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璧山区是我国西部的重要地区,不仅是国家水利风景区,同时还是重要的农业种植区域,随着璧山区的建设水平逐渐升高,其农业发展水平也有了提升,除了玉米,这一区域的葡萄也是重要种植成果,而农业发展在受到当地经济的影响下,也拉动了璧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随着农业事业的不断发展,璧山区的农业结构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保证种植活动顺利开展,当地的种植人员必须要对原有的种植结构进行调整正,借助合理的种植结构来获取更好的种植成果,本文根据对璧山区的具体情况的了解以及种植经验,对其调整种植结构的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璧山区大路街道;种植结构;调整方式;探索
我国作为当前世界中的农业大国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将农业事业推到更高的层次上,不但将原有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了革新,同时还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璧山区位于重庆市的西部,其存在的历史比较长,城市发展状况稳定,其农业发展水平比较高,因此其农业事业呈现出了繁荣的态势,但是农业种植这项任务受到的自然影响比较多,种植技术的高低也会对农业的结构调整工作造成影响,为了使璧山区能够取得更好的种植效果,本文根据璧山区的实际情况,对其调整农业结构的方法进行分析。
1 璧山区种植情况概述
在对与调整农业结构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璧山区的种植情况进行分析,主要需要对地理条件以及气候条件这两种对于种植结构会产生影响的内容进行分析。璧山区在重庆市的西部位置,其所处的构造带为弧形,其地形比较复杂。
璧山区地貌的总轮廓是“两山夹一谷”即两个背斜山(东山、西山)中间夹一个向斜谷。东山,北段称缙云山,中段称金剑山、南段称龙隐山。海拔500~810米,绵延61千米,山势磅礴,北高南低。
璧山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性的湿润季风气候,其气候相对比较湿润,具有充沛的降雨量,四季分界线比较明显,日照的时间相对比较多,最高温度可达到40摄氏度以上,最低的温度可到达零下3摄氏度。
2 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其种植条件有所了解,就可以对其原有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原有的结构中,其主导的种植业为葡萄,同时还辅助其他的种植业,同时还发展了生态的牧业。这种原有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粮食生产形势问题
虽然在农村、农民的现实生活中没有暴露出粮食的短缺,但是,外界粮食市场形势的变化势必对缺粮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产生较大影响。
2.2 气候问题
璧山区83%的农田分布在海拔200m以下,是主要粮产区。这一区域年无霜期227~254d,≥10℃积温4800~5100℃,日照时数1805~1939h,太阳辐射总量431~452kJ/cm2,降水量1339~1446mm,总体上讲光热水资源丰富,具有多熟复种的条件。目前冬闲田面积过大,优势逐渐丢失。加强这一区域的农田保护,稳定麦-稻两熟,对全市粮食生产关系重大。
2.3 农业结构布局相对比较松散
全市农田在海拔9~1000m范围内呈塔式垂直分布,自然条件差异大,农田本身生产能力不高。近几年来农户在布局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没有做到连片开发、统一布局,畈田成为竹、桑和水稻的“混茬田”,既不利于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高产,更不利于发挥开发农业的规模优势。
3 改善结构的方法
在对原有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之后,就可以根据种植结构的具体情况以及问题进行分析,通过以下的优化方法可以对原有的结构做出合理调整。
3.1 优化原有结构方案
以完成国家粮食定购任务1.75万t为前提条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约3万hm2,总产量16~17.5万t,大力发展规模化开发性农业。海拔200m以下大畈田(特别是骨干公路沿线)保证“稻-稻”两熟或“麦-稻”两熟,消灭冬闲田;低海拔山垅坞田和海拔200~500m地区压缩粮食作物,增加经济作物;在高海拔地区发展高山农业(蔬菜、花卉、药材等)。以农业企业和市场为导向,推广“饲-饲-粮”、“瓜-稻”、“荞麦-稻”、“小麦/春玉米/蕃茹”等熟制模式。发展“马铃薯、春玉米、鲜果”等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突出抓好麦-稻两熟超高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抓好主体经济作物高产高效技术的推广。
3.2 加强政府调节的效果
政府工作的重点要从直接抓生产转到调控生产上来。采取一定措施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并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上做好服务工作。
3.3 建设合理的农业保障体系
