫政治上的对手,在人气上持续走旺,大有压过穆氏之势。按理,穆沙拉夫应对她的辞世“暗自窃喜”。然而,穆氏非但没流露出任何愉悦之色,反倒显得寝食难安。这主要是因为贝·布托给他留下了一大堆难题,而他又没有应对的良 方。
第一个难题是如何平息反对党及民众的愤怒情绪。贝·布托遇袭身亡暴露出政府未能为她提供有效的安全保护,而这种情况早在她回国第二天所发生的爆炸袭击中就已凸显。显而易见,政府没有汲取教训,否则贝·布托不会倒在恐怖分子的枪下。反对党及民众正是抓住这一点对穆沙拉夫展开了猛烈的攻击,要他为此负责,甚至还有人指称穆氏就是暗杀事件的幕后元凶,旨在消除贝·布托这个“眼中钉”。
1月3日,穆沙拉夫在贝·布托遇难后的首个新闻发布会上为军队和情报部门被控涉嫌其中进行了开脱,“在最近3个月,巴基斯坦共发生了19起自杀性恐怖袭击,而绝大多数恐怖袭击都是针对巴军队和情报系统的。军情系统本身就是自杀性恐怖袭击的受害者,巴任何情报机构既无能力,也无愿望依靠自杀性恐怖袭击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然而,民众对他的恼怒并非其三言两语就能冰释的。近期之内,他仍不得不承受着民众情绪高涨带来的巨大压力。英国《金融时报》甚至称,穆沙拉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众矢之的。
第二道难题是如何应对新出现的敌对联盟。人民党在贝·布托去世后一度群龙无首,但12月30日,传闻贝·布托早已通过遗嘱的方式安排丈夫扎尔达里继任党主席,儿子比拉瓦尔完成牛津学业后领导人民党。不过,扎尔达里自知恶名远扬难以服众,将主席之位让与了年仅19岁的比拉瓦尔,自己则出任联合主席,对儿子进行“摄政”。这个新的人民党领导层政治经验严重不足,誓要“报仇雪恨”的他们到底会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是穆沙拉夫必须要考虑的。
更为重要的是,曾与人民党矛盾重重的谢里夫正日益向人民党靠近。贝·布托被杀之后,谢里夫不仅到医院探视了她的遗体,还对其支持者们说,“我向你们保证,我从现在起将接替贝·布托继续战斗。我将报复执政者。”为表反对穆氏的决心,他命令其所领导的穆斯林联盟抵制议会大选,但在人民党暗示此法不妥之后,他随即改变了先前的立场。若谢里夫真与人民党联手,以他为首的反对党极有可能在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这对穆沙拉夫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第三道难题是如何平衡打击恐怖主义和维持政局稳定的关系。贝·布托事件彰显了巴国内日益猖獗的恐怖主义,穆氏不对之“严打”不仅不能服众,更无法向美国交代。但打击恐怖主义是一项浩荡的系统工程,非短日之功所能奏效。此前穆沙拉夫在美国情报指引和外交压力下,被迫出手解决盘踞首都的“红色清真寺”组织,结果引起本土极端分子强烈反弹,从南北瓦齐里斯坦到西北边境省的斯瓦特山谷,再到俾路支省的马拉坎德地区,巴联邦军队处处遭袭;当10月政府军轰炸瓦齐里斯坦过后,恐怖分子则接连攻击陆军总部所在的拉瓦尔品第。某种意义上说,贝·布托就是极端分子这—轮疯狂报复的牺牲品。对此,穆沙拉夫的“后台老板”美国现在也有了更多的体认,对穆沙拉夫提出的首要任务是与议会选举中的获胜者进行合作,之后才轮到反恐。
美国难觅顶替者