在对璧山区的农业种植体系进行完善的时候,可以将体系之中的保障性内容进行合理化改进,主要可以以《农业法》《土地法》等法规作为改善的主要依据,给种植人员安排比较合理的保障措施,将耕地情况进行合理化管理,同时要对璧山区的农业种植市场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将原有的农产品准入标准进行提升,使保障体系可以很好地为农业结构合理化服务。
3.4 促进农业商品化基地建设
璧山区可种植的农产品种类比较多,在进行常规销售的时候,可以将原有的商品化基地的规模进行扩建,将更多的农业商品吸收进原有的商品系统之中,将中低产的农田发展起来,将现代农业建设基本目标进一步实现。
3.5 推动科技农业发展
逐步增加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投入,建成一支农业科技骨干队伍。全面实施“种子工程”,推广超高产技术,示范推广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等技术,提高山区农业的科技含量,加快科技现代化的建设速度。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将越来越细,社会化服务将越来越重要。要总结推广“五统一”服务、“五有”乡(镇)农技站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发挥集体组织“统”的功能,提高技术到位率。要以技术为中心,技物结合的方式,围绕大农业、面向大市场、开展大服务,建成符合产业化要求的服务新体系。
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璧山区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的分析,为了提出更为合适的调整结构的方法,这一部分分析的主要内容是璧山区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形以及气候条件,因为这些自然因素都是制约璧山区农业结构合理化的因素,又对原本的种植结构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当前种植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对调整结构的方式进一步阐述,调整农业结构需要保证结构的适应性,防止出现对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幅度过大,而导致新的种植结构难以与实际的种植情况吻合,因此在对结构调整的时候需要根据种植情况的变化来选择调整方式,保证方式的时效性。
参考文獻
[1]马忠泽,李保全,邵爱琴,王曙光.我省农业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2000(02).
[2]邓颖林,刘艳芳,刘耀林.基于粮食安全策略的耕地需求量预测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6(01).
[3]黄梅玲,李熙波,雷寿平.武夷山市红壤资源开发利用评价[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07).
[4]甘乾梅,张鼎华.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良好途径[J].福建稻麦科技,2003(02).
关键词:璧山区大路街道;种植结构;调整方式;探索
我国作为当前世界中的农业大国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将农业事业推到更高的层次上,不但将原有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了革新,同时还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璧山区位于重庆市的西部,其存在的历史比较长,城市发展状况稳定,其农业发展水平比较高,因此其农业事业呈现出了繁荣的态势,但是农业种植这项任务受到的自然影响比较多,种植技术的高低也会对农业的结构调整工作造成影响,为了使璧山区能够取得更好的种植效果,本文根据璧山区的实际情况,对其调整农业结构的方法进行分析。
1 璧山区种植情况概述
在对与调整农业结构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璧山区的种植情况进行分析,主要需要对地理条件以及气候条件这两种对于种植结构会产生影响的内容进行分析。璧山区在重庆市的西部位置,其所处的构造带为弧形,其地形比较复杂。
璧山区地貌的总轮廓是“两山夹一谷”即两个背斜山(东山、西山)中间夹一个向斜谷。东山,北段称缙云山,中段称金剑山、南段称龙隐山。海拔500~810米,绵延61千米,山势磅礴,北高南低。
璧山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性的湿润季风气候,其气候相对比较湿润,具有充沛的降雨量,四季分界线比较明显,日照的时间相对比较多,最高温度可达到40摄氏度以上,最低的温度可到达零下3摄氏度。
2 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其种植条件有所了解,就可以对其原有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原有的结构中,其主导的种植业为葡萄,同时还辅助其他的种植业,同时还发展了生态的牧业。这种原有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粮食生产形势问题
虽然在农村、农民的现实生活中没有暴露出粮食的短缺,但是,外界粮食市场形势的变化势必对缺粮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产生较大影响。
2.2 气候问题