贝·布托被刺身亡对美国来说同样是个噩耗。一直以来,美国都将其视为巴民主的化身和希望,当作自己庇护穆沙拉夫军人政权的遮羞布。正因为此,美国才不遗余力地撮合穆贝二和解共生。为达目的,美国不但百般劝说穆氏让贝·布托回国参选,而且还向他施压逼迫其取消紧急状态并以文人身份出任总统。当这一切被摆平之后,华盛顿开始信心爆满,认为巴政局正在按照它设计的方向运行,前景就是贝·布托出任总理,穆沙拉夫任总統,两者密切合作替美国反恐大业卖命。然而,贝·布托的突然遇难却打碎了美国的好梦。《纽约时报》一针见血地指出,贝·布托遇刺使得布什政府在过去一年内力求调解巴内部政治纷争的所有外交努力化为乌有,意味着布什在巴的两大目标落空:即在巴实现民主;清除盘桓在巴的“基地”、塔利班等宗教极端势力。
为了不让既定目标“夭折”,美国只好寻找下一个能与穆沙拉夫共事的民主斗士,可这样的人目前在巴并不好找。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驻巴大使馆已与谢里夫所在政党的官员进行了接触,初步考虑牵线谢里夫与穆沙拉夫。然而,“穆谢配”操作起来难度不小。一则尽管谢里夫率领的党派也属世俗政党,谢氏也可能成为巴世俗政党中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但谢里夫被指与巴宗教激进势力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二则穆氏与谢氏之间的深仇大恨远超穆氏与布托彼此的不和,要想让他们捐弃多年的政治恩怨,恐不易。美国国务院南亚问题主要顾问丹尼尔·马基说:“7年来,布什政府没有表现出什么意向要与前总理谢里夫接触。美国也没有采取行动在中产阶级专业人士和开明人士中培养盟友。这使布什政府在今后试图帮助巴基斯坦保持稳定时处于严重的劣势。”
而在美国国内,眼下正激烈争夺各自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希拉里、朱利安尼以及麦凯恩,似乎看到了贝·布托遇刺给自己带来的机会。他们在谴责之余,开始絮絮叨叨地讲述自己与“铁蝴蝶”的交情、给穆沙拉夫的告诫、对反恐战争的态度,俨然自己就是事件的当事人。不同的是,在共和党人口中,穆沙拉夫是好人,因为布什的棋局需要这样一个军人政客;在民主党那里,穆沙拉夫是个成事不足者,美国必须慎交这样的“损友”。
无论如何,“铁蝴蝶”已坠落,它集最后气力所扇动的空气,已不能在几万公里外造就一场风暴。
往前两天,穆沙拉夫还在总统府召开了场面颇大的新闻发布会,专门澄清有关巴政府没有为贝·布托提供足够安保的指责,说“在群众大会举行时,上千人簇拥,保护起来要比行车和单独行动困难得多”,并否认他本人涉案或巴情报机构企图掩盖贝·布托死因。不过穆沙拉夫也承认,由于缺乏类似调查经验,政府处理事发现场的方式不尽人意。同一天,美国总统布什重申对穆沙拉夫的支持,间接肯定了后者这一轮危机公关的成效。
但不可否认,贝·布托之死不仅使巴基斯坦的乱局陷入无法收拾的境地,同时也搅乱了美国的精心布局。这一2007年最为震撼的事件,其影响将贯穿今年上半年。
死因调查惹争议
作为巴基斯坦最大反对党人民党的领袖,贝·布托因辗转的政治经历、颠沛流离的生活、刚毅的性格和美貌的外表而被称为“铁蝴蝶”。她在巴北部军事重镇拉瓦尔品第市竞选演说后的袭击中突然亡故,让支持者一时无法接受,情绪难以抑制,不少地方随后爆发了骚乱,致使更多人死亡。为了防止局势失控,穆沙拉夫总统当晚发表了紧急讲话,一方面要求全国人民保持冷静与平和,另一方面宣布全国为布托举行3天哀悼并降半旗致哀。
尽管贝·布托的遗体早于袭击次日下葬,但关于她死因的争论却远未结束。基地组织起初宣称对此事负责。该组织阿富汗领导人兼发言人穆斯塔法·耶齐德说:“我们破坏了最有价值的美国资产,她曾发誓要击败穆斯林游击队。”随后巴内政部核实了这一消息,证据是巴军方情报机构截获的一段对话一被指为潜伏在巴边境部落区南瓦齐里斯坦的“基地”头目巴伊图拉·迈赫苏德在电话中向袭击者表达了祝贺。但后者却在12月29日通过发言人否认政府的指控,说“袭擊一个女人不符合我们部落的传统和习俗。我们只反对美国”。
巴官方亦被贝·布托复杂的死因弄懵了,在短短两天里变了3种说法。袭击当天,巴内政部说,贝·布托死于颈部的枪伤。28日,内政部却改口称,贝·布托是被炸弹碎片击中而非中枪身亡的。但仅几个小时后,内政部又改口称,贝·布托是因躲避袭击时头部撞到所乘汽车天窗的控制杆受重伤而死,在她的遗体上没有发现子弹或炸弹碎片。

对于官方“碰撞致死”的说法,人民党认为这是当局在故意矮化贝·布托的英烈形象,目的是推卸责任。贝·布托的首席律师兼人民党高级干部法鲁克·奈克说:“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她头部和腹部分别中了一枪。她的私人秘书纳赫德和人民党官员阿明-法希姆当时都在车内。他们目睹了一切变故。”贝·布托的发言人谢里·拉赫曼也说:“我是葬礼前为她的遗体进行沐浴的人之一。我看到了枪伤,子弹是从后脑射入,从脑门出来的。”
为了弄清凶手是谁以及贝·布托的具体死因,人民党要求国际社会介入。一开始巴内政部并不同意,但在人民党坚持下,政府的态度有所改变。12月31日,巴驻美大使杜拉尼告诉《纽约时报》:“巴向国际专家、国际支持和国际帮助开放,他们可以协助调查,因为这符合我们的利益。但不支持哈里里遇害案中采用的国际介入模式。”拉菲克·哈里里是黎巴嫩前总理,2005年2月遇袭身亡,两个月后有关此案的国际调查委员会成立。
为了进一步阐明政府的立场,1月2日,穆沙拉夫表态说:“我国发生了一场巨大的悲剧。贝·布托死于恐怖分子手中。我很感激英国首相接受了我的要求。我希望英国警方妥善调查事件,消除所有的疑问。”但他再次排除了国际社会独立调查的可能。
1月4日,英国警方调查团抵达巴基斯坦伊斯兰堡。然而,贝·布托的支持者却拒绝与英国反恐警官进行合作,仍强烈要求联合国按照哈里里模式参与调查此案。
1月5日,巴基斯坦英文报纸《新闻报》披露说,有录像显示贝·布托身边随从哈立德。沙欣沙阿可能是“内鬼”,因为他在前者演讲时做了一个用手指划过自己喉咙的手势,爆炸发生前,他也没有按惯例最后一个进入贝·布托专车,而是提前坐进了防弹车。这一发现,与之前录像捕捉到的一枪手和一人弹协同作案的画面,成为警方调查的重点。
大选因故被推迟
贝·布托遇难后,外界一直猜测原定于1月8日的选举可能会延期举行。1月2日,这个消息得到了证实。这一天,巴选举委员会首席专员法鲁克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由于受恶化的安全局势影响,南部一些选区“选票的印制工作”无法按原计划进行。选举委员会决定将议会选举推迟至2月18日。穆沙拉夫旋踵对选举委员会的做法表达了支持,他说:“自从前总理贝·布托遭暗杀以来,全国发生的暴力事件已经造成58人死亡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选举被推迟是合理的。”
但反对派却极力反对推迟大选。人民党认为推迟选举只会对执政党有利,贝·布托遇害事件带来的同情效应将会被削弱。另一反对党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则宣称,穆沙拉夫是想让人们由于贝·布托遇刺而产生的愤怒情绪“自然蒸发”。1月2日,人民党联合主席扎尔达里和谢里夫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称“必须按原计划举行议会选举,这不仅是对布托的怀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是对她所付出生命的民主事业的确认”。扎尔达里还表示:“假设一下,如果选举被推迟10天、15天或者1个月,如果这期间又发生什么暗杀事件,那又将怎么办?他们能保证推迟选举就能使局势得到控制?”