璧山区83%的农田分布在海拔200m以下,是主要粮产区。这一区域年无霜期227~254d,≥10℃积温4800~5100℃,日照时数1805~1939h,太阳辐射总量431~452kJ/cm2,降水量1339~1446mm,总体上讲光热水资源丰富,具有多熟复种的条件。目前冬闲田面积过大,优势逐渐丢失。加强这一区域的农田保护,稳定麦-稻两熟,对全市粮食生产关系重大。
2.3 农业结构布局相对比较松散
全市农田在海拔9~1000m范围内呈塔式垂直分布,自然条件差异大,农田本身生产能力不高。近几年来农户在布局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没有做到连片开发、统一布局,畈田成为竹、桑和水稻的“混茬田”,既不利于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高产,更不利于发挥开发农业的规模优势。
3 改善结构的方法
在对原有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之后,就可以根据种植结构的具体情况以及问题进行分析,通过以下的优化方法可以对原有的结构做出合理调整。
3.1 优化原有结构方案
以完成国家粮食定购任务1.75万t为前提条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约3万hm2,总产量16~17.5万t,大力发展规模化开发性农业。海拔200m以下大畈田(特别是骨干公路沿线)保证“稻-稻”两熟或“麦-稻”两熟,消灭冬闲田;低海拔山垅坞田和海拔200~500m地区压缩粮食作物,增加经济作物;在高海拔地区发展高山农业(蔬菜、花卉、药材等)。以农业企业和市场为导向,推广“饲-饲-粮”、“瓜-稻”、“荞麦-稻”、“小麦/春玉米/蕃茹”等熟制模式。发展“马铃薯、春玉米、鲜果”等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突出抓好麦-稻两熟超高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抓好主体经济作物高产高效技术的推广。
3.2 加强政府调节的效果
政府工作的重点要从直接抓生产转到调控生产上来。采取一定措施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并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上做好服务工作。
3.3 建设合理的农业保障体系
在对璧山区的农业种植体系进行完善的时候,可以将体系之中的保障性内容进行合理化改进,主要可以以《农业法》《土地法》等法规作为改善的主要依据,给种植人员安排比较合理的保障措施,将耕地情况进行合理化管理,同时要对璧山区的农业种植市场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将原有的农产品准入标准进行提升,使保障体系可以很好地为农业结构合理化服务。
3.4 促进农业商品化基地建设
璧山区可种植的农产品种类比较多,在进行常规销售的时候,可以将原有的商品化基地的规模进行扩建,将更多的农业商品吸收进原有的商品系统之中,将中低产的农田发展起来,将现代农业建设基本目标进一步实现。
3.5 推动科技农业发展
逐步增加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投入,建成一支农业科技骨干队伍。全面实施“种子工程”,推广超高产技术,示范推广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等技术,提高山区农业的科技含量,加快科技现代化的建设速度。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将越来越细,社会化服务将越来越重要。要总结推广“五统一”服务、“五有”乡(镇)农技站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发挥集体组织“统”的功能,提高技术到位率。要以技术为中心,技物结合的方式,围绕大农业、面向大市场、开展大服务,建成符合产业化要求的服务新体系。
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璧山区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的分析,为了提出更为合适的调整结构的方法,这一部分分析的主要内容是璧山区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形以及气候条件,因为这些自然因素都是制约璧山区农业结构合理化的因素,又对原本的种植结构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当前种植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对调整结构的方式进一步阐述,调整农业结构需要保证结构的适应性,防止出现对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幅度过大,而导致新的种植结构难以与实际的种植情况吻合,因此在对结构调整的时候需要根据种植情况的变化来选择调整方式,保证方式的时效性。
参考文獻
[1]马忠泽,李保全,邵爱琴,王曙光.我省农业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2000(02).
[2]邓颖林,刘艳芳,刘耀林.基于粮食安全策略的耕地需求量预测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6(01).
[3]黄梅玲,李熙波,雷寿平.武夷山市红壤资源开发利用评价[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07).
[4]甘乾梅,张鼎华.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良好途径[J].福建稻麦科技,2003(02).