为了表达愤懑之情,反对党甚至威胁要发动街头游行。人民党议员巴巴尔·阿万说:“我们坚决反对推迟选举。穆沙拉夫惧怕即将到来的失败。如果选举进程受到扰乱,反对派的支持者可能举行游行,这将有可能再次带来骚乱。”
2007年,巴基斯坦的政局在最高法院与军事当局的拉锯战中摇摆不定,这期间发生了40余起自杀式炸弹袭击,导致770人遇难。2008年上半年,围绕贝·布托的死因调查和2月18日的大选,人民党很可能将加入对穆沙拉夫政权的大张挞伐之中,从而引发新一轮的政治惨斗。更可怕的是,无所不在的恐怖分子可能会利用这种混乱局面伺机而动。
穆沙拉夫很犯愁
贝·布托生前是穆沙拉夫政治上的对手,在人气上持续走旺,大有压过穆氏之势。按理,穆沙拉夫应对她的辞世“暗自窃喜”。然而,穆氏非但没流露出任何愉悦之色,反倒显得寝食难安。这主要是因为贝·布托给他留下了一大堆难题,而他又没有应对的良 方。
第一个难题是如何平息反对党及民众的愤怒情绪。贝·布托遇袭身亡暴露出政府未能为她提供有效的安全保护,而这种情况早在她回国第二天所发生的爆炸袭击中就已凸显。显而易见,政府没有汲取教训,否则贝·布托不会倒在恐怖分子的枪下。反对党及民众正是抓住这一点对穆沙拉夫展开了猛烈的攻击,要他为此负责,甚至还有人指称穆氏就是暗杀事件的幕后元凶,旨在消除贝·布托这个“眼中钉”。
1月3日,穆沙拉夫在贝·布托遇难后的首个新闻发布会上为军队和情报部门被控涉嫌其中进行了开脱,“在最近3个月,巴基斯坦共发生了19起自杀性恐怖袭击,而绝大多数恐怖袭击都是针对巴军队和情报系统的。军情系统本身就是自杀性恐怖袭击的受害者,巴任何情报机构既无能力,也无愿望依靠自杀性恐怖袭击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然而,民众对他的恼怒并非其三言两语就能冰释的。近期之内,他仍不得不承受着民众情绪高涨带来的巨大压力。英国《金融时报》甚至称,穆沙拉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众矢之的。
第二道难题是如何应对新出现的敌对联盟。人民党在贝·布托去世后一度群龙无首,但12月30日,传闻贝·布托早已通过遗嘱的方式安排丈夫扎尔达里继任党主席,儿子比拉瓦尔完成牛津学业后领导人民党。不过,扎尔达里自知恶名远扬难以服众,将主席之位让与了年仅19岁的比拉瓦尔,自己则出任联合主席,对儿子进行“摄政”。这个新的人民党领导层政治经验严重不足,誓要“报仇雪恨”的他们到底会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是穆沙拉夫必须要考虑的。

更为重要的是,曾与人民党矛盾重重的谢里夫正日益向人民党靠近。贝·布托被杀之后,谢里夫不仅到医院探视了她的遗体,还对其支持者们说,“我向你们保证,我从现在起将接替贝·布托继续战斗。我将报复执政者。”为表反对穆氏的决心,他命令其所领导的穆斯林联盟抵制议会大选,但在人民党暗示此法不妥之后,他随即改变了先前的立场。若谢里夫真与人民党联手,以他为首的反对党极有可能在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这对穆沙拉夫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第三道难题是如何平衡打击恐怖主义和维持政局稳定的关系。贝·布托事件彰显了巴国内日益猖獗的恐怖主义,穆氏不对之“严打”不仅不能服众,更无法向美国交代。但打击恐怖主义是一项浩荡的系统工程,非短日之功所能奏效。此前穆沙拉夫在美国情报指引和外交压力下,被迫出手解决盘踞首都的“红色清真寺”组织,结果引起本土极端分子强烈反弹,从南北瓦齐里斯坦到西北边境省的斯瓦特山谷,再到俾路支省的马拉坎德地区,巴联邦军队处处遭袭;当10月政府军轰炸瓦齐里斯坦过后,恐怖分子则接连攻击陆军总部所在的拉瓦尔品第。某种意义上说,贝·布托就是极端分子这—轮疯狂报复的牺牲品。对此,穆沙拉夫的“后台老板”美国现在也有了更多的体认,对穆沙拉夫提出的首要任务是与议会选举中的获胜者进行合作,之后才轮到反恐。
美国难觅顶替者
贝·布托被刺身亡对美国来说同样是个噩耗。一直以来,美国都将其视为巴民主的化身和希望,当作自己庇护穆沙拉夫军人政权的遮羞布。正因为此,美国才不遗余力地撮合穆贝二和解共生。为达目的,美国不但百般劝说穆氏让贝·布托回国参选,而且还向他施压逼迫其取消紧急状态并以文人身份出任总统。当这一切被摆平之后,华盛顿开始信心爆满,认为巴政局正在按照它设计的方向运行,前景就是贝·布托出任总理,穆沙拉夫任总統,两者密切合作替美国反恐大业卖命。然而,贝·布托的突然遇难却打碎了美国的好梦。《纽约时报》一针见血地指出,贝·布托遇刺使得布什政府在过去一年内力求调解巴内部政治纷争的所有外交努力化为乌有,意味着布什在巴的两大目标落空:即在巴实现民主;清除盘桓在巴的“基地”、塔利班等宗教极端势力。
为了不让既定目标“夭折”,美国只好寻找下一个能与穆沙拉夫共事的民主斗士,可这样的人目前在巴并不好找。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驻巴大使馆已与谢里夫所在政党的官员进行了接触,初步考虑牵线谢里夫与穆沙拉夫。然而,“穆谢配”操作起来难度不小。一则尽管谢里夫率领的党派也属世俗政党,谢氏也可能成为巴世俗政党中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但谢里夫被指与巴宗教激进势力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二则穆氏与谢氏之间的深仇大恨远超穆氏与布托彼此的不和,要想让他们捐弃多年的政治恩怨,恐不易。美国国务院南亚问题主要顾问丹尼尔·马基说:“7年来,布什政府没有表现出什么意向要与前总理谢里夫接触。美国也没有采取行动在中产阶级专业人士和开明人士中培养盟友。这使布什政府在今后试图帮助巴基斯坦保持稳定时处于严重的劣势。”
而在美国国内,眼下正激烈争夺各自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希拉里、朱利安尼以及麦凯恩,似乎看到了贝·布托遇刺给自己带来的机会。他们在谴责之余,开始絮絮叨叨地讲述自己与“铁蝴蝶”的交情、给穆沙拉夫的告诫、对反恐战争的态度,俨然自己就是事件的当事人。不同的是,在共和党人口中,穆沙拉夫是好人,因为布什的棋局需要这样一个军人政客;在民主党那里,穆沙拉夫是个成事不足者,美国必须慎交这样的“损友”。
无论如何,“铁蝴蝶”已坠落,它集最后气力所扇动的空气,已不能在几万公里外造就一场